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银行系统论文:通过对五级分类工作试点实践的建议

cl****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23.51KB
约3页
文档ID:416580268
银行系统论文:通过对五级分类工作试点实践的建议_第1页
1/3

银行系统论文:通过对五级分类工作试点实践的建议全面推行农村信用社贷款五级分类工作是当前农村信用社改革和监管工作的重中之重贷款五级分类要求不间断地对借款人的报表、现金流量、财务信息和非财务因素等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是一项经常性的日常工作 分类工作的建议: (一)建立健全贷款五级分类管理和操作制度,完善内控机制农村信用社要根据监管部门的一系列监管指引,结合辖内实际,建立起贷款五级分类的制度框架,把监管指引变成自身的管理制度,从制度和机制上保证贷款五级分类质量一是及时修订、完善贷款五级分类办法操作细则,制定管理办法、认定及操作办法,对贷款五级分类标准、操作程序、基本资料、检查纠偏等作出详细规定,做到每项分类操作、每道分类程序都有章可循,减少主观判断的随意性二是细化、量化对违规贷款、借新还旧贷款、重组贷款、关联贷款和银团(社团)贷款等特殊贷款的分类标准,制定具体的操作性解释,使分类标准更加审慎、分类程序更加规范三是制订与五级分类配套制度从完善五级分类内控角度出发,制定信息收集制度、分类授权制度、信贷讨论制度、定期分类制度、农户信用等级评定制度、农户担保等级评定制度、企事业单位信用等级评价制度、监测分析制度、统计上报制度、稽核检查制度、信贷档案管理制度等,同时制定贷款五级分类认定考核办法,规范分类人员操作行为,使其能够严格执行贷款五级分类的规定,从机制上消除或降低分类的随意性。

(二)科学设计分类流程,进一步在规范分类上下功夫五级分类过程是一个大量的资料收集、计算、分析、判断的过程,设计一套比较科学、简便易懂、符合实际的分类操作流程,在操作流程上进行职能分解、分工和分离,控制贷款五级分类过程,减少分类结果偏差与工作随意性制定规范的操作流程,从信息收集、信息录入、数据复核、分类审批、信贷讨论、结果认定到检查监督等各个环节,明确每个环节的操作人员应该做什么,怎么干,要达到什么标准,增强可操作性,引导信贷人员按规定程序完成五级分类工作,做到标准严格、认定准确、操作规范、反映真实、动态监测 (三)进一步完善和规范信贷档案管理,使信贷档案全面、真实连续地记录贷款发放、管理和收回的全过程一是按照贷款五级分类要求,再造信贷管理流程,实现信贷管理制度更新,明确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检查所需要的五级分类信息资料,对贷款“三查”制度赋予新的内涵,确定信贷档案内容、建立文件目录,进一步充实贷款客户信息,确保每笔贷款程序合规、合同有效、调查和贷后检查获取的资料真实、完整二是把贷款“三查”工作当作贷款风险分类的基础工作来抓,通过强化贷款“三查”来弥补因信息不对称对风险分类工作带来的影响,使贷款日常性管理与时点性分类有机结合,对贷款风险实施全过程动态跟踪管理。

(四)建立定期培训机制,提高分类人员的实际操作技能以实务操作为主要内容,以案例分析为主要方式,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要目的,以工作经验交流为平台的培训机制,逐步培养一支技能熟、善操作、识风险的五级分类队伍 (五)进一步细化贷款分类认定表,完善分类操作工具一是在《企事业单位贷款分类认定表》的基础上,增加贷款客户五级分类分析报告,作为认定表的补充和辅件,使检查人员对贷款客户的风险情况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和判断二是改进现有贷款分类认定表格式《企事业单位贷款分类认定表》增加“现金流量分析”一栏;《自然人一般农户贷款、信用卡透支、住房按揭贷款和汽车贷款分类认定表》中“逾期天数或连续违约期数”一栏变更为贷款本金逾期天数、贷款利息逾期天数和连续违约期数三栏三是增添《贷款风险变动情况记录表》操作工具,信贷人员随时将可能影响贷款风险变动的因素记录在变动表上,使分类结果变动有了支撑,解决在风险分类时对每户贷款“从头再来”,节约成本,减轻工作量 (六)监管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信用社贷款五级分类的检查指导和督促纠偏工作一是要从分类程序的严密性、分类工具和手段的可靠性、分类信息的全面性、分类结果的准确性等方面加大现场检查力度。

二是设置贷款五级分类偏离度考核指标,将五级分类作为考核内控管理水平和高管人员履职的主要内容三是充分运用贷款偏离度检查、迁徙率分析和同质同类比较等监管手段,强化对不良贷款真实性及迁徙情况的监测考核 。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