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教学目的和要求]在本章的学习中,要求正确理解通货膨胀及通货紧缩的含义;掌握测定通货膨胀及判断 通货紧缩的主要指标;熟悉通货膨胀的常见分类,正确认识我国通货膨胀的特点;掌握通货 膨胀及通货紧缩的形成原因及其效应,重点理解和掌握我国目前产生通货紧缩现象的深层原 因及其社会经济效应;了解西方学者关于通货膨胀、通货紧缩成因的理论;理解和掌握治理 通货膨胀及通货紧缩的主要对策以及效果[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通货膨胀的类型及其成因分析、通货紧缩的成因分析、通货紧缩的社会经济 效应、我国通货紧缩的治理政策教学难点:通货膨胀的效应、通货紧缩的社会经济效应[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本章内容应结合我国改革开放后出现的通货膨胀的成因及效应分析以及近年来我国的 通货紧缩现象的成因、社会经济效应及其治理措施进行讲解[教学内容]第一节 通货膨胀一、通货膨胀的定义是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由于货币供应量过多,超过流通中对货币的客观需要量,导致 货币贬值,从而引起物价水平普遍持续上涨的经济现象二、通货膨胀的度量_ P - P度量指标:通货膨胀率兀二’ t1 ,其中Pt表示价格指数,可以通过以下指数来 tPt-1代入:消费者价格指数(CPI):根据家庭消费的代表性商品和劳务的价格变动状况而编制的。
零售物价指数(RPI):反映城乡商品零售价格变动趋势的一种经济指数生产者价格指数(PPI):根据企业所购买的商品的价格变化状况编制的国民生产总值价格平减指数(GNP deflator):反映一国生产的各种最终产品价格变化状 况三、 通货膨胀的类型1按照物价上涨的速度与幅度区分:(1) 爬行式通货膨胀:缓慢持续地上升,<3%;(2 )步行式通货膨胀:明显持续上升,4%~9%;(3)奔腾式通货膨胀:急速上涨,10% - 100%;(4 )恶性通货膨胀:又称极度通货膨胀,一般物价水平失去控制,00% - 1000%2、 按照物价表现形态不同:(1) 公开型通货膨胀:市场经济和自由价格制度下(2) 隐蔽型通货膨胀:计划经济和价格管制下(凭票购买、实物配给制)3、 按照通货膨胀知否被预期:(1 )预期型通货膨胀:公开宣示的、被公众事先预期(2) 非预期型通货膨胀:隐蔽方式的,没有被公众事先预期到的四、 通货膨胀的成因(一) 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1定义:由于社会总需求增加超过了按现行价格可得到的商品和劳务总供给的增长而 弓起的通货膨胀,称之为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太多的货币追逐太少的商品"(弗里德曼语)2、成因:①政府财政支出超过财政收入而形成赤字,靠透支来弥补;②国内投资总 需求超过国内总储蓄和国外资本流入之和③国内消费总需求超过消费品供给和进口消费品 之和,形成所谓的“消费膨胀”。
二) 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1、定义: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成本的提高而引起的通货膨胀称为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1) 工资推进通货膨胀 总需求不变的条件下,如果工资的提高引起产品单位成本增加,便会导致物价上涨在物价上涨后,如果工人又要求提高工资,而再度使成本增加,便会导致物价再次上涨这种 循环被称为工资—物价“螺旋” 主要原因:工会或某些非市场因素压力的存在,会使工人货币工资增长率超过劳动生产 率的增长2) 利润推进通货膨胀 寡头企业和垄断企业为保持利润水平不变,依靠其垄断市场的力量,运用价格上涨的手段来抵消成本的增加;或者为追求更大利润,以成本增加作为借口提高商品价格,从而导致 价格总水平上升三) 结构型通货膨胀 定义:由经济结构、部门结构失调引致的物价总水平持续上涨如果某一部门的成本(包括劳动成本)大幅度上升或产品出现严重短缺,也就是说存在结构失调,则恢复原结构或建 立稳定的新结构的各种活动会导致价格总水平上涨五、通货膨胀的效应(一)对产出的效应1、促进论:温和的通胀对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原因:存有“货币幻觉”或 通胀未被充分预期 因此:企业主增加投资和储蓄,扩大产出;工人增加劳动供给和消费支 出。
