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七年级上文言文单元复习七年级(上)第六单元课文梳理一、 《论语》六则1.文学常识《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共20 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行文以对话体为主,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南宋朱熹把它和《大学》 《中庸》《孟子》合为《四书》2.重点字词(1)通假字:说,通“悦” ,高兴,愉快罔,通“惘”,迷惑不解2)词类活用温故而知新(故、新,形容词用作名词,指旧知识和新知识不耻下问(耻,形容词用作动词, “以 ,, 为耻” )(3)成语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善而从 不亦乐乎温故知新:温习旧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不耻下问: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差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学而不厌:学习总感到不满足诲人不倦:教导人特别耐心,从不厌倦3.《论语》六则主要记录孔子关于教育思想的谈话他在学习态度和方法上有哪些主张?孔子关于学习态度的主张有: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②学而不厌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关于学习方法的主张有:①学而时习之②温故而知新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4. 练习回顾2 读《论语》六则,仿佛在聆听一个渊博的长者对我们的谆谆教诲你能结合文中有关语句谈谈你读后的体会吗?例:A:读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我懂得了学习知识要经常复习巩固的道理。
B:读了“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我知道了做人必须有宽广豁达的胸怀C:读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懂得了求知要把学习和思考二者有机结合才能学有成效的道理D:读了“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我懂得了求知既要有好学的精神,同时又要有虚心请教、不懂就问的态度二、 《世说新语》二则1.文学常识《世说新语》是我国古代一部著名的小说集,书中记述了汉魏至晋宋间 120 多位人物的逸事和言论,时间跨度在三百年左右内容涉及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宗教以及习俗风尚等许多方面,在中国小说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2.字词句式(1)通假字 尊君在不( “不”通“否” ,读“fǒ u” 句意:你父亲在家吗 ?)(2)一词多义①为 何为不可(为:动词,做 ) 正为此耳(为:介词,因为 )②以 本所以疑(以:介词,与“所”组成固定句式, 译为“,, 原因” )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以:介词,译为“通过” )③相 相委而去(相:代词,译为“别人” ) 宁可以急相弃邪(相:代词,译为“他” )(3)古今异义3 ①去后乃至(去:离开今常用于“到,, 去” )②宁可以急相弃邪(宁:难道相:做代词现代汉语中均无此用法。
可以:是能愿动词“可”与介词“以” ,当“因为”讲的两个词现代汉语中“可以”两字连用,只做能愿动词③后贼追至(贼:指作乱的人现代汉语中指偷窃行为的人④本所以疑(所以:,, 的原因现代汉语中当因果连词用4)古汉语句式①判断句: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则” 、 “是”连用,表判断②倒装句:何为不可(疑问句宾语“为”前置 ) 相弃邪(疑问句宾语“相”前置③省略句:朗曰:“幸尚宽 (省略主语“船上” ) 期日中(省略主语“他们” )3.课文主旨《期行》: “信”是立世之本,从小做一个守信的人《乘船》:一个人要对自己说的话负责,不能轻诺寡信4.练习回顾华歆与王朗的做法有什么不同?你如何评价他们的优劣?华歆开始的时候感到为难, 而后来遇到紧急情况坚持两人当初的选择;王朗开始爽快地答应了别人的请求,而当遇到紧急情况后想抛弃搭船人,改变当初的选择华歆急人之难,始终如一;王朗轻诺寡信、只为自己华优王劣三、伤仲永1.重点字词(1)通假字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扳”通“攀”,读 pā n )4 (2)古今异义自是指物作诗立就(此:此今常用作判断词 )稍稍宾客其父(稍稍:渐渐、慢慢地今义指稍微。
