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基于社会媒体的群体知识建构方式的研究-以班级微群为例

ji****8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4.19KB
约10页
文档ID:209639961
基于社会媒体的群体知识建构方式的研究-以班级微群为例_第1页
1/10

基于社会媒体的群体知识建构方式的研究以班级微群为例   摘要:随着基于web2.0技术的社会媒体的迅猛发展,尤其是在大学生中的广泛应用,如何能够更好利用其帮助学习者学习是很值得研究的课题利用内容分析方法,通过分析学生在微博中的发表物,探讨了学生利用微博开展讨论的方式和知识建构的类型研究表明学生在讨论过程中,主要还是采用分享、填加、协商等较为初级的建构方式,不过学生能够积极利用微博针对课上内容进行积极的讨论,并能发展他们对该问题的看法本案例为使用社会媒体开展学习提供依据  关键词:社会媒体,微博,讨论,知识建构  一、问题的提出  社会媒体是指人们在虚拟社区和网络中彼此之间用来创建、分享和交流意见、见解、经验和观点的工具和平台基于web2.0技术的社会媒体包括社交网站、微博、、博客、论坛、播客等国外比较流行的社会媒体网站有Facebook,Twitter,Flickr,YouTube等,我国的新浪微博、优酷、人人网等也拥有众多的用户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博客和个人空间用户数量为3.72亿人,成为发展速度最快的互联网应用   简和克里斯等人(Kietzmann,Jan H.;Kris Her-mkens,2011)指出,基于无所不在的可获得性和可扩展的通讯技术,社会媒体实质上已经改变了组织、社区以及个人的沟通方式。

目前,越来越多的学生用户利用社会媒体创建、修改、分享和讨论网络内容,美国马里兰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Facebook已经成为美国大学生网络交流的主要方法(Harris,Kandace,2008)随着社会媒体的发展迅猛,利用社会媒体开展学习在技术基础上和用户基础上正在趋于成熟由于有更多的学生用户加入到社会媒体的行列并更加依赖社会媒体进行社会交流,如何能更好地利用该技术进行学习的研究就更为至关重要了本文采用内容分析的方法,研究大学生利用微博开展课后讨论的效果   二、研究综述  卡普兰等人(Andreas Kaplan&Michael Haen-lein,2010)把社会媒体定义为“建立在web2.0的思想和技术基础上的一组基于互联网的应用程序,允许对用户生成的内容进行创造和交换”他们将其分为六类:合作项目(如Wikipedia)、博客和微博(如Twitter、新浪微博)、内容社区(如Youtube、土豆、优酷)、社交网站(如Facebook、开心网、人人网)、虚拟游戏世界(如魔兽世界)、虚拟社会(如第二人生)   基于社会媒体的学习研究主要包括相关的理论研究和应用案例研究两方面从社会媒体用于学习的案例研究分析,目前所研究的媒体主要集中在博客、微博、社交网站、wiki等方面,也有部分研究是针对特定的学习型社会性媒体展开的。

实证研究结果多数表明,经过合理的设计和组织,学生利用社会性媒体开展的学习行为可以产生并能在促进理解、相互帮助和社会交流等方面有积极效果例如卡普兰等人(Kaplan,M. D.,Piskin,B.,&Bol,B,2010)研究了在市场营销课程中使用博客作为评估方式的实践;无独有偶,本和德斯(Ben Lowe and Des Laffey,2011)也研究了如何利用Twitter促进《营销学》课程的学习通过对学生使用Twitter来促进课程学习的经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Twitter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营销学的基本概念,而且帮助他们理解了市场营销者使用新技术的价值所在佩恩(Nathaniel J. Payne,2011)研究了YouTube用于学习的情况该研究中,学生不仅完满完成了学习任务,调查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动机、敬业精神、团队管理和沟通能力都有所提高考费尔(David Kaufer,2011)探讨了一种新的写作软件——Class-room Salon用于写作课的情况通过互相修订草稿,学生之间围绕文本创建了交互社区,也改变了原有写作课堂中的状态同样,洪科等人(Junco,Heibergert,and Loken,2011)也证实Twitter能在提高学生的平均成绩、创造学生和教师更多的参与机会等方面起到作用。

