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谱系障碍-名词详解 出自 MBA智库百科()(重定向自ASD)目录 1 什么是孤独症谱系障碍 2 孤独症谱系障碍的发展[1] 3 孤独症谱系障碍的症状 4 孤独症谱系障碍成因o 4.1 生物学成因o 4.2 神经心理学成因o 4.3 中医辨证原因 5 孤独症谱系障碍治疗与预后 6 参考文献什么是孤独症谱系障碍 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是一组以社交障碍、语言交流障碍、兴趣或活动范围狭窄以及重复刻板行为为主要特征的神经发育性障碍 是根据典型孤独症的核心症状进行扩展定义的广泛意义上的孤独症,既包括了典型孤独症,也包括了不典型孤独症,又包括了阿斯伯格综合症、孤独症边缘、孤独症疑似等症状孤独症谱系障碍的发展[1] 自1943年Leo Kanner首次报道以来,随着对其研究和认识的不断深入,有关的名称和诊断标准也相应发生演变早期曾有过的名称包括“Kanner综合征”“、儿童精神分裂样反应”等 1980年,美国精神疾病诊断统计手册第三版(DSM-Ⅲ)首次将孤独症-广泛性发育障碍从精神分裂症中区分开来,称之为“广泛性发育障碍(PDD)”。
1987年的DSM-Ⅲ修订版进一步将其归属于发育障碍,命名为“孤独样障碍” 1994年的精神疾病诊断统计手册第四版DSM-Ⅳ中将孤独症、未分类的广泛性发育障碍、Asperger综合症,归属于广泛性发育障碍 2013年5月美国精神病学会发布精神疾病诊断统计手册第五版(DSM-Ⅴ),正式提出孤独症谱系障碍(ASD)的概念孤独症谱系障碍的症状 社交技能Social Skills 社会问题是所有ASD类型中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孤独症者不仅仅是害羞这样的社交“困难”他们的社会问题在日常生活中造成严重的问题 与孤独症相关的社会问题的例子: 12个月大时对名字没有反应 避免眼神交流 更喜欢独自玩耍 不与他人分享兴趣 只有通过互动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面部表情平淡或不恰当 不明白个人空间的界限 避免或抗拒身体接触 在困境中不寻求他人的安慰 理解别人的感受或谈论自己的感受有困难 典型的婴儿对世界和周围的人都很感兴趣在一岁生日的时候,一个典型的学步儿童会看着别人的眼睛,模仿别人的话语和动作,并使用简单的手势,如鼓掌和挥手说“拜拜”典型的初学走路的孩子也对像躲猫猫和拍手游戏这样的社交游戏感兴趣但是孤独症谱系障碍的儿童可能很难学会与他人互动。
有些孤独症者可能对其他人根本不感兴趣其他人可能想要朋友,但不知道如何发展友谊许多孤独症的孩子很难学会轮流和分享——比其他孩子更甚这可能会使其他孩子不想和他们玩 孤独症者在表达或谈论他们的感受时可能会有问题他们可能也很难理解别人的感受许多ASD者对被触碰非常敏感,他们可能不想被拥抱自我刺激行为(如一遍又一遍地挥动手臂)在孤独症者中很常见焦虑和抑郁也会影响ASD者所有这些症状会使其他社会问题更难处理 沟通Communication 每个孤独症者都有不同的沟通技巧有些人能说得很好有些人根本不会说话,或者只会说一点点大约40%的孤独症者根本不说话大约25%-30%的ASD者在12 - 18个月大时会说一些话,然后就会消失其他人可能会说话,但要到童年后期才会 与孤独症相关的沟通问题的例子: 语言能力较差 一遍又一遍地重复单词或短语(模仿语) 代词颠倒(例如,说“你”代替“我”) 给出与问题无关的答案 不指向或反应指向 很少或不做任何手势(例如,不挥手告别) 说话时声音低沉,像机器人一样,或者像唱歌一样 不假装玩(例如,不假装“喂”一个洋娃娃) 不懂笑话、讽刺或取笑 孤独症谱系障碍的人即使会说话,也可能会以不同寻常的方式使用语言。
