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猎民族论文:北方渔猎民族的狩猎文化探索摘 要:从北方渔猎民族早期生存的手段,猎取野生动物的方式方法,来研究探讨北方渔猎民族原生态的食物采集活动,活动组织形式,使用工具,分配方式等,使这种原始的生活手段为现代文化服务关键词:渔猎民族;狩猎;野生动物“狩猎”是个渐渐遥远而古老的词汇了,狩猎活动也将逐渐退出现代文明社会,但在 20 世纪初乃至更久远一些,狩猎活动曾经是北方渔猎民族赖依生存的重要手段,北方渔猎民族在历史上世世代代以狩猎、捕鱼、采集为生,狩猎生产是北方渔猎民族获得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是一种原始的传统文化了解和挖掘狩猎文化的资源使其作用于当代旅游和社会文化发展是件及其有意义的事业一、狩猎的组织与方法17 世纪以前,渔猎民族在黑龙江北岸时的社会形态是较完整的血缘父系家庭公社时期,狩猎组织以“乌力楞”为单位集体进行 “乌力楞”是鄂伦春语,含义为“子孙们”,指同一祖先传的几代子孙,他们以“撮罗子”居住在一个“乌力楞”内(“撮罗子”是猎民的原始住屋,用 20 几根木杆支成圆锥形木架,外面覆盖桦树皮或狍子皮遮挡风雨或抗寒,人们在里面用篝火烧水做饭生活) 一个“乌力楞”有“撮罗子”几个到几十个不等。
狩猎主要是男猎手,老弱妇孺留在原地而且是集体劳动,按人或户平均分配的原则进行分配,狩猎是为了解决全体氏族成员的“衣皮食肉”问题尤其是猎取凶猛的动物时,只有靠集体的力量才有可能狩猎小组是由三四人或五六人自愿组织起来的临时性的生产组织,狩猎结束,小组解散,下次出猎再重新组合这样的小组多半是由亲戚或志趣相投的朋友组成的, “红围”(即好的狩猎季节)期一到,由一人发起,邀请几个人一起出猎,就坐下来商量出猎的有关事项,并民主选举狩猎组长“塔坦达”(即燃一堆火的狩猎组长),由他来指挥安排整个过程北方渔猎民族的狩猎方法有很多种,对每种动物都有一套猎取方法,择其主要的几个加以介绍跟踪追随法,循动物的踪迹寻找猎取的方法每种动物无论冬夏总会留下踪迹,猎人见到踪迹后,选好山形,看好风向循迹慢慢寻找,就可能见到动物如果猎马好,且猎区山势平坦,树林又不很密,可以骑马追打,过去秋冬季猎野猪、捕捉公鹿用的就是这种方法用这种方法也可以猎取虎、猞猁等猛兽虎和猞猁虽跑得很快,但没有耐力,因而骑马追撵就可追上,见到虎就可以射击猞猁如跑不动往往会上树躲避,猎人追到树下就可猎取猎犬围圈法,当动物钻入密林,爬上陡峭山坡,或遇到虎、熊等猛兽难以接近时,猎人往往采取猎犬围圈的方法来猎取。
当发现动物的踪迹后,将猎犬放出,猎犬会很快找到猎物并围圈住狂咬狂叫,猎人可乘机接近猎取用这种方法也可以很容易地找到被击伤而逃匿的动物堵截法,猎人在动物经常走动或在其必经之地堵截而猎取的方法动物都有自己的活动规律,如,有的动物经常去河边或水泡子边喝水或吃水草,晚去早归,并有一定的来往路线,猎人只要一早一晚在此“守株待兔”就可以了还有些动物如果受惊,就会不顾一切地往高山或密林深处跑,如果判断准确就可以在动物必经的地方堵截而猎取猎人必须要有长期积累的经验方行蹲碱场法,是猎人在春夏季打鹿茸(包括狡首)的最好方法碱场是天然形成的盐碱地,鹿、狡等动物喜食盐碱,在春夏季的夜晚经常来此舔食盐碱猎人根据这一规律来此碱场附近蹲伏,可猎到鹿、狡及狍子等动物用同样的方法,也可猎到经常来水泡子吃水草和洗澡的鹿、狡等动物堵洞法或掏洞法,是专门猎熊的一种方法一到冬季,熊要进入洞穴避寒,直到第二年的春季才能出洞棕熊体大,不会爬树,就蹲伏在洞穴内黑熊会爬树,所以一般在树洞内蹲伏根据这一规律,猎人要猎熊就要仔细寻找,如果找到蹲伏有熊的洞穴就想办法让熊钻出洞来,然后猎取之用这种方法猎熊虽有一定的危险性,但只要掏洞的方法得当,猎熊的效率还是很高的。
