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大众哲学》有感读《大众哲学》有感1 对我来说这是第二次读大众哲学,第一次源于教学的需要,而这次却是兴趣使然,听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第二次的通读果然让我有了不同的收获 《大众哲学》作者艾思奇,20世纪30年代,他为了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让普通人都能了解哲学的真谛,在上海出版的《读书生活》杂志中连载了近一年,因效果很好,后出版单行本,《大众哲学》的名字也是后来敲定的本书一共五章,将哲学概念、哲学分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四大规律、五大范畴用通俗易懂的话讲出来,给读者展示了一目了然的哲学世界,让普通人不再对哲学望而却步艾思奇先生这种普慧的做法,对当时乃至现实世界的发展都具有非凡的意义 第二次读《大众哲学》我很兴奋,好像突然发现了光明的前途一样,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一直想把哲学的方法应用到我的工作和学习中,因为教育学生本身就是传承智慧,而哲学就是智慧的化身,在改造个人思想、指导行为规范方面既能提供世界观又能提供方本书的作者应用了化繁为简的方法,将深奥的哲学原理经过通俗易懂的案例讲述出来,让人耳目一新,信心倍增比如第一章中作者通过对日常生活中事例的分析,最后把枯燥的哲学概念顺其自然的引出来,告诉我们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思想方法;由此入门,再通过“两军对战”“ 三分像人,七分像鬼”“ 为什么会有不如意的事”等俗语讲述了哲学的分类,明确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其他的哲学门派的区别,让读者认清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是能够经得起实践检验的哲学;第三章到第五章同样是通过“用照相做比喻”“ 卓别麟——的分别”“ 是朋友还是豺狼”“ 无风不起浪”“ 追论雷峰塔的倒塌”“ 岳飞是怎样死的`”“ 猫是为吃老鼠而生的”等等家喻户晓的比喻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专家口中的原理通俗易懂的论述出来,收为己用。
也许读者很难相信,哲学真的有这么简单么,通过多年的实践,我觉得作者真是用心良苦,哲学理论再高深也是源于现实生活的,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不会发展到现在普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更不会有那么多人对马克思及其理论的高度认可 教育工作的目的之一就是教给学生智慧,熟识生活的规律,争做生活的强者即将过去的一个学期是充满疑惑和热情的一段时期,许多管理方法由不适应到适应经历了一段迷惑到明朗的过程;面对无数双求知的眼睛,深深感到身上责任的伟大,毋容置疑《大众哲学》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大众化、现实化、通俗化上起到了开拓性的意义,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真理,密切联系中国的生活实际,紧紧把握时代脉搏,以生动活泼的形式,深入浅出的方式,贴近大众的语言、通俗而深刻地阐明了深奥的哲理,相信将其引入到学生的日常管理中定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我定会为此付出努力,只不过任重道远罢了 李公朴先生说“这是一本通俗的哲学著作,我敢说是可以普遍地作我们全国大众读者们的指南针,拿它去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不仅如此,我感觉她更是一条让普通人学会智慧生活的捷径因为专业的缘故,我高中时就非常喜欢看哲学的书籍,因为哲学本意是智慧的学科,哪有人不喜欢智慧呢!我期待着第三次读《大众哲学》。
