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中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现状调查

m****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78.50KB
约5页
文档ID:481728725
中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现状调查_第1页
1/5

问题的提出1. 术语的界定 在学前儿童身上,攻击行为常常被定义为有意伤害他人、损坏或抢夺他人物 品的行为当某些故意的行为给其他孩子造成伤害时,我们就将此认为攻击 行为由于攻击行为都会造成其他人受伤害,这个结果更容易观察得到,因 此,相对于社会退缩行为而言,攻击行为更容易判断但是在判断幼儿的攻 击行为时,要区分有意为之或无意为之,当幼儿不小心伤害其他人时,不能 一刀切认为是攻击行为攻击行为对他人造成的伤害,不仅指生理上的,如 打架,也包括造成的心理上的伤害,比如排斥他人,说别人坏话等2. 表现形式及分类 按照攻击的的实施方式,可以把学前儿童的行为分为身体攻击、言语攻击及 间接攻击三类而按照攻击的目的来划分的话,可以分为工具性攻击和敌意 性攻击攻击性攻击是指幼儿以获取某种物品、维护某种权利为目的,而伤 害了别人在这种形式中,幼儿渴望得到某种玩具、某个游戏中的角色或游 戏的空间,为此他们想方设法去得到它或维护它他们用吵架、推搡、脚踢 等方式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敌意性攻击是指幼儿以破坏东西、伤害他人为目 的,而进行攻击在这种攻击中,攻击就是为了破坏、为了让人受伤3. 发展情况 从攻击行为的产生和发生的频率来看, 1 岁以后的儿童就开始与同伴发生社 会性冲突了,这个阶段的攻击行为主要以争抢玩具、空间为主。

从攻击行为的类型来看,学前阶段主要以工具性攻击、身体攻击为主,但是 随着年龄的递增,攻击性攻击逐渐减少,而敌意性攻击逐渐增长;身体攻击 逐渐减少,而言语攻击和间接攻击逐渐增多从性别差异来看,学龄前女孩子的攻击行为并不比男孩子少只是女孩子更 多通过关系性攻击来表达她们的敌意, 而男孩子更可能会用公开性攻击来伤 害或威胁他人4. 影响因素(1)生物学因素它为儿童攻击性行为的产生提供了重要的生物学前提 首先,与大脑的协同功能有关行为是大脑认知的直接结果,而大脑的功能 又是认知活动的物质基础我国学者认为,攻击行为,作为人类思维的一种 特殊形式,很可能是在大脑两半球处在非均衡和变异状态下的大脑所产生的 行为其次,与情绪唤起水平有关2)社会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家庭、学校、同伴群体与大众传媒的影响 家庭在儿童行为社会化的过程中起关键作用国外研究表明,缺乏温暖的家 庭、不良的家庭管教方式以及对儿童缺乏明确的行为指导和活动监督都可能 造成儿童以后的高攻击性学校在儿童行为社会化的过程中起主导性作用 研究表明,不同的学校准则和学校风气也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儿童的攻击性 同伴群体也是影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重要因素 研究表明,群体的相互作用, 可以导致人们攻击性的增加。

3)个体因素个体因素对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更是不可忽视 首先,与儿童的道德发展水平和自我控制水平有关自我控制也是直接与攻 击行为相联系的个人品质因素其次,与儿童的人格特点有关研究表明, 儿童较强的攻击倾向与某种人格结构的稳定性紧密相连再次,与儿童的社 交技能水平有关与受欢迎的同学相比,攻击性男孩对冲突性社会情境的解决办法较少最后,与个体固有经验因素有关,儿童遭受身体虐待和以后的 攻击性行为发展之间存在着一个逻辑的理论关系,儿童时期的大量受害经历 与以后大量的攻击性和暴力问题有关5. 对儿童长期的影响研究发现,2岁半到3岁的幼儿,儿童的延后享乐能力帮助他们避免去抢夺 别人的东西时,工具性攻击就不经常发生了而此时,个别儿童身上出现的 攻击行为开始逐渐稳定从3岁左右开始,攻击行为已经成为某些儿童解决 社会冲突的主要方式具有攻击行为的学前儿童在进入童年中后期攻击行为 很可能会消失,但是一旦这些攻击行为成为一种行为模式, 将导致品行障碍, 而这种障碍就会倾向于严重和持久6. 本观察的目的以及研究的具体内容观察记录20位中班幼儿的故意的攻击性行为和工具性攻击性行的频率、原 因及终止方式通过在时间取样法,在一段时间内,对 20位幼儿进行观察记录。

