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大主流后避震车架结构介绍1.单连杆系统 主要结构:单连杆系统是目前最常见的前后避震系统类型这种系统的运杆只借助一个轴承 与车架的连结,它的上轴承的位置决定了车款的骑乘性能像越野车,轴承多处于中齿盘左 右的高度;自由骑车款的轴承位置则相对高一些,偏前一些优点:重量轻、价格便宜且易保养 缺点:较易晃动,易受传动系统干扰 技术:单连杆系统大部分采用的是折衷的作法,因此建议用具踩踏平台的后避震器代表车款:Cannondale Jekyll, Scott Strike.2. 多连杆系统 主要结构:这种结构的车身后段避震系统最容易和四连杆系统混淆,因为从连杆数目看二者 是相同;但从功能上看这种车身后段的功能却与单连杆系统非常相似在这种结构中,并无 连杆连结着脚踏轴承的主轴承和后轮轴简单说:就是有多连杆支撑的单连杆系统 优点:刚性佳,无单侧避震器荷重不均的问题缺点:因轴承较多,容易晃动 技术:若采用具踩踏平台的后避震器,可使其性能大幅提升代表车款: Rocky Mountain Element,Storck,Adrenalin,Stevens F9.3. 四连杆系统 主要结构:是一种隆起式连结即链条支架上的轴承点位于后悬之前的设计方式 ,这是四连 杆有别于多连杆系统之处。
如此一来,后轮即是在一个由四个轴承点构成的转弯处移动例 如在 Specialized 的车款上,后轮就是垂直向上吸震此情况下,避震器也必须与链条独立 作动优点:作动极灵活,无传动系统干扰 缺点:有由个轴承,略嫌过重技术:由于没有传动系统干扰,因此不需要具踩踏平台的后避震器支撑系统,或者只用较轻 型者即可代表车款:Specialized,FSR, Scott,Genius.4. 无下沉的四连杆系统主结构:属于四连杆系统的一种,例如 GIANT 在其 NRS 车架中采用的即是此结构中, 后轮是朝斜后方吸震此外,其避震器也没有逆向缓动行程受到碰撞时,避震器吸震后又 会立刻和链条导杆拉开,所以也会造成烦人的后续晃动优点:无晃动,即使立姿骑乘亦稳定 缺点:需做精确调校,舒适度会受影响 技术:不需具踩踏平台的后避震器,因为此—避震系统早已做好防晃动措施代表车款: Giant NRS5. 浮动式连结系统主结构:此一由 Fusion 厂研发的浮动式连结系统尽管看起来极为复杂,但基本上却是一个 不折不扣的四连杆系统其特殊之处在于避震器悬置于回转杆和连杆之间,此种设计可使其 拥有细腻的敏锐度及较低的重心优点:敏锐度高,传动系统中佳,重心较低。
缺点:需要复杂的车架结构设计技术:搭配普通弹簧,即可使此一浮动式连结系统作动极为优异,踩踏时也无晃动现象 代表车款:Fusion.6•虚拟式连杆转点(VPP)系统 主结构:此虚拟式连杆转点系统是由两支回转杆带动整个后轮,利用其缓卫行程做一个 S 型转弯运动如此一来,避震器在踩踏时即会自动定位于与传动系统无干扰的位置 优点:踩踏时无明显晃动缺点:需要细心调校,灵活度不什么高,有轻微脚踏回击现象 技术:不很需要具踩踏平台的后避震器,只能改善其立姿骑行功能代表车款: Intense,Santa Cruz Blur.7.单一连结系统 主结构:在此种单一连结避震系统中,脚踏轴承是以游移方式和车架、后轮连结,因此构成 了多连杆和传动连杆混合结构车手踩动脚踏的力量愈强,避震系统承受的压力会愈小 优点:无立姿骑行之晃动,踩踏时车身稳定缺点:如车手离开座垫,避震器的作动会略嫌不够敏锐 技术:不需要具踏平台的后避震器,因为系统本身即几乎已无晃动现象代表车款:Klein Palomino ,Maverick入 (title(3642599: 虽然我现在骑的也是美利达,但是真没啥代表性的软尾... )(刘臭臭 hugo: 因为美利达渣 )美利达 96 至尊 NINETY SIX HFS-3000 软尾车架 后避震 AM/XC 车架宋大仙儿 Baby: 这是多连杆结构吧?刘臭臭 hugo: 单转点,渣美利达 96 至尊 NINETY SIX HFS-3000 软尾车架 后避震 AM/XC 车架 [图片]这个也是山寨别人的吗?楼主因为顶起阳光的软尾车架交易贴,被封。
另外我说明一下,迪卡农的那个架子,结构比较类似VPP,但是各种不好用…迪卡农…真不敢恭维,不缺钱我是不会再用迪卡农的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