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書的注解古書的注解句讀標點句讀標點、、翻譯翻譯了解古书注解的类型、体例、内容和术语等了解古书注解的类型、体例、内容和术语等常识古书的句读主要是了解古书的句读标常识古书的句读主要是了解古书的句读标点的一些起码常识文言文的翻译主要是了点的一些起码常识文言文的翻译主要是了解翻译的基本要求和方法解翻译的基本要求和方法1古書的注解古書的注解2一、一、古注的沿革古注的沿革 正式为古书作注,始于汉代正式为古书作注,始于汉代郑玄,字康成,师承马融,成就在马之上,郑玄,字康成,师承马融,成就在马之上,遍注群经遍注群经《《尚书注尚书注》》、、《《周礼注周礼注》》、、《《仪仪礼注礼注》》、、《《礼记注礼记注》》等 3高诱高诱《《战国策注战国策注》》 《《吕氏春秋注吕氏春秋注》》 《《淮南子注淮南子注》》何休何休《《春秋公羊传解诂春秋公羊传解诂》》(注)(注)王逸王逸《《楚辞章句楚辞章句》》(注)(注)服虔服虔《《春秋左氏传注春秋左氏传注》》4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 :何晏何晏《《论语集解论语集解》》 魏王弼魏王弼《《周易注周易注》》 《《老子注老子注》》郭象郭象《《庄子注庄子注》》郭璞郭璞《《尔雅注尔雅注》》杜预杜预《《春秋左氏经传集解春秋左氏经传集解》》 5魏晋南北朝三大注魏晋南北朝三大注: 裴松之裴松之《《三国志注三国志注》》 刘孝标刘孝标《《世说新语注世说新语注》》 郦道元郦道元《《水经注水经注》》(疑为汉(疑为汉·桑钦著桑钦著《《水经水经》》))6唐代 :颜师古颜师古《《汉书注汉书注》》(班固)(班固)李善李善《《文选注文选注》》(梁(梁·萧统编)萧统编)陆德明陆德明《《经典释文经典释文》》(释难义、难音)(释难义、难音)成玄英成玄英《《庄子疏庄子疏》》孔颖达孔颖达《《五经正义五经正义》》(易、诗、书、(易、诗、书、礼、春秋左传)礼、春秋左传)7宋代 :朱熹朱熹《《四书集注四书集注》》((《《四书章句集注四书章句集注》》)) 《《诗集传诗集传》》 《《周易本义周易本义》》 《《楚辞集注楚辞集注》》 邢昺邢昺《《论语论语》《》《孝经孝经》《》《尔雅尔雅》》作疏作疏孙奭孙奭《《孟子孟子》》作疏作疏8《《周易周易》》魏魏·王弼、韩康伯注,唐王弼、韩康伯注,唐·孔颖达孔颖达疏疏《《尚书尚书》》伪孔安国传,唐伪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等正义孔颖达等正义《《诗经诗经》》西汉毛亨传、东汉郑玄笺,唐孔颖西汉毛亨传、东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达等正义《《周礼周礼》》东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东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仪礼仪礼》》东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东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礼记礼记》》东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东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十三经注疏十三经注疏》》 9《《春秋左传春秋左传》》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春秋公羊传春秋公羊传》》汉何休注,唐徐彦疏汉何休注,唐徐彦疏《《春秋谷梁传春秋谷梁传》》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论语论语》》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孝经孝经》》唐玄宗注,宋邢昺疏唐玄宗注,宋邢昺疏《《尔雅尔雅》》晋郭璞注,宋邢昺疏晋郭璞注,宋邢昺疏《《孟子孟子》》汉赵歧注,宋孙奭疏汉赵歧注,宋孙奭疏《《十三经注疏十三经注疏》》 10清人对小学专书《尔雅》、《方言》、《说文》、《释名》有全面深入的研究,其注释的成果颇丰。
