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赫拉克利特的灵魂观 论赫拉克利特的灵魂观 【作 者】彭铎福摘要:国内外对赫拉克利特的灵魂观评议纷说不一,给正确评价他的哲学造成混乱论文从赫拉克利特哲学的整体观点出发,分析了他的灵魂观与始基、逻各斯、朴素辩证法等的关系,探讨了他关于灵魂起源与生死的观点,从而得出结论认为:他的灵魂观继承了古希腊早期哲学灵魂观的优良传统,实现了对旧原始灵魂观的大胆的革新和改造,表达了灵魂观的唯物主义倾向,开辟了人们认识灵魂的新方向文章同时也指出了他灵魂观上存在一定的混乱,并分析了产生混乱的原因关键词:赫拉克利特 灵魂观 始基 生死演变不少人认为赫拉克利特的哲学是晦涩的,他关于灵魂的一些片断,似乎也同样是晦涩的国内外一些权威的、或有相当影响的论著,对其灵魂观的评议又纷说不一有的说,赫拉克利特“认为灵魂是火和水的混合物”①;有的说:“赫拉克利特的灵魂,本质上就是火②有的说,赫氏(以下均将赫拉克利特简称为赫氏)“反对灵魂不死、灵魂轮回的宗教迷信,”③并进一步认为,赫氏的灵魂不容置疑是有死的,而且是一种物质性的东西,根本不同于毕达哥拉斯的灵魂轮回说④有的则反驳说,“这种带着神秘色彩的粗糙的猜测,无疑是典型的灵魂轮回说,……这种看法更为清楚地说明赫氏信奉灵魂不死,灵魂轮回。
⑤以上种种截然相反的评述,不仅增加了对赫氏灵魂观理解的困难,而且会影响对赫氏哲学整体的正确评价和神学观一样占赫氏残篇片断相当份量的灵魂观,究竟应当怎样评论?有什么特色?与其哲学整体是什么关系?它的晦涩和矛盾在哪里?对后来产生了什么影响?所有这些都表明,对赫氏的灵魂观作一全面的考察就显得非常必要了作为古希腊朴素唯物论和朴素辩证法思想集大成的赫拉克利特,是在总结了古代伊奥尼亚学派和南意大利学派的基础上,并发展了他们的学说,才创立了自己的理论的尽管如此,但他仍然还是处在古希腊早期自然哲学的阶段,他的哲学,包括他的灵魂观仍然具有早期自然哲学的基本特征从原始宗教和神话中脱胎出来的最初的希腊自然哲学,不可避免地带有古代的灵魂观念这种灵魂观念是古代希腊人思想中最重要的观念之一,它和神的观念一样,是那时人们认识世界和说明万物起源的重要手段但是,哲学的产生就标志着对原始宗教和神话的一种本质变革哲学第一次用物质性的始基来作世界万物统一性的基础,与原始宗教和神话的神创世界观是根本不同的然而,最初的哲学又仅仅是科学思维的开端,它还没有更深的抽象思维,还不握有复杂的认识方法和各种科学的认识范畴这样,在古代人们认识和说明世界中起着重要作用的灵魂观念就完全有可能进入这种哲学之中。
当然,新产生的哲学又决不会毫无改变地全盘接受古代的灵魂观,它必然要将其纳入自己的意识中,并力图依据自己的始基理论对其进行改造但是,这种改造又还不可能是彻底的,更谈不上摈弃传统的旧灵魂观念,相反,这种哲学还必然在这种或那种情况下借助于灵魂观正因此,自然哲学家在自己著作的很多地方谈论着灵魂观,赫氏的著作残篇中留下不少关于灵魂的片断,就不足为怪了但是,我们认为,赫氏的灵魂观比其他的自然哲学家又大大地前进了一步,显示了更丰富、复杂、深刻的内容,展示了更宽广的方向,表现了朴素唯物论和朴素辩证法对旧灵魂观的深刻的改造之所以如此,这是由赫氏哲学的总体特征所决定的赫氏提出万物的始基是火,并认为正是这“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⑥才造成了永远流转的五彩缤纷的世界可他同时又认为灵魂就是火,就是始基他说:“然而水是从土而来,灵魂是从水而来的⑦很显然,赫氏在这里是肯定,灵魂来源于水这就清楚,只要说明了火与水的关系,就说明了灵魂与火的关系了在另一地方他接着又说:“火死则气生,气死则水生,”⑧这就是说,火能转化为气,气转化为水,而灵魂又是从水而来的如果火转化为水,这就将火与灵魂联系在一起了,但问题是中间隔着一个气,似乎难以理解。
