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古代常见官职名称

M****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1.10KB
约9页
文档ID:515174522
古代常见官职名称_第1页
1/9

古代常见官职名称一、中央官职(一)综述1. 秦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组成中枢机构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 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2. 汉朝大体上沿袭秦制称为三公,下设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务,3. 魏晋南北朝时期,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继而又是中书省、门下省4. 隋代演变并确立为三省六部制三省为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 尚书省(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5. 宋代中书省职权扩大,同枢密院分掌文武大权,门下、尚书省遂废后来又 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别行使行政权、军权、财权6. 明代内阁虽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但实际上为最高政务机构,内 阁大臣称为辅臣,首席称首辅(相当于前朝的宰相)7. 清代康熙设立南书房,于清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形成三足鼎立之势雍正 帝设立军机处,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京堂兼任军机大臣,掌握政府大 权二)六部 吏部,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事;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事;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祭祀等事;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 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事”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

下设郎中,副职称员外郎,下属官员有主事等三)寺寺即官署九寺即九卿之官署汉以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 宗正、大司农、少府谓之九寺大卿历代略有变动,迄于清皆因之1)光禄寺:掌宫廷宿卫及侍从,北齐以后掌膳食帐幕,唐以后始专司膳2)太仆寺:掌舆马畜牧之事,北齐始曰太仆寺,清光绪改革官制时并入陆军 部3)太常寺:秦署奉常,汉改太常,掌宗庙礼仪,至北齐始有太常寺,清末废(4)宗正寺:明清为宗人府,掌天子宗族事5)大理寺:掌刑狱案件审理,秦汉为廷尉,北齐为大理寺,历代因之,清为 大理院6)卫尉寺:掌门卫屯兵,北齐改为卫尉寺,隋改为军器仪仗、帐幕之类,明 废,清有銮仪卫7)鸿胪寺:秦曰典客,汉改大鸿胪,掌赞导相礼鸿,声也,胪,传也,传 声赞导,故曰鸿胪至北齐曰鸿胪寺,清末废8)少府寺:掌山泽之事,后又掌宫中服饰衣物、宝货珍贵之物,隋改为监, 历代因之,明始废9)太府寺:即大司农,掌钱谷金帛诸货币此外,中央还设有专门机构和官员,负责管理图书、编修历史、制定历法等工作如司马迁、张衡曾任太史令高启为翰林国史编修等二、地方官职(一)综述1. 秦汉主要行政区是郡郡的长官,秦称郡守,汉称太守2. 隋唐主要行政区是州,州官称刺史,属官有长史、司马等。

3. 唐代在一些军事重镇,设节度使,属官有行军司马、参谋、掌书记等4. 宋代州官称知州,县官称知县5. 明清改州为府,称知府6. 此外,汉代也设州,天下分十几个州,基本上是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去刺探情 况,称刺史7. 隋唐全国分十几个道,也称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前往巡视,称黜陟使8. 宋代全国分二十左右路,路中设若干司,分管各方面的事务9. 元代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叫行中书省10. 明代改称承宣布政使司,习惯上仍称为“省”二)任免升降“三省六部”制出现以后,官员的升迁任免由吏部掌管官职的任免升迁常用以 下词语:(1)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拜官授职,提升官职,如“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 序)》一句中的“除”,就是授予官职的意思而“左除”则是降级受职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黜”与“罢、免、夺”都是免去官职解除职务,其中有辞职、调离和免职三种情况辞职和调离属于一般 情况和调整官职,而免职则是削职为民7)乞骸骨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8)举:提升官职,对无官人士的提拔9)陟:升迁指官吏的提升和进用三)官职简介【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总理全国政务的人有 时称相国,常于宰相通称,简称“相”一般只设一个丞相,俗称大丞相,,有 时分为左右两个丞相,右丞相专门管理国事,左丞相是皇帝的“私人顾问”不 需要管理国事太师】指官职又名太宰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太子太师】太子太师属“东宫三师”为名义上的太子老师太子太师、太子太 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称"三孤"后来 也逐渐成为虚衔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设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 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学士】魏晋时是掌管典礼、编撰诸事的官职唐以后指翰林学士,成为皇帝的 秘书、顾问,参与机要,因而有“内相”之称明清时奉旨、侍读、侍讲、编修 庶吉士等虽亦为翰林学士,但与唐宋时翰林学士的地位和职掌都不同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大将军】先秦、西汉时是将军的最高称号魏晋以后渐成虚衔而无实职明清 两代于战争时才设大将军官职,战后即废除参知政事】又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 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

