文档详情

试论唐代市舶使的职能及其任职特点

wt****50
实名认证
店铺
PDF
370.82KB
约6页
文档ID:43221818
试论唐代市舶使的职能及其任职特点_第1页
1/6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一九九六年第一期试 论唐代市舶 使 的职能 及其任职特 点宁,志新市舶使,是唐代始设的管理海外贸易的官员 之一,且为以后的宋、元、明三代所长期沿用因此,深入探讨唐代市舶使的职能变化及其任职特点,是十分必要的本文试就这两个问题略抒管见,敬请方家教正一)唐代市舶使 于开元初年已经设置《旧唐 书》卷8《玄宗上》云:(开元二 年十二 月)时石威卫中郎将周庆立为安南市拍使,与波斯僧 广造奇巧,将以进 内监选 使、殿 中侍御 史柳泽上书谏,上嘉纳之这是笔者所见关于市舶使向题的最早记载,可见市舶使最迟于开元 二年(7 14 )已经设置不过,成书于开元二十六年的《唐六典》却不见记载,五代时成书的《旧唐书》及北宋时成书的》 《新唐书》中职官(百官)志部分亦不见记载,因此,关于唐代市舶使的职能问题只能依据其他史料记载加以推定了笔者所见较全面记述唐代市舶使职能的史料有两条,一为李肇撰《唐国史补》卷下“狮子国海舶”条云:南海舶,外国船也每岁至安南、广州师子国舶最大,梯而上下数丈,皆积宝货至则本道奏报,郡邑为之喧阅有蕃 长为主领,市舶使籍其名物,纳 铂脚,禁珍异,姜商有以斯诈入牢狱 者二为《全唐文》卷7 5载唐文宗《太和八年疾愈德音》云:南海 蓦铂,本以墓化而来,固在接以恩仁,使其感悦。

如闻比 年长吏,多务征 求,吸 怨之 声,达于殊俗况脱方宝勤检,岂爱退深,深虑远 人未安,率悦 扰重,思有矜恤,以示绥怀其岭南、福建及 扬州蓦 客,宜委节度,观察使常加存 问,除舶脚、收市、进奉外,任 其 往来通 流,自为交易,不得重加率税综合该两条 史料,可以看 出唐代市舶使的职能主要有四项:(一)纳 舶脚,即征收外国商舶 下旋税;(二)收市,即 征收商税;(三)进奉,即向宫 廷进献海 舶载来之珍宝香料等物;(四)禁珍异,即检查外船有无违禁之珍奇异物但如果以此而认定唐代市舶使一开始设置就 完全 具备这 些职能,好就不符合历史实际 了其实,唐代市舶使设置之初,只不过是一个拱手监临地方官向宫廷进奉海外珍品的督察官而已《全唐文》卷51 5载五虔休《进岭南王馆市舶使院图表》云:⋯⋯伏以承前虽有命 使之名,而无责成之实,但拱 手监临大略而已,素无薄书,不恒其所自臣亲承圣旨,革划前弊,御 府珍 贵,归臣有 司,则郡国之 外,职臣所理,敢回天造,出臣匪躬近得 海阳旧馆,前临广江,⋯⋯辫其名物,陆海珍 藏,⋯ ⋯穷祥极瑞,知天 子万方之 司存今年波斯,古逻本国二舶 顺风而至,亦云诸姜君长,远慕望风,宝舶荐臻,倍于恒数。

臣奉宣皇化,!悠而存之,除供进备物之 外,并任慕商列肆而市交通夷夏,富庶于人,公 私之 间,一元所闷·~⋯此表是王虔休在将“海阳旧馆”改建成“市舶使院”之 后 而给皇帝的上奏按 王虔休,两《唐书》有传,但均 无其出任过广州市舶使之记载不过,从该表全文看,他是“亲承 圣 旨”,而到岭南广 州去主持市舶事务的,上任后即“革划前弊”,对市舶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建立了市舶使院,可见其曾充任舶使一职,当无可怀疑关于该表中提 到的“海阳旧馆”,陈裕青先生认为“海阳”系指潮 州,此表则为唐代潮州与外国有过贸易往来的“绝好材料”,还认为“蕃商至 列肆而市,其地互市不冷淡可知”这种观 点是值得商榷的按该表全名为“进岭南王馆市舶使院图表”,则“海阳旧馆”似原应为一“王馆”,但细考唐代诸王,并无“海阳王”之名,是否有异姓于(非李唐王 室)受封为“海阳王”呢,又难于查考,故此说暂可存疑退一步讲,即使“海阳”确为县名,即今日之潮州,“海阳旧馆”也不可能建在潮州,而应该位于广州因为王虔休时为广州市舶使,他是绝不可能将市舶使院(市舶使的办公场所)选定在距广 州远达数百里之外的潮州的合理的解释只能是:若“海 阳”确指 潮 州,则“海阳旧馆”应是海阳(潮州)设在广州的办事处,正象当时各道在京城设立的进奏院一样。

