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百家讲坛】易中天对话王立群王立群在 2006 年初登《百家讲坛》 ,连续主讲了《汉代风云人物》之项羽、吕后系列他儒雅和厚重的讲史风格,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 2007 年 1 月开始, 《百家讲坛》又推出了王立群先生担纲主讲的大型系列节目——《王立群读〈史记〉 》 这个系列节目是《百家讲坛》2007 年重点打造的节目,因此众多媒体预言今年将是“《史记》年” 在本期节目中,特邀嘉宾易中天,以及自发赶来的王立群的热心粉丝“群众” ,围绕着《史记》与王立群先生进行了一场精彩的对话那么,王立群先生的历史观究竟是什么?他的一生究竟有着怎样不平凡的经历?王立群研究《史记》的独到之处究竟在哪里呢?易中天:观众朋友们大家好,这里是《百家讲坛》 今天是一期特别的节目,特别在什么地方呢?今天不是一位主讲人站在讲台上讲,今天是两位主讲人,来进行一次对话一个是我, 《品三国》的易中天;还有一位,就是读《史记》的王立群大家知道, 《史记》是一部著名的历史著作,王立群先生是河南大学文学院的教授老兄是学中文的吗? 王立群:我学的是中国古代文学 易:教的呢? 王:教的,本科是教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硕士带的是古代文学,博士是带的中国古典文献学。
易:也就是说,你是学文学的,也是教文学的,现在来讲历史,你不觉得是公鸡下蛋吗? 王:那不你先下在前面吗? 易:我不但觉得我是公鸡下蛋,我是公鸡下鸭蛋你说今天把我整到这儿来,当一个貌似主持人的角色,不整个一个公鸡下鸭蛋吗?下就下吧,我就认2了你呢? 王:我也认了 易:哦,你也认了那意思就是说下咱们的蛋,让人家说去吧!这么说来,我们两个还有很多的相似之处因为我也是学中国古典文学的,现在也在《百家讲坛》讲历史我们都是公鸡中的“战斗机”啊! 王:老公鸡 易:打鸣吗? 王:还打 易:还打鸣 * 易中天先生开篇就妙趣横生,戏言王立群和自己都是学中文出身,开讲历史是公鸡下蛋,而且是公鸡中的“战斗机”那么,王立群先生是究竟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呢?在《史记》两千多年的历史跨度中,他为什么要从汉武帝切入呢?王立群先生的历史观究竟是什么呢? 王立群的历史观王立群的历史观易:今天来了你的很多的 Fans打探一下,你的 Fans 叫什么?叫“群众”吗? 王:好像是吧,我还不太了解,大概叫“群众”的比较多 易:那我们听听群众的呼声吧,他们会有很多问题要问你哪位“群众”先提出问题来?这位,请 观众:您从历史到现实的这个契合点,您是怎么找到的? 王:历史是过去的今天,今天是过去的延续,其实历史和今天没有一个截然的界限。
所以在讲史的时候,你看到的虽然是古代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但是你稍微深入一点因为我是教文学的,我上课教古代文学,全是分析人物我讲《项羽本纪》就是分析项羽,我讲《李将军列传》我就分析李广,全是分析人物所以我们教了几十年书,就练会了一个本领,就是看到文献就分析人3物历史人物和今天的人物在人性上是相通的,这一点是非常明显的所以我们在讲的时候就很容易读到史书就想到现实,看到现实就想到史书,所以很容易就找到这个契合点 易:我在这儿也概括一下吧,满足一下我的概括欲就是说文学是人学,史学也是人学文学是人创造的,历史也是人创造的没有人就没有文学,也没有历史而过去和现在是连接在一起的,它的连接点就是你刚才问的那个问题,就是人性实际上《百家讲坛》为什么要讲文学,为什么要讲历史呢?实际上就是给大家讲讲人性,以便我们每一个观众通过收看这个节目,能够活得更像一个人,能够活得更幸福,做得更有人性,更有人情味这就叫以人为本好,下一位观众 观众:您好,王教授我想问的就是,为什么您读《史记》是选择汉武帝为角度来切入《史记》? 王:是这样的,因为《史记》的 130 篇中间,112 篇都是写人物的,所以读《史记》应当是以人物为主,这是第一个原则。
