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误》与《仲夏夜之梦》比较研究 池程远(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 安徽 芜湖 241008)【摘 要】李渔的《风筝误》是流传至今的喜剧传奇佳作,莎士比亚的《仲夏夜之梦》是其著名的喜剧之一,本文将这两部作品进行比较,探讨和分析两部剧的相似性、相异性,力图对李渔和莎士比亚的喜剧文本做一些对比 【Keys】李渔;《风筝误》;莎士比亚;《仲夏夜之梦》;比较 I23 :A :1007-0125(2017)01-0006-04李渔,号笠翁,是明末清初著名戏剧家、戏剧理论家 著有《风筝误》《比目鱼》等十多种传奇,其中《笠翁十种曲》广为流传《风筝误》是李渔早期创作的作品,共三十出,讲述的是书生韩世勋题诗风筝上,被才貌兼具的詹府二小姐淑娟拾到,和诗后返还,由此引出一连串误会与巧合,以及韩、戚两公子与詹府两小姐之间的故事莎士比亚是英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人物,也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最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仲夏夜之梦》在莎士比亚众多的戏剧作品中占有重要地位,因为它是作者第一部比较成熟的浪漫喜剧该剧创作于16世纪90年代,故事背景是古希腊雅典城,讲述的是两对青年男女被误滴了“爱懒花汁”,引起了一连串误会、矛盾,最终这些误会、矛盾在欢闹中被解决,有情人终成眷属。
本文试图以这两部著名的中外戏剧为例,探讨和分析两部剧的相似性、相异性,并对两者的喜剧特色进行比较一、中西方戏剧大师的同工异曲(一)都采用“双生双旦”的人物设置双生双旦是指两位小生、两位花旦的组合,后也泛指两男两女的搭配在《风筝误》中,李渔着力刻画了两对人物:韩世勋与詹淑娟、戚友先与詹爱娟前者由生旦饰演,后者则为净丑装扮韩世勋自恃才学与容貌兼备,说自己“囊饥学饱,体瘦才肥”詹淑娟则“聪慧端庄”戚友先 “掷色斗牌赢不惯,每日输钱常论万,当家后、一总还是个典型的纨绔子弟至于詹爱娟,“貌既不扬,性又顽劣”传奇剧一般篇幅都较长,若登场人物较少或者角色过于单一,会削弱剧作的故事性李渔强调“密针线”,缜密组织全剧,如果不采用两男两女的搭配,则很难将《风筝误》中的“误”加以展开《仲夏夜之梦》中,莎士比亚也采用了“双生双旦”人物设置拉山德与赫米娅是互相爱慕的一对,他们深深地爱着对方狄米特律斯与海丽娜则是最终成为眷属的一对,但狄米特律斯曾抛弃海丽娜,追求赫米娅此剧中,“青年人的爱情”是最重要的一个主题,拉山德与赫米娅、狄米特律斯与海丽娜的故事在剧中占了大部分篇幅与《风筝误》相类似,写充满意趣、情节复杂的爱情故事,光靠主人公是很难组织全剧的。
李渔较莎士比亚生活的时代晚几十年,且由于地理位置与文化差异,两人在创作上不会有相互交流的可能,但这两部戏剧在创作上都采用了“双生双旦”的人物设置,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达到了“共通”,这就很值得玩味了二)都有造成误会的关键人物《风筝误》第十一出《鹞误》中,刻画了一个贪图“谢媒”之财的奶娘:【前腔】见了那寻诗觅句郎,寻诗觅句郎,我把他引到蓝桥上你两个先效于飞,后把朱陈讲只是你怎么样谢媒?先要与我断过媒钱几两,媒红几丈,这叫做后君子,先小人,也须明讲①詹爱娟的奶娘,在大官之家摸爬滚打几十年,听闻爱娟因貌丑难以出嫁,便使了个生财之计,巧就巧在爱娟无才且性急,答应了奶娘自此始,《风筝误》中的误会正式形成而爱娟的奶娘是这个误会中的关键人物奶娘有独特身份,既熟悉整个家庭环境,也明白所有人的小心思,还能够抓住某些人的软肋《风筝误》是一部由误会来串引全剧的作品,若想组织得毫无牵强痕迹,那么必须要有一个制造误会的关键角色,而全剧最合适这个角色的就是爱娟的奶娘了《仲夏夜之梦》中,仙王奥布朗本想促成海丽娜与狄米特律斯的好事,于是嘱咐精灵迫克把“爱懒花”花汁滴到狄米特律斯的眼皮上,这样他醒来第一眼看到海丽娜,就会疯狂爱上她,并强调“他的身上穿着雅典人的装束,你须仔细辨认清楚,不许弄错”。