以上分析表明,该表不足以作为唐代潮州有过海外贸易之事的史料根据关于该表的上奏时间,是必须考证清楚的据两《唐书》 《王虔休传》,王虔休于大历(7 6 6一7 79 )年中为本州(汝州)刺史李深署为裨将;后为泽潞节度使李抱真招 为部将,累授兵 马使押衙建中二年(7 8 1),李抱真统兵马征讨河北,王虔休颇有战功,摧为步军都虞候,累加兼御史中垂、大夫贞元十年( 794),李抱真死,王虔休升任昭义节度留后;十一年,又正式担任节度使;十五年,死于任上据此可知,在建 中二年(78 1)之前,王虔休只是泽潞节度使李抱真的部将,根本不为朝廷所知,不大可能派他充任广州市舶使;到了贞元十年(79 4),王虔休升任昭义节度留后,不久又晋升节度使,地位远在市舶使之上,也不可能到岭南去充任广州市舶使而从建中二年(78 1)到 贞元十年(794 )之间,王虔休兼任御史中巫、大夫,已为朝 廷所知,故他充当广州市舶使的时间只能在此期间之内也就是说,王虔体呈献“进岭南王馆市舶使院图表”的时间应在建中二年至贞元十年之间,即德宗朝前期若上说不误,则我们就可以看出唐代市舶使职能的大致变化情况在德宗初年之前,正如.10-王虔休上表所云:市舶使“虽有命使之名,而无责成之实,但拱手监临大略而已,素无薄书,不 恒其所。

可见当时的市舶使只起督促地方官吏进奉的作用,而其本身则一无记帐文薄,二无固定的办公场所,根本谈不上去管理海外贸易了而到德宗初年,王虔休担任广州市舶使,“革划前弊”,使“御府珍贵,归臣有司”,即将进奉之事直接掌于市舶使之手,并建立了文薄档案;又选定海阳旧馆为市舶使院,使市舶使有了固定的官府衙门,可以独 立地行使职权;还对波斯等国来的舶船”临而存之,除供进备物之外,并任蕃商列肆而市”,从而使市舶使真正成为管理海外 贸易的官员也就是说,经王虔休改革之后,唐代的市舶制度才逐步完善起来,市舶使的各项职能,如进奉、征税、禁珍异等等,才最终确定下来王虔休对市舶制度的改革与市舶使职能的变化,并不是偶然发生的,而是与唐朝的整个历史进程紧密相联的唐朝 自建立之日至开元时期,一直沿袭隋朝旧制,不征收关市之税正 如《唐六典》卷以尚书刑部》云:凡 关,二十有六,⋯ ⋯所以限 中外,隔华夷,设 险作固,闲那正基者也凡关,呵而不征,司货肠之出入,其犯禁者,举其货罚其人这里明文规定了设关的目的,是为了“限中外,隔华夷”,“司货贿之 出入”,查禁违犯者;而不是为了征税,即“呵而 不征”.虽 然这里指的是陆路关卡,但肯定海关也不会例外。

按《唐六典》成书于开元二十六年,而市舶使早于开元二年就已经设置,可见市舶使设置之 初并无征收关税之职能这是市易之税,唐朝初年也不 见征收武则天时期,倒是有人提出过要征收关市之税如当时历任益州长史、中台左垂、兵部侍部的张知泰就“奏置东都关十七所,讥敛收入”,结果造成“百姓惊骇,樵米踊贵”,未及推行,即“卒罢不用”长安三年(703),有司又“表税关市”,其事条 中规定:“不限工商,但是行人尽税”,“不论商人,通取诸色”,“江津河口,置铺纳税”,结果为凤阁舍人、兼修国史崔融谏阻唐代明确记载征收市易之税的时 间是天宝九载(7 5 0),《唐会要》卷6“太府寺》云:天宝九载二 月十四日幼:“自今以后,面皆以三年 四两为斗,盐 并勒斗圣.其车轴 长七尺二寸除陌钱每贯二十六余面等同这里所说的“除陌钱”,即指市易之税;每贯二十文,即税率为2写既然到天宝九载才正式规定市易税的征收方法,那么早于开 元二年就已经出现的市舶使,其设置之初肯定亦无征收市易之税(即“收市”)的职能安史之乱以后,唐朝国力大损,加 之随后出现的藩镇割据局面和朝廷一再发动的平叛战争,更使得中央财政日益 困难为了摆脱财政危机,维系整个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唐王朝不得不想方设法扩大财源,于是各种杂税纷纷出笼。

