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程序刺激及临床应用(转pdf文档)

第***
实名认证
店铺
PDF
4.68MB
约40页
文档ID:70457559
程序刺激及临床应用(转pdf文档)_第1页
1/40

心脏程序刺激与临床应用 许原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导读 心脏程序刺激是电生理检查的灵魂,应用程序刺激可 以复制心律失常,解读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并治疗心律 失常 内容概况 概述概述 刺激种类刺激种类 基本程序基本程序 临床应用临床应用 概概述述 历史  荷兰Dirk Durrer教授首先提出将 程序心脏刺激作为心脏病学的诊 断工具  1971年Dirk. D教授的学生 Wellens将程序心脏刺激与希氏束 电图等心内电图记录技术结合在 一起,形成了完整的心脏电生理 检查技术和规范化的方法 Dirk Durrer Wellens 概念  程序心脏刺激法是指在患者自身窦性心律或心脏起搏的基 础上,利用程序刺激仪程序的输入一个或多个期外刺激,一个或多个期外刺激, 刺激心房或心室,观察心脏活动的变化,研究、诊断和治刺激心房或心室,观察心脏活动的变化,研究、诊断和治 疗心律失常疗心律失常 刺激种类刺激种类 早搏刺激  该刺激与前一个心动周期的联律间期短于患者自主的心动周期, 如果刺激部位在心房,该刺激可引起心房提前除极,形成一个 “房性早搏”如果刺激部位在心室,该刺激可引起心室提前 除极,形成一个“室性早搏” 早搏刺激  早搏刺激可以是一个,也可以为多个  描述早搏时规定:第一个早搏刺激用S2表示,连续发放的第二 个早搏刺激用S3表示,依次类推,即用SN-1表示所发放早搏刺 激的个数  临床电生理检查诱发心动过速最多可连续发放4个早搏刺激 (S5),超过S5的连续早搏刺激诱发出来的心律失常被认为是 实验室性的心律失常,没有临床意义 S2S3 连续刺激  以固定或不固定的频率不间断的起搏的方式称为连续刺激  根据刺激频率分类 • 亚速刺激 • 刺激频率小于患者心动过速的心率,是一种非同步的起搏频 率 • 超速抑制 • 刺激频率通常高于患者心动过速心率的20%-30%或30ppm 连续刺激  亚速刺激 • 用于终止心动过速,但不是首选的刺激方式 连续刺激  超速抑制 • 用于终止心动过速,是首选的刺激方式 连续刺激  根据刺激方法分类 • 分级递增法 • 用高于自主心率10-20bpm的频率开始起搏,此后,每阵刺激 频率增加10-20bpm,刺激间隔1-2min,刺激时间一般不超过 60s • 连续递增法 • 先用较低的频率起搏,之后在不停止刺激的基础上,逐渐增 加刺激频率,最后达到所需要的起搏频率 连续刺激  分级递增法 • 适用于 • 测定窦房结功能 • 测定心脏不应期 • 测定房室结文氏点及2:1点 • 检出房室结双径路 • 诱发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 研究预激综合征、隐匿性旁路 • 诱发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 诱发及终止室上性心动过速 连续刺激  分级递增法 连续刺激  连续递增法 • 适用于 • 测定房室结文氏点及2:1点 • 测定传导系统不应期 • 检测多旁路等 基本程序基本程序 基本程序  A 程序 S1S1刺激(人工固定频率刺激/非程序刺激)  B 程序 RS2刺激(自主心律下的程序刺激)  C 程序 S1S2刺激(起搏心律下的程序刺激) A程序  A程序 • 人工固定频率刺激法/非程序刺激是基础刺激,又称S1S1刺 激  特点 • 本程序只有S1刺激 • 可进行多种方式的S1S1刺激 •等率刺激 •变率刺激 •亚速刺激 <患者心动过速频率 •超速抑制 >200次/分 •极速刺激 >1200次/分 A程序  S1S1刺激模式 A程序  临床应用范围 • 测定起搏阈值 • 测定窦房结功能 • 测定房室结传导功能(检测文氏及2:1下传点) • 测定传导系统不应期 • 诱发心动过速 • 终止心动过速(各种折返性心动过速) 10V B 程序  B 程序 • 是自主心律下的程序刺激,又称RS2刺激  特点 • 基本心律为自身心律(窦性、交界区、室性) • S2 特指第一个早搏刺激,根据编排的程序,在不同心动周 期的不同时刻发放 • 根据感知部位不同,对感知的称呼有相应的变化 • 感知心房:AS2 / PS2 • 感知心室:VS2 / RS2 • 本程序涉及二个概念 • 逆扫描:S2刺激与其所感知波之间的联律间期逐渐缩短,是最 常用的扫描方式 • 步长:紧邻的2个S2与感知的自主除极波联律间期的差值 • 扫描比例:8:1 B 程序  RS2刺激模式 B 程序  临床应用范围 • 测定窦房结功能 • 测定传导系统不应期 • 检出房室结双径路 • 诱发心动过速 • 确定心动过速的性质 • 终止心动过速(各种折返性心动过速) • 测定心动过速的终止窗口 C程序  C 程序 • 起搏心律下的程序刺激,即S1S2刺激  特点 • 基本心律为起搏心律 • 本程序中含有二种刺激 •S1刺激(基础刺激) •S2刺激(早搏刺激) • C程序较B程序有更多的优点 程序心律临床可比性稳定性重复性敏感性 B自主接近自然状态不稳定差低 C起搏可变化频率稳定好高,暴露更多的心电现象 C程序  S1S2刺激模式 C程序  临床应用范围 • 测定传导系统各部位的不应期 窦房结、心房、房室结、束支、心室(需要心室起搏,常规不做) • 检出房室结双径路 • 诱发心动过速 • 终止心动过速(各种折返性心动过速) 检查流程 1. RS2刺激:选用8:1或6:1模式,扫描至心房不应期。