11清代清代“说文四大家说文四大家”段玉裁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说文解字注》》桂馥桂馥《《说文义证说文义证》》朱骏声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说文通训定声》》王筠王筠《《说文句读说文句读》》 《《说文释例说文释例》》戴震戴震《《方言疏证方言疏证》》邵晋涵邵晋涵《《尔雅正义尔雅正义》》郝懿行郝懿行《《尔雅义疏尔雅义疏》》王先谦王先谦《《释名疏证补释名疏证补》》12 二、古书注解的类型二、古书注解的类型 1、、传传“传,传也,博传,传也,博释释经义,经义,传传示后人 2、注、注 本义是灌注唐本义是灌注唐·贾公彦贾公彦《《仪礼疏仪礼疏》》::“注者,注义于经下,若水之注物也注者,注义于经下,若水之注物也 段玉段玉裁裁《《说文注说文注》》::“解经以明其义曰注解经以明其义曰注 广义的广义的“注注”包括传、笺、注、疏、正义、包括传、笺、注、疏、正义、集解凡是给前人著作作注解皆称为集解凡是给前人著作作注解皆称为“注注” 133 3、、笺笺《《说说文文》》 :: ““笺笺,,表表识识书书也也笺笺是是对对传传的的再再解解释释,,是是对对经经文文和和前前人人的的注注解解有有所所阐阐发发和和补补充充而而标标注注在在旁旁边边。
144、疏、疏 疏是相对于疏是相对于“注注”而言的,是在而言的,是在“注注”的基础上进一步作注,的基础上进一步作注,既解释正文,也解释既解释正文,也解释注如《《周礼周礼》》郑玄郑玄注,唐贾公彦疏注,唐贾公彦疏《《庄子庄子》》晋郭象注,晋郭象注,唐成玄英疏唐成玄英疏155、正义 意思是解释经传而得其正确的意义其实意思是解释经传而得其正确的意义其实与与“疏疏”同实而异名唐孔颖达作五经正义,同实而异名唐孔颖达作五经正义,实际上是疏清刘宝楠实际上是疏清刘宝楠《《论语正义论语正义》》,焦循的,焦循的《《孟子正义孟子正义》》都等于疏都等于疏 但,不是所有的正义都等于但,不是所有的正义都等于“疏疏”,如唐代,如唐代张守节张守节《《史记正义史记正义》》并不是对注的注并不是对注的注 6、章句、章句即即“离章辨句离章辨句”,除了解释字、句外,还串讲,除了解释字、句外,还串讲文章大意,如赵歧文章大意,如赵歧《《孟子章句孟子章句》》、王逸、王逸《《楚辞楚辞章句章句》》《《孟子章句孟子章句》》中有中有“章指章指”专门解释专门解释每一章的大意每一章的大意167、集解、集注、集释、集解、集注、集释汇集前代各家注疏于一体,再加上自己的见汇集前代各家注疏于一体,再加上自己的见解。
如朱熹解如朱熹《《诗集传诗集传》》、、《《四书章句集注四书章句集注》》何晏的何晏的《《论语集解论语集解》》其中的其中的“马曰马曰”“包曰包曰”“孔曰孔曰”是引用马融、包咸、孔安国的注,是引用马融、包咸、孔安国的注,不标明不标明“某曰某曰”的才是何晏自己的见解何的才是何晏自己的见解何晏在晏在《《论语集解论语集解·序序》》说:说:“集诸家之说,集诸家之说,记其姓名;有不完者,颇为改易记其姓名;有不完者,颇为改易裴因裴因《《史记集解史记集解》》,清郭庆藩,清郭庆藩《《庄子集解庄子集解》》等 17经经 传传 笺笺 疏疏 集解集解 今人注译今人注译 《《诗经诗经》》毛亨传毛亨传郑玄笺郑玄笺孔颖达疏孔颖达疏朱熹集注朱熹集注余冠英译注余冠英译注18 三、古书注解的术语三、古书注解的术语1、曰、为、谓之、曰、为、谓之——略等于略等于“叫做叫做”被释词置后,分别同义词或近义词被释词置后,分别同义词或近义词《《论语论语·先进先进》》::“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朱熹注朱熹注“谷不熟谷不熟曰饥曰饥,菜不熟,菜不熟曰馑曰馑《《尔雅尔雅·释天释天》》::“谷不熟谷不熟为饥为饥,菜不熟,菜不熟为馑为馑《《楚辞楚辞·离骚离骚》》::“各兴心而嫉妒各兴心而嫉妒王逸王逸《《楚辞章句楚辞章句》》::“害贤害贤为嫉为嫉,害色,害色为妒为妒嫉才妒妇)(嫉才妒妇)19《《诗经诗经·卫风卫风·淇奥淇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毛传:毛传:“治骨治骨曰切曰切,,象象曰磋曰磋,玉,玉曰琢曰琢,石,石曰曰磨磨《《尔雅尔雅·释器释器》》::“骨谓之切,象谓之磋,骨谓之切,象谓之磋,玉谓之琢,石谓之磨玉谓之琢,石谓之磨四字同有(四字同有“刻刻”意)意)20 