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24年《琵琶行》说课稿

s9****2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72.71KB
约95页
文档ID:569018514
2024年《琵琶行》说课稿_第1页
1/95

2024年《琵琶行》说课稿《琵琶行》说课稿1  1.说教材  1.1教材简析《琵琶行(并序)》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是在必修2《诗经》、魏晋南北朝诗歌鉴赏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鉴赏唐诗的能力,同时为更好地鉴赏宋词奠定一定的基础共七首诗,鉴赏重点:养成诵读涵泳的习惯,记诵有代表性的诗篇及名句;能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理解作品的内容价值,认识唐诗的杰出成就,培养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自豪感;能感受诗的意境和形象,品味语言,领略作品的表现力,注重审美体验,提高鉴赏评价古诗的能力《琵琶行(并序)》是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歌行体长篇叙事诗,堪称我国古代叙事诗和音乐诗中的”千古绝唱”诗歌主题鲜明、人物形象生动,抒情真切细腻,最大的艺术特点是用极富音乐性的语言摹写音乐形象,通篇体现了深刻的思想内容和高超的艺术技巧  1.2教学目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习诗词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性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

依据相关要求,结合本课特点,我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目标:欣赏并学习诗人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叙事抒情的表现手法;  (2)技能目标:让学生掌握用比喻、通感、烘托的写法来描写音乐;培养学生诗歌、音乐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  (3)情感目标:理解诗人和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伤,同情诗人因正直而备受迫害的遭遇  1.3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作者对音乐的描写 教学难点:体会主旨句的内涵、认识封建社会的黑暗现实  2.说学情  学生在初中和高一学习的基础上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识积累,能大致把握诗歌语言和思想学生对于诗歌的学习兴趣较浓,往往能主动参与,尤其是本篇的故事情节、深刻思想、经典诗句均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但是时空的距离也很容易成为学生的一大障碍,所以时代背景的把握需要处理好,课前安排学生自主查阅相关资料并共享解决学生在短时间内感受一篇融音乐、文学于一炉的抒情叙事诗有一定的困难  3.说教法  结合课件,采用激趣法、情境教学法、诵读法、问导法和讨论点拔法  4.说学法  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前提,学生通过听、读、思、议、写的'学习方法来完成学习任务,以提高学生的鉴赏、表达能力。

  5.教学设计  创设情景,整体感知——自主思考,交流探究——归纳小结,深  化理解——赏乐仿写,应用提高  6.教学程序及内容设计  6.1导入新课 (2分钟)课前播放琵琶曲《春江花月夜》,营造意境,接着简介内容被贬浔阳的白居易在一个萧瑟的秋夜送客到浔阳江头,偶逢琵琶女,从她的苦难身世与遭遇,想到自己在政治上的坎坷失意,顿时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悲怆之意悄然而生,他饱蘸满腹辛酸之泪,尽情地抒发悲愤之情,写下了千古绝唱《琵琶行》  6.2鉴赏课文  6.2.1总体把握诗意 (8分钟左右)在《春江花月夜》的琵琶声中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完之后梳理并尝试用7字凝练的概括大意,体会”月色朦胧”式的情节美这一环节教师先示范后引导点拨,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答案不求统一  江头送客闻琵琶 江上聆听琵琶曲 歌女自诉身世苦 同病相怜伤迁谪 重闻琵琶青衫湿  6.2.2引导鉴赏:就这首诗的一些精彩片段和重点难点问题做一些鉴赏和研讨  (1)鉴赏音乐描绘,突出教学重点(15分钟左右)  思考讨论:  描摹美妙的琵琶曲的相关诗句最主要有哪些?(依托文本,语言积累)  用了哪些手法?有什么效果?(对应高考,针对训练)  音乐的描写中体现了怎样的旋律变化?  变化的旋律中又饱含琵琶女怎样的情绪变化?(联想想象,体会情感)  交流展示,引导梳理。

  a、诗人善用比喻,写虚渺飘忽、过耳即逝的无形之乐: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语 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 幽咽泉流冰下难 银瓶乍破水浆迸 铁骑突出刀枪鸣 四弦一声如裂帛 b、善用拟声词和双声叠韵词,更增加了诗歌语言的音乐感:弦弦掩抑声声思 低眉信手续续弹 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  c、环境描写作侧面烘托,给读者留下了涵咏回味的广阔空间: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d、在对乐曲的描写中融入了深厚的情感  此部分高度重视朗读训练,尤其是找出对应诗句后,齐声朗读;接着请学生找出该段中自己最能读出诗人感情的句子进行示范朗读;再播放富有”婉转流畅--沉咽稳重--间歇顿挫--激越高昂”的旋律变化特点的几段琵琶曲,请一位同学伴着琵琶曲朗诵该段其他同学闭目倾听,进一步感受音乐、诗文、感情融为一体的特点 乐曲是情感的外现,诗文是心声的外化  乐曲曲线与诗文结合展示,增强形象感  (2)解读身世遭遇,突破教学难点(13分钟左右)  思考讨论:  本文塑造了琵琶女和诗人两个人物形象,文中用哪句话将这两个人物形象连接在一起的?  诗人与琵琶女之间有什么共同之处?  为了完成这个学习任务,我设计了一个对联题,引用诗中的”同是天涯沦落人”作为上联,要求学生根据琵琶女与诗人的共同点对出下联。