检测窦房传 导时间,测定传导系统各部位不应期,寻找诱发与终止心动过速 的条件 2. S1S2刺激:选用8:1或6:1模式,扫描至心房不应期测定传导系 统各部位不应期,寻找诱发与终止心动过速的条件(测定诱发与 终止心动过速窗口) 3. S1S1刺激:检测窦房传导时间,窦房结恢复时间,寻找诱发与终 止心动过速的条件  也可按上述3、2、1的顺序进行,有利于按小于房室文氏阻滞点的 频率来设置S1S2刺激的S1S1基础周长 临床应用临床应用 临床应用  测定窦房结功能(A、B程序)  测定房室结传导功能,检测文氏及2:1下传点(A程序)  测定传导系统各部位的不应期(B、C、A程序)  测定旁路不应期(C、B、A程序)  检出房室结双径路( C、B、A程序)  检出不完全显性预激综合征与隐匿性旁路(B、C、A程序)  诱发心动过速(C、A、B程序)  终止心动过速(A、B、C程序) 测定传导系统各部位的不应期  常规测定心脏特殊传导系统的有效不应期  非常规测定:心室不应期 • 窦房结不应期 • 心房不应期 • 房室结不应期 • 相对不应期 • 功能不应期 • 有效不应期 • 束支不应期 • 左束支不应期 • 右束支不应期 检出房室结双径路  S1S2间期缩短10ms,并且刺激脉冲落入快径路有效不应期时,S2R 间期突然延长>60ms 240ms 440ms 检出不完全显性预激综合征与隐匿性旁路  患者女,34岁,偶有心悸 诱发心动过速  S1S1刺激诱发心动过速 终止心动过速  S1S1刺激(超速抑制)终止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心动过速 注意事项  病窦综合征患者伴有晕厥者,诊断过程中,应密切观察,如发现有长间 歇窦性停搏者,随时按起搏键,行保护性起搏,以防发生阿-斯综合征  在检查过程中,有可能诱发房颤,正常房室传导者可不必处理,一般经 数分钟可自行复律。

持续时间较长者可静注西地兰  预激综合征患者检查时诱发房颤,如心室率超过180bpm,QRS波群宽大畸 形,临床症状恶化,应立即电复律  偶有心房调搏时可诱发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因此,食管心房起搏时应 备有必要的抗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药物  罕见的情况下因静脉注射阿托品、普萘洛尔而引起心脏意外事件 注意事项  筛选病人时,重视 病史,注意有否禁 忌症  刺激时特别重视患 者的主诉与症状, 注意刺激时与刺激 结束后心电图ST-T 变化,防止因快速 刺激引发心肌缺血 ,诱发恶性心律失 常 患者女性,52岁,因阵发性胸痛、心悸三天入院 注意事项 小结  刺激的种类 • 早搏刺激 • 连续刺激 • 根据刺激频率 • 根据刺激方法  刺激程序 • A 程序:S1S1刺激(人工固定频率刺激/非程序刺激) • B 程序:RS2刺激(自主心律下的程序刺激) • C 程序:S1S2刺激(起搏心律下的程序刺激) 亚速刺激 超速抑制 分级递增法 连续递增法 谢谢谢谢! ! 。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