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三章 鄂温克族民俗

飞***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10.01MB
约42页
文档ID:3150362
第三章 鄂温克族民俗_第1页
1/42

第三章 鄂温克族民俗,一、族源与族称   鄂温克族居民因居住地域不同曾分别被称为“索伦”、“通古斯”、“雅库特”等1957年,根据本民族意愿,统一民族名称为鄂温克鄂温克”是民族自称,意为“从深山密林中走下来的人”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鄂温克族人口数为30505二、语言文字,鄂温克族使用鄂温克语, 属阿尔泰语系一通古斯语族 通古斯语支,分海拉尔、陈 巴尔虎、敖鲁古雅三个方言 没有本民族文字牧区学校通用蒙古语、蒙古文,农业区和靠山区通用汉语、汉文外来词较多汉语、蒙语、俄语),三、物质民俗,1、居住 鄂温克族人在森林中没有固定的住所,“撮罗子”是他们的传统民居撮罗子”,鄂温克语叫“希椤柱”,高约3米,直径约4米,是一种圆锥形建筑物,实际上是用松木杆搭成的圆形窝棚,也是一种非常简单的帐篷撮罗子”的遮盖物随季节变化有所不同,夏季一般用桦树皮,冬季则用麂、鹿皮包裹2、服饰,鄂温克族服饰的原料主要为兽皮大毛上衣斜对襟、衣袖肥大,束长腰带短皮上衣、羔皮袄,是婚嫁或节日礼服无论男女,衣边、衣领等处都用布或羔皮制作的装饰品镶边,穿用时束上腰带喜爱蓝、黑色的衣服。

皮套裤外面绣着各种花纹,天冷时穿在皮裤的外面男子夏戴布制单帽,冬戴圆锥形皮帽,顶端缀有红缨穗鄂温克族妇女普遍戴耳环、手镯、戒指,或镶饰珊瑚、玛瑙已婚妇女还要戴上套筒、银牌、银圈等 牧民,猎民,3、饮食民俗,(1)猎民的饮食 从前,猎区鄂温克人主要以狍、鹿、野猪等野味为肉食,以米面为辅猎民有爱吃“手把肉”的习惯,熊掌是接待客人的上品猎人喜欢吃生狍肝、生野猪肝,他们认为吃生肝对人们的眼睛有益,具有保护视力的作用猎民还爱吃火烤肉或半生半熟的肉食敖鲁古雅地区的鄂温克猎民喜欢吃自做的“列巴”(即面包),驯鹿奶做成的奶茶或红茶是他们主要饮料2)牧民的饮食民俗,居住在鄂温克族自治旗的鄂温克族主要从事畜牧业饮食以牛羊肉为主,米面为辅,牧民喜欢喝奶茶平时一般一日两餐,牧忙时一日三餐,蔬菜甚少牧民爱吃奶制品,如奶油、奶皮子、奶干、奶豆腐等食品陈巴尔虎旗鄂温克民族苏木牧民爱吃面包之类的食品    鄂温克人在高寒地区生活,为了御寒、解乏而嗜好饮酒,特别成年男性喜欢喝白酒、牧区自留畜多的家庭自制奶酒,略有点酸味,自饮或待客饮用3)半农半猎,阿荣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扎兰屯市半农半猎区的鄂温克人的饮食,曾以稷、荞麦面、燕麦面为主,现在以玉米、玉米面、小米、面粉为主食。