2、谓、谓——说的是,是指,是说说的是,是指,是说被释词置被释词置“谓谓”前与“谓之谓之”不同,常用于不同,常用于指明范围或说明被释词所比喻、影射的事物指明范围或说明被释词所比喻、影射的事物 《《礼记礼记·王事王事》》::“天子无事天子无事注:注:“事事谓谓征伐范围,(范围,“君之大事在君之大事在‘祀祀’与与‘戎戎’”,,“征伐征伐”即即“戎戎” 《《荀子荀子·天论天论》》“强本而节用。
强本而节用杨倞注:杨倞注:“本谓本谓农桑比喻)(比喻)21 3、貌,之貌、貌,之貌——“······的的样子样子”用在形容词或动词的后面,表示事物用在形容词或动词的后面,表示事物的性质或行为的状态的性质或行为的状态 《《庄子庄子·逍遥游逍遥游》》“夫列子御风而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行,泠然善也郭象注:郭象注:“泠然,泠然,轻妙之貌轻妙之貌 《《论语论语·阳货阳货》》::“夫子莞尔而笑夫子莞尔而笑何晏注:何晏注:“莞尔小笑貌莞尔小笑貌22 4、犹犹——“等于说等于说”往往是用近义词作注被释词与释词只是往往是用近义词作注被释词与释词只是近似而不完全相同近似而不完全相同 《《诗诗·魏魏·伐檀伐檀》》::“坎坎伐辐兮,寘坎坎伐辐兮,寘之河之侧兮之河之侧兮毛传:毛传:“侧,犹涯也侧,犹涯也 《《孟子孟子·梁惠王上梁惠王上》》::“直不百步耳直不百步耳朱熹注:朱熹注:“直,犹但也直,犹但也235、之言,之为言、之言,之为言——声训,用声音相同声训,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词互释或相近的词互释 段玉载:段玉载:“凡云之言者,皆通其音义凡云之言者,皆通其音义以为训诂以为训诂。
《《尔雅尔雅·释诂释诂》》::“鬼之言归也鬼之言归也《《论语论语·为政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居其所,而众星拱之朱熹注:朱熹注:“政之政之为言正也,所以正人之不正也;德之为言为言正也,所以正人之不正也;德之为言得也,得于心而不失也得也,得于心而不失也《《论语论语·季氏季氏》》::“吾恐季孙之忧,不在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郑玄注:郑玄注:“萧萧之言肃也墙谓屏也群臣相见之礼至屏之言肃也墙谓屏也群臣相见之礼至屏而加肃敬焉,是以谓之萧墙而加肃敬焉,是以谓之萧墙246、、读为、读曰、读若、读如读为、读曰、读若、读如共性:注音共性:注音个性:个性:读为、读曰读为、读曰:用本字说明假借字;:用本字说明假借字; 读若、读如读若、读如:主要作用是注音,偶:主要作用是注音,偶有说明假借有说明假借《《诗诗·卫卫·氓氓》》::“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淇则有岸,隰则有泮郑笺郑笺”泮读为畔泮读为畔《《尚书尚书·尧典尧典》》::“播时百谷播时百谷郑玄注郑玄注“时读曰莳时读曰莳 莳:移植也莳:移植也《《楚辞楚辞·离骚离骚》》::“又重之以修能。