读《大众哲学》有感2 “哲学”一词在普通人心中常是神秘、生涩的代表艾思奇的《大众哲学》,是我认真读过的第一本哲学书妈妈问:《苏菲的世界》不算吗?嘉说:感觉那不能算是一本哲学书)作者艾思奇用直白的语言向读者讲述了哲学世界的概况 作者首先讲了世界观的两大类:唯心论和唯物论这两种世界观的基础都是构成世界的两大要素:主观的精神与客观的物质唯心论主张精神是世界的主体,物质是精神衍生出来的;唯物主义正好相反,主张物质世界是独立运行的,精神才是派生的由此,艾思奇得出一个结论:唯心论是通向宗教迷信的桥梁探究认识世界的主要方法有学习神学、哲学和科学三种通常我们可以认为哲学介于神学和科学之间,哲学的世界观分为唯心论和唯物论,如果说唯心是通向神学的桥梁,那么它就是哲学中偏向神学的部分所以,我们能不能说唯物论是通向科学的桥梁,且是哲学中偏向科学的部分呢? 唯心论分为主观唯心论和客观唯心论前者认为人的精神主导一切,后者认为有一个“绝对”精神在主导一切而神学认为有一个上帝在主导一切两者有很大的相似之处而且,这相似之处在于对世界的看法上的相似所以我们也可以从认识世界的角度去考量唯物论和科学的关系 首先是认识物质运行的规律。
唯物论的基础就是物质独立存在,独立运行机械唯物论认为事物的变化只是机械变化,即数量变化与位置变化但唯物论的辩证法道出物质的'变化更多的是物质内部的变化,兼以外力的作用,且不同的物质在相同的外力下会有不同的变化结果科学中也是如此比如水凝结成冰,就既不是数量变化也不是位置变化,而是它本身的内部结构发生了变化,实际上也是它受到的热量减少,运动变慢,受到相互作用,从而紧密地排列在一起,变成冰所以从这点来看,唯物论和科学是紧密联系的 可供讨论的还有认识方法认识分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唯物论的认识是累积感性认识,加以分析,达到理性认识,总结出真理而科学也是如此 如此看来,唯物论和科学确实有密切联系,既然科学是我们要坚持的原则,那么,以马克思主义为代表的辩证唯物论就需要我去好好学习读《大众哲学》有感3 对我来说,这是第二次阅读《大众哲学》第一次是出于教学的需要,但这次是出于兴趣 《大众哲学》作者艾思奇,在1930年代,他为了促进马克思主义哲学,让普通人能理解哲学的真正含义,在上海《阅读生活》杂志上连载了近一年,因为效果很好,后来出版一个单独的版本,《大众哲学》的名字也是最后敲定的 本书共分五章,将哲学概念、哲学分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四大规律、五大范畴用通俗易懂的话讲出来,向读者展示了一个清晰的哲学世界,让普通人对哲学感兴趣。
艾思奇先生这种普慧的做法,对当时乃至现实世界的发展都具有非凡的意义 第二次读《大众哲学》我很兴奋,好像突然发现了一个光明的未来,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一直想哲学方法应用于我的工作和学习,因为学生教育本身是智慧继承,是智慧的化身 本书作者采用化繁为简的方法,通过通俗易懂的案例讲述深刻的哲学原理,让人耳目一新,充满自信 例如,在第一章中,作者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的'案例分析,自然地引入了枯燥的哲学概念,告诉我们哲学既是世界观也是思维方法 通过“两军对战”,“三分像人,七分像鬼”,“为什么会有不愉快的事情”等名言讲述哲学的分类,明确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其他哲学流派的区别,让读者认识到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哲学能够经得起实践的考验 第三章到第五章同样是通过“用照相做比喻”“卓别麟和希特勒的分别”“是朋友还是豺狼”“无风不起浪”等等家喻户晓的比喻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专家口中的原理通俗易懂的论述出来 也许读者很难相信,哲学真的有这么简单么,通过多年的实践,我觉得作者真是用心良苦,哲学理论再高深也是源于现实生活的,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不会发展到现在普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更不会有那么多人对马克思及其理论的高度认可。