蔬菜类有长白菜、土豆、豆角、黄瓜、葱、胡罗卜等野菜类包括野韭菜、野葱、黄花菜、柳篙、蘑菇、黑木耳等野果类为山丁子、稠李子、棒子、等每逢五月,鄂温克人,不论男女老幼离家去野外采集柳篙菜半农半猎区鄂温克人的饮食习俗与牧区,山区基本相似,他们与先进民族杂居在一起,饮食习惯有所改变,但有些习俗仍保留着4、生产交通民俗,(1)狩猎生产习俗 鄂温克族的猎民们世代居住在大兴安岭的密林中,猎手们积累了丰富的狩猎经验,培养了勇敢机智的性格好猎手出门不多带子弹,只装几颗,只要遇到一般的野兽,就一定会按子弹的数目带回猎物来猎人们不仅熟悉山林,对野兽的习性也摸得一清二楚夏冬季节,他们能准确地辨别出野兽的足迹并据此辨别野兽是惊跑的,还是自由走的猎民以乌力 楞为生产和生活 的基本单位,民 主选举一位能打 猎又善言辞的、 办事公道的男性长辈作“乌力楞”的首领乌力楞”集体打猎,猎物平均分配,对孤、寡、老人给特殊照顾鄂温克人畏熊:他们认为熊原来也是人,因犯了错误,上天惩罚,使他四肢走路,吃野果为生熊向天神提出一个要求:我变成熊,人们可以吃我的肉,但骨头不能乱扔天神同意了所以鄂温克猎民在猎熊时,说熊睡了;吃熊肉时,要学乌鸦叫,表示是乌鸦在吃肉,而不是人;最后要将熊各部位的骨头的一部分捆好,悬挂在两棵树之间风葬,要磕头、敬烟。

畏熊,(2)畜牧业生产民俗,从事畜牧业生产的鄂温克人 ,住蒙古包,或游牧或定居放牧由三、五户以至十多户有血缘关系牧户组成“尼莫尔” 采取“以牧为主,结合畜牧业发展多种经济”的方针,使畜牧业迅速发展;兴修水利,基本上实现了割草、运草、提水、药浴、弹毛、制毡等方面的机械化幸福的鄂温克牧民,(3)采集与捕鱼习俗,采集业与捕鱼是鄂温克牧业经济、狩猎经济的重要补充,特别是由于狩猎经济的不稳定及狩猎生产的分工,采集业与捕鱼是鄂温克妇女从事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采集:桦树皮 榛子、木耳、蘑菇 野果、野菜,(4)交通习俗,鄂温克人的交通工具主要有马、驯鹿、大轮车、马车、滑雪板、雪橇等四、鄂温克族社会民俗,氏族、家族(哈拉、乌里楞)家庭(纠)家族、家庭财产转让(财产权属男),五、鄂温克族岁时民俗,鄂温克族的传统节日很多,主要有敖包会、阿涅(春节)、正月十五、正月十六(抹黑灰日)、二月初二、罕希(清明)、五月初五、祭火日(腊月二十三)、“米阔鲁”节、瑟宾节等在这些节口里要祭神、祭祖,有着吉庆、样和、祝福的意味,还要改善饮食,举行歌舞娱乐活动阿涅:鄂温克语,春节之意阴历正月初一是鄂温克人最重要的节日之一。

春节,俗称四月会少则四五天,多则七八天在此期间萨满天天跳神,人们日夜歌舞,仪式隆重但集会日期各地不一 后来活动的性质、内容、形式逐渐变化,增加了赛马、射箭、摔跤和歌舞等文体活动,奥米那仁,米阔鲁是鄂温克语,庆丰收之意米阔鲁节是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陈巴尔虎旗等地的鄂温克牧民欢庆丰收的节日,农历五月下旬择日举行,为期一天米阔鲁,瑟宾节,是鄂温克语,意为“欢乐祥和”瑟宾节是鄂温克族的传统节日6月18日,沉浸在节日快乐中的人们,6月17日   瑟宾节民族竞技项目预赛(全天)   16:30 举行新闻发布会或记者招待会   18:00 欢迎酒会   21:00在旗影剧院乌兰牧骑演出\鄂温克旗服饰表演\布里 亚特蒙古族服饰表演   6月18日   5:30 前往巴彦呼硕祭敖包   6:00 大世界基尼斯长距离赛马   9:18 瑟宾节开幕式\节目表演\民族竞技项目比赛   14:30 在政府会议市举行经贸洽谈会   18:00 闭幕式   21:00 篝火晚会,六、鄂温克族人生仪礼,(一)婚俗,鄂温克族男女定亲时,要由媒人带一瓶酒到女方家,先说明来意,然后给女方父亲敬酒,如果女方父亲将酒喝了,这事就算成了。