其实,只要回顾一下古希腊早期自然哲学关于火与气的关系,这就很容易明白米利都学派的阿那克西美尼就说过,灵魂就是空气,正是这种嘘气和空气包围着整个世界⑨由于火燃烧、轻飘的特性,当时不少人们都把火、火气看作是同一个东西亚里士多德在《论灵魂》一书中也就是把赫氏的火看成是火气的他说:“赫拉克利特也说第一原则--‘温暖的呼气’,在他看来,一切事物由它构成--是灵魂;并且这个呼气是最无形体的,并处于不停的运动中⑩亚里士多德不仅指出赫氏的火就是火气,而且指出这个火气就是灵魂,其特点是最无形体、永远流动,能转化为其余的一切这就将赫氏自己说火就是灵魂,因而中间隔着一个气的问题解决了正是在这一点上,黑格尔赞同亚里士多德的话,才说:“我们可以理解亚里士多德所引的话了,原理是灵魂,因为灵魂是气化--是世界的自己运动的过程;火就是灵魂11)这就是赫氏的素朴的唯物主义灵魂观朴素辩证法是赫氏哲学的核心,他将它也贯彻于灵魂之中于是,赫氏哲学中的灵魂也就象火一样运动不停,并充满着斗争他说:“火生于土之死,气生于火之死,水生于气之死,土生于水之死12)又说:“与心作斗争是很难的,因为每一个愿望都是以灵魂为代价换来的13)也因为此,列宁才援引了拉萨尔的一句话:“在关于赫拉克利特的引文中,只谈到灵魂也是变化过程--运动着的东西被运动着的东西所认识。
14)同样,由于赫氏把始基火与灵魂联系起来,这就使灵魂不仅具有生命标志的含义,而且具有思想、理性等等的意义,这样同时就使火也具有了更为复杂、丰富的内容,所以他说:“这个火是赋有思想的,并且是整个世界的原因15)从而使他的哲学更为深刻地理解了世界的统一性问题这就是赫氏高出米利都学派的新贡献赫氏认为“逻各斯”是火的固有的属性,万物都按“逻各斯”生灭变化他说:“火的转化是:首先成为海,海的一半成为土,另一半成为旋风意思就是说,火凭借着那统治一切的‘逻各斯’或神、通过空气而化为水……)它(指土)化为海,并且遵照着以前海化为土时所遵照的‘逻各斯’”(16)但是,赫氏又认为,“逻各斯”虽然有规律的意思,但这种规律又是直观的、朴素的,甚至是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所以,赫氏说:“‘逻各斯’是灵魂所固有的,它自行增长17)这就表明,赫氏认为,他的作为始基的灵魂的运动也是有规律的所以他又说:“我们生于灵魂的死,灵魂生于我们的死18)赫氏从“逻各斯”是客观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隐约地看到这种规律对灵魂同样具有巨大的制约,不管你有多大的期求和愿望,也不管你是活着还是死去,这种规律都在起作用所以他说:“人们死后所要遭遇到的事,并不是人们所期待的,也不是人们所想像的,”(19)而是按其规律进行的,因而纯洁的灵魂就升天,卑贱的灵魂则下地狱。
按“逻各斯”来解释灵魂,表明赫氏是非常大胆的、是敢于革新的因为在那个宗教神学观念弥漫的时代,流行的习俗观念是:灵魂是由神和天意决定的,哪有什么规律可言但赫氏却否定了天意,肯定了灵魂自身的规律性--必然性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列宁才引用了拉萨尔的另一句话:“拉萨尔指出:奈麦西说赫拉克利特和德谟克利特否认天意,而西塞罗说道,赫拉克利特也象德谟克利特和其他人(以及亚里士多德)一样,承认命运--必然性20) 赫氏还用不少的精力探讨了灵魂的起源和灵魂的生死,表现了他与传统的旧灵魂观的勇敢的决裂和大胆的革新关于灵魂的来源,在古代一直是一个使人纷忧不宁的问题原始宗教和神话将其描述得非常神秘莫测,说它象神一样,来无踪,去无影,在空中飘游着当人死亡时,它就离开人的肉体,飘向空中;而当它进入一个人的身体时,则生命就在那儿出现因而在原始宗教和神话中,灵魂被看作是一种寄居在人体之中而又可以独立于人的肉体之外的精神实体,人的肉体可以死亡,而灵魂却永存不朽对这种观念,早期自然哲学家从一开始就持有怀疑和异议米利都学派的阿那克西美尼就含糊地指出,灵魂有着空气的性质,灵魂和世界上其它事物一样,也是由空气产生的这就已初步排除了灵魂是超自然之外的东西。
