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西汉教育管理简述

ss****gk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33KB
约7页
文档ID:285576017
西汉教育管理简述_第1页
1/7

西汉太学教育简述衡水市第二中学 李真摘要:汉武帝时期,本着教化天下的目的,接受董仲舒的建议设立太学,之后太 学迅速发展,并一直影响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对中国占代的文化教育产生了极大 地促进作用西汉太学重师法;倡导学术研究和论争,抱持“不辩则不明,不明 则功不成”的理念;提倡通经而致用,努力用学识影响社会,这些原则影响深远 太学的教育以博士为主体,采用大班教学,兼有高足弟子传授低年级学生,以及 口修等等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以经学为主,以一经为主,同时鼓励学生研修其 他专经成绩优秀的太学生可通过考试授以官职,将研习儒经与做官联系在一起, 使儒学逐渐取得了统治地位关键词:太学 教育 经学 博士一、太学的设立及发展过程西汉文景之吋官学萌芽,设一经博士及至武帝吋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 思想方面开始确立“独尊儒术”的方针政策,此时迫切需要培养大量的封建统治 人才建元年间,董仲舒在贤良方策中论述了求贤必先养士的道理,“夫不素养 士而欲求贤,譬犹不琢玉而求文采也建议兴建太学养士,并以此作为教化天 下的基地他说:“养士Z大也,莫大乎太学;太学者贤士Z所关也,教化Z本 源也……臣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Z士,数考问以尽其材,则英俊 宜可得矣” *o汉武帝采纳了他的建议,并责令丞相太常等贯彻执行。

元朔五年, 公孙弘遵循武帝的旨意,与“太常臧、博士平”等人商议,拟定创办太学的具体 方案:其一,在原有博士官的基础上确立西汉的博士弟子员制度其二,明确规 定博士弟子的限额、身份及选送方法其三,就太学的管理及博士弟子的岀路提 出建议公孙弘的这些主张得到了武帝的批准,太学自此建立虽然先秦吋期已 经设立了教育机构,如庠序、辟雍和明堂等,但是这些机构主要负责贵族的礼仪《汉书》卷56,《董仲舒传第二十六》,第1911-1911页 教化等工作,并不是以“传道授业解惑”为目的的学府严格的说来,西汉太学 才是我们国家第一所比较完备的大学昭宣及以后,太学的地位更加突岀,发展更为迅速《汉书•儒林传》载:“昭帝时举贤良文学,增博士弟子员满百人,宣帝末倍之元帝好儒,能通一经 者皆复数年,以用度不足,更为设员千人,郡县置《五经》百石卒吏成帝末 年,或言孔子布衣养徙三千人,今天子太学弟子少,于是增弟子员三千人2《汉 书•儒林传》记载:“成帝末,或言孔子布衣养徒三千人,今天子太学弟子少, 于是增弟子员三千人” J平帝吋,王莽辅政,于“元始五年,征天下通知逸经、 古记、天文、历算、钟律、小学、史篇、方术、本草,及以五经、论语、孝经、 尔雅教授者,在所为驾一封耦传,遣诣京师。

至者数千人"除了征召天下学 者之外,王莽还于元始四年为太学扩建校舍,规模十分巨大史称“筑舍万区” % 这是我国丿力史上大规模修筑校舍的开始,也是博士大量增加的阶段,当然不可否 认王莽怀有个人的政治口的,但他的这些措施对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所起到的作 用是不容忽视的,这些政策措施也成为构成西汉文化政策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二、太学的授业原则西汉的经学教育严格上依“师法”和“家法”传授师法者,溯其源;家 法者,衍其流也先有师法然后有家法如“《易》有施、孟、梁丘之学,是 师法;施家有张、彭之学,孟有崔、孟、白之学,梁丘有土孙、邓、衡之学,是 家法” %西汉教冇政策对师法家法相承要求极为严格,如不坚持师法家法,不 能充任博士《汉书•儒林传》记载:“喜好自称誉,得《易》家侯阴阳灾变书, 诈言师田生且死时,枕喜膝,独传喜,诸儒以此耀Z同门梁丘贺疏证明乙 □:'田生绝于施讎手中,时喜归东海,安得此事?'……博士缺,众人荐喜上闻 喜改师法,遂不用喜这种以师法、家法传经的方法,对儒学经的专门研究 有重要的意义但由于各立门户,互相攻讦,乃至“说五字之文,至于二三万言” 役造成了章句极为繁琐的现象,大大增加了学习研究的负担。

