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近体诗六首(1)《山居秋暝》教案 重点难点 理解并背诵这些诗歌 《山居秋螟》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画合一 教学过程 一、介绍近体诗的常识 近体诗(也叫“今体诗”、“律诗”)是唐代产生的一种新的诗歌款式,它跟古体诗相对而言的,也就是说,唐代以前的诗歌都是古体诗,唐代以后才有格律诗 近体诗分为律诗和绝句,绝句共有四句话,分两联,每句话有五字或七字,称为“五绝”“七绝”二、四句要求押韵,第一句可押可不押 律诗共有八句话,分四联,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每句话有五字或七字,称为“五律”和“七律”颔联和颈联必需对仗,二、四、六、八句必需押韵 无论律诗还是绝句,都特别讲究平仄 (对联也有这个特征 高考曾在这一方面出过题,有的是选词填空题,有的是排序题(打乱句序要求重新排序),完成这些题都必需充分驾驭律诗的特点 二、学习《山居秋暝》 1、观赏图画,导入新课 老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放映《山居秋螟》图及朗读录音,营造观赏气氛 2、品读诗画美 老师范读,学生齐声朗读 想象、描绘“诗中画” ——请同学们对“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或“竹渲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诗句绽开联想及想象,说一段描绘性的话。
(参考:(1)天色已螟,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洌,淙淙流泻及山石之上,有如一条雪白无瑕的素练,有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啊!(2)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的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烂漫的姑娘们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多数珍宝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安静 感悟“画中诗” ——让学习探讨诗的前三联画图中所蕴含的诗意 (首联以“空山新雨”构图,使人顿生“空明”之感;颔联以“明月、清泉”写意,物蓄谋而明志洁;颈联描绘“浣女喧竹、渔舟莲动”的活动之景,表达对政通人和的志向境界的追求 ——思索:如何理解“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的含义? (这一句,可谓诗人不由自主的流露,“山中”比“朝中”好,干净纯朴,可以远离官场而明哲保身,因此,归隐的愿望便油然而生 品尝艺术美 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和社会美,寄慨言志,含蕴隽永 随意写景,生动自然 老师再次放录音,师生齐背全诗 3、译诗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在一场新雨之后,晚来更觉天气是凉秋 明月在松林中映照,清泉在石涧上畅流 竹林喧响,是浣衣女叽叽喳喳地归来,蓬叶摇动,是穿莲而过的渔舟。
任随那春色已经逝去,我在这山中自可逗留 4、王维 王维(699—759),字摩诘(为人好佛),太原人生卒年尚有701至761之说 早熟,及其小一岁的弟弟缙幼年均聪慧过人十五岁时去京城应试,由于他能写一手好诗,工于书画,而且还有音乐天才,所以少年王维一至京城便马上成为京城王公贵族的宠儿有关他在音乐上的天赋,曾有这样一段故事:一次,一个人弄到一幅奏乐图,但不知为何题名王维见后答复说:“这是《霓裳羽衣曲》的第三叠第一拍请来乐师演奏,果真分毫不差 在诗歌方面,有他十五十七十八岁时写成的有文字记载的资料可见,他在十几岁时已经是位出名的诗人了这在诗人中是罕见的当时,在那贵族世袭的社会中,象王维这样多才多艺的资质,自然会深受赞许因此,二十一岁时就考中了进士 出仕后,王维利用官僚生活的空余时间,在京城的南蓝田山麓修建了一所别墅,以修养身心该别墅原为初唐诗人宋之问全部,那是一座很宽敞的去处,有山有湖,有林子也有溪谷,其间分布着若干馆舍王维在这时和他的知心好友度着悠然自由的生活这就是他的半官半隐的生活状况 始终过着舒适的生活的王维,到了晚年却被卷入意外的波澜当中玄宗天宝十四年(755)爆发了安史之乱在战乱中他被贼军捕获,被迫当了伪官。