)复到舅家(复:再,又今常用义为重复、往复泯然众人矣(众人:普通人今常指大家、许多人3)词类活用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名词作状语,表示行为的经常性:每天,天天 )泯然众人矣(众人:名词用作动词;变成普通人父异焉(异:形容词用作意动词;以,, 为异,感到惊异,对,,感到诧异邑人奇之(奇:形容词用作意动词:以,, 为奇,对这件事感到奇怪 )稍稍宾客其父(宾客:名词用作意动词:以,, 为宾客,把他的父亲当作宾客对待父利其然(利:形容词用作意动词:以,, 为利,认为这种情况是有利可图的2.练习回顾方仲永过人之处: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变化:令作诗,不称前时之闻;泯然众人矣变化的主要原因: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故事中的道理: 人的天赋即使较高,仍然需要努力地学习因为人的知识和才能并不是不变的,后天的学习和教育才是一个人取得成就的主要原因作者还指出即使是神童如果后天不学习,尚且变成普通人;普通人如果不学习,恐怕连一个平庸的普通人还不如呢!这说明作者非常强调后天的教育和学习的作用,这对老师和家长如何珍惜孩子的天赋和5 后天的学习教育,是很有启发的3.作者的人才观: 王安石认为人的才能有赖于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即使是天赋很高的人,如果不加以教育和培养,也会变成平庸无能的人。
4.拓展练习孟子少时,诵,其母方织孟子辍然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喧也,呼而问之, 曰: “何为中止?” 对曰: “有所央,复得 ”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诫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孟子少时,东家杀豚,孟子问其母曰: “东家杀豚何为?”母曰: “欲啖汝其母自悔而言,曰: “吾怀娠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之教也今适有知而欺之,是教之不信也乃买东家豚肉以食之,明不欺也——《韩诗外传》思考下列问题:1.本文写了哪几件事?2.本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3.比较一下本文中的孟母与《伤仲永》中仲永的父亲在教子上有什么不同?解答: 1.写了两件事:孟母裂织,孟母买豚肉2.记叙了孟母教子的两件事,说明教育子女应有正确的教育方法,并要以身作则,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3.孟母懂得要教育子女,既要有良好的教育方法,同时还必须以身作则仲永的父亲则因利而忽视了对孩子的教育结果孟母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孟子成了才,而方仲永则失去了良好的天赋而“泯然众人矣” 四、木兰诗1.《木兰诗》是我国古代一首著名的叙事诗,它和《孔雀东南飞》被誉为“乐府双璧”6 2. 通假字: 对镜帖花黄:帖,同“贴” 出门看火伴:火,同“伙” 3.思想内容:它叙述了木兰代父从军十多年以及立功后不接受奖赏而还乡的故事,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
4.文章结构:第一、二段:从“唧唧得唧唧”到“从此替爷征” ,木兰得征兵的消息,准备代父从军第三段:木兰做入伍准备和赴战地途中的见闻、感受第四段:概括记叙木兰十年征战的情况第五段:木兰入朝受赏,向天子表明了不受官爵,解甲还乡的请求第六段:木兰与家人的欢聚,改装后同伴的惊讶第七段:以兔作比,写出木兰的豪感,表现了人们对女英雄的赞美5.木兰的形象: 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淳朴、爱国五、诗五首1.思想感情《回乡偶书》通过写诗人年老回乡的感慨和见闻,表达了他深感人生易老、世事沧桑、物是人非、无所适从的思想感情《夜雨寄北》通过写巴山夜雨景象和诗人对妻子的思念,表达了游子羁旅巴山的孤寂之感和思乡之情《淮上与友人别》通过写春天里的离别,表达了作者和友人依依惜别之情《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通过对别离赴任友人的宽慰和劝勉,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豁达态度《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通过写自身的坎坷遭遇和无限感慨,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进取精神2. 比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淮上与友人别》7 两首诗都写了与友人的惜别之情它们在表达方式与格调上有差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从大处落笔,气势雄浑,对将要离别的友人是宽慰和劝勉,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达了一种豁达的态度,诗的格调比较昂扬。