他们可能无法把单词变成真正的句子有些孤独症者一次只说一个词其他人一遍又一遍地重复同样的单词或短语有些孩子重复别人说的话,这种情况被称为模仿言语(鹦鹉学舌,Echolalia)重复的话可以马上说,也可以稍后再说例如,如果你问ASD者,“你想喝果汁吗?”他或她可能会重复:“你想喝果汁吗?”而不是回答你的问题虽然许多没有孤独症谱系障碍的孩子会经历一个重复他们听到的阶段,但通常他们三岁就会过去有些孤独症者能说得很好,但可能很难听清别人在说什么 ASD者可能在使用和理解手势、肢体语言或声调方面有困难例如,孤独症者可能不明白挥手告别意味着什么面部表情、动作和手势可能与他们所说的不一致例如,孤独症者可能会在说一些悲伤的事情时微笑 孤独症谱系障碍的人在说“你”的时候可能会说“我”,反之亦然他们的声音可能平淡,机器人一般,或者高音孤独症谱系障碍的人可能会站得离谈话对象太近,或者在一个话题上停留太久他们可能会谈论很多他们真正喜欢的事情,而不是和别人来来回回的交谈一些有相当好的语言能力的孩子像小成年人一样说话,没有学会和其他孩子一样的“儿童语言” 异常的兴趣与行为Unusual Interests and Behaviors 许多孤独症者有不同寻常的兴趣或行为。
与孤独症相关的不寻常的兴趣和行为的例子: 排列玩具或其他物品 每次都用同样的方式玩玩具 喜欢物体的部分(如轮子) 很有秩序 因为微小的变化而心烦意乱 有强迫性的兴趣 必须遵循特定的程序 拍手,摇摆身体,或自我旋转 重复动作是指不断重复的动作它们可以涉及身体的一部分或整个身体,甚至一个物体或玩具例如,孤独症谱系障碍的人可能会花很多时间反复挥舞手臂或左右摇摆他们可能会反复开关灯或转动玩具车的轮子这些类型的活动被称为自我刺激或“刺激” 孤独症谱系障碍的人通常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色改变一天的正常模式——比如放学回家的路上停下来——会让ASD者非常沮丧他们可能会“失控”、“崩溃”或发脾气,尤其是在一个陌生的地方 有些ASD者也会养成一些看似不寻常或不必要的习惯例如,一个人可能会试图查看他或她走过的每一个窗口,或者可能总是想从头到尾看一段视频,包括预览和演职员表不允许做这些事情可能会导致严重的沮丧和发脾气 其它症状Other Symptoms 有些孤独症者还有其他症状这些可能包括: 多动症(非常活跃) 冲动(不思考地行动) 短暂的注意力 攻击 导致自我伤害 发脾气 不寻常的饮食和睡眠习惯 不寻常的情绪或情绪反应 缺乏恐惧或比预期更多的恐惧 对声音、气味、味道、外观或感觉的不同寻常的反应 ASD者可能对触觉、嗅觉、声音、视觉、味觉和感觉有不同寻常的反应。
例如,他们可能对疼痛或噪音反应过度或不足他们可能有不正常的饮食习惯例如,一些孤独症者只吃几种食物其他人可能会吃非食物,如泥土或岩石(这被称为异食癖)他们也可能有慢性便秘或腹泻等问题 ASD者可能有奇怪的睡眠习惯他们也可能有不正常的情绪或情绪反应例如,他们可能会在不寻常的时候哭或笑,或者在你期待的时候没有情绪反应此外,他们可能不害怕危险的事情,他们可能害怕无害的物体或事件孤独症谱系障碍成因 在下面,我们只笼统地使用“孤独症”这一概念 引起孤独症的原因是什么呢? 自从1943年人们开始研究,直到现在,人们仍然没有揭开谜底 最初人们以为是由于亲子之间互动障碍、父母人格特质、家庭结构等外在原因,治疗上采取精神分析法,往往没有疗效后来,人们认识到按照后天的父母教养以及家庭因素来解释孤独症的成因过于武断 当前,已有的研究还说法不一,未有定论基本上形成的共识是:孤独症患者表现出的广泛性发育障碍,主要是由脑生物学的因素导致的;造成脑生物学改变的原因,可以从医学生物学、神经心理学和生态学等几方面加以分析中医则从辨证的角度对此进行了探讨,并以此建立了中医按摩治疗儿童孤独症的基础生物学成因 孤独症的医学生物学原因,可能是遗传学因素、免疫因素、生化因素、孕产期因素等。