还有一个,因为司马迁写《史记》他有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叫互见法就是一个人物,他并不是在这个人物的本传中间写到他,他在很多传记中间都写到这个人那么我讲这个人物,我把他在其他传记中间的事件都归纳起来,然后讲一个立体的人再一个,武帝时期是《史记》人物中间很重要的一个时期,这个时期的人物非常多所以我就选择武帝时期作为一个突破口,以汉武帝作为一根红线,把这个时代的一些比较重要的人物,汉武帝在位 54 年涉及的一些重要人物、一些重要事件讲一讲然后大家在读到这一块的时候,你可能就会比较容易地看懂原文所以实际上是为读原文做一种扫除障碍的工作 易:我倒是有一个问题,也趁机问一下你刚才说了,你说你讲的人物不是帝王就是将相,这好像也有人提出来说你们这《百家讲坛》 ,你这什么读《史记》 ,你是读《史记》啊还是读帝王将相?老讲帝王将相干什么? 王:这个事儿的话呢,很简单你去读中国历史,中国历史上记载的不是帝王,就是将相而且不光我们这个民族,所有的民族,它只要经过封建社会,它留下来的都是帝王将相,所以这是一个客观的现实而且这个东西也不用回避,因为我还有一个想法,我觉得一个人要正视自己民族的历史,是需要勇气4的并不是其他的民族正视自己的历史需要勇气,我们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作为一个中国的当代人,我们正视我们中国封建史的时候,也是需要勇气的。
我们这些历史,我们的文明,记载下来的很多就是帝王将相你读他们,读中国历史,就只能这样的讲法,它是个客观存在 易:也就是说,我们作为一个讲史者,我们只能面对我们历史的传承和它的真实为什么说面对这样一个事实需要勇气呢? 王:因为这个帝王将相史中间充满了权术,充满了血腥,充满了那种勾心斗角的那些宫闱之争讲这些东西以后,似乎觉得我们的祖宗,我们的历史,就是这么灰色吗?就是这么不光彩吗?所以,正视这段历史的时候,是需要勇气的,它是客观事实,你必须承认它、面对它但是我们可以对它作出一种现代的评价 易:那我可以这样理解你的意思吗,就是正视这个事实我们需要勇气,评价这段历史我们需要勇气,讲述这段历史我们也需要勇气 王:易老师非常善于理论地抽象和概括 易:我再问一个就给机会给你们,这逮住了就得往下挖请问勇气来自何方? 王:勇气来自于第一,道义;第二,来自于群众的支持 易:还有吗?我想补一句,学术的良心与良知 王:我说的这个道义中间就包含着这两点 易:道义包括良知,包括良心,还包括什么?责任感? 王:对因为我们在《百家讲坛》讲史,需要给观众讲一个真实的历史历史中间有很多地方被人们误读了,这里边有史学家的曲笔和直笔造成的。
史学家在写史的时候,他有时候用的是直笔,有时候用的是曲笔他的那个曲笔是他所存在的那个环境限制了他,他不能那样讲,他只能用曲笔来写但是我们今天在还原这段历史的时候,要把这个真相讲出来这是一方面,再一方面的话,封建史学家讲的东西,他有时候还有一些避讳,这些东西我们需要有勇气把真相讲出来这就是讲史人的良心、良知、责任感,这也是需要有勇气的易:好,下一位观众 5观众:作为一个听众,我们觉得史书应该是真实地、客观地、公正地反映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那么我们想问问,这些史料是不是真实的?怎么能够告诉我们,您说的历史就是一个真实的历史? 王:历史的真实的问题,是个非常麻烦的问题我们现在讲史,是根据正史来讲,也就是二十四史来讲,我们把它当作历史的真实来讲但是,正史的记载是不是历史的真实,也是有疑问的比如说,同样一件事情,在史书的记载上,可能受记载人的影响,它会出现差异所以,真正的历史的真实,在学术界叫第一历史,这个第一历史是无法还原的我们现在看到的二十四史的记载叫第二历史,我们只能根据那个第二历史的记载来讲,这些东西我们把它当作历史的真实来看待但是这些东西里边本身它可能有误记、有误读,这是客观上造成的;同时他主观上有避讳,他会有一些曲笔。