又重之以修能洪洪兴祖注:兴祖注:“故有绝才者谓之能,此读若耐故有绝才者谓之能,此读若耐257、当为、当作、本作当为、当作、本作校勘术语,纠正错字校勘术语,纠正错字段玉载段玉载:“当为者,定为形之误,声之误,当为者,定为形之误,声之误,而改其字形近而讹谓之形之误,声近而而改其字形近而讹谓之形之误,声近而讹谓之声之误讹谓之声之误268、如字、破读、如字、破读常用来注释多音字常用来注释多音字如字如字”是按通常的读音来是按通常的读音来读,按常用的意义来理解,并以此确定其词性读,按常用的意义来理解,并以此确定其词性 《《礼记礼记·大学大学》》::“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陆德明陆德明《《经典释文经典释文》》::“恶恶,上乌路反,下如字恶恶,上乌路反,下如字……好好,上呼报反,下如字好好,上呼报反,下如字 改读一个字的读音,以确定其在句中的词义和改读一个字的读音,以确定其在句中的词义和词性,叫词性,叫破读破读,例如:,例如:《《史记史记·项羽本纪项羽本纪》》::“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项王中中“从从”、、“骑骑”通常读通常读cóng qí有人认为要破读为人认为要破读为còng jī从从”在这里是使动,在这里是使动,“骑骑”在此是名词在此是名词27 9、衍、衍yán文,脱文,讹文,脱文,讹é文(譌文(譌é、舛、舛chuán))——校勘术语校勘术语衍文:误增的字;衍文:误增的字;脱文:本该有而误漏掉的字;脱文:本该有而误漏掉的字;讹文:写了错字讹文:写了错字《《孟子孟子·尽心上尽心上》》::“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于心,其生色也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四体,四体不言而喻《《文选文选·魏都赋魏都赋》》刘刘渊林注、李善注,皆作渊林注、李善注,皆作“施于四体,不言而喻施于四体,不言而喻《《孟子孟子》》中的第二个中的第二个“四体四体”是衍文28《《汉书汉书·刘歆传刘歆传》》::《《古文尚书古文尚书》》乃乃“天汉之天汉之后,孔安国献之后,孔安国献之其实,其实,“天汉天汉”是汉武帝是汉武帝年号,此时孔安国已经死了,说他献书就不是年号,此时孔安国已经死了,说他献书就不是事实,除非他的鬼魂还在荀悦事实,除非他的鬼魂还在。
荀悦《《汉纪汉纪·成帝成帝纪纪》》::“孔安国家献之孔安国家献之原文脱原文脱“家家”字字《《论语论语》》“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俞樾俞樾《《群经平议群经平议》》认为认为“寡寡”“贫贫”二字乃二字乃错简所致,应互换错简所致,应互换曾紘认为曾紘认为《《读山海经诗读山海经诗》》::“形夭舞千歲,猛形夭舞千歲,猛志固常在志固常在乃乃“刑天舞干戚刑天舞干戚”之讹《《历代职官表历代职官表》》“著书难,注书更难著书难,注书更难阮元:阮元:“读注疏不终卷而思卧者读注疏不终卷而思卧者29四、古书注解的体例四、古书注解的体例古书注解特别是先秦经书的注疏,一般很古书注解特别是先秦经书的注疏,一般很难看懂一是因为古代注文简略,又无标难看懂一是因为古代注文简略,又无标点;二是古代注家众多,体例不统一,初点;二是古代注家众多,体例不统一,初学者对此很生疏下面我们以学者对此很生疏下面我们以《《诗经诗经·魏魏风风·硕鼠硕鼠》》为例,说明经书注疏的体例为例,说明经书注疏的体例一般要先读一般要先读“序序”,了解其中的,了解其中的“某曰某曰”究竟是指谁究竟是指谁30徐:指徐邈著徐:指徐邈。
著《《毛诗音毛诗音》》,已,已失传用一个汉失传用一个汉字注音,叫直音字注音,叫直音简单然而落后简单然而落后并非每个汉字都并非每个汉字都有同音字,且所有同音字,且所注之字比被注音注之字比被注音者更难认的情况者更难认的情况难免碩鼠碩鼠無食我黍三歲貫女莫我肯顧 貫貫事事也也箋箋云云碩碩大大也也大大鼠鼠大大鼠鼠者者斥斥其其君君也也女女無無複複食食我我黍黍疾疾其其稅稅斂斂之之多多也也我我事事女女三三歲歲矣矣曾曾無無教教令令恩恩德德來來顧顧眷眷我我又又疾疾其其不不修修政政也也古古者者三三年年大大比比民民或或於於是是徙徙○○貫貫古古亂亂反反徐徐音音官官複複扶扶又又反反稅稅始始銳銳反反比比毗毗志志反反 31貫古亂反貫古亂反是《经典释文》的注音,唐陆德明著它汇集了唐代以前各家给先秦经书(包括《老子》和《庄子》,因为《老子》《庄子》在唐代也被称为经)所做的注释(以注音为主,也有少数羲训),注音(兼释羲)总集先秦古籍中的注音,一般都摘自《经典释文》这部书本来是脱离具体注释对象的一部完整的著作,宋代以后,人们才把它的注释移到每本书相应的正文之下 32逝將去女適彼樂土箋箋云云逝逝往往也也往往矣矣將將去去女女與與之之訣訣別別之之辭辭職職樂樂土土有有德德之之國國○○樂樂音音洛洛注注下下同同土土如如字字他他古古反反沈沈徒徒古古反反訣訣古古穴穴反反沈:指沈重,沈:指沈重,著著《《毛诗音毛诗音》》,,已失传。