《淮上与友人别》 就近写景,情景交融,表达的是分别上路、愁上心头的惜别,诗风比较细腻、哀婉3. 名句赏析“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选择一个小小的生活细节,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故乡儿童天真活泼、彬彬有礼的神态,使人如见其貌、如闻其声 “笑问”二字尤为传神,它既表现出孩子们对客人的亲切、尊敬,又勾画出他们的稚气、好奇的性格特点,同时又流露出诗人对他们的喜爱之情但写故乡的儿童,还不是这两句诗的本意,本意仍是写自己诗人本是故乡人,对故乡怀有深厚感情,但回到家乡,却被人当作了客人这对一个对故乡有深情的人来说,该是一个多么大的刺激啊!岁月流逝,人生易老,物是人非的无限感慨,尽在不言中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是由当前苦况所激发出来的对于未来欢乐的憧憬面对巴山的凄风苦雨,诗人想像到什么时候能够还乡,和妻子夜坐西窗之下,共剪灯芯烛花,温情细语中又提起现在在巴山夜雨中的孤苦心境这情景是想像中的回味,这回味又慰藉了眼前巴山夜雨中孤苦的心真是虚实相生,情景交融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两句诗既有惜别之意,更是宽慰之语,表现了诗人宽阔的胸襟,洋溢着对友人的真挚深厚的情感它语言形象而凝练,饱含深情而富于哲理, 一洗以往送别诗中黯然消魂的感伤情调,而代之以豁达乐观的感情,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两句诗中,诗人以“沉舟”“病树”自喻,固然不无惘怅,却也颇为豁达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 万木争春这百舸争流、 欣欣向荣的景象振奋了作者的精神,8 激励作者以达观的态度来应对世变这一联,突然振起,一变忧伤低沉的情调,代之以慷慨激昂的情调,既鼓舞人,又感染人现今常用这两句诗来比喻自然和社会发展中,没落、腐朽事物的存在不足为奇,丝毫不能阻挡历史车轮的前进;进步的、新生的事物是在没落腐朽的废墟旁蓬勃发展起来的它蕴含的哲理:人生总会有一些挫折和失败,但不能悲观,要相信社会总是向前发展的,未来总比现在好,要积极进取,乐观向上 七年级(上)第七单元课文梳理一、卖油翁1.字词句式(1)通假字但手熟尔(“尔”同“耳”,相当于“罢了”句意:只是手熟罢了 )(2)一词多义①其:见其发矢十中八九(其:代陈尧咨以钱覆其口(其:代词,代葫芦,译为“它的” )②以:以我酌油知之(以:介词,凭 ) 以钱覆其口(以:介词,用 )③射:尝射于家圃(射:动词,射箭 ) 尔安敢轻吾射(射:名词,射术 )④而:释担而立(而:表顺接 ) 自钱孔入,而钱不湿(而:表转折 )康肃笑而遗之(而:表修饰。
)(3)古今异义但手熟尔(但:只,不过今常用为转折连词句意:只是手熟罢了尔安敢轻吾射(尔、吾:人称代词尔,“你”的意思;吾, “我”的意思现已无此义安:疑问代词,怎么今常用于“安静”、 “安全”讲 )(4)词类活用9 尔安敢轻吾射(“轻” :形容词做动词,看轻句意:你怎么能看轻我射箭的本领?)康肃笑而遗之(“遣” :使动用法,“使 ,, 走” ,打发句意:陈尧咨笑着让他走了汝亦知射乎(“射” :动词做名词,射术句意:你也知道射术吗?)2.人物形象: 卖油翁是以高超的“酌油”技艺制胜对方,文章细致地描写他的“酌油”动作,与他的“惟手熟尔”的依据相呼应,突出他以理服暴、以柔克刚的性格;对陈尧咨的射技,只用了“十中八九”一笔作交代,而对他的恃技骄横,则作了较详的描写3.故事道理: 熟能生巧、艺无止境二、三峡1.字词句式(1)通假字:略无阙处( “阙”同“缺” 句意:没有一点中断的地方 )(2)一词多义①自:自三峡七百里中(自:在 ) 自非亭午夜分(自:如果 )②绝:沿溯阻绝(绝:断绝 ) 绝 多生怪柏(绝:极,最 )(3)古今异义①或王命急宣(或:有时今常用于选择复句的关联词②至于夏水襄陵(至于:是一个动词“到”和一个介词“于”。
今常连在一起,表示另提一事 )(4)词类活用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奔: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