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专题 0303论述题常见题型及解题技巧论述题常见题型及解题技巧目目 录录 一一高考论述题考查概况 二二论述题审题tips 三三论述题常见题型 四四小结:论述题答题tips 目前新高考的省份不管使用全国卷还是自主命题,均有历史论述题,大多学生对本题具有“畏难”心理,从近年高考情况看,总体而言得分率较低虽一般称作小论文题,但实际上该题型仍然属于材料题的一种,但不同于其他材料题的是本题题型多元,主要考查学生提取信息、史论结合、发散思维、专业表达等综合能力,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一、高考论述题考查概况“看导语,明确主题并不是每个材料都有导语,在正文之前的导语,往往是材料的主旨二、论述题审题tips审设问,明确要求:避免以偏概全、混淆题目讨论的对象 答什么:评析*历史观点/现象、围绕“*”拟定论题 怎么答:从什么角度作答,如从中国近代史/西方现代史角度;具体思维角度,如评析、阐述、论证 答案来源:结合中国近现代史/西方史/相关史实注意:由于题型的开放性,答案并不唯一,所以如何明确答题方向至关重要,看清“设问”是解题中关键的一步;另外,通常设问的最后会在括号中特别说明答题的要求,如:就材料中的一个或整体观点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读材料,找答案看材料出处:通常可以借此把握材料的主题、时空等读材料正文:注意通过关联词把握材料的整体逻辑关注标点符号:可以辅助对材料进行简单分层(一)评析(二)自拟论题(三)提取信息(四)半命题式三、论述题常见题型(一)评析呈现方式:评析历史观点或者历史现象,通常是对材料的一点或整体展开评析应对策略:该类题型关键在于“评析”二字,即评价分析第一类:评析历史观点提取材料中的观点进行概括(通常题目要求会说明其中一点或者整体)注意:不是发表自己的观点要表达对该观点的态度/立场(该观点正确/合理,赞同/反对该观点)例:2022年深圳一模19题赞同“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即学术的发展往往与时代背景密切相关。
一)评析呈现方式:评析历史观点或者历史现象,通常是对材料的一点或整体展开评析应对策略:该类题型关键在于“评析”二字,即评价分析第二类:评析历史现象提取材料中的现象进行概括(通常题目要求会说明其中一点或者整体)对该现象展开评价,是否迎合时代需求/积极影响/消极影响例:2021年广东卷19题1932年的历史课程的目标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自尊心例题1:(2021年广东卷)19.关于历史课程标准的研制,新中国成立前也进行过一些探索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第一目标(壹)研求中国民族之演进;特别说明其历史上之光荣,及近代所受列强侵略之经过与其原因,以激发学生民族复兴之思想,且培养其自信自觉发扬光大之精神贰)叙述中国文化演进之概况;特别说明其对于世界文化之贡献,使学生明了吾先民伟大之事迹,以养成其高尚之志趣,与自强不息之精神叁)叙述各国历史之概况,说明其文化之特点,以培养学生世界的常识,并特别注意国际现势之由来,与吾国所处之地位,以唤醒学生在本国民族运动上责任的自觉肆)叙述中外各时代文化之变迁;应特别说明现代政治制度,及经济状况之由来,以确立学生对于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之信念初级中学历史课程标准(1932年颁行)评析上述材料所示历史课程的目标。
说明:运用具体史实,对材料所示历史课程目标的一点或整体展开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不能重复材料)19.关于历史课程标准的研制,新中国成立前也进行过一些探索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第一目标(壹)研求中国民族之演进;特别说明其历史上之光荣,及近代所受列强侵略之经过与其原因,以激发学生民族复兴之思想,且培养其自信自觉发扬光大之精神贰)叙述中国文化演进之概况;特别说明其对于世界文化之贡献,使学生明了吾先民伟大之事迹,以养成其高尚之志趣,与自强不息之精神叁)叙述各国历史之概况,说明其文化之特点,以培养学生世界的常识,并特别注意国际现势之由来,与吾国所处之地位,以唤醒学生在本国民族运动上责任的自觉肆)叙述中外各时代文化之变迁;应特别说明现代政治制度,及经济状况之由来,以确立学生对于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之信念初级中学历史课程标准(1932年颁行)例题1:(2021年广东卷)评析上述材料所示历史课程的目标说明:运用具体史实,对材料所示历史课程目标的一点或整体展开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不能重复材料)看导语:把握材料讨论的对象建国前“历史课程标准的研制”把握材料的逻辑:都是在讲历史课要“教什么”以达到什么目的/起到什么作用总体而言都透露出希望培养学生的民族复兴、自强不息、民族责任等精神通过材料出处定位时空:1932年转换为“1931年九一八事件后”参考答案1:对材料所示历史课程目标的一点展开评析 1932年的历史课程的目标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有利于促进中国的抗日斗争。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1932年东北三省沦陷,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1932年历史课程的目标注重激发学生民族复兴之思想和培养自强不息的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和以国家兴亡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意识;历史课程的目标注重培养学生世界的常识,以唤醒学生在民族运动上责任的自觉总之,1932年的历史课程的目标适应了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有利于中国抗日斗争的发展观点:评价历史课标的积极作用运用典型史实展开论述,史论结合小结,重申观点 新中国成立前的历史课程目标,注重中国民族演进历程,特别说明中华文明的光荣历史以及近代所受侵略,以及激发学生的民族复兴思想该课程目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1931年九一八事件后日本侵华的野心昭然若揭,中国面临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1932年历史课程目标通过让学生了解古代中国留下了不少光荣历史,如中央集权制下长期统一,农耕文明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四大发明为世界历史转型做出重要贡献,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同时,让学生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不断丧失主权和领土,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史,有利于激发学生复兴民族的历史使命感综上,1932年历史课程目标的设置注重家国情怀,迎合了中国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国抗日战争发展的需要。