香农等人(Shannon B. Rinal-do,Suzanne Tapp,and Debra A. Laverie,2011)的研究也得到了同样的结论研究结果表明,通过使用Twitter,学生能够较好地使用学习材料、和教师互动以及更好地组织课程结构教师也通过使用Twitter和学生交流课程中的主题和案例,可以快速回复学生的问题,开展和课程相关的管理工作学生也对教育目标认识的更为清楚,感觉为未来职业的准备更为充分我国的相关研究中,关于社会媒体的特性和使用方面的论述较多,文章集中在关于b1og、wiki、微博的特征和使用策略、模式、方法等方面的研究,对于基于社会性媒体的学习的实证研究较少   基于社会媒体的学习理论研究方面,部分学者研究了社会媒体和社会学习之间的关系(Thomas Stone,2010;Jane Hart,2010;Tony Bingham and Mar-cia Conner,2010)哈特(Jane Hart,2011)指出社会性媒体能更好地体现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的思想托马斯和艾伦(Thomas and Ellen,2008)认为基于社会媒体的学习是可以概念化和进行分析的。

文章依据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和韦戈的实践社区理论上分析了跨学科学习的产生,并指出通过拥有多重身份的成员之间的联系,资源可在不同的社区间传播不过,由兴趣组成的社区和由学习任务组成的社区特性并不相同,社会性软件和教育的结合存在错位,很难确定学生的交互行为是由于学习还是兴趣所致有学者指出(Salmon,2005),虽然有相关证据表明社会媒体在促进学习方面有积极作用,不过由于这些新技术并不是为学习和教学为设计的,需要对这些技术是否能在新情境下成功地开展教学应用进行深入的研究和理解因此,仍需要对社会媒体环境下的群体学习特性做更深入的研究   总之,在目前的研究中,虽然有很多社会性媒体应用于学习的成功案例,但如何能更好地理解社会媒体的性质以及社会媒体环境中的学习特性,并把二者有效结合还需要更有力的研究证据本研究中,我们利用新浪微博来促进学生的课下学习,用于对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更主要的是,我们试图研究微博是否可以作为成为学生深度学习和理解的工具并是否可以有效地开展群体知识的建构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   本研究的主要问题是,微博作为学生提高学生课后交流机会的工具,是否能够帮助同学们对特定主题有更为深刻和全面的理解;通过使用微博工具,是否可以帮助学生们更好地分享知识并形成集体对知识的共识。

  (二)研究对象   我们在S校的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本科三年级学生中开展了为期三个月的调查研究,主要研究学生在《远程教育学》课程中使用微群开展协作探究的效果该班共有23名学生,18名女生和5名男生开课后的第一节面授课教师向学生介绍班级的微群并通知学生加入该群同时也告知他们在微群中的讨论内容将会用于研究,结果并不会影响他们的成绩   (三)研究数据   学期一开始,所有的参与者都建立了新浪微博帐户并被邀请加入班级的新浪微群“2010远距离教育”在接下来的14周里,学生分为5个小组,由小组成员共同确定拟讨论主题研究数据包括学生在微群中的发帖、回复、评论、每月小结(共两次)和学期末的课程反思报告等   每组学生通过深入的课下讨论初步确定5个主题,并在第一次面授课的课堂汇报中通过合并、筛选等确定了最终的6个选题,即“视频课程”、“云学习”、“交互设计”、“移动学习”、“学习模式”、“学习支持”这些选题也是各个小组最为感兴趣的讨论主题   (四)数据编码体系   学习不仅仅是个体的认知过程,更是在与他人交互的过程中完成的从社会学习的角度来看,当个人从事活动、得到反馈、并积极他人和环境交互时,知识得以建构(Henning,2004)。