已失传 33樂土樂土爰得我所 箋箋云云爰爰曰曰也也【【疏疏】】碩碩鼠鼠至至得得我我所所○○正正羲羲曰曰國國人人疾疾其其君君重重斂斂畏畏人人比比之之碩碩鼠鼠言言碩碩鼠鼠碩碩鼠鼠無無食食我我黍黍猶猶言言國國君君國國君君無無重重斂斂我我財財君君非非直直重重斂斂於於我我又又不不修修其其政政我我三三載載以以來來事事汝汝矣矣曾曾無無於於我我之之處處肯肯以以教教令令恩恩德德眷眷顧顧我我也也君君既既如如是是與與之之訣訣別別言言往往矣矣將將去去汝汝之之彼彼樂樂土土有有德德之之國國我我所所以以之之彼彼樂樂土土者者以以此此樂樂土土若若往往則則曰曰得得我我所所宜宜故故也也言言往往將將去去者者謂謂我我往往之之他他國國將將去去汝汝國國也也○○傳傳貫貫事事○○正正羲羲曰曰釋釋詁詁文文○○箋箋碩碩大大至至是是徙徙○○正正義義曰曰碩碩大大釋釋詁詁文文釋釋獸獸於於鼠鼠屬屬有有鼫鼫鼠鼠…………陸陸機機疏疏云云今今河河東東有有大大鼠鼠能能人人立立交交前前兩兩腳腳於於頸頸上上跳跳舞舞善善鳴鳴食食人人禾禾苗苗人人逐逐則則走走入入樹樹空空中中亦亦有有五五技技或或謂謂之之雀雀鼠鼠…………按按此此經經作作碩碩鼠鼠訓訓之之為為大大不不作作鼫鼫鼠鼠之之字字其其義義或或如如陸陸言言陆机:晋人,著陆机:晋人,著《《毛诗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草木鸟兽虫鱼疏》》。
34五、古书注解的内容1.注释字词句章指;2.注释典故;3.说明语法修辞;4.增补史实;5.阐明哲理351.注释字词句章指注释字词句章指((1)) 释词释词毛传:毛传:“贯,事也贯,事也郑笺:郑笺:“硕,大也硕,大也何晏何晏《《论语集解论语集解》》::“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下引马融曰:下引马融曰:“子者,男子之通称,谓子者,男子之通称,谓孔子也 ((2)串讲)串讲郑笺郑笺“三岁贯女,莫我肯顾三岁贯女,莫我肯顾曰曰“我事女三岁我事女三岁矣,曾无教令恩德来眷顾我?矣,曾无教令恩德来眷顾我?”从中可看出释词,从中可看出释词,串讲中也有释词串讲中也有释词36 ((3)概括大意)概括大意汉赵歧汉赵歧《《孟子章句孟子章句》》就是代表,每章后有就是代表,每章后有“章指章指”,通释全章正文的大意通释全章正文的大意《《孟子孟子·梁惠王上梁惠王上》》“寡人之於国也寡人之於国也后后“章章指言:王化之本,在於使民养生丧死之用备足,指言:王化之本,在於使民养生丧死之用备足,然后导之以礼义,责已矜穷,则斯民集矣然后导之以礼义,责已矜穷,则斯民集矣372、诠释典故、诠释典故汉后,用典成风,有的句句用典。
唐李善给汉后,用典成风,有的句句用典唐李善给《《文文选选》》作注,就是以注明典故来源见长的作注,就是以注明典故来源见长的杨雄杨雄《《解嘲解嘲》》“夫上世之士,或夫上世之士,或解缚而相解缚而相【【缚:缚:fù,捆绑管仲为相管鲍是一对持不同政见的好朋友,今成语,捆绑管仲为相管鲍是一对持不同政见的好朋友,今成语“管鲍之交管鲍之交”,管仲曰:,管仲曰:“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也或,或释褐而傅释褐而傅【【傅:傅:fù,傅说为公,傅说为公】】李善注:李善注:“左氏传左氏传曰:齐鲍叔帅师来言曰,子纠亲也,请君讨之曰:齐鲍叔帅师来言曰,子纠亲也,请君讨之管、召仇也,请受而甘心焉乃杀子纠于生窦管、召仇也,请受而甘心焉乃杀子纠于生窦召忽死之管仲请囚鲍叔受之,乃堂阜而脱之,召忽死之管仲请囚鲍叔受之,乃堂阜而脱之,归而以告曰:管夷吾治于高傒,使相可也公从归而以告曰:管夷吾治于高傒,使相可也《《墨子墨子》》曰:傅说被褐带索,庸筑傅岩,武曰:傅说被褐带索,庸筑傅岩,武丁得之,举以为三公丁得之,举以为三公383、说明语法修辞、说明语法修辞《《周南周南·关雎关雎》》孔颖达疏:孔颖达疏:“之、兮、矣、也之之、兮、矣、也之类,本取以为辞,虽在句中不以为义,故处末者类,本取以为辞,虽在句中不以为义,故处末者皆字上为韵。