将记录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中班幼儿的攻击性行为的情况研究方法1. 观察对象:朱桥幼儿园中二班亲全体幼儿2. 研究工具:时间取样3. 实施过程:在幼儿某班级中,在区角活动和户外活动两个时间段内,各 使用20分钟对20位幼儿进行观察,每位幼儿观察 1分钟,当出现攻击 性行为时进行记录一一持续时间、次数以及终止方式,并将发生的过程 用视频或手写记录观察结果与分析次 数百分比工具性攻击行为125%故意的攻击行为375%主动终止4100%他人终止00%男幼儿375%女幼儿125%男幼儿故意攻击行为2%女幼儿故意攻击行为1%区角攻击行为375%户外攻击行为125%人数百分比男1365%女735%发生攻击行为的人数420%未发生攻击行为的人 数1680%女生中发生攻击行为的人数1%女生中未发生攻击行 为的人数6%男生中发生攻击行为的人数323%男生中未发生攻击行 为的人数1077%次数百分比工具性攻击仃为125%故意的攻击行为375%总计4100%1. 故意的攻击行为多于工具性攻击行为 通过对朱桥幼儿园中二班20位幼儿的观察,共记录4次攻击行为其中, 工具性攻击行为次数仅为1次,占总攻击次数的25%故意的攻击行为的 次数为3次,占总攻击次数的75%次数百分比主动终止4100%他人终止00%总计4100%2. 幼儿攻击行为的终止方式都是主动终止从统计表中可以看出,幼儿在发生攻击行为后, 100殊用了主动终止没有他人制止的现象发生。

次数百分比男幼儿375% :女幼儿125%总计4100%:次数百分比男幼儿故意攻击行为:2%女幼儿故意攻击仃为1%总计3100%3. 男幼儿的攻击行为次数多于女幼儿的攻击行为次数根据数据统计,4位发生攻击行为的幼儿中,只有一位是女幼儿占总攻击 人数的25%男幼儿的攻击行为人数为3人站总攻击人数的75%其中女 幼儿的攻击方式属于故意的攻击行为占总数的 %男幼儿的故意攻击行为 人数有两人占总数的%次数百分比区角攻击行为3—75%:户外攻击仃为 1125%总计4n 100% 14. 室内攻击行为发生次数多于户外攻击性行为次数本次观察分为户外活动和室内区角活动,如表所示,室内区角活动中幼 儿发生攻击性行为的次数为3次,占总数的75%户外活动中,幼儿发生 攻击性行为的次数为1次占总数的25%其中,女幼儿发生的攻击行为在 户外活动中,占总数的100%四、 讨论根据文献显示,学前阶段幼儿主要以工具性攻击、身体攻击为主,但是随着年龄的递增,攻击性攻击逐渐减少,而敌意性攻击逐渐增长本研究观察的 是中班幼儿,幼儿处于学前年龄段的中期,得出的结论的是故意的攻击行为 多于工具性攻击行为与文献的结论相同文献显示,从性别差异来看,学龄前女孩子的攻击行为并不比男孩子少。

只 是女孩子更多通过关系性攻击来表达她们的敌意, 而男孩子更可能会用公开 性攻击来伤害或威胁他人在本研究中,尚未观察到学龄前的女孩子攻击行 为比男孩多,本人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 1)对班级中的幼儿不熟悉,不了 解该班级幼儿之间的关系 (2)观察的时间较短,本次观察用时四十分钟, 无法全面观察到幼儿的行为活动 (3)该班级幼儿比较乖巧研究中发现了 男孩的攻击行为比女孩多,与文献中“男孩子更可能会用公开性攻击来伤害 或威胁他人”相同观察者确实在观察时看到男孩的攻击行为比较公开,容 易被捕捉到教育对策1. 创造非攻击性的环境 : 幼儿的许多攻击行为都是从社会、 家庭环境中获得 的,减少攻击行为的发生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的共同努力2. 改进教育方法:教师与家长要加强与幼儿心灵上的沟通,耐心地倾听孩 子说话,正确对待孩子被别人欺负和孩子欺负别人的事情,不能用几句 话敷衍了事,也不能鼓励孩子用攻击的方式去还击别人更不能用打骂 的方式来矫正孩子的行为过失,那样恰好给儿童提供了一个攻击他人的 榜样3. 移情训练:移情能力是指在人际交往中,个人感受、理解和体验他人需 求与情绪的能力移情能力越高,侵犯性越低。

4. 教会幼儿宣泄攻击性的情感:学龄前儿童精力过剩,活动量大,情绪多 变,自控能力较差,挫折、愤怒等消极情绪积累到一定水平可能会触发 攻击行为的产生。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