而这在战乱平静后却成了严峻问题,他因此被交付有司审讯幸在乱中他曾写过思慕天子的诗,加受骗时任刑部侍郎的弟弟的求情,才得免于难,仅受贬官处分其后,又升至尚书右丞之职 王维早年有过主动的政治志向,盼望能作出一番大事业,后值政局变更无常而渐渐消沉下来,吃斋念佛四十多岁的时候,他特地在长安东南的蓝田县辋川营造了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这首诗是他隐居生活中的一个篇章,主要内容是“言志”,写诗人远离尘俗,接着隐居的愿望诗中写景并不刻意铺陈,自然清爽,犹如信手拈来,而淡远之境自见,大有渊明遗风 5、讲析 王维的山水诗有个很突出的特点用热闹的字面不是写出热闹的境界,而是写出幽静的境界我说它是“寓静于动”或“动中显静”同样是水飞、云起、鸟啼、花发,在别的诗人笔下胆热闹的铺排,而在王维的笔下却恰好就是幽静的意趣 这首《山居秋暝》,通过对于秋色的描写,说明山中仍旧是一片美玉和平的安静,从而作出人们可以接着在山中隐居的结论开头两句,简单明白,不用多说这里要着重谈谈的是中间的那四句 中间的四句,作者全力描写秋天的晚景,亦即题中点出的“秋暝”写秋,前人很简单起得一片衰颓萧杀: “庭风吹故叶;阶露净寒莎雍陶) “听雨寒更尽;开门落叶深。
僧无可) “花酣莲报谢;叶在柳呈疏司空曙) 都不免罩上一层黯淡的色调比拟豁达的是: “大署去酷吏;清风来故人 “微雨池塘见,好风襟袖知杜牧) 可是王维在这里却把“空山”的秋暝写得如此热闹;“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上一句是所见,下一句是所闻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上一句是所闻,下一句是所见错落地把当时的风光人物勾画得如此幽美,又如此绚丽看起来,这里一片热闹;可是,这些明月、清泉、浣女、渔舟的热闹,和作者所要表现的幽静基调并不抵触,相反相成的严密地结合在一起正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两句喜闻乐见的诗句,写出事物的动态不是为了破坏这个幽静的境界,而是为了衬托它人 们从这些看来是热闹的景物中,很自然地体会出一种和平安静,体会出安静中的一片活泼朝气,因此它给人的感觉,就不是枯寂阴森,荒芜可怕它和那些写幽静就必定是孤独的寒瘦诗人有着迥然不同的风格 被称为“四灵”之一的南宋诗人翁卷游雁荡山时,曾写了他的观感: 背日山梅瘦,随潮海鸭寒 平途迷望阔,峻岭疾行难 岚蒸空寺坏,雪压小庵清 果落群猴拾,林昏独虎行 我不知道作者当时的心情如何,或许他认为这样才算是“真实”地写出雁荡山的景象然而,他未免把幽静看得过分死板了,以为只有运用瘦、寒、迷、难、空、昏、坏、独等类字样,才显出幽静,因此他不能不堕入了枯寂的一途。
很多山水诗人也打不破这个圈子,把幽静通向冰冷,甚至通向死寂有些人则惊异于王给的成就,以为他运用了什么“禅理”的法宝,是学佛有得之故,只好望洋兴叹 只有知道幽静并不等于枯寂冰冷(假设不是有意描写枯寂冰冷的话),知道幽静及热闹之间既对立而统一,相反而又相成的道理,才不难理解王给的比拟好的山水诗何以及众不同,也就不会对它作出种种唯心主义说明如明人胡应麟说王维的五言绝句“却入惮宗”清人沈德潜说他“不用惮语,时得禅宗”、“不用禅语,时得禅理”此外类似的说明还不少 在诗的结尾里,诗人用“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来点出自己情愿留在山中意思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说,春夏两季的花花草草,如今都已经谢了,由它去吧(所谓随意)!山中的隐士(所谓“王孙”是泛指,但也包括作者在内)完全可以观赏这些迷人的秋景,用不着出山去的收束了上文,并点出作诗的用意 6、鉴赏要点 动静结合 这首诗就是一幅极动人的山水画笔下意向明月皎洁,泉水澄澈竹林热闹,莲叶摇动,渔舟穿梭……竹喧、泉流、莲动是动态美,衬月静、山幽,动静结合 意境美丽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及“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这一类的小诗,画面上充溢了动态,有些还是特别热闹的,然而境界却又是异样幽静的 这些在纸上看来又吵又闹的家伙,完全没有破坏作者所企图创建的意境,构成这种意境的主力这莫非不是一种意境的美丽吗? 