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马克思恩格斯“两个和解”思想与“以人为本”的关系.docx

cao****hui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42.08KB
约5页
文档ID:128942665
马克思恩格斯“两个和解”思想与“以人为本”的关系.docx_第1页
1/5

马克思恩格斯“两个和解”思想与“以人为本”的关系[内容提要]马克思恩格斯的“两个和解”(“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人类本身的和解”)思想为人类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基本范式,其解决的关键在于人两个和解”思想与“以人为本”思想存在着密切的内在关联以人为本”实现了对“两个和解”思想理论上的突破和实践上的创新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两个和解”;以人为本马克思恩格斯在研究中,将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研究结合起来,作为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的研究取向和理论视野,同时通过对“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人类本身的和解”两大历史使命的阐述分析,来诠释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范式,在实践中推动“两个和解”这两大变革成为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的理论和现实任务以人为本的理念是在对传统发展观的反思、批判和扬弃的基础上,审视的当前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人的危机等问题而提出的,所以,以人为本的理念本身就蕴含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关系,或者说,真正理解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必须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组织的关系等不同层面来把握和解读因此,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与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研究承载的“两个和解”历史使命,在本质层面是吻合的,以人为本的思想是解决“两个和解”历史使命的重要理论突破和实践创新。

一、“两个和解”思想: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基本范式恩格斯在1844年发表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指出:“我们这个世界面临的两大变革即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1]与恩格斯这一著名论断相呼应,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与“人类本身的和解”两大历史使命及其相互关系给予了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揭示,即“历史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但这两个方面是密切相连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2]马克思运用自然史和人类史相结合的理论研究阐释“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与“人类本身的和解”的相辅相成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解主要是通过人与人的关系的协调和改变才有可能,同样,人与人的关系的和谐将推进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可以说,自然史和人类史的结合是马克思恩格斯诠释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范式一方面,马克思恩格斯阐述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对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造成的不同程度的影响,并对人类的经济社会结构的形成和发展有重要的影响而且这种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在人类的实践活动中,越来越与实践紧密联系,逐渐形成一个人与自然交互的发展系统,“这种生产的承担者对自然的关系以及他们互相之间的关系,他们借以进行生产的各种生态关系的总和,就是从社会经济结构方面来看的社会。

[3]而且人类社会对生态环境的依赖是一个逐步加深的过程:“撇开社会生产的形态的发展程度不说,劳动生产率是同自然条件相联系的这些自然条件都可以归结为人本身的自然(如人种等等)和人的周围的自然外界自然条件在经济上可以分两大类:生活资源的自然富源,例如土壤的肥力、鱼产丰富的水域等等;劳动资源的自然富源,如奔腾的瀑布、可以航行的河流、森林、金属、煤炭等等在文化初期,第一类自然富源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在较高的发展阶段,第二类自然富源具有决定性的意义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人类对自然的依赖也随着人类的实践活动而不断加强从这意义上讲,自然史是人类史的物质基础,人类史是自然史的延伸另一方面,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类的实践活动对自然产生一定的影响,在这种人与自然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中,使得天然自然的演化将加入了人类的痕迹和影响,天然自然逐渐演化成人工自然(人化自然),这不但影响着自然的发展,还极大地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马克思指出:“劳动首先是人与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为中介,调控和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4]在这里,马克思以自然史与人类史的交叉视野,对人的物质生产劳动做出了生态化的理解,这一生态哲学思想与当代生态学所揭示的生物与自然环境之间以物质、能量和信息的变换为特征的有机联系是相吻合的,体现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理论中人(社会)与自然有机统一的这一深刻的命题。

[5]但同时,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工自然(人化自然)的发展仍要尊重自然规律、敬畏自然法则,人类的发展与自然的进化始终是统一的过程,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构成“自然的历史”和“历史的自然”,而这正是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的主旨要义所在二、“两个和解”思想解决的关键点:人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指出,“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与“人类本身的和解”的历程是缓慢的、不断向前发展的对于造成人与自然关系对立、人与人关系对立的原因,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分析解读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是根本原因,正是资本对人的掠夺和对自然的掠夺,造成了人的异化和自然的异化的结果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生产使它汇集在各大中心的城市人口越来越占优势,这样一来,它一方面聚集着社会的历史动力,另一方面又破坏着人和土地之间的物质变换,也就是使人以衣食形式消费掉的土地的组织部分不能回到土地,从而破坏土地持久肥力的永恒的自然条件这样,它同时就破坏城市工人的身体健康和农村工人的精神生活[6]在分析资本主义对传统农业的工业化进程时马克思说:“在农业中,像在工场手工业中一样,生产过程的资本主义转化同时表现为生产者的殉难历史,劳动资料同时表现为奴役工人、剥削工人和使工人贫困的手段,劳动过程的社会结合同时表现为对工人个人的活力、自由和独立的有组织的压制。

