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相关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3.1相关翻译理论翻译转换理论翻译转换(translation shift )是翻译中的普遍现象,指的是原文译为目的语时发生的语言变化翻译转换”作为术语最早出现在英国学者卡特福德( Catford )的《翻译的语言学理论》中,他认为翻译转换是“偏离形式对等的等值翻译” ,并将将翻译定义为:“一种语言(SL)中的语篇材料被另一种语言 (TL)中等值的语篇材料所取代卡特福德的翻译转换理论是建立在弗斯和礼德的语言学模式之上, 并借用了礼德的系统语法及其对语言“层次”的分类来说明翻译转换现象卡特福德的转换理论主要使用了语法和词汇两个层次, 单位、结构、类别和系统四个语法畴卡特福德认为,语言是交际性的,在上下文中发挥功能, 而且这些功能的发挥通过不同的语言层次(如语音、词形、语法及词汇 )和级阶(句子、分句、片语、词及词素等 )在对“形式对应” (formal corresp ondence) 禾口 “文本等值” (textual equivale nee) 做了 区分后,卡特福德认为, 既然这两个概念有很大差异,进行翻译转换就是必然的了,翻译转换因而在从源语到目标语的过程中背离了形式对应。
卡特福德进而提出两种转换 :层次转(level shifts) 和畴转换(category shifts) 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对汉英翻译有很强的指导意义1. 层次转换所谓层次转换是指处于一种语言层次上的原语单位, 具有处于不同语言层次上的译语翻译等值成分卡特福德的层次转换包括语音、 词形、语法和词汇四个层面, 但他认为翻译中惟一可能发生的层次转换就是语法和词汇之间的转移 也就是说,一种语言的语法项在翻译时可以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词汇项,反之亦然例如, 汉语中的“着”、“了”、“过”等词汇都可以用来英语中的“现在完成时 (has/ have done) ”和“过去完成时(had done) ”例1.两个表面之间进行摩擦后,摩擦表面的材料温度会升高[译文]Any friction between two surfaces will result in a temperature rise of the material.例2•假使生产过程没有实现自动化的话,生产率就不会这样大幅度的增长[译文]Had the production process not been made an automatic one , theproductivity would not have in creased so greatly.例1原文中事件发生的先后关系是通过词汇形式“后”来表述,而在译文使用一般将来 时来描述这一时间畴,这样从词汇到语法的转换完整地表达了原文要传达的时间概念和语义 逻辑关系。
例2原文用“假使没有……就不会”的词汇形式表达假设发生的某种情况及其相 应的后果,可是在英译时,这个语义是没有办法用词汇形式表达, 只能考虑层次转换, 求助于英语语法中虚拟语气表达形式2. 畴转换畴转换是指翻译过程中形式的脱离,是在不同级阶 (句子、分句、片语、词及词素等 )之间自由的转换畴转换可以细分为四类转换 :即结构转换、类别转换、单位转换和系统转 换1) 结构转换(structural shifts)顾名思义,结构转换就是语言结构上的变化,如一种语言是“主语+谓语+状语”,翻译为另一种语言就必须转换成“主语 +状语+谓语”的结构常见的结构转换有:主、被动语态转换;肯定、否定结构转换;英语句子的主语突出(subject-promi nent )与汉语句子的主题突出(topic-promi nent )之间的转换等例1 •检测员把机器表面以足够大的放大倍数复现出来[译文]A mach ine surface was reproduced to a large eno ugh magni ficati on by thein spector.例2.能用塑料,为什么还要用木料?[译文]Why use wood when you can use plastic?在例1中,汉语中主动的把字句变成英语中的被动句, 改变了原文的主谓结构。
例2中原文的状语从句在译文中被后置了例3.已知物体的重量和比重,就能求出其体积[译文]Given the weight and the specific gravity of a body , we can calculate its volume.英语是“主语突出性”或“主词突出性”语言 (subject- prominent),其基本句法框架是“主一谓”结构框架;汉语是“主题突出性”语言 (topic-promi nent),体现的是“话题—说明” (topic-comme nt)的关系结构框架因而,出现在句首(主语位置)的成分不一定 就是动作的施动者, 可能是某个问题某件事 有时为突出话题,汉语干脆省略主语,变成无主句,如例3的原文在英译过程,必须根据原文的语义,改变句子结构,增加主语( we),以满足英语基本句法要求2) 类别转换(class shifts) 按照礼德的定义,类别是根据其在相邻高一级单位结构中的作用而划分的特定单位成分 的组合当译语单位的翻译等值成分是一个与原语单位处于不同类别的成分时, 就产生了类别转换,如汉英翻译中常见的词类转换例1 •南丁格尔是现代护理方法的开拓者。
