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都拉的社会学习理论Bandura § 生平 § 主要著作 Ø《青少年的攻击行为》(与沃尔特斯合作,1959)、 Ø《社会学习和人格发展》(与沃尔特斯合作,1963)、 Ø《行为矫正原理》(1969)、 Ø《攻击:社会学习的分析》(1973) Ø《社会学习理论》(1977,有中译本) Ø《自我效能感:控制的运用》(1977) Ø《思想和行动的社会基础—社会认知论》(1986) Ø《自我效能感:控制的实施》(1997)§ 班都拉的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 主要评价生平生平§ 1925年12月 4日生于加拿大的曼达尔镇 § 1949年毕业于温哥华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 § 后入美国艾奥瓦大学师从K.W.斯彭斯研究学习理论 § 1952年获临床心理学博士学位 § 1953年到斯坦福大学任教早期主要研究心理治疗问 题 § 1972年, 获美国心理学会临床心理学分会的杰出科学家 奖 § 1974年当选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 1980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 主要著作§ 《青少年的攻击行为》(与沃尔特斯合作,1959)、 § 《社会学习和人格发展》(与沃尔特斯合作,1963)、 § 《行为矫正原理》(1969)、 § 《攻击:社会学习的分析》(1973) § 《社会学习理论》(1977,有中译本) § 《自我效能感:控制的运用》(1977) § 《思想和行动的社会基础—社会认知论》(1986) § 《自我效能感:控制的实施》(1997)§ 班都拉的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社会学习理论》(1977:有中译本)§ 序 § 第一章:社会学习理论的概观 § 第二章:行为的形成 § 第三章:决定行为的先行因素 § 第四章:决定行为的结果因素 § 第五章:认知调节 § 第六章:相互决定论序§ 本书的意图是为分析人的行为和思维提供统一 的理论结构。
其主要特点为:)Ø重视心理学的机能上的代理的、象征的、自我调 节的过程Ø促进了在研究以社会为媒介的经验所能发挥的作 用方面的观察方式的发展Ø赋予自我调节过程以重要的作用Ø是根据认知的、行为的、环境的决定因素之间的 连续的相互作用去说明人类的行为的第一章:社会学习理论的概观第二章:行为的形成第三章:决定行为的先行因素第四章:决定行为的结果因素第五章:认知调节第六章:相互决定论《思想和行动的社会基础—社会认知论》( 1986)§ 第一章:人性和因果关系的若干模型 § 第二章:观察学习 § (第三章:亲历学习 § (第四章:社会传播与创新 § (第五章:预测的知识与预谋 § (第六章:诱因动机因素 § (第七章:替代性动机因素 § (第八章:自我调节机制 § 第九章:自我效能 § (第十章:认知调节因素第一章:人性和因果关系的若干模型§ 一. 心理动力学的理论 § 二. 特质论 § 三. 激进的行为主义 § 四. 社会认知论 § 五. 互利互惠的决定主义 § 六. 决定论和生活道路的偶然决定论 § 七. 自由与决定论五. 互利互惠的决定主义§ (一)单向决定论 § (二)单方面的相互作用论 § (三)三方互惠性Ø三组因素的不同作用Ø三方互惠性的动力学Ø三方互惠性的分解 § (四)测量人的决定因素 § (五)潜在影响的选择性激活(三)三方互惠性32§ 社会认知理论赞成基于三方互惠性的相互 作用观。