西汉教育政策推 行师法、家法相承的经学传授,主要口的其实是为了统一经学的思想,确立经学2《汉书》卷88,《儒林传第五十八》,第2668页3《汉书》卷88,《儒林传第五十八》,第2668页4《汉书》卷12,《平帝纪第十二》,第251页5《汉书》卷99 ±,《王莽传第六十九》,第2993页°皮锡瑞:《经学历史》,第139页7《汉书》卷88,《儒林传第五十八》,第2671页8《汉书》卷30,《艺文志第十》,第1365页的止统流派,这对西汉思想的统一具有积极地意义,但这样也钳制了学人们的思 想,使得文人们专注于师法、家法下的经学,抛弃了学术创新的精神当然,在强调师法和家法的同时,教育政策也积极倡导太学的学术研究和争 论从相关史籍中我们可以看到,这种学术活动相当活跃和自由,既不受身份、 地点的限制,也不受经书内容的限制,对太学的发展和学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如元帝时讨论《梁丘易》,少府五鹿充宗恃宠而善辩,名儒朱云即“抗首而请, 音动左右……连拄五鹿君,故诸儒为之匕I:'五鹿岳岳,朱云折具角‘出是 为博士”9再如,宣帝吋的石渠阁会议,在讨论的时候也有博士的参加这一 点说明,西汉政府在太学中提倡一种自由争论达以达到真理的学术风气这一点 对西汉太学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通经致用”原则是是西汉教育政策的一个重要原则西汉统治者要求太学 生一要“通经”,即学通经书,二是要“致用”,要求以经学用于世如何通经 致用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的解释不尽相同今文经学偏重经义,以“微言大义” 为主,目的在于利用经学为统治阶级服务占文经学偏重学术,它是按照经书的 字义解释经文,不凭空臆说,迷信成分也较少,学术价值较高今文经较急于事 功,甚至不惜以儒经來赴会政事,而占文则在政治上有复占的倾向,反对迎合世 务西汉吋期经学对统治者制定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如白虎观会议总结了经学 致用的经验,形成了法典式的官方儒学但是也造成了今文经学的僵化、腐败 清代学者皮锡瑞曾经列举过西汉通经致用的典型事例,他说:“武宣之间,经学 大昌,家数未分,纯止不杂,故其学极精而有用以《禹贡》治河,以《洪范》 察变,以《春秋》决狱,以三百五篇当谏书”铁这一论述符合当时情况在西汉中期以后,经学教育所传授的知识成为统治者制定各种政策的重耍依 据如武帝时期,为满足统治者加强政治统一和巩固皇权的需耍,经师们提出了 “春秋大一统”说和“君权神授”说;为满足统治者削弱地方势力的需要,经师 们提出了 “君亲无将,将而诛焉”的思想",使得诛杀诸侯王有了合理性;为辅 助统治者攻打匈奴,经师们讲《公羊传》有“复父Z仇”与“复九世Z仇”的记 载,为土师大张声势。

西汉后期,元帝开始采取向各派妥协的政策,经师们又引 用《诗》学,提倡“温柔敦厚”的精神这种沦为君主政治附属品的经学受到大 力提倡,这与太学所提倡的“通经致用”原则有密切的关系经学在西汉具有很 强的实用价值口从汉武帝以來,无论大事小事,人们总喜欢到经书中去找依据 大至朝廷的封禅、巡狩、郊祀、宗庙,小至庶民的婚丧嫁娶制度,都要以经典为9《汉书》卷67,《朱之传第三十七》,第2195页1°皮锡扁:《经学历史》,第90页11《春秋公羊传》,《庄公三十二年》,第96页这是个经学昌盛的时代,也是一个经学泛滥的时代,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下, 朝廷政事都更是要修饰以经义,其至丁官吏们以“春秋决狱”萤仲舒以《公羊 春秋》为依据断决疑案,解决了许多法律难题朝廷让其他官吏效法他,“每有 政义,数遣廷尉张汤就其家而问之,其对皆有明法吃其后董仲舒就将这些案 例编校为书,供官吏们借鉴使用《汉书•艺文志》记载:“《公羊董仲舒治狱》 十六篇”《汉书》卷56,《董仲舒传第二十六》,第1919页 《汉书》卷30,《艺文志第一》,第1359页 14, 土先谦《补注》记载:“《春秋决狱》二百三十二事"这说明一 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在当吋经书的作用地位已经超越了法律,足见其实用价值 的重耍性。