参考答案2:对材料所示历史课程目标整体展开评析例题2:(2019年全国卷)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凡读本书请先具下列诸信念:一、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三、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四、当信每一国家必待其国民备具上列诸条件者比数渐多,其国家乃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钱穆国史大纲(1940)参考答案 钱穆认为“国民对本国历史存有敬意,会减少偏激的虚无主义和自大心态”,此观点正确古代中华文化曾长期领先世界,到明清形成了天朝上国的自大心态,对外闭关自守,结果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近代中国面对列强的侵略,中国主动学习西方,洋务运动学习器物、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学习制度、新文化运动学习思想,伴随着向西方学习逐渐深入,又出现了“打倒孔家店”、全盘西化的民族虚无主义心态。
国民只有对本国历史的深入了解,在存有温情和敬意同时,又要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才会减少偏激的虚无主义和自大心态1940年,日本加紧对中国的侵略,中国处于全民族抗战中,钱穆强调此观点,是为了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增强抗战胜利的信心综上,只有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国家观、历史观,才能增强国民意识,才有可能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二)自拟论题呈现方式:自拟,利用相关史实展开论证/说明应对策略:该类题型关键在于“方向不明确”,所以确定方向时要尽量让自己“有话可说”可以逆向思维,先通过“时空定位”大致确定可用的史实,然后再拟定论题尽量挖掘材料,观察材料中较为突出的信息例题1:(2021年全国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卫所,明代常备军军事组织明代在各要害地方皆设卫所,屯驻军队,若干府划为一个防区设卫,卫下设所卫所集中分布区城与明代的政治、经济、国防等有密切关系根据如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在答题卡的地图中标示出明代卫所集中分布的区域,并说明集中分布的理由要求:只需标示出明代卫所的一个集中分布区域;在答题卡的地图中用斜线/明确标示,理由准确充分,表述清晰例题1:(2021年全国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卫所,明代常备军军事组织。
明代在各要害地方皆设卫所,屯驻军队,若干府划为一个防区设卫,卫下设所卫所集中分布区城与明代的政治、经济、国防等有密切关系根据如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在答题卡的地图中标示出明代卫所集中分布的区域,并说明集中分布的理由要求:只需标示出明代卫所的一个集中分布区域;在答题卡的地图中用斜线/明确标示,理由准确充分,表述清晰通过地图标题和图例,逆向思维,联系所学锁定相关史实,例如选择南京和边境相比,教材中涉及与明代南京相关的知识点较多,“有话可说”“卫所”的基本信息:明代,常备军事组织,设于要害,与政治、经济、国防等相关参考答案 明代卫所集中分布在南京附近理由:政治上,明朝最初建都于南京,是迁都北京前的政治中心,明政府出于维护南京政治稳定目的,在此设置卫所,布置重兵;经济上,南京位于长江和大运河交汇之处,是大明王朝财源通道的重要枢纽,为了保证江南财税收入、生产生活物资源源不断运送到北京,明政府在南京设置卫所;另外,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为了维护长江中下游地区社会秩序的稳定,明政府在此设置卫所综上,明代政府设置卫所军事驻防点,与当时的政治、经济和国防等关系密切例题2:(2020年全国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自拟一个能够反映其时代特征的书名,并运用具体史实予以论证要求: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材料 关于宋代历史,海内外学者著述颇丰,叙述各有侧重,如儒家统治的时代:宋的转型中国思想与宗教的奔流:宋朝宋史:文治昌盛与武功弱势等,这些书名反映了作者对时代特征的理解参考答案 书名:大宋风貌:11世纪的东方“商业革命”宋代,传统“抑商”政策有所松动,政府不再对商业活动进行直接监管,给予了商业较大的发展空间农业的发展,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大大提高,为商业的繁荣奠定了物质基础同时,由于北方商路受阻,宋代大力发展海外贸易因此,有宋一代,在城市发展中突破了以往的坊市和时间限制,城市商业空前繁荣;在四川地区首先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便利了商业活动;区域性市场形成与发展,形成了“草市市镇城市”的三级市场网络体系;海外贸易发达,贸易范围大大拓展,甚至到达欧洲和非洲的不少国家和地区综上,宋代商业经济的繁荣表现展现了富足稳定的大宋风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宋代早在新航路开辟之前就已经出现了一场“商业革命”但由于社会环境的限制,这场“商业革命”最终没有转化为社会的实际推动力,没有促进中国古代社会的真正转型。
三)提取信息呈现方式:提取,一般后面会有其他的具体要求(例如,说明提取信息反映的历史现象,利用关联信息自拟论题展开论证)应对策略:第一类:提取信息 根据要求作答即可,但要注意一般题目中会有多个要求,不要遗漏第二类:提取相互关联信息 材料一般是以表格出现,要注意对材料中的信息进行“分类观察”以此确定论题通常“相互关联的信息”是同类、因果关系等,拟定论题可以围绕提取信息本身突出的特点/形成的背景/带来的影响等角度展开例题1:(2018年全国卷)结合世界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近代早期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