因此,学生如果能够积极参与论坛的互动,积极参与知识的贡献与分享,应该能够完成群体的知识建构   为了能够分析学生在微博中所参与讨论的程度是否有助于群体知识的建构,本研究采集了学生讨论了14周的所有内容、学生在课堂中汇报和个人小结三个方面的拟分析的数据其中,在微群中的发帖和回复内容采用下面的的编码体系学生在三个月里积极地参与自定主题的讨论,通过发帖、回复等行为完成了论坛中集体知识的建构过程在本研究中,需要判断学生在论坛中所建构的知识的类型和他们建构知识的方式季清华女士(Chi,1997)曾指出,通过对学生发布内容的定量的内容编码可以分析集体知识的构建本文在安德里和阿格尼(Andri Ioannou and Agni Stylianou-Georgiou,2012)的编码体系基础上,对学生在微群中的讨论内容进行编码该编码体系也参考了翁鲁维亚和恩格尔等(Onrubia,J.,&Engel,A,2009)的编码体系编码体系分为4个量级,代表开展集体知识的建构进展4个量级从低到高分别是:分享/添加、协商意义、精加工和对共建的知识达成共识/应用表1描述了编码体系的具体内容     在编码中,每个帖子拥有唯一编码,并采用两个编码者背对背编码,二人编码值达到80%以上的一致,对于有争议的编码,选择协商后一致同意的编码或者采取低一阶段的编码。

  四、结果和讨论  (一)学生在微群中发表作品的情况   本研究共收集了5个讨论主题中的216条学生发布的内容(包括创建的帖子和回复的帖子)对学生的发帖和回复的内容分析结果表明学生在微群中积极参与讨论并能够对讨论的主题有较为正确的理解所有的学生都参加了讨论,不过少于一半的学生却贡献了超过2/3的内容因为在讨论开始时就确定了讨论小组和小组要讨论的主题,研究结果发现小组内的同学之间的交互更为活跃,相互回复的活动远远多于对其他组讨论主题的回复这可能是学生认为对自己的主题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不过,对于特别感兴趣的话题,如和新技术有关的三个主题(云学习,交互设计,移动学习),参与的学生数超过半数,发表物数量占总发表物的88%表2显示了学生在微群话题讨论的数据分析以“移动学习”为例,该主题中共由7名同学发布了8个帖子,总共有16名同学对这些帖子进行了回复和讨论,回复帖子的总数达到72个这些数据表明学生对该主题具有浓厚的兴趣     (二)学生参与知识建构的贡献类型   通过采用上面提及的对讨论内容的编码方案,本文对微群中所有的贡献物进行了4个量级的编码表3显示了各个主题的编码结果     从数据编码的分析可以看出,学生在微群中的讨论内容多数处于知识加工的初级阶段,学生的活动侧重于分享新的信息、增加新的观点,以协商的方式讨论观点,并能对深化观点,并阐述想法。

尤其是当他们不熟悉的话题,他们往往举出一些文献来支持他们的观点其中协商类的发表物最多,占到总数的91/216应用和评价层次的讨论非常少,只占到总数的9/216虽然评估和应用阶段的内容不多,学生对相关主题内容的理解和深化方面的进展还是成功的从讨论的主题上看,学生更愿意讨论影响他们的生活或学习的主题例如,学生最初是在“交互设计”的主题中讨论了学生在远程教育中的孤独感问题,进而他们讨论了教师在远程教育中的作用、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和谐友好的关系灯问题渐渐地,他们开始谈论远程教育中的各种交互类型以及如何评估交互设计的品质最后,他们提到如何改善用户体验的问题同时,关于“交互设计”主题的讨论在其他主题里同样有所涉及,如移动学习和云学习中的交互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更加全面和深入地了解了交互的概念,并把这种理解扩大到其他领域   (三)群体知识得到增长   本研究中,该班的所。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