三、太学的教学管理西汉管理文化教育的最高官员为太常,官居“九卿”首位太常原名奉常, 本为秦朝旧官职,汉景帝时更名为太常太常本主管宗丿宙祭祀礼仪,统辖博士、 陵官、太史等太学建立之后,源旧制也归为太常管辖曲太常管理文教的行政 体制明显的保有“政教合一”的性质西汉统治者为显示对文教事业的重视,还 亲自前往太学视察,史称视学如建武五年I•月,武帝“幸太学”,并“炀博士 弟子各有差”建武十九年,武帝再次视察太学,并“会诸博士论难丁•前”西汉太学的教师被称为“博士”,即“五经博士”,其为教学管理的主体I■専士官最早设立于建元五年于此之前,I専士本为I専通古今的高级顾问官员太 学设立之后,博士才成为专门从事教育的学官,掌管着国家经学的传授,同时也 参与国家政事的讨论,以及巡视地方政教Z类的工作为了I办调西汉的教学以及 教学管理,西汉在博士中设首席博士,名曰博士仆射另外述设有专经博士,人 数并不固定,他们的任务是分别传授《施氏易》、《孟氏易》、《梁氏易》、《京 氏易》、《欧阳书》、《大夏侯书》、《小夏侯书》、《齐诗》、《鲁诗》、《韩 诗》、《大戴礼》、《小戴礼》、《严氏春秋》与《颜氏春秋》,史称“五经十 四博士” o西汉博士通过征拜或者荐举的方法得到,俸禄大致与县令相当,博士 仆射或者祭酒为六百石,专经博士最早的俸禄为四百石,宣帝时期增加到六百石。

另外在太学之中还设有博士舍,专供博士居住西汉博士 “秩卑而职重”,不仅可以参政议政,还可以奉旨巡行,具有很高 的荣誉而且I■専士一般升迁都很快,他们有的直接擢升九卿或者太子太傅,有的 被拜升为光禄大夫、太子少傅、左中郎将、侍中、尚书等可以看出西汉的统治 者对博士作用的重视西汉太学素有“严于择师”的传统,博士多当世儒学名流正如《文献通考》 记载:“西京博士,但以名流为之,无选举之法"西汉教育政策对博士要求 十分严格,史籍可为证实:“古之立太学,将以传先王之业,流化于天下也儒 林之官,四海渊源,宜皆明于古今,温故知新,通达国体,故谓之博士否则学 者无述焉,为下所轻,非所以尊道德也"这一段出自西汉成帝的诏令,明确 指出了博士必须德才兼备,要有“明于古今”、“通达国体”的广博学识,且耍 有“温故知新”的治学能力,应当为人师表,使学者有所“述”,又可以尊为道 德的风范经过严格的挑选,西汉执教的博士质量很高,不乏一些当世名儒,如 辕同生、中培公、韩婴等都曾担任过西汉的太学博士,他们都是博大精深的鸿儒, 这对捉高太学的办学质量是冇很大帮助的四、太学的教学模式及教学内容教育政策基于太学生太多而教师和课堂相对较少的缘故,采用了大班上课的 教学模式,以及高足弟子传授低年级学生的方法。

也正是因为不能进行太多的课 堂教学,太学博士都注重学生的自修,并允许向校外的经学大师请教这种培养 方式为以后的书院教学所继承,成为我国古代教育的一个优良传统西汉的太学生称为“博士弟子”或“弟子”武帝时太学刚刚建立,弟子员 只冇五十人教育政策规定由太常选择“年十八以上,仪状端庄”的官宦子弟充 当太学生,而从郡国选送的“好文学,敬长上,肃政教,顺乡里,出入不悖”的 地主了弟,虽然不受名额的限制,亦可以在太学中“受业为弟了”,但是只能作 为一种旁听生J前者皆有官禄,亦享有免役的优待,后者费用自给以上的这 些记载说明,教育政策在太学生的选择上有比较严格的标准的,除年龄、相貌、 身份合格以外,还要看是否孝敬父母,是否遵纪守法等在当时,入太学并不是 一件容易的事情,许多贫苦阶层的民众被拒之于太学门外太学生的学业除正课以外,还可以随兴趣研究其他专经正因为此,所以太 学特别重视用考试來督促和检查他们的学业教育政策没有规定肄业的年限,只 要通过考试就可以毕业,并按成绩高低来授予官职西汉实行“岁试”的制度 方法为“设科射策”设科”就是设为甲乙。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