§ 在这种互惠式决定论模型中,行为、认知 和其他人的因素,以及环境影响三者都作 为决定因素相互起作用,图1对此作了概 括性描绘 § 在这种三方互惠决定论中,术语互惠指原 因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Bandura's reciprocal determinism. § 图1:在三方互惠的原因中三类决定因素之 间的关系的图解behaviorenvironmentPersonal/cognitive factors (expectations, beliefs, self-efficacy)第二章:观察学习§ 示范观察学习现象的区分 § 观察学习的多重过程的分析 § 从发展的角度分析观察学习 § 抽象的观察学习 § 创造性的观察学习§ 实验研究观察学习的多重过程的分析§ 学习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信息加工活动, 在这种活动中,有关行为结构以及环境事 件的信息被转化为指导行为的符号表征 § 在观察学习的社会认知分析中(Bandura, 1977),榜样的作用主要通过他们的信息 化功能来实现模仿 imitation实验研究§ 研究目的:探求观察模样的类同行为是否会影响 儿童作出侵犯行为的倾向 § 研究方法:单因素完全随机实验 § 被试:幼儿园儿童 § 实验程序 § 实验结果 § 对结果的解释:Mandula认为该结果证实了他关于 “侵犯行为是习得的”的假设。
单因素完全随机实验§ 自变量:模样人物的行为性质,含两个水平:Ø水平1(实验组):对充气娃娃作出侵犯行为Ø水平2(控制组):对充气娃娃作出不含侵犯的中 必行为实验过程§ 把两组被试分别带到玩具室Ø实验组儿童看到一个成人对充气娃娃作出侵犯行为 (拳打、脚踢、口骂)Ø控制组儿童看到一个成人对充气娃娃作出不带侵犯 性的其他行为 § 让每一位被试单独玩这些充气娃娃,记录其对 充气娃娃作出侵犯行为的次数(因变量)观察学习实验结果实验条件攻击行为总量有形的(打)无形的(骂)暴力模式(实验组 )12.738.18平静模式(控制组)1.050.35观察学习 2观察学习 3第三章:亲历学习§ 亲身经验的信息分析 § 亲历学习与意识 § 亲历学习中的认知子过程 § 结果信息的模糊性和可变性第四章:社会传播与创新第五章:预测的知识与预谋第六章:诱因动机因素第七章:替代性动机因素第八章:自我调节机制第九章:自我效能§ 含义 § 一、人类的自我效能机制 § 二、自我效能信息的来源 § 三、与个人效能有关的观点 § 四、对自我效能的发展性分析 § 五、自我效能机制的能用性 § 六、集体效能含义§ 个人效能感,亦即人们对影响自己的事件 的自我控制能力的知觉。
§ …… § 自我效能的判断,有别于对反应-结果的预 期Ø自我效能感是个人对自己是否具备达到某一 行为水平的能力的评判,Ø而结果的预期是对这种行为可能带来的结果 的判断一、人类的自我效能机制§ 1. 自我效能评估的功能和各种效果Ø选择行为Ø努力的付出与坚持不懈Ø思维方式和情感反应Ø作为行为的产生者而不仅仅是行为的预告者的人 § 2. 自我效能判断与行动之间的关系Ø动机缺失和行为限制Ø错误判断的影响Ø时间差Ø对自我效能知觉或行为的错误评估Ø对作为前提条件的子技能重要性的错估Ø模糊的目标和模棱两可的表现二、自我效能信息的来源§ 1. 亲身获得的成就 § 2. 替代性经验 § 3. 言语说服 § 4. 生理状态 § 5. 自我效能信息的认知加工 § 6. 自我效能信息的整合三、与个人效能有关的观点§ 1. 自我概念 § 2. 效用动机 § 3. 结果预期理论四、对自我效能的发展性分析§ 1. 因果效能知觉的起源 § 2. 自我效能的发展 § 3. 效能影响的相互关联 § 4. 自我评价技能的发展五、自我效能机制的通用性§ 1. 微观分析的研究策略 § 2. 对效能自我知觉的因果分析 § 3. 不同影响方式之间预测的能用性 § 4. 跨越机能领域的预测的普遍性 § 5. 成就努力 § 6. 自我效能对职业选择和发展所起决定作用 § 7. 自我效能对熟练行为所起的中介作用 § 8. 自我调控效能感 § 9. 效能知觉和健康行为的相互作用 § 10. 唤起恐惧的自我效能 § 11. 自我无能感、无效与失望 § 12. 通过放弃自我控制削弱自我效能六、集体效能§ 1. 集体效能和社会变革 § 2. 集体效能的损害者 § 3. 宗派效能和集体努力第十章:认知调节因素《自我效能感:控制的实施》(1997)§ 第一章:理论观点 § 第二章:自我效能的性质与结构 § 第三章:自我效能的来源 § 第四章:调节过程 § 第五章:自我效能的发展分析 § 第六章:认知功能 § 第七章:健康功能 § 第八章:临床功能 § 第九章:运动功能 § 第十章:组织功能 § 第11章:集体效能主要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