皆字上为韵——虚词虚词《《左左·僖僖28》》::“晋候围曹,门焉晋候围曹,门焉杜注:杜注:“攻曹城门攻曹城门——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活用为动词,“攻门《《诗诗·周南周南·汝坟汝坟》》“既见君子,不我遐弃既见君子,不我遐弃正义:不我遐弃者,犹云不遐弃我正义:不我遐弃者,犹云不遐弃我——否定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句代词宾语前置394、增补史实、增补史实裴松之裴松之《《三国志注三国志注》》,郦道元,郦道元《《水经注水经注》》,刘孝,刘孝标标《《世说新语注世说新语注》》的成就主要在于补充例证,增的成就主要在于补充例证,增补史实尤其是补史实尤其是《《水经注水经注》》价值超过原书价值超过原书陈寿陈寿《《三国志三国志·魏志魏志·武帝纪武帝纪》》::“嵩生太祖嵩生太祖太祖少,机警,有权术,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太祖少,机警,有权术,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故世人未之奇也 裴松之注:裴松之注:“《《曹瞒传曹瞒传》》云:太祖云:太祖少,好飞鹰走狗,游荡无度,其叔父数言之於嵩太祖患之后少,好飞鹰走狗,游荡无度,其叔父数言之於嵩太祖患之后逢叔父於路,乃阳(佯)败面喎(逢叔父於路,乃阳(佯)败面喎(wāi)口,叔父怪问其故。
太祖)口,叔父怪问其故太祖曰:曰:“卒中恶风卒中恶风叔父以告嵩,嵩惊愕,呼太祖,太祖口貌如叔父以告嵩,嵩惊愕,呼太祖,太祖口貌如故嵩问曰:故嵩问曰:“叔父言汝中风,已差(叔父言汝中风,已差(chài,痊愈)乎?痊愈)乎?”太祖曰:太祖曰:“初不中风,但失爱於叔父,故见罔(欺骗)耳初不中风,但失爱於叔父,故见罔(欺骗)耳嵩乃疑焉嵩乃疑焉自后,叔父有以告,嵩终不复信太祖于是益得肆意焉自后,叔父有以告,嵩终不复信太祖于是益得肆意焉405、、阐明哲理阐明哲理 之之二二虫虫又又何何知知注注】】二二虫虫,,谓谓鹏鹏蜩蜩也也对对大大於於小小,,所所以以均均异异趣趣也也夫夫趣趣之之所所以以异异,,岂岂知知异异哉哉??皆皆不不知知所所以以然然而而自自然然耳耳自自然然耳耳,,不不为为也也此此逍逍遥遥之之大大意意疏疏】】郭郭注注云云::二二虫虫,,鹏鹏蜩蜩也也对对大大於於小小,,所所以以均均异异趣趣也也且且大大鹏鹏搏搏风风九九万万,,小小鸟鸟決決起起榆榆枋枋虽虽复复远远近近不不同同,,适适性性均均也也咸咸不不知知道道理理之之远远近近,,各各取取足足而而自自胜胜,,天天机机自自张张,,不不知知所所以以既既无无意意于于高高卑卑,,岂岂有有情情于于忧忧劣劣??逍逍遥遥之之致致,,其在兹乎其在兹乎……41 古書的句讀標點古書的句讀標點42 二、古书的句读标点二、古书的句读标点(下P684)古书句读是阅读古书的一项基本功。
《礼记·学记》:“一年视离经辨志”,“离经”,就是指离析经书,把连成一片的经文按照文意断开,以句为单位,便于诵读,即点断经典的能力43古人于语意已尽处断句称为句,于语意未尽而需要停顿的地方断开,称为读(又作逗,音dòu)两者合称为句读44古人句读的标志,除了“这两种符号以外,还有√ jué,《说文·亅jué部》:“√ ,鉤识也大徐本,页267)据清人王筠考证,这是一个分章的标识(见《说文解字句读》卷二十四,页507,中华书局,1988),分章的标识也是一种句读标志45古代的典籍一般是没有标点的,比如《说文解字》大徐本,就是没有标点的版本,这种古籍称为“白文”46酿酒缸缸好作醋坛坛酸养猪大如山老鼠条条死人才十分丑陋并无一双好手脚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 :“杏花村!47“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可以标点为“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也可以标点为:“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48前一种标点是客人的一种得意,后一种标点是主人的无奈的一种表达并有逐客之意49“无鸡鸭可无鱼肉可青菜萝卜不可少一文钱不得 老板和长工的句读标点不一样:老板的句读标点是:“无鸡鸭,可; 无鱼肉,可; 青菜萝卜不可少。
