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备课愫方留守的六种解读

杨***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2.48KB
约2页
文档ID:306872205
备课愫方留守的六种解读_第1页
1/2

    备课“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是设问句吗    郭晓琴 王连龙目前.多种版本的语文教材中收录了毛泽东的词作《沁园春·长沙》对这首词的结尾“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人教版教参(2000年3月第2版)认为它是设问句,苏教版(2008年3月第4版)认为它“以设问结尾,实际上是对‘谁主沉浮’这一问题的巧妙回答”.同样认为它是设问句再次教学这首词,笔者反复研读作品,并查阅资料,认为它是一个反问句,而不是设问句,兹将理由陈述如下:首先,从形式上看,“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是典型的反问句式倪宝元先生所著的《修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认为:反问与设问的区别在于,反问在问话中包含了答案,暗示了结论,而设问没有在问句中暗示答案,只是在发问后紧接着给出答案词的结尾,“曾记否”意为“还记得吗”,全句连起来理解就是:“还记得我们当年一起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情景吗?”只有问而没有答,且句子的意思是肯定的,符合反问修辞的形式特征其次,从内容上看,前文已经通过“风华正茂”、“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数语塑造了一帮“同学少年”的群像,侧面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而不是到词的最后才回答“谁主沉浮”的问题。

词的结尾不在引人思索,而在强调激励同伴,表现胸中的豪情壮志.进一步强化主题第三,从毛泽东的手迹来看,《沁园春·长沙》结尾用的是句号,而不是问号,,这说明词作者在创作时并没有使用设问的意思,而且原词的“曾记否”后用的是冒号,意在道出“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那一幕历史场景,呼应前文“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等语所营造的充满豪情的情境.再次表明词作者的心志因此,“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作反问句理解才更为恰当此外,从当前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如果将这首词的结尾讲成设问修辞.也是不利于语文教学的设问句问而不答的情况难得一见,如果把“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归结为设问.可能会引起学生对设问和反问修辞方式认识上的混乱.无法正确区分这两种修辞方式  -全文完-。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