[译文]Nightingale pioneered modern nursing methods.例2.蓝图的尺寸和比例必须正确[译文]The bluepri nt must be dime nsion ally and proporti on ally correct.词类转换可以打破原文词句结构的束缚, 使译文的表达通顺、自然,如例1中的名词“开拓者”到动词“pioneered "的转换;例2中的名词“尺寸”、“比例”到副词“ dimensionally ”、 “ proporti on ally ”的转换3) 单位转换(unit shifts) 单位转换是指源语中某级上一单位的翻译等值成分为译语不同等级上的单位这样一种 形式对应的脱离也就是指在句子,分句,短语,单词和语素五个语言单位之间的转换在 翻译实践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还是前四种语言单位之间的转换例1 •液压油中存在颗粒物,会加速系统的磨损[译文]The solid particles in hydraulic oil will lead to accelerated wear-outof the system.例2•一个物体,即使其部运动是看不见的,也可能是热的。
[译文]An object may be hot without the motion in it being visible.上述例句里的原文中的分句分别转换为名词性短语和介词短语,彰显英语表达的简洁 性4) 系统转换(intra-system shifts)系统转换是指源语与目标语具有结构形式基本对应的系统, 但在翻译中又需要在目标语系统中选择不对应词语如,《汉英医学大辞典》中,“风、寒、暑、湿、燥、火”这 6个中医术语的英译分别为" wi nd, cold, summer heat, damp, dryn ess, fire ”译文在形式上,除“ summerheat ”外,基本与原文对应,这种英译,仅符合中医里所指的“ 六气”,而未能译出“风、寒、暑、湿、燥、火” 中医术语的真实涵“ 六淫” 之意按“六淫”涵译为“ unusual wind , unusual cold , unusual summerheat , unusual damp unusual dryness, unusual fire ”,形式上就缺乏对应系统转换在有文化特色术语英译中,有广泛的使用价 值,能够揭示术语的文化涵和民族特色。
翻译目的论翻译目的论是功能派翻译理论核心 1971年凯瑟林娜•赖斯(Katharina Reiss)在出版的《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Possibilities and Limitati ons in Tran slation Criticism)一书中提出了功能派理论思想的雏形 一方面她依然坚持以原作为中心的等值理论, 并指出理想的译文应该从概念性的容、语言形式和交际功能上与原文对等 她称这种翻译为综合性交际翻译(integral communicative performanee) 另一方面,在实践中赖斯发现有些等值是不可能实现的,而且有时也是不应该追求的翻译应该有具体的翻译要求 (tra nslati onbrief)有时因特殊需要,要求译文与原文具有不同的功能 在这种情况下,赖斯认为译者应该优先考虑译文的功能特征而不是对等原则此后,赖斯的学生汉斯•威密尔 (HansVermeer)摆脱以原语为中心等值论的束缚,创立了功能派的奠基理论 :翻译的目的论(Skopostheory)威密尔认为单靠语言学是解决不了翻译问题的 他根据行为学的理论提出翻译活动是跨语言、 跨文化的人类行为活动, 并且是有很强目的性的人类活动。
翻译时,译者根据客户或委托人的要求, 结合翻译的目的和译文读者的特殊情况, 从原作所提供的多源信息中进行选择性的翻译威密尔还特别强调因为行为发生的环境置于文化背景之中, 不同文化又具有不同的风俗习惯和价值观, 因此翻译也并非一对一的语言转换活动 与以前的等值翻译理论相比较,翻译目的论强调译文应该在分析原文基础上,以译文预期功能为目的, 选择最佳的处理方法 在威密尔的翻译目的论的基础上, 贾斯塔•赫兹•曼塔利(Justa HolzManttari)进一步发展了功能派翻译理论 她用信息传递(message transmitters) 来指各种各样的跨文化转换,视翻译为一项为实现特定目的的复杂活动威密尔所提出的目的论是功能派翻译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 skopos是希腊词, 意思是目的、动机、功能翻译的目的是目的论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这个目的有三种解释 :译者的基本目的(如赚钱);译文的交际目的(如启迪读者);和使用某种特殊翻译手段所要达到 的目的(如为了说明某种语言中语法结构的特殊之处而采用按其结构直译的方法 )通常情况下,目的是指译文的交际目的 那么目的从何而来?目的论认为翻译过程的发起 (initiator)决定译文的交际目的。
发起者 (如果译者自己译了一本书送去出版,这名译者就同时兼任了发起者)出于某个特殊原因需要译文 在理想状况下,他会给出需要译文的原因、 译文接受者、使用译文的环境、译文应具有的功能以及与原因有关的细节等 翻译要求向译者指明了需要何种类型的译文, 而译者并非被动接受一切 他可以参与决定译文的目的, 特别是当发起者因专业知识不足或其它原因对译文目的不甚明了的时候, 译者可以与发起者协商,从特殊的翻译情况中得出译文目的翻译目的论认为,所有的翻译过程都应遵循三个法则 :1. 目的性法则:根据目的论,所有翻译遵循的首要法则就是目的法则 :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 即结果决定方法 这样,翻译就是被赋予了具有目的或功能的行为,一个有责任心的译者应主动地对其翻译行为负责 从这一方面来讲,翻译行为服务于目的,而目的则不仅成为翻译的标准,更成了翻译行为的动力2. 语连贯法则(in tr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