我们的任务,第一历史我们已经完全没有办法还原了,已经不知道了,我们只能根据第二历史,就是历史记载的这些正史来讲它在讲的时候,我们还要区别它的真伪这个区别真伪的方法,一个就是史料之间的互证比如说董仲舒《天人三策》 ,什么时候写的?这个历史记载是不一样的, 《史记》有《史记》的记载, 《汉书》有《汉书》的记载, 《资治通鉴》有《资治通鉴》的记载,这就有不同,这就需要取舍,需要讲解的人从中间选择一个我们现在是根据正史的记载来讲它,同时还要加进自己对史料的鉴别,对史料的理解,对史料的评价,尽可能按照主讲人的理解告诉大家一个真实的历史 * 王立群先生认为,正视历史是需要勇气的,讲述历史更是需要勇气,因为他把为观众讲述一段真实的历史作为自己责无旁贷的责任王立群先生研读《史记》的经历,也让他明白了讲好历史的关键,是找到贯通古今的人性有人形容,听王立群先生讲史,更像饮一杯醇厚的黄酒,那么王立群这杯黄酒究竟是如何酿成的呢? 王立群的人生经历王立群的人生经历 6易:我在看你的节目的时候,我看到了你说了这么一段话,好像说窦婴的时候,你说世界上有三种人,一种是琢磨事的,一种是琢磨人的,还有一种是又琢磨事又琢磨人的,是这样说的吧? 王:是讲周亚夫。
易:哦,是讲周亚夫 王:我讲了五种人 易:五种人 王:一种是琢磨事,就是干事业的第二种是琢磨人,是要做官的第三种是琢磨钱,要发财的第四种是既琢磨人又琢磨事,这就不得了第五种是人、事、钱全琢磨,这就更不得了了我当时讲周亚夫,我说周亚夫是个琢磨事的人 易:那你呢? 王:我是琢磨事儿,主要是琢磨事儿 易:那么我想关心的一个问题就是,你得出的刚才这五种人的结论,是从读《史记》得来的吗?还是别的什么途径得来的? 王:应当说是两方面结合一方面是读史,因为史书中间写的很清楚但另一方面就是生活 易:就是你自己的生活 王:个人经历是一笔财富 易:此话怎讲? 王:因为经历会让你懂得很多我 13 岁就开始打工 易:13 岁打工? 王:对 易:这违法 王:是 易:童工啊!请问 13 岁的时候您多大? 王:我 13 岁多大? 易:啊不不不,13 岁的时候是哪一年? 7王:1958 年 易:1958 年好像还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是吗? 王:好像没有那个时候我是小学毕业 易:13 岁小学毕业去打什么工? 王:小学毕业以后别人都发录取通知书了,我原来是学校决定的保送生,但是没有通知书 易:寄丢了? 王:不是寄丢了,是把我们淘汰了。
然后我们在家就等了两个月 易:保送生被淘汰了,不可能是成绩不好 王:是高分生被淘汰,是因为家庭出身不好,所以当时就被淘汰了 易:跟曹操一样,家庭出身不好 王:底版不好 易:就没有上初中? 王:初中上了,比人家晚了两个月 易:哦,后来又补来了 王:晚了两个月,接到一个通知,到一个民办初中去了它那个校舍就是一个小巷子里租了两处民宅我们去的都是和我类似经历的学生,然后我们就到那去,三天读书三天打工 易:半工半读 王:对 易:带有勤工俭学的意味吗? 王:没有,所有打工的钱,全部支付学校的水费、电费、买黑板擦、买黑板、买桌凳、教师的工资,每一支粉笔都是学生打工的钱,都是我们打工的钱易:那给点饭钱吗? 王:不给 易:自带? 王:自备干粮 易:自备干粮,为学校打工,以求得一份上学的机会 8王:如果没有这两年,我们就失学了,小学毕业就失学了所以我今年春节的时候,我请了十个同学,其中有四个当年是和我一块儿拉车的同学 易:拉板车? 王:拉汽马车,我们那个叫汽马车 易:什么叫做汽马车? 王:它就是一个很大的车,一辆车可以装上几千块砖,是用大骡子拉的 易:骡子拉了你干吗? 王:那个工厂里面,白天是骡子拉,晚上我们把骡子拉的车借过来,骡子休息,我们代替骡子去拉车。
当时我 13 岁 易:拉得动吗? 王:拉得动也得拉,拉不动也得拉如果你不拉你就得失学,这个学校就不能维持 易:那就是说,小学刚刚毕业,13 岁的时候,就已经感到了生活的重负 王:是 易:那个时候有没有想过人生的路? 王:当时只想到怎么样把这个学业完成,其他什么也想不到,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