[7]对于“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与“人类本身的和解”两大历史任务解决的关键点,就是人,是人的能动性,是人与人构成的社会关系,对此,马克思明确指出:“人们对自然界的狭隘的关系制约着他们之间的狭隘的关系而他们之间的狭隘的关系又制约着他们对自然界的狭隘的关系[8]因此,实现“两个和解”,重要的是人的发展,人的积极能动性创造,或者说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与“人类本身的和解”的历史进程也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过程,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是“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与“人类本身的和解”最终目标和实现在未来社会中,随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实现,“自由人的联合体”的成立,真正实现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那句名言:彻底的人本主义等于彻底的自然主义,彻底的自然主义等于彻底的人本主义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与“人类本身的和解”得以最终实现 三、“以人为本”是实现“两个和解”理论突破和实践创新人、自然、社会是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的构建和发展的核心要素,人与自然关系、人与人关系、人与社会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研究的理论中心而科学发展观中提出的以人为本的理念,其主要内涵就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关系,以人为本也是当代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人与人关系、人与社会关系的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的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构建和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

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理念,是解决以什么样的人为本,以人的什么为本全面理解“以人为本”的含义,必须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中整体地把握,是准确把握实现“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与“人类本身的和解”的本质要义首先,“以人为本”从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上来理解“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人为本思想要求保护自然、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坚持可持续发展自然是人类生存和繁衍的前提人类生存所需的物质资料正是从自然中直接或间接地获取人的普遍性正表现在把整个自然界――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材料、对象和工具――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也就等于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为此,我们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自觉地保护自然,尊重自然规律,敬畏自然法则人类的发展已充分证明,对大自然的肆意索取,必将受到自然的反作用,在造成严重的生态危机同时,将影响当代人的生活质量,甚至是危及人类的生存因此,人类应将道德共同体的范围扩至自然万物,承担对自然的义务,承认自然发展进化的权利。

不仅如此,人类还应关注后代人的发展,注重自然资源享用的代际公平,实现自然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寻求实现“人类同自然的和解”的现实路径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以人为本的重要内容,也是“人类同自然的和解”的关键当前中国的经济发展目标是努力提升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提升精神生活质量,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其必然的价值指向,“虽然由于客观条件及制度、文化的差异,各地区的人对发展目标的追求不尽相同,但一些基本要求还是一致的,即有一个优美的有利于健康长寿的自然生态环境,有一个安全和合法权益得到保障并且使人心情舒畅的社会生态环境,有一个人们之间和谐相处的人际生态环境,有一个个人自身能力得到发挥并能实现其价值的组织生态环境,有一个健康的身心等[9]只有在上述要求得到基本满足的情况下,才可以说是达到了较高的生活质量在满足当代人的发展同时,以人为本的思想还要求关注后代人的发展和生存环境,即坚持可持续发展,要求我们在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同时,促进社会历史进程不断推进,保持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的相互协调,在发展中将经济发展、社会发展、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与利用看作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人的生产实践活动要考虑自然和资源的可承受程度,考虑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为后当代人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

其次,“以人为本”坚持建立和谐的人与人关系、人与社会关系,寻求“人类本身的和解”从人与社会的关系上来理解以人为本的思想强调全体人类共享社会发展成果和提供良好社会环境以人为本的人是现实的人、是处于一定生产关系中的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如前一节所述,人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手段、又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目的,简言之,社会的发展为了人,社会的发展依靠人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中,从目的意义上讲,是社会发展的物质和精神成果为全体人民给你共享,以推进人的进步和全面发展为目的从手段意义上讲,社会在制度、体制等层面为人的积极能动性发展创造条件和氛围在未来社会,人对全体生产资料和产品的共同占有,就是人的主体性发挥最强的时候但是,当生产力发展不发达时,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的基础条件不够雄厚,只能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以人为本就表现在强调人类的所有实践活动应为这一目标和任务服务,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为人的能动性更大发挥创造条件当生产力充分发达时,以人为本的价值和意义就体现在将生产力的成果自觉运用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各个方面在人与人的关系是上,以人为本思想强调实现人与人的相互关爱,即尊重弱者,又为强者创造发展的条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是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的重要前提。

人作为现实的人、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发展的结果和过程必然受到与之发生联系的他人的影响,人与他人的关系和谐,交互发展,是个人发展的重要环境要素同时在人的个体方面,以人为本强调遵循人的个体发展和成长规律,努力促进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总之,以人为本的理念,在人与人关系上,最关键的就是注重社会公平、公正,实现人与人之间平等、和谐的发展这就要求尊重弱者、保护弱者,同时要给社会精英创造发展的条件,鼓励他们为社会发展多做贡献以人为本的现实意蕴,就是让所有人以公平、公正的方式发展、竞争,在优胜劣汰的同时,确保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进步当然这种进步是建立在个人的努力奋斗上,人与人关系和谐发展,不意味着大家都一样,做不做一个样,做多做少一个样,而是创造一种公平的氛围和环境,创造公平、平等的发展机会和平台,在公正的环境下,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相互尊重、相互信任,让所有人的努力都得到相应的回报,这是当前以人为本的处理人与人关系的重要原则总之,“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与“人类本身的和解”两大历史使命的重要论断,是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构建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指。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