诱叫法,猎人用模仿动物的叫声来引诱动物而猎取的方法春季猎人用狍哨叫“皮查文”诱叫狍子而猎取,秋季猎人用鹿哨叫“乌力安”诱叫鹿或狡而猎取也可用此方法猎取其他一些兽类或鸟类遛河法,划着桦皮船或木筏顺水遛河的一种狩猎方法在炎热的夏季,鹿、狡等动物都喜欢到河边乘凉或喝水、吃水草,根据这一规律,猎人只要驾船或木筏慢慢顺流而下,就可能遇到鹿、狡等动物,并猎取之窖鹿法,或称窖趟子捉鹿法猎人在鹿或狡等动物经常走动的地方,拦腰用两三米长的木杆筑起一道木栅栏来,短则几里,长则十几里,其间留出多处缺口然后在缺口处挖出约两三米深的土坑,并用树枝、树叶等物将坑口伪装起来当鹿、狡等动物在此经过时,便会掉入坑内猎人捉鹿后来饲养,就是用这种方法将鹿捕捉到的这些都是原始的狩猎生产方式,是渔猎民族生存的最基本保障在社会分工中,参加狩猎的多是男人;但是也有一些青年女人,在自己住处附近,参加一些捕猎小动物的活动像从前鄂温克人、鄂伦春人,自发地组成一些捕猎小组,技术好经验多的人去打鹿、犴、熊、野猪等大动物,打大动物时多是集体进行,只有打小动物时才以个体形式捕猎在打猎出发前要民主产生一个“行猎长” ,担任这一职务的多是些年龄大、辈份高,有经验和有威望的老猎人,他根据大家的意见,最后决定狩猎场地和时间。
行猎长的职务是很辛苦的,他不但要每天早起晚睡的侦察和研究野兽的出没规律,制定狩猎方案,还要负责领导整个小组的生产、生活、教育每个成员遵守狩猎纪律如狩猎时,除被指定人员开枪外,其他人员未经允许不得随便开枪;进行狩猎时不准唱歌和说笑等尽管行猎长比较操劳,但他没有任何特殊待遇,完全和其他成员同样分配猎物狩猎组在猎到野兽后,一般都在当时剥皮,并按不同部位分割成许多小堆猎人同其伙伴除将所获动物的心、肝脏留下食用外,其他都放在原地等家里人驮运回去为了能使家里人知道他们的行踪和不迷失方向,狩猎组都要在行动的路线上砍树留下标记,这样来驮运猎物的人就不会找不到了,标记也是按猎人自己的规矩来砍的,不懂山里规矩的是不容易找到标记的在狩猎过程中,猎人有自己的原则,即不许射猎正在交配的野兽,也不许射猎已经怀孕的动物他们知道自然界繁衍生息的规律,动物交配能使动物繁衍后代,使动物更加昌盛,造福人类鄂伦春人还不允许打鸿雁、鸳鸯,也不允许打正在孵卵的野禽他们认为,打死鸿雁和鸳鸯会破坏夫妻生活,也不利于繁殖后代二、狩猎季节和工具北方渔猎民族的狩猎方是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着,最初他们采取“烧山引兽” 、 “放火寻角”的办法,后来逐渐发展为围猎、陷井、抢扎、箭射、犬捉、夹子、网套、毒药、枪打、炸药等多种方法。
17 世纪以前的狩猎工具主要是弓箭、扎枪、地箭、鹿哨,也可能有少量铁器,但大多的扎枪或弓箭头为“骨镞” 、 “石镞” ,辅助狩猎工具有猎犬、桦皮船、驯鹿、滑雪板等17 世纪初,后金统一了黑龙江流域各部渔猎民族,清政府定期开放“楚勒罕” (纳貂互市,有集市贸易性质) ,促进了渔猎民族同周边各族接触机会,从而先进的铁锅、铁斧、铁刀、铁扎枪头箭头,以及枪支、马匹等生产生活用品先后进入渔猎民族生活最早进入的枪支是火枪,射程大约五六十米,比弓箭杀伤力大,但火枪十分不方便,它和弓箭同期使用长达 200 多年,甚至到民国时期仍有记载:“其猎具或为枪或弓 ” 十九世纪末期,一种“别力弹克”枪进入北方渔猎民族狩猎生产,它装自制子弹,射程可达大约 200 多米,杀伤力大、命中率高、使用方便,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民国以后又有更为先进的“连珠” 、“七九” 、 “三八”式步枪先后进入狩猎生产狩猎工具的进步,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致使北方渔猎民族组织从清朝以后 300 多年期间,血缘氏族社会迅速瓦解,狩猎工具已归各家私有在长期的狩猎活动中,猎民还发明了鹿笛和狍哨用这种工具诱打犴、鹿,很见成效。
鹿哨称“乌力安” ,用松木削成牛角形,然后纵向锯开,将木心挖开,合上后用绳扎紧使用时猎人将“乌力安”细端放在唇边用力吸吮,发出的声音很像雄鹿的鸣叫声,群鹿循声而来,便可射杀狍哨称“皮卡兰” ,即将一条一厘米多宽的薄桦树皮叠成扁圆形含在口里,发出狍崽样叫声,母狍或仔狍欢蹦乱跳跟随来,即可举枪射杀,也可将闻声而来的猞猁等物射杀近年来,随着野生资源的有效保护,猎民早已转产鹿笛”与“狍哨”已派不上用场打猎的黄金季节统称为“红围”期尽管一年四季都可以进行狩猎但主要还在春秋两大季节夏猎时间在端午节后到中秋节前,猎取对象以鹿、狍、犴、熊、野猪为主届时,猎人们带足靴、鞋和一套掉毛的的狍皮被褥,身穿去毛的狍皮短大衣,皮裤和套裤为了防止蚊子叮咬和降雨,还要带上蚊帐和雨布除带枪枝弹药外,还要带上大小斧头、猎刀、灶具、马具和引诱狍、鹿、犴用的哨子夏猎时的宿营点多选在河边的沙滩上,取水方便冬猎,一年分两次进行第一次在下雪后到农历腊月初,第二次在元宵节后到农历二月中旬冬猎目的主要是为了获取毛皮届时,猎人穿着毛很厚的长皮袍、裤、脚穿套有皮袜或絮有乌拉草的奇克密,登上滑雪板,头戴狍皮帽,穿行林海雪原,随时捕猎动物冬猎宿营地点多选在向阳、背风或河湾避酒风处,猎人出猎时间一般都在白天。
这种古老的狩猎文化,是我们今天开发利用的宝贵的民俗文化资源,随现代文明的进步,环境与野生动物保护意识的加强、狩猎这种行为也已消失,但它作为一种文化形式是不会消失的,有待于我们去研究利用,把它变成今天时尚的旅游经济文化来服务于未来建国后,国家对北方渔猎民族的发展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较大力度的扶持如黑龙江省,1978-2005 年共投入民族专项资金 3.4 亿多元,2000 年以来投入 1.5 亿元,包括支援经济不发达地区发展资金、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少数民族地区补助费等,其中有较大比例投向了鄂伦春族、赫哲族和鄂温克族的经济社会发展事业这些民族受益更大的是“兴边富民行动” 、 “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政策以及地方性的“整村推进扶贫”计划等由国家民委等部门 1999 年提出、国务院 2001 年批准实施的“兴边富民行动” ,涉及 135 个陆地边境县,18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人口,彻底改变了北方渔猎民族的谋生方式和生存环境除公务人员、教师、医务人员外,北方渔猎民族的农牧业、养殖业、服务业等成为其谋生的主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