一文钱不得50而长工的句读标点是:“无鸡,鸭可; 无鱼,肉可; 青菜萝卜不可少一文钱不得少一文钱都不行51刻书加句读符号是从宋代才开始的,但是句读的提法早在宋代以前就有了汉代的帛书就已经具备句读的雏形了唐·房玄龄等修的《晋书·乐志》就明确地提出“句读”(字作“度”)的术语52句读与标点符号有联系,也有区别现在使用的标点符号分标号和点号两类,标号如引号、书名号、破折号等,点号如句号、逗号、顿号等古代的句读是古人断句的标识一般有三种53有的标点断句本或用一种,如阮元等校刻的《十三经注疏》,通篇都用“有的用两种,如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经韵楼藏版,用“和“、”,使用√这种点号的比较少54标点古书的常识 (一)字句必须能讲通(二)内容必须条符合情理(三)必须符合古代语法和音韵 55《史记·项羽本纪》:“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翰愈《师说》:“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56 1、二世元年,東巡碣石,並海南,歷泰、二世元年,東巡碣石,並海南,歷泰山,至會稽,皆禮祠之,而刻勒始皇所立石山,至會稽,皆禮祠之,而刻勒始皇所立石書旁,以章始皇之功德。
書旁,以章始皇之功德《史記·封禪書》1370頁[1]) 2、、十三年,晉惠公病,內有數子太子十三年,晉惠公病,內有數子太子圉曰:圉曰:“吾母家在梁,梁今秦滅之,我外輕吾母家在梁,梁今秦滅之,我外輕於秦而內無援於國君即不起,病大夫輕,於秦而內無援於國君即不起,病大夫輕,更立他公子更立他公子乃謀與其妻俱亡歸乃謀與其妻俱亡歸《晉世家》1655頁) 3、、重耳謂其妻曰:重耳謂其妻曰:“待我二十五年不來,待我二十五年不來,乃嫁其妻笑曰:其妻笑曰:“犂二十五年,吾冢上犂二十五年,吾冢上柏大矣雖然,妾待子雖然,妾待子《晉世家》1657頁) 57古書的翻譯古書的翻譯58 通过翻译达到对古文的进一步理解,并增强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翻译的起码要求是“信”,所谓“信”是指译文要原原本本地表达出古书的意思,即要忠实于原文59 其次是“达”,所谓“达”是指译文要顺达,要通畅,使人一看就明白切忌用生涩隐晦朦胧的语言去翻译古书 最後是“雅”,所谓“雅”是指译文要典雅,语言要有美感60这三条标准是近代著名翻译家严复在《天演论·译例言》中提出来的。
“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信、达而外,求其尔雅61“信”与“达”是相辅相成的怎样来实现这三个目标呢? (一)准确地理解原文,并用规范的现代汉语译出来例如:(1)射其右,毙於车中《左成二年传》) 译文:又射他车右的人,那人死在车中 “毙”的本字本作从犬敝声的獘,《说文·十上·犬部》训为“顿踣也”(见大徐本,页205)62(2) 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於后世也司马迁《报任安书》)译文:怨恨心中想做的事尚未完成,如果在耻辱中离开人世,我的文章著述便不能表明于后世63按:译文将“恨”译为“怨恨”,误也是错在不懂得古今词义有差别恨”在古代有“遗憾”之义,《史记·商君传》:“梁惠王曰:寡人恨不用公叔痤之言也我真後悔当初没有听从公叔痤的话呀!)因此,“恨”不只是有“怨恨”这一个义项64(二)尽可能地采用直译 这也是为了达到“信”的要求而提出来的切忌增字为训译文要做到不增不减,这才是一种直译的办法,增字为训,不但有失原书本义,而且有害译文的意思表达例如:65(3)每奏一篇,高帝未尝不称善,左右高呼万岁《史记·郦生陆贾列传》——陆贾每次向高帝上奏一篇,高帝从来都没有不称好的。
