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育读后感 《周国平论教育》共有八辑,里面搜集了作者在不一样时期内相关教育的作品,基础上全部是以散文、随笔、杂谈的形式展现,语言简明而不深奥,生动不乏幽默,因此读起来很轻松、很亲切,但回味无穷作者在“教育的七条箴言”中说道:“有关教育的最中肯、最出色的话往往出自哲学家之口专门的教育家和教育学家,倘若不一样时拥有洞察人性的智慧,说出的话便轻易局限于经验,或拘泥于心理学的细节,显得肤浅、琐细和平庸对这种看法我是很赞同的人”是教育的原点,“人的充足发展”是教育的根本,一个老师,假如拘泥于教育的“技术”,而没有对人、对人性的一个整体洞察和思索,教育就会有局限和偏差那么,作为一个哲学家,周先生又是怎样看待教育的呢? “教育即生长,生长就是目标,在生长之外别无目标这是周先生最欣赏的第一条教育箴言教育即生长”这一论点由卢梭提出,以后杜威作了深入的阐发,它言简意赅地道出了教育的本意它的意思是说,教育就是要使每个人的天性和和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长,而不是把外面的东西比如知识灌输进一个容器尊重天性、发挥潜能、潜移默化、因势利导……我们教育中的很多标准和这一箴言不无关系儿童不是还未长成的大人,儿童期有其本身的内在价值。
不论是蒙台梭利还是杜威,全部批评了“孩子是一个还未长大的人”的看法,认为儿童期自有其内在的品质和意义儿童期是一个人身心生长的主要阶段,教育的最大功德就是给孩子一个幸福而有意义的童年很多家长信仰“决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为了赢得未来那不确定的所谓幸福,驱赶孩子去做有违她们个性的事,不惜牺牲她们童年的幸福;认为孩子什么也不懂而把成人的喜好看法和评判标准强加给孩子……这些做法其实全部是因为无视童年的价值,只期望孩子们快快“长大成人” 还有几条箴言值得品味教育的目标是让学生摆脱现实的奴役,而非适应现实这让我想到了“教育即解放”这句话,让受教育者拥有丰富而又自由的心灵,应该是教育的追求吧最主要的教育标准是不要珍惜时间,要浪费时间意为给孩子自由的时间,除却无穷的功课,留出部分时间让她们玩耍,去做她们想做的、应该做的事这和陶行知的“六大解放”中的“解放孩子的时间”倒是不谋而合 在今天,目睹弊端丛生的教育现实状况,哪个有责任心的中国人不在为教育忧思?身受弊端的危害,哪个心力交瘁的家长不在把教育埋怨?因此,周国平以以一个公民的身份发表了自己的部分感想 周国平是学哲学的,在思索教育问题时,就一定会把这个专业背景带进来。
她在哲学上做的工作,大量的是对人生问题的思索人生问题和教育问题是相通的,做人和教人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人生中最值得追求的东西,也就是教育上最应该让学生得到的东西这个信念,构 成了周 先生思索教育问题的基础立足点 人生的价值,可用两个词来代表,一是幸福,二是优异优异,就是人之为人的精神禀赋发育良好,成为人性意义上的真正的人幸福,最主要的成份也是精神上的享受,因此是以优异为前提的由此可见,二者皆取决于人性的健康生长和全方面发展,而教育的使命即在于此 何为教育?教育到底何为?教育中最主要的标准是什么?古今中外的优异头脑对此进行了很多思索,发表了很多言论周国平发觉,有关教育的最中肯、最出色的话往往出自哲学家之口专门的教育家和教育学家,倘若不一样时拥有洞察人性的智慧,说出的话便轻易局限于经验,或拘泥于心理学的细节,显得肤浅、琐细和平庸现在她把她最欣赏的教育理念列举出来,它们确实含有箴言的特征:直指事物的本质,既简明如神谕,又朴素如常识可叹的是,大家迷失在事物的假象之中,宁愿相信多种艰深复杂的谬误,忘记了简单的常识然而,仍然朴实的心灵一定会感到,这些箴言多么切中今日教育的弊病,我们的教育多么需要回到常识,回到教育之为教育的最基础的道理。
文/朱莹 自从学校开设了阅读时间,每到那一刻,孩子们天天总会在我的敦促下,很不情愿地收起作业本,开始一段心不在焉的阅读一天我地满怀期待地问她们:在你们的书橱里最钟爱的是哪一本书?满认为会引发一场好书推介,没想竟然没有一个孩子能答上来好一会儿有一个平日里学习成绩不错的女孩举起了手,说:“我最喜爱看的是阅读导航,因为它能告诉我很多写作文的方法原来看书是为了写好作文,这个答案看似挺不错,那我心里涌起一丝淡淡的失望和同情本应该是如此放松惬意的阅读,却套上了沉沉的枷锁??——为了提升作文成绩我不禁为孩子们而惋惜,也为自己作为一个教育者而感到内疚《周国平论教育》一书中多篇文章提到了“读书”这个话题她说,“并不是随便读点什么就是阅读的,真正的阅读有灵魂的参加我不知道孩子们在读类似丛书的经典选段时,更多的是关注找到了多少好词好句,还是和作者共同遨游精神的家园当我们将阅读的目标瞄准一个个好词好句的读背应用,怎能有闲暇去做一次精神漫游?这种“为阅读而读”会激发孩子阅读的爱好吗? 对于阅读指导,我是一个门外汉,但从一个旁观者的视角来看待孩子们阅读诉求,以为十分不可思议首先,是什么使孩子们的阅读带上了功利的色彩?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和阅读相关的忠言,恐怕就数“多读书才能写好作文”之类的话了,但我们却忘了告诉孩子,读书还能够让你变得勇敢、让你感到温暖、给你安全感和幸福感。
为此,有的家长甚至急功近利地让孩子干脆读作文选,因为这么能够更加快、更直接地接收到写作文的指导为了更用心地读“有用之书”,很多家长和老师还会严禁学生读“闲书”,或尽可能压缩孩子们读闲书的时间,所以孩子对于书柜里最喜爱的书说不上来也就不奇怪了,这么无疑是在破坏着孩子们读书爱好和习惯的养成其次,片段式的阅读到底是否能带给孩子一个完整的精神世界?在我看来,片段式阅读只能窥一斑而不能见全豹,原着中原本鲜活的灵魂被割裂、支解,让人无法拼接一个完整的形象、体会一个完整的灵魂、构建一个完整的世界假如说片段阅读还有一点益处的话,那就是一个片段好像一扇窗,打开了一个个阅读视界,吸引你开始一段神奇完整的精神之旅美国的阅读教学历来不是一个片段,而是一本完整的原着,让孩子静下心来,倾听作者的讲述阅读作业也不是所谓的摘录好词好句,而是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研究、体会、反思的问题,诸如“你认为书中最出色的是什么,说说它为何吸引你”、“你最欣赏哪个人物,说说你喜爱她的理由”等等,引发你说出真实的感受,在回复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就是一次读者和作者的二次对话,那又将是一次美妙的精神之旅 可能我们全部还记得儿时读完一本好的童话书时,掩卷而思、沉迷其中、意犹未尽的感觉。
今天的教育目标性太过强烈,很多孩子是背负的很重的心理负担、被动地去读书的,这时,她们无法在阅读中取得幸福阅读理应是幸福的,我们无权夺走孩子们享受幸福的权利不用担心她们会在阅读中迷失,只要她们热爱阅读,总会找到书中的知己我们所应做的,就是给她们充足自由的时间、确保她们自由选择的权利、为她们打开一个个经典阅读的宝库,让她们为精神的自由而畅游书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