正是在这个基础上,赫氏坚持从朴素唯物主义立场来进一步寻找灵魂的起源他说:“走下同一条河的人,经常遇到新的水流,灵魂也是从湿气中蒸发出来的21)所以,亚里士多德说:“赫拉克利特说灵魂是始基,因为一切由蒸气结合而成22)在这儿,赫氏明确地提出了灵魂的来源问题但为什么赫氏要将灵魂的来源与走下同一条河流不断地遇到新的水流联在一起呢?这似乎是有些前后不合逻辑但一仔细分析就可看出,这正是赫氏从其哲学的根本原则出发来规定灵魂,赋予了灵魂以崭新的意义赫氏哲学的核心是一切皆流,无物常住的朴素辨证法,“太阳每天都是新的”(23),火及其一切事物都处在永恒的流转之中,灵魂也就是从流动的水流中产生的水流不断地更新,水流的蒸气也时刻在变化,因此灵魂也就不是僵死的,而是不断地拥有它的新内容赫氏说到的灵魂的演变过程,就是明证赫氏对灵魂的这种规定,一方面继承了自然哲学的优秀成果,坚持了灵魂观的唯物主义性质;另一方面又前进了一步,将朴素辩证法注入了灵魂观之中,这对后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爱利亚学派的芝诺也说:“灵魂由冷、热、干、湿四种元素的等量个分构成24)很显然,正是由于赫氏关于灵魂是从蒸气中来的论述,迫使具有唯心主义倾向的芝诺,也不得不在这一点上放弃他的唯心主义立场,而做出了上面的那种承认。
赫氏认为灵魂是有生有死的,灵魂的生死是在事物的演变过程中实现的,他说:“对于灵魂来说,死就是变成水,对于水来说,死就是变成土25)接着他又说:“对于灵魂来说,变湿乃是快乐或死亡26)这都表明,赫氏用明确的语言说清,灵魂与其它的事物一样,是有生死的也许是耽心人们不能理解他关于灵魂是有生死的观点,他又特别将灵魂的生死与人的生死联系起来论述,以进一步说明之赫氏“(还说到肉体复活,说到我们诞生于其中的那种尘世的可见的身体的复活,并且认为是神促成了这种复活他的话是这样说的:)在那个存在者面前,他们(指英雄们)升天了,变成了活人和死人的警醒的守护者27)他又说:“战死的灵魂比染疫而死的灵魂纯洁28)所以,赫氏认为,英雄们的死,虽死犹生,优秀的人死后应该有一种不同于一般人的命运,一般人死了就成为粪土一样的东西,而优秀的人死后则灵魂升天,成为管理和守卫着人间和自然事务的神灵赫氏认为,这是应该的,“更伟大的死获得更伟大的奖赏29)人有生死,灵魂也有生死’这表现了赫氏素朴唯物辩证的一元论世界观赫氏关于灵魂有生死的论述,不仅否定了泰勒斯灵魂不死的说法,而且反对了毕达哥拉斯的灵魂轮回说毕达哥拉斯的灵魂轮回说认为,“灵魂依照命运的规定,从一个生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生物体中”。
30)毕达哥拉斯的这种观点,是向原始宗教和神话灵魂观的倒退,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赫氏为反对毕达哥拉斯的灵魂轮回说,独树一旗地提出灵魂有生死的新观点,并详细地描述了灵魂生死的演化过程,并明确地表示,那种灵魂不死、灵魂轮回的观点与他是格格不入的,他不可能承认有什么永恒存在的灵魂因为,我们认为,赫氏关于灵魂生死的演化,丝毫也不同于毕达哥拉斯的灵魂轮回说,前者讲的灵魂是有生死变化的,而后者讲的则是永恒不变的赫氏在古希腊哲学中最早明确地提出了朴素的认识论这种认识论的很多观点也是通过灵魂观来表述的赫氏重视感觉在认识中的地位他说,象蛛网被苍蝇碰击一样,身体的某一部分受到刺激,灵魂就连忙跑到那里,接受外部的刺激,并“以一定的联系牢固地联结在身体上面31)但是,赫氏又认为,光有感性是不够的,还须有理性,而灵魂就是这种理性他甚至认识到一个人理性认识修养水平有高低,对理解感性是至关重要的他说:“眼睛和耳朵对于人们乃是坏的见证,如果他们有着粗鄙的灵魂的话32)因此,他努力寻找优秀的理性结果他终于找到了,认为“干燥的光辉是最智慧、最优秀的灵魂33)赫氏万物的本原是“火”,那火气燃烧得最充分、最光亮的,也就是最有理性的。
所以黑格尔认为:“在这里干燥的意思即是火热的,所以最干燥的灵魂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