反之就不成一般来说,女方都是同意的,只是有时故意不喝,要媒人多费一点口舌,将小伙子的优点反复介绍,才肯将酒喝下去结婚这天,男方的父母和家族中的人都要陪新郎到女方家过夜在去女方的路上,还要排成一定的队形一般是一位长者拿着神像走在最前面,新郎走在第二位,再后是新郎的父母和族人,最后是牵驯鹿的人女方也以同样的队形来迎接,新郎新娘相遇后,要先和神像接吻,然后是新郎新娘拥抱接吻新娘将一个刻有驯鹿头像、象征吉祥的桦皮盒送给新郎,新郎则送给新娘一块手绢接着新郎新娘从驯鹿中挑出两头最好的,各牵一只绕场三圈,最后大家来到新娘家吃喜酒东北鄂温克族现在结婚,仍旧按照古老婚俗新郎到驯鹿场接新娘,(二)丧葬,鄂温克族以前实行风葬,后多改为土葬,按照不同的死因和年幼程度,葬礼的仪式也不尽相同老年人正常死亡后的葬礼十分隆重,由喇嘛念经引葬,送葬时用牛车拉,儿子牵牛步行,埋葬时,先由喇嘛念经,向山神请求坟地,之后要想喇嘛敬奉礼物,并把死者的遗物献给喇嘛,可有殉葬品;幼儿死,一般是做一白布口袋装上扔掉,不入土埋地点多选择在山的阳面、草丛茂密的地方被雷打死的人,不请喇嘛念经,而是请萨满跳神送葬,不用埋葬,只是把尸体用白布包裹好,放在用四根木桩支起的横木上;自缢的人,不举行葬仪,就地掩埋了事;吊死在树上的,要把那棵树枝砍断,把尸体放下来,以另一东西(如羔羊、鸟雀等)代替挂到树上,尸体一定要掩埋;病死的人,要火葬。

另外,鄂温克族人死亡后,妻子要戴孝三年,俗称守丈夫的灵魂、妻守夫灵;兄弟辈要扎二十一天的白腰带;子辈(含儿媳和已出嫁的女儿)都要穿白色孝服,守孝三个月;孙子辈则只扎白腰带,不穿白孝衣,孝期为二十一天在守孝期间,无论男女,都不结头绳,不参加宴会和娱乐活动,男不理发、刮脸;女不穿艳服七、鄂温克族精神民俗,(一)宗教及信仰民俗1、自然崇拜(万物有灵)2、祖先崇拜(鲁玛)3、图腾崇拜(鸟、鹰、熊)4、萨满崇拜5、东正教的影响,(二)民间文学、游艺,民间文学 鄂温克族的民间文学十分丰富,有历史传说、神话、故事、谚语、谜语等,生动感人虽产生于不同时代,但都反映了现实的生活例如:“人类来源的传说”对他们的迁徙历史、古代生活和自然景象都作了朴素的描绘和解释当代文学的著名作家有乌热尔图,他的代表作有《一个猎人的恳求》等歌舞,鄂温克人能歌善舞,民歌优美动听,风格独特,即景生情,即情填词特别是牧歌和猎歌,表现了鄂温克族勇敢而质朴的性格鄂温克人喜欢跳舞步简单、生动活泼的集体舞,大多数通过妇女舞蹈来表现鄂温克族的生产和生活,主要有“阿罕拜”、“爱达哈喜楞舞”、“哲辉冷舞”猎区的舞会多在晚间围绕篝火举行。

鄂温克族人崇尚天鹅,以天鹅为图腾天鹅舞是鄂温克族的民间舞蹈,鄂温克语叫作“斡日切”妇女们闲暇时喜欢模仿天鹅的各种姿态,自娱而舞,逐渐演变成一种固定的舞蹈--天鹅舞,其他习俗,鄂温克人尊老好客, 长幼之间礼节严格 听到长辈呼叫必须站 起答应;吃饭时必须礼让前辈鄂温克人有一句俗话:“外来的客人不会背着自己的锅走的”,认为来客是吉利的老人常说:“有烟火的屋才有人进来,有枝的树才有鸟落”因此,他们总是热情而真诚地招待来客。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