《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氵邑 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2)《登高》教案 1、题解 杜甫诗以律诗见长,《登高》便成了杜甫的一篇最出名的七言律诗此诗是作者在代宗大历二年(767)九月重阳节登高时所作当时杜甫身居夔州,已经五十六岁,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加之心情抑郁忧愤,致使诗人身患重病重阳登高无心游赏,触景伤怀,抒发了自己的内心的感慨 2、学生自读感悟 自读全诗 依据注脚,解读诗歌的内容及构造 (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重在写景,以天、风、沙、渚、猿啸、鸟飞、落木、江水构图;后四句依景抒情,写诗人常年飘泊、老病孤愁、忧国伤时的感情 思索情景间的联络 感悟沉郁顿挫的美学风格 ——师生探讨:前四句所绘的秋景图是一幅什么样的图画,溶铸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是一幅凄凉的秋景图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使顿生悲情;接着仰视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一种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自然而生,尤其是“无边、不尽”,透出其沉郁悲凉,不仅写出了空间的广漠,更强调无处不含悲秋之气。
——师生探讨:后四句的所思所感,是如何内化为整个民族的苦难及艰辛的? (第三联从时空着笔由异乡飘泊到鑫病残生,“万里、百年”照应上联的“无边、不尽”,使悲秋详细而沉痛第四联从白发日多写到护病断饮,使人联想到潦倒不堪的根源是时世的困难这样,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 鉴赏对仗工整的形式美 ——请同学以诗中的某一联为例,研讨对仗工整的形式美 (例句:首联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对,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对仗极其工整细致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全诗八句皆对,显出工整有致的形式美 比拟阅读感悟 ——及王维的《山居秋暝》比拟,感悟两位诗人不同的风格特征 (两诗均以“秋景”为描写对象,但景物特点、绘景方式、抒情方式等有较大差异 3、译诗 风猛天高猿叫声哀痛,岛清沙白鸟翱翔彷徨 无边的秋叶刷刷落下,没头的长江滚滚奔来 万里漂泊哀痛居他乡,年老多病一人登高台 国衰国破可恨白发增穷困潦倒浊酒也停买 3、分析 《登高》一诗情景交融,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表现了作者大气盘旋,悲凉沉郁之感 全诗语言精炼,词约义丰萧瑟的秋天,诗人的笔下写得绘声绘色首联落笔阔大,在猎猎的秋风中,诗人登上高处,随风传入耳畔的是长啸的猿声,日中所见的是清水白沙迎风翱翔、不住盘旋的鸟群。
这两句包涵了六种物象——风、天、猿、渚、沙、鸟猿鸟哀鸣,飞鸟彷徨,描绘出一幅凄清的画面此联中“风急”二字绝妙精炼,猿哀、鸟鸣及下联的落木萧萧,长江滚滚都是由此产生颔联诗人详细描写秋景,“落木萧萧”“长江滚滚”,状景逼真,意境雄浑绵邈此联已成煤后人传诵的名言侍句以上四句写景,为下文悲秋抒情作了铺垫,事实上作者已经融情入景,景中已自有情在写景的根底上引发出来的感慨更是动人心弦,这不仅由于写了自然的萧瑟凄凉的秋,更由于诗人对人生之秋的描绘流露出剧烈的感情色调颈联两句,十四个字包含了多层含义,详述了人生凄苦的境况,“悲秋”二字,使人深感凄怆之情常作客”则说明作者飘泊沦徙的生活丰年”指暮年,面对苍凉寥廓的秋景,诗人想到自己客居他乡、老迈多病的境况,悲凉之情顿生独登台”将凄清的景物和悲凉的心情结合起来,令人顿生怜悯尾联含义深入,概括了当时整个社会的现实,发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