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国学宝典《诗经》:黍苗原文赏析

碎****木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4.62KB
约5页
文档ID:252058426
国学宝典《诗经》:黍苗原文赏析_第1页
1/5

国学宝典《诗经》:黍苗原文赏析 《黍苗》 芃芃黍苗,阴雨膏之悠悠南行,召伯劳之 我任我辇,我车我牛我行既集,盖云归哉 我徒我御,我师我旅我行既集,盖云归处 肃肃谢功,召伯营之烈烈征师,召伯成之 原隰既平,泉流既清召伯有成,王心则宁 【解释】 ⑴芃(péng)芃:草木繁盛的样子 ⑵辇:人推挽的车子 ⑶集:完成 ⑷盖(hé):同“盍”,何不 ⑸肃肃:严正的样子功:工程 ⑹烈烈:威猛的样子 ⑺原:高平之地隰(xí):低湿之地 【译文】 黍苗生长很健壮,好雨准时来滋养众人南行路途遥,召伯慰劳心舒服 我挽辇来你肩扛,我扶车来你牵牛出行任务已完成,何不今日回家走 我驾御车你步行,我身在师你在旅出行任务已完成,何不今日回家去 快速严整修谢邑,召伯苦心来经营威猛师旅去施工,召伯经心来组成 高田低地已修平,井泉河流已疏清。

召伯治谢大功成,宣王心里得安静 【赏析】 《黍苗》是宣王时徒役赞美召穆公(即召伯)营治谢邑之功的作品,诗意自明《毛诗序》说它是“刺幽王也不能膏泽天下,卿士不能行召伯之职焉”前人多有辩驳,朱子直言:“此宣王时美召穆公之诗,非刺幽王也《诗序辨说》)可谓洁净利落 此诗是纪实性作品,要对作品有较为深刻的理解,须知如下史实:宣王是在其父厉王出奔并死于彘(今山西霍县),整个周王朝处于内外交困的状况下即位的,“宣王即位,二相辅之脩政,法文武成康之遗风,诸侯复宗周《史记·周本纪》)在其执政的四十七年中,宣王“内修政事,外攘夷狄,复文武之境土”,史称中兴作为一代中兴贤君,周宣王重用了一批贤能之人,如仲山甫、尹吉甫、方叔等,《黍苗》诗中所赞美的召穆公召虎也是当时一位文武双全的贤才诗中所述召伯营谢的事发生在宣王鼎盛时期为了有效地加强对南方各族的攻守掌握,宣王便封其母舅申伯于谢(在今河南唐县,与湖北枣阳近),并命召伯虎带着徒役之众前往经营谢邑在营建任务圆满完成的时候,随行者唱出了这首诗歌《诗经·大雅》中还收录了一首宣王的大臣尹吉甫作的《崧高》,也是表达申伯迁居封地谢邑的事,可见当时申伯封谢的确是件大事,读者可参照阅读。

全诗共分五章,章四句 第一章以“芃芃黍苗,阴雨膏之”起兴,言召伯抚慰南行众徒役之事召伯如前所言,他是宣王时的贤臣,曾在“国人*”时以子替死保住了时为太子后为宣王的姬静性命,与宣王关系非同一般他还曾率军战胜淮夷,建立奇功,《诗经》中多有吟唱,《大雅·江汉》有“江汉之浒,王命召虎式辟四方,彻我疆土”的句子经营谢地这样的要冲重邑,非文治武功卓着的召伯没有人可担当此任诗首两句兴中寓比,言南行众人得召伯抚慰如黍苗得时雨滋润一般正由于如此,谢邑的营建才会那样迅捷而有序首章用了两句(也是全诗仅有的两句)兴句开头,使得这首记录召伯营谢之功的诗作多了几许轻松的抒情味车辇南行路途之遥远、跋涉之艰辛是可以想像的,但有召伯之劳,就没有什么让人不胜劳累的 其次、三两章反覆吟唱,既写建筑谢城的辛苦和勤恳,又写工程完毕之后远离故土的役夫和兵卒无限思乡之情我任我辇,我车我牛”,在短句中同一格式反覆消失,急促中反映出当时役夫紧急艰辛、分工严密且合作有序的劳动过程;“我徒我御,我师我旅”以同样的节奏表达兵卒在营建谢邑中规模宏大也同样辛苦的劳作场面这两局部看似徒役在谢邑完工之后对劳动过程的美妙回忆,实际上也是对召伯经营谢邑这样的浩大工程安排有方的热忱赞美。

这两章后两句言:“我行既集,盖云归哉我行既集,盖云归处是长期离家劳作的征役者思乡心情真实而自然的流露但尽管思乡之情特别急迫,语气中却没有丝毫怨怒之气,的确是与全诗赞美召伯的欢快心情相和谐的 第四章是承接二、三两章所作的进一步发挥,言召伯营治谢邑之功谢邑得以快速度高质量地建成,完全是召伯苦心经营的结果肃肃谢功,召伯营之”两句照顾其次章,不过其次章是铺排,这两句是颂辞,重心有所不同烈烈征师,召伯成之”,颂扬召伯将规模甚众心情热闹的劳动大军有序地组织起来营建谢城的卓越的组织才能,这两句与第三章相照顾由此观之,此诗在构造安排上颇具匠心,严整的对应,反映出雅诗的雅正特点,与风诗不同 诗最终一章言召伯营治谢邑任务的完成对于周王朝的重大意义原隰既平,泉流既清”,是说召伯经营谢邑绝非仅修城池而已,还为谢邑营造了必要的生存环境修治田地,清理河道只是末节,但连这些都已安排到位,就不会有什么疏漏了这个时候,谢邑作为周王朝挟控南方诸国的重镇已建成,周宣王心中固然舒坦多了召伯有成,王心则宁”,于篇末点题,为全诗睛目在用韵上,末章一改前面几章隔句押韵的规律,句句押韵,且用耕部阳声韵,使节奏和语气立刻变得舒缓起来,极具颂歌意味。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