孤独症的成因极为复杂,有遗传易感性的个体是否发病,取决于各种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很难在孤独症患者个体身上确认出一种共有的医学成因自闭症可能是因为许多不同的医学成因(如:遗传、病毒感染、孕产期危险因素、其他原因),造成了特定脑结构或脑功能的损伤所致至于损伤的具体部位、机制如何,仍待进一步研究 1、遗传学因素 对有孤独症患者的家族进行研究发现,儿童孤独症同胞患病率为2%-8%,是一般人群发病率的50-200倍双生子研究则显示,同卵双生的同病一致率为60%,异卵双生的同病一致率为0这些证据证明遗传因素是儿童孤独症发病的重要原因 孤独症是多基因遗传病,目前的研究,对于候选基因的数目和界定仍不清楚,对存在1位以上孤独症患者的家族进行的全基因扫描估计,该病至少是10个以上致病基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具有孤独症遗传基因的个体,称为有遗传易感性的个体个体是否发病,除了决定于遗传因素外,还受着环境等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从理论上讲,一系列儿童孤独症致病基因降低了儿童孤独症的发病“阈值”,在环境因素、免疫因素以及其他因素的作用下发病;如果缺乏环境因素、免疫因素以及其他因素的触发,则不出现孤独症症状(Korvatska,2002)。
关于与孤独症的遗传现象有联系的异常染色体或候选基因的研究,迄今为止,还未取得一致的研究成果目前,一般认为它们可能是7号染色体、15号染色体、5-HTT基因、BDNF基因等这些异常的染色体以及候选基因,导致与神经系统发育有关的蛋白质(如神经营养因子)、糖蛋白、酶、受体、神经递质等的异常表达,从而引起大脑、小脑、神经发育异常,提供了易患儿童孤独症的生物学基础,加上其他因素的共同作用,最终导致了特定的神经发育障碍,从而出现了孤独症症状 2、免疫因素 最近的不少研究发现,免疫功能障碍可能与孤独症的发生或发展存在着某种相关,但具体作用机制如何,目前还说法不一主要观点,包括自身免疫因素、病毒感染学说、免疫接种因素 自身免疫因素的提出者发现,孤独症患者脑部组织的免疫反应比正常人活跃,其中反应最激烈的区域是小脑(Pardo,2004)还有人对7位孤独症患者进行研究,发现其脑脊液内的细胞激素水平(这是免疫反应的标志)同样比正常人要高,这说明孤独症患者与正常人相比,其大脑和小脑都存在着炎症 病毒感染学说的提出者认为,免疫功能缺乏的个体,在胎儿期或新生儿期增加了病毒感染的几率,病毒引起他们中枢神经系统的永久性损害,导致婴儿孤独症。
1998年,首次有科学家公开表示,接种疫苗可能与孤独症症状有关有学者指出,由于幼童免疫系统还不完善,疫苗中的病毒可能诱发他们体内的自身免疫反应,进而与孤独症的发生产生关联也有学者认为,疫苗针剂中普遍有一种含汞的防腐剂,汞中毒可能也与孤独症的发生有关但近年来,新的研究成果否决了这一观点,发现接种疫苗的儿童与不接种疫苗的儿童,患孤独症的比率无显著差异 3、生化因素 人们提出,孤独症发生可能与神经系统中神经递质的代谢失常有关人体神经系统功能的完成,要依靠一套复杂的信号传导过程,承担神经细胞或神经---肌肉之间信号传递作用的一类重要化学物质是神经递质神经递质不同,传递的信息就不同,神经递质在大脑不同部位的浓度高低、传递快慢、传递多少等,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情感和行为方式当前认为与孤独症关系较为密切的神经递质有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