2、促退论:非爬行式的通货膨胀不利于经济增长1)扭曲国民经济价格机制,造成效率损失(2)打乱产业结构合理分布秩序(3)通胀的持续发展将使社会实际投资减少(二)通货膨胀的分配效应1、收入分配效应(1)领取工资的准固定收入者的实际工资降低,实际购买力下降2)领取救济金、退休金、依靠转移支付和福利支出的固定收入者的实际收入下降3)利润收入者的收入变动取决于生产成本上涨与物价上涨的相对规模与速度4)政府名义和实际税收增加,支出也相应增加2、财产分配效应(1)真实资产的名义价值和实际价值均增加(2)债权人受损:储蓄者、(购买债券、优先股的)投资者(3)债务人获利:如借款人、债券的发行人(企业、国家)(4)闲置的现金购买力下降六、通货膨胀的治理对策(一)需求管理政策 政府利用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抑制过旺的总需求1、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如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再贴现率、公开市场上出售有价 证券等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如消费信用、不动产信用、证券市场信用控制、直接信用控制与 间接信用控制等2、紧缩的财政政策 增加财政收入,减少财政支出:1 提高税率,调整税收结构 2 发行公债,弥补财政收支差额3降低政府购买水平(生产性、非正产性)4降低政府转移支 付水平总结:效果与适用:“双紧” 政策通过控制货币供给和总需求,实现抑制通胀的目的。
对于治理需求拉上型通胀较为有效,且仅适用于通胀和经济高速增长并存,或者通胀与 AD>AS引起的国际收支逆差并存时二) 收入政策1、 工资——价格政策:是指为抑制工资上升导致的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而采取的管制 工资上涨的措施.(1)道德规劝;(2)自愿的工资——价格指导线;(3)以税收为基础的 收入政策(4)冻结工资物价措施.2、 收入指数化(三) 供给政策 发展生产,增加有效供给,是克服通货膨胀的根本性措施1减税2消减社会福利开支相关链接:中国经济转轨时期的通货膨胀1. 资料与数据1980 — 1999年我国零售物价指数(RPI)增长率2、我国4 次通货膨胀高峰及其原因(1)1980 年的通货膨胀高峰(6%)第一,高额的财政赤字不包括国债在内的财政赤字 1979 年为 170.6 亿元, 1980 年财政赤字为127.5 亿元第二,高额的财政赤字导致货币超额投放货币流通增长率1979 年为20.8%,1980年为 22.6%2)1985 年的通货膨胀高峰(8.8%)第一,信贷规模的膨胀国家银行贷款余额增长率1984年为32.8%,1985年为23.9%第二,信贷规模的膨胀导致货币超额投放。
货币流通增长率1984年为 33.1%,1985 年为 19.8%3)1988 年的通货膨胀高峰(18.5%) 第一,政策调控导致货币超额投放为了治理通货膨胀,1985年国家采取了较为激烈 的紧缩政策,导致连续三年的经济疲软为了启动经济,1988 年货币流通量增长了31.8% 第二,通货膨胀预期导致消费者抢购,使消费需求膨胀,引起了较高的通货膨胀4)1994 年的通货膨胀高峰(21.7%)第一,政策调控导致货币超额投放为了治理通货膨胀,1988年底和 1989 年初国家 再次采取较为激烈的紧缩政策,并又一次导致连续三年的经济疲软为了启动经济,1992 年货币流通量增长了43.2%第二,投资的高速增长导致货币超额投放1992 年以后,我国经济进入新一轮的高速成长期,社会投资增长率1992 年为8.3%,1993年为 12.1%第二节 通货紧缩一、含义1、单要素论:物价总水平的持续下降2、双要素论:物价总水平的持续下降和货币供给量的持续下降3、三要素论:即两特征一伴随——物价总水平的持续下降和货币供给量的持续下降, 且伴随经济衰退或增长缓慢二、成因:1、重大技术进步论2、总需求相对不足(货币供应量不足;消费与投资需求不足;紧缩的货币与财政政策)三、效应1、产出效应:(1)财富收缩效应:企业净资产减少,债务负担加重;失业者增加,工资水平降低; 政府收入下降,赤字上升。
2)经济衰退效应:产品价格降低,生产成本难以同幅度下降(工资和固定成本)(3)失业效应:投资下降导致失业增加2、分配效应:(1)债权人受益,债务人受损(2)通货紧缩税使财富向企业和居民转移3、风险效应:企业盈利能力下降导致银行不良资产增加,股票市场下挫,加剧金融风 险四、治理对策:(1) 积极的财政和货币政策以扩大内需(2) 采取供给政策以扩大内需(3) 通过金融改革促进经济回升(4) 采取综合性协丄思考与练习1、 什么是通货膨胀?简述通货膨胀的类型2、 什么是通货紧缩?简述通货紧缩的类型3、 简述关于通货膨胀成因的几种理论观点4、 试全面、客观地评价通货紧缩的社会经济效应,并提出相应的对策5、 试就1997年以来中国通货紧缩现象的成因和对策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