《通典》卷1 1《食货十一·杂税》云:自天宝末年,盔绒奔突,克复之后,府库一空,又所在屯师,用度不足,于是遣御.11.史康云问出江淮,陶锐往 蜀汉,豪商 富户,皆 籍其家资,所有时货畜产,或五分 纳一,谓之率货,所收巨万计,盖权 时 之宜共后诸道节度使、观察使,多率税商贾以充军资杂用,或于津济 要 路及 市肆间交易之 处,计钱至一千以土,皆以分数悦之⋯⋯土元中,幼江淮堰 塘商旅 牵路过处,准解纳钱,谓之球程这里所说的“率化”,显然不是商税,而是官府对豪商富户的一种强制性摊派其余各项,则皆属商税(流通税或营业税)范畴此外,乾元元年(7 58),东京留守、东徽采访等使李巨“于城市桥梁税 出入车牛等钱以供国用”,广德(7 6 3一764 )初年,淮西节度使李忠 臣“设 防戍以税商贾”,均为当时各地自征商税的典型例证建 中元年(780),宰相杨炎奏行两税法,规定“不居 处 而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 一”,从而交商税正式纳入国家财政商税的征收范围也在不断扩大,盐、酒、曲、矿冶等税是其 中的大宗贞元九年(7 93 )正月,又“初税茶”,“每十税一”在这种大背景之下,向外国商人征收商税,以扩大国家税源,也就成为历史的必 然了。

也正是在这个时期,唐德宗派遣王虔休出任广州市舶使,大力改革市舶制度,最终使市舶使具备进奉、收 税及禁珍异等多项职能,真正成为管理海外贸易的主要官员综合上述,我 们可以看出,市舶使的职能是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充实、完善的,并非一开始就具备后来的各项职能,这是我们考察唐朝市舶制度时必须予以充分注意的二)市舶使虽是唐朝始置的管理海外 贸易的主要官员,但唐代曲籍却对 之记载甚少据笔者所见,唐代担任过市舶使的有案可查的只有三人:一为开元二年(7 14 )出任安南市舶使的右威卫中郎将周庆立,前引《旧唐书》卷8《玄宗上》之记载即为明证此外,《新唐书》卷1 1 2《柳泽传》、《册府元龟》卷5 4“谏净部·直谏》亦有相同记载《唐会要》卷62《御史台下·谏净》称:“岭南市舶司、右威卫中郎将周庆立”,当误二为广德元年(763 )出任广州市舶使的宦官吕太一《新唐书》卷“代宗纪》云:气广德元年)十一月壬寅,广 州市舶使吕太一反,逐其节度使张休”,即为明证此外,《旧唐书》卷1 1《代宗纪》、《资治通鉴》卷23 3.广德元年十一月条亦有相同记载三为唐德宗初年的王虔休,前引《全唐文》卷5 15所载王虔休《进岭南王馆市舶使院图表》即为明证。

据前文考证,他是由泽潞节度使下属的步军都虞候兼御史中垂(或御史大夫)出任广州市舶使的显然,仅仅根据以上三人来探讨唐代市舶使的任职情况 和任职特点,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深入挖掘唐代的其他有关记载关于安南市舶使的任职情况,《陆宣公集》郑18《论岭南请于安南置市舶中使状》中亦有涉及,该论状云:岭南 节度经略使奏:近日舶船多拄安南市易,进奉本大,实惧阔供,臣今欲差判官就 安南收市,望定一中使 与臣使 司同句当,庶免隐欺,希颜奉宣.依者,远国商贩,唯 利是求,拱之斯来,扰之则去广州地当要会,俗号殷繁,交易之徒,素所奔凑今.12.忽舍近而趋远,弃中而就 偏,若 昨俊刻过深,则必招怀失所⋯ ⋯且岭 南、安南莫柞王土,中使、外使悉是王臣⋯⋯岂必信岭南而绝安南,重中使以轻外使,⋯⋯望钾不出《资治通鉴》载其事于德宗贞元八年(792 )六月,并在援引岭南节度使的上奏之后写道:“上欲从之”;,而在援引岭南节度使的上奏之后写道:“上欲从之,而在援引上述陆蛰的议论之后却未载德宗的态度论状中提 到的“中使”,是指 由宦官担任的市舶使,即“市舶中使”;“外使”,是指 由朝官担任的市舶使,时指由岭南节度使派往安南“收市”的判官。

该论状名为“论岭南请于安南置市舶 中使状”,说明在此之前,即贞元八年之前,出任过安南市舶使的全是朝官,而不是宦官至于贞元八年之后的情况,因为史籍未载德宗的态度,所以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如果德宗批准了岭南节度经略使的奏请,则安南就会出现两个市舶使,一个是 由岭南节度经略使派遣去的由朝官(判官)担任的市舶使,另一个是由朝廷派遣去的由宦官担任的市舶中使;二是如果德宗采纳了。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