传给左右的大臣看,他们都欢呼万岁—“陆贾每次向高帝上奏一篇(奏折),陆贾每次向高帝上奏一篇(奏折),高帝没有不称好的群臣欢呼万岁高帝没有不称好的群臣欢呼万岁66(三)实在无法对译的要灵活地使用意译这一点也涉及到古今汉语异同的问题 古今汉语有以下四个方面的明显差别671.古今汉语有词语使用的不同 有的古词语已经死亡,在现代汉语中找不到对应的词语去译,例如: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68跽,就没有对应的现代词语,古人席地而坐,双膝着地,臀部放在脚后跟上,这里的“跽”是“直起上身”的意思,因此,要用一个词组去译这个词,跽——直起腰来692.. 古今词语的搭配也有所不同古今词语的搭配也有所不同比如陶渊明的比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桃花源记》》“芳草鲜芳草鲜美美”句,就不能直译为:句,就不能直译为:“芬芳的草芬芳的草鲜嫩美丽鲜嫩美丽”,可灵活译为,可灵活译为“芳草青翠芳草青翠可爱可爱”再比如诸葛亮的再比如诸葛亮的《《出师表出师表》》::“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开张开张”是扩大的意思,但现代一是扩大的意思,但现代一般不说扩大听闻,这时可灵活译为:般不说扩大听闻,这时可灵活译为:“广泛地听取群臣的意见。
广泛地听取群臣的意见703 古今句子结构也有所不同古代古今句子结构也有所不同古代有一种动宾结构后接补语的句式,有一种动宾结构后接补语的句式,例如:韩愈的例如:韩愈的《《张中丞传张中丞传·后叙后叙》》::“二公之贤,其讲之精矣二公之贤,其讲之精矣讲之精讲之精”的结构是动词的结构是动词+宾语宾语+补语,但现代汉语却用处置式补语,但现代汉语却用处置式(把字句)代替了故译文应改(把字句)代替了故译文应改成把字句:成把字句:“他们把这件事考虑他们把这件事考虑得很周到了得很周到了714.. 古今表达的方法也有所不同古今表达的方法也有所不同古汉语有一种并提的表达方法,古汉语有一种并提的表达方法,例如:诸葛亮例如:诸葛亮《《出师表出师表》》::“侍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音医、董中、侍郎郭攸之、费祎音医、董允等,此皆良实允等,此皆良实郭攸之、费郭攸之、费祎是承侍中而言,董允是承侍郎祎是承侍中而言,董允是承侍郎而言72翻译时原来的结构就要作相应的调整,此句可译为:“侍中郭攸之、费祎、侍郎董允,都是忠诚厚道之人73当然灵活并不是说可以随便用现代的新词去对译古代的词语,像用“司令部”去翻译“营帐”、用“热处理”去翻译“糅轮”都是不合适的。
74(四)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努力(四)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努力按按“雅雅”的要求去翻译古文的要求去翻译古文按,雅的标准只能是见仁见智,比按,雅的标准只能是见仁见智,比如,柳宗元的如,柳宗元的《《钴鉧潭西小丘记钴鉧潭西小丘记》》::“则清泠之状与目谋,瀯瀯之声与则清泠之状与目谋,瀯瀯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静者与心谋75——满眼是清爽明净的景致,满满眼是清爽明净的景致,满耳是叮咚作响的流水声,满脑子耳是叮咚作响的流水声,满脑子的虚无缥缈,全身心都沉浸在幽的虚无缥缈,全身心都沉浸在幽深静寂的自然风光之中故,对深静寂的自然风光之中故,对初学者,我们不作这方面的要求初学者,我们不作这方面的要求76对古书的翻译,对古书的翻译,我们总的要求是我们总的要求是要忠实原文,译要忠实原文,译文要畅达通顺,文要畅达通顺,要能准确地表达要能准确地表达出古人的思想出古人的思想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