  让学生分组讨论,教师进行点拨,最后让学生展示答案点拨时我抓住诗人、琵琶女前后生活变化来引导:  a、都由京都漂泊沦落到浔阳下联:异地相逢泪涟涟  b、都有由荣至衰的凄凉落寞之感下联:共怀世间愁郁情  c、在这人生际遇中,他们赋诗,吟曲,都是由感而发 下联:吟曲赋诗总关情  d、音乐把他们的曲与文联系起来下联:共奏人间悲凉曲  思考:身为仕徒阶级的诗人,把自己的命运同下层社会妇女的命运联系起来,体现诗人怎样的品格?具有高尚情操、才华横溢的诗人在官场上难觅知音、受排挤,从而暴露出什么问题?  敢于冲破封建门第观念,同情下层人民的进步思想;统治阶级不容贤良、排斥异己、压抑人才体会诗人的人性美和对黑暗社会的认识  思考:如何理解”江州司马青衫湿”?  这句话更衬托出乐曲的悲凄,用它作结,补足”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内涵,这是诗人同情琵琶女沦落之泪,也是伤感自己遭贬之泪《琵琶行》说课稿2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琵琶行》,我打算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 说教材  (一)课文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琵琶行》是高中新课标语文教材(必修二)第二单元“诗的唐朝”里的一篇课文。

本单元鉴赏重点:养成诵读涵泳的习惯,记诵有代表性的诗篇及名句;能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理解作品的内容价值,认识唐诗的杰出成就,培养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自豪感;能感受诗的意境和形象,品味语言,领略作品的表现力,注重审美体验通过这一单元学习提高鉴赏评价古诗的能力《琵琶行》一诗是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歌行体叙事长诗,是我国古代叙事诗和音乐诗中的“千古绝唱”它最大的艺术特点是用极富音乐性的语言摹写音乐形象,通篇体现了深刻的思想内容和高超的艺术技巧在白居易死后,当时的皇帝唐宣宗写诗悼念:“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说明远在作者逝世前,本诗已经风行全国,很有影响了这首诗最大的艺术特点是用极富音乐性的语言摹写音乐形象,这是我们鉴赏和学习这课的一个重点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所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维目标并重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大纲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有感情的诵读诗歌并背诵诗歌第二段欣赏作者以形象比喻来表现音乐形象的语言艺术  2. 情感目标: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

体会诗中的情感和意境,体会作者对琵琶女身世的同情和共鸣,把握人物形象和诗歌社会意义  3. 能力目标:分析音乐描写,激发学习诗歌的兴趣,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三)教学重点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传授给学生有效的鉴赏方法,学生才会举一反三,逐步提高阅读和鉴赏能力针对此,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领悟诗人高超的写作技巧,包括明暗线结构、情景交融的特点,特别是对音乐的多角度、多手法、多层次的描写技巧  (四)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树立全新的诗歌鉴赏观,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二. 学情介绍  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平常在教学中首先应考虑学生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和学习心理状态这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二学生他们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识积累,所以字句的疏通上应该没有问题,可以在课前预习完成但学生主要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的基础上,没有掌握系统的诗词鉴赏方法如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感受一篇融音乐、文学于一炉的抒情叙事诗是我重点思考的问题我想只有让学生反复诵读、相互交流和教师的适当引导才能弥补学生在鉴赏方面的缺乏和不足  三. 说教法  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是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把学生原有的学习方式  转变为独立、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热情参与、独立解决问题。

针对这个理念,本文我主要采用了“整体感知——局部研读——综合领悟——迁移提高”的教学方法,以教师教为主导,以学生学为主体,以诵读、设疑、讨论为主线,培养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所以我觉得采用诵读法和师生讨论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比较适合此外还要求学生在课前疏通字句,解决字词问题本文采用两课时教学  四、说教学方法和手段  学生毕竟没有很高的文学和音乐素养,在教学过程中只是枯燥的传授知识效果未必好,还应辅以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尤其是让学生听《春江花月夜》、《十面埋伏》等古乐,有利于学生对文章中的音乐有个感性的认识  整体感知---局部研读---综合领悟---迁移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精读(把握语气、节奏、感情),通过提问设计、板书设计,师生讨论分析等来掌握本诗的特点和思想情感,注重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学生毕竟没有很高的文学和音乐素养,在教学过程中只是枯燥的传授知识效果未必好,还应辅以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尤其是让学生听《春江花月夜》、《十面埋伏》等古乐,有利于学生对文章中的音乐有个感性的认识  4 教学准备:五、教学准备:布置学生课前预习任务,学生自读课文,用圈点勾画批注的读书方法,梳理疑难字词,理解诗歌大意,能顺畅地朗诵课文。

早读检查(包括:A、作家作品 B、写作背景 C、掌握生字生词 D、熟读课文) 五、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琵琶曲《高山流水》让学生进入情境,要求学生用心倾听,感受曲中的感情然后,利用知音传说,引入新课——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叫伯牙的人擅长弹琴、作曲,他在汉阳江口弹琴时碰到子期在岸边细细倾听,并赞叹不绝伯牙十分惊叹,这样一位樵夫打扮的人,怎么会欣赏我的琴声呢?他请子期上船,并问他:你喜欢听我弹琴,我现在弹一曲,请你说出曲子内容说罢,伯牙弹了起来子期听后说:妙极了!你弹出来的琴声像巍峨的高山一样,像流动的江水一样伯牙惊叹不已从此,他们成了知心朋友,后人因此用“高山流水”来称呼知音被贬浔阳的白居易在落魄失意之时也偶遇了一位知己,他被一位流落此地的琵琶女精湛技艺所折服,共同的遭遇使得两人在琴声中相互理解,产生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著名的《琵琶行》由此写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  两千多年前,文人雅士俞伯牙,山野樵夫钟子期,音乐将他们联系了起来,于是世上便流传着知音的佳话;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又是音乐让他们共同演绎了一首千古不衰的知音。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