军机大臣】军机处是清代雍正帝建造的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任职者无定员, 一般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或京堂兼任,称为军机大臣军机大臣少则三、 四人,多则六、七人,被称为“枢臣”御史】本为史官,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职位仅次于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 过失诸事枢密使】枢密院的长官唐时由宦官担任,宋以后改由大臣担任,枢密院是管 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相当,清代军机大臣往往 被尊称为“枢密”左徒】战国时楚国的官名,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主要职责是规谏皇帝、举荐 人才太尉】元代以前的官职名称是辅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汉代称大司马宋代定 为最高一级武官上大夫】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大夫】各个朝代所指的内容不尽相同,有时可指中央机关的要职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太史】西周、春秋时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 记载史事,兼管典籍、历法、祭祀等事秦汉以后设太史令,其职掌范围渐小, 其地位渐低长史】秦时为丞相属官,两汉以后成为将军属官,是幕僚之长侍郎】初为宫廷近侍东汉以后成为尚书的属官唐代始以侍郎为三省(中书、 门下、尚书)各部长官(尚书)的副职侍中】原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

因侍从皇帝左右,地位渐高,等级超过侍 郎魏晋以后,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郎中】战国时为宫廷侍卫自唐至清成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官员,分掌各 司事务参军】“参谋军务”的简称,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晋以后地位渐低,成为 诸王、将军的幕僚,隋唐以后逐渐成为地方官员令尹】战国时楚国执掌军政大权的长官,相当于丞相明清时指县长巡抚】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官,总揽一省的军事、 吏治、刑狱等事,地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抚院”、“抚台”、“抚军”校尉】两汉时期次于将军的官职知府】即“太守”,又称“知府”县令】一县的行政长官,又称“知县”里正】古代的乡官,即一里之长里胥】管理乡里事务的公差都尉】职位次于将军的武官《陈涉世家》:“陈涉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 《鸿门宴》:“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冏卿】太仆寺卿的别称,掌管皇帝车马、牲畜之事《五人墓碑记》“贤士大 夫者,冏卿因之吴公”'“因之”是吴默的字司马】各个朝代所指官位不尽相同战国时为掌管军政、军赋的副官,如《鸿 门宴》:“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隋唐时是州郡太守(刺史)的属官,如《琵 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白居易当时被贬至九江,位在州郡 别驾、长史之下。

节度使】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也遍设, 造成割据局面,因此世称“藩镇”《红楼梦》第四回:“雨村便疾忙修书二封 与贾政并京营节度使王子腾经略使】也简称“经略”唐宋时期为边防军事长官,与都督并置如范仲淹 曾任陕西经略副使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官位高于总督如《梅花岭记》“经略洪承畴与之有旧”,洪承畴降清后曾任七省经略,驻扎江宁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唐白 居易曾任杭州、苏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教头】宋代军中教练武艺的军官,《水浒传》中的林冲就是京城八十万禁军的 枪棒教头提辖】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训练军队、督捕盗贼等事务如《水浒传》 中的鲁提辖鲁智深从事】中央或地方长官自己任用的僚属,又称“从事员”《赤壁之战》:“晶 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三省六部】1. 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2. 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三省的长官都 是宰相3. 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下有中书侍郎、中书舍人等官职;门下省长 官称侍中,下有门下侍郎、给事中等官职;尚书省长官为尚书令,下 有左右仆射等官职。

4. 尚书省下辖六部:5. 吏部(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相当于现在的组织部)、6. 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7. 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8. 兵部(管军事,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9. 刑部(管司法刑狱,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10. 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各部长官称尚书,副职称侍 郎,下有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职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一直 延续到清末三、任免术语1. 关于任职授官的有:任、授、除、拜、封(用于爵位)、赠(用于追封已故者) 征、辟、荐、举(多用于布衣作官)、点(用于口语)2. 关于提升职务的有:抉或(用于由低级到高级)、进(用于较高职务追加)、 起复(恢复原职务)、超迁3. 关于降级免职的:罢、免、解(因非严重过失而解除职务)、贬、谪(因过失 而降级)、革、褫(撤职查办)、开缺(奉命或自请解除职务)、致仕(带职退 休)、左迁(降级使用)4. 关于调动职务的:移、调、徒、量移(调的比原职稍好)、补(由候补而正式 上任)5. 关于兼职的:领(以本官兼较低职)、摄(暂时兼任比本官高的职务)、权(临 时代职)、行(代行某职而尚无此官衔)、署(代替无本官的职务)、护(原官 短期离职,临叮守护印信)四、变动用词一、关于任职授官的有: 任(担当,担任)《史记•蒙恬传》:“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

毅,蒙毅, 人名) 授(授官,任命)《汉书•翟方进传》:“遣使者持黄金印、赤韨縌,朱轮车,即 军中拜授 ”除(任命,授职)李密《陈情表》: “除臣洗马 ” 拜(授给官职)《二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拜亮为丞相 用于布衣任官的多为“征、辟、荐、举、起、拔、点”等: 征(征召,特指君召臣,即由君王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员古时写着“徵”, 现简化成“征”)《史记•吕太后本纪》:"赵相征至长安,乃使人复召赵王 辟(音bi,征召,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晋书•谢安传》: “初辟司徒府,除佐著作郎 ”(当初受司徒府征召,拜官为佐著作郎) 荐(推荐,由地方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古时写着“荐”,现简化 成"荐”)《三国志•魏书•郭嘉传》:"(荀)彧荐嘉 举(推荐,推举,也指由地方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孟子 •告 子下》。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