教育工作的目的之一就是教给学生智慧,熟悉生活的规律,努力在生活中变得坚强 许多管理方法都经历了从不适应到适应,从混乱到清晰的过程面对知识的无数双眼睛,深深感到责任重大,毫无疑问《大众哲学》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大众化、现实化、通俗化上起到了开拓性的意义 因为我的专业,我在高中非常喜欢读哲学书籍,因为哲学的原意是智慧的主题,我期待着第三次阅读《大众哲学》读《大众哲学》有感4 看了敬一丹的《那年那信》后购买了艾思奇的《大众哲学》,书中的内容正如作者所说有些陈旧,有些观点也是不完备的,也是有缺点的,但是我们读书要看主要思想,取其精华记录几点主要观点,待未来消化吸收,因为读起来很费劲,这本书读了三天了阳光明媚,一杯茶,一本书,生活如此美好 一、哲学思想就是人们对于整个世界的根本认识或根本看法,也就是世界观 二、哲学是世界观,同时也是思想方法研究哲学就是掌握正确的世界观和正确的思想方法 三、正确的哲学思想,是要能够正确的反映整个世界发展的总规律 四、各种人之所以有不同的世界观,是由于他们所处的社会地位不同每个人的来时路不同) 五、唯物论把主观精神放在第二位,认为人的心意如果违背物质规律,就没有丝毫作用。
但是,并不是说人的心意的作用完全要被否认了人的思想如果能够与事物的规律一致,如果能认识这规律,适当的利用这规律,它就能发挥很大的力量,利用这些规律知识,去改变世界上的事物,就能创造许多新的事物—P70(和现在大家经常提到的风口是不是有些关联) 六、凡事必须仔细调查,认真研究,才能认识事物规律,正确地解决问题(下一些苦功夫调查研究) 七、反映论:这种反映,不是一下子就能够认识事物的全部,每一次认识,都有一定的限制,都只能认识事物的一个方面,或一个部分的面貌这样一步步达到掌握全部的认识人的认识可能发生错误,避免错误,必须有正确的方法、观点和阶级立场) 八、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由感觉器官所得到的认识经验主义) 理性认识:了解、理解来认识教条主义)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密切的联系,不能分开,不能偏废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对立,不注意事物中间的联系,这种看法在哲学上叫做形而上学的方法 感性认识的积累,是理性认识的桥梁不能说许多感性认识积累起来就成为理性认识,需要思考分析比较,找出规律(概括作用) 在实际行动中,才能不断获得新的感性认识和正确的理性认识,哲学上叫做“实践”是不是目前所说的试错成本) 九、真理随着客观事情的变化而不断的展开新的方面,要有所发展和补充的,所以它有相对性。
我们不能一下子认识全部的绝对真理,而只能在认识的发展中一步步去接近 十、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样不断的往复循环,我们的认识就不断地前进、发展,就愈更高度地接近绝对真理 十一、要获得正确的认识,必须要有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的方法,就是和事物的发展规律一致的方法(如世界上的事物都是会变化的,这是事物的规律,如果你用变动的方法、变动的眼光来看事物,就是合乎规律的,就会是正确的)P147 十二、无风不起浪—凡事都不会是无缘无故发生的—事物互相依赖、互相制约、这种关系叫做有机的联系同一事物,在不同条件下就要有不同的性质和规律,就有不同的意义一切决定于条件、地点和时间P158 十三、事物自身运动发展的规律—任何事物,都有它自己的发生发展和没落的过程—依靠向上生长的事物,而不要依靠腐朽没落的事物就要根据向上生长的事物本身所包含的发展的可能因素来采取正确的行动办法以促进其发展(包含争取有利的客观条件和克服不利的客观条件)有条件向上生长的事物,即使最初非常弱小,它的生长力量仍是无敌的P168 十四、质和量互相转变的规律—量变和质变,是一切事物变化的两种形式 十五、对立统一的规律—要求我们在研究事物时,要看到它的各个对立方面。
即正面和反面、过去和将来、生长的方面和没落的方面要研究矛盾和解决矛盾,必须注意什么是一定情形下的主要矛盾 十六、否定之否定的规律—否定之否定并不是原封原样恢复原来的事物,不是简单的循环,而是走向更高阶的阶段 十七、现象和本质—事物的本质,常常不是直接就能认识到的'只从表面想象认识事物,就常常会受到迷惑(孙悟空七十二变) 十八、形式和内容—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内容,也有一定的形式(狮子和蚂蚁)认识事物,不可但从形式上着眼,而要从内容上着眼因为形式往往会造成假象,模糊了内容内容的优越地位或决定作用内容所要求的形式,是依其本身发展情况及周围条件来决定的 十九、规律和因果—事物的发展都按照一定秩序,这叫做规律性或合法则性—内因外因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发生作用事物发展最后的决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