然而迫克是一个狡狯淘气的精灵,在遇到同样身穿雅典人衣裳的拉山德后,便不加思考地将花汁滴到拉山德眼皮上,拉山德睁眼看到的也是海丽娜,于是误会正式开始原本深爱着赫米娅的拉山德转而狂热地爱上海丽娜,误会和冲突接踵而来抛开超自然因素不谈,莎士比亚让受仙王指派的小精灵去制造误会,既不破坏故事的发展主线(两对男女主人公自始至终不知道仙王和精灵的存在),又能很自然地引发冲突、发展剧情,于整部剧来看,合乎逻辑,毫不牵强爱娟的奶娘和小精灵迫克作为两部剧中造成误会的关键人物,都有一定的特点,如爱娟的奶娘深谙詹府人事,贪财、狡黠;小精灵迫克狡狯、淘气、自负、粗心在两部剧中,李渔和莎翁都着力刻画了两个人物的特点,并且让两个人物贯穿始终如果人物过于扁平化或者形象单一化,剧作[来自w]难免会有“凿刻”之嫌疑三)都有命不可违的权威力量《风筝误》中,韩世勋父亲临终前把韩世勋托付给戚补臣,戚命就是父命戚补臣先是让韩世勋进京考功名,韩世勋自己也愿意,所以权威力量的不可抗性这时还没完全彰显考取状元后,戚补臣又为韩世勋下聘礼迎娶詹淑娟从读者的全知视角来看,这是一桩绝美的婚事,但韩世勋则以为淑娟是无才无貌的丑女子,烦乱异常,无法安眠。
不仅父命难违,且如果戚补臣上奏皇上递交疏章,更犯欺君之罪故在此剧中,这种权威的力量就是纲常——君命难违、父命难违但李渔妙就妙在,他让韩世勋以为的“错”变成“对”:一开始的“淑娟”就不是淑娟,而是爱娟,此为一错;他以为婚配的这个詹家小姐,就是上次的女子,此为二错两个错,造就了韩世勋最后的美满结局《仲夏夜之梦》中,赫米娅之父伊吉斯想把赫米娅许配给狄米特律斯,遭到了赫米娅和拉山德的抗议,于是闹到了雅典公爵忒修斯那里,忒修斯根据雅典法律,告诉了赫米娅违背父命的后果:不是受死刑,就是永远和男人隔绝雅典的法律在此剧中是神圣的权威力量拉山德和赫米娅无法反抗,只能采取逃出雅典城,躲避这股力量的压迫在经过了一系列的误会与闹剧后,两对主人公最终团圆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的团圆是因为赫米娅的父亲伊吉斯改变了主意,让有情人终成眷属,如果他还是执意将赫米娅嫁给狄米特律斯,那么原本的大团圆将不复存在,喜剧也会变为悲剧权威力量在中西方文化中都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因此李渔和莎士比亚都在各自的剧中写到了这种力量,并进行了相似的处理:《风筝误》中的韩世勋面对戚命无法抗争,只能默默承受,并想“成亲之后,即往扬州娶几个美妾,带至京中,一世不回来与他相见便了。
《仲夏夜之梦》中,赫米娅与拉山德只能逃到雅典法律约束不到的地方虽然两剧都没有明确点出这两种权威力量,但不可否认的是,作为剧本创作的一部分,如果脱离这样的权威力量,《风筝误》和《仲夏夜之梦》将褪去它们作为戏剧经典的光芒四)都是大团圆结局《风筝误》第十九出《议婚》,无才无貌的詹爱娟许配与戚友先,就已预示着另一对将迎来团圆结局但作为三十出的传奇作品,早早的团圆结局似乎缺少看点,于是第二十出到第三十出仍有曲折复杂之剧情,但这十出仍然是为了给团圆结局作铺垫观之《仲夏夜之梦》,由于精灵迫克将爱懒花汁滴错了人,生出一系列闹剧,仙王奥布朗为了赶紧平息这场闹剧,同时为了早日让两对有情人终成眷属,在伊吉斯和忒修斯那里为两对的结合扫除了障碍在第四幕也让拉山德与赫米娅、狄米特律斯和海丽娜相互团聚,结为眷侣二、不同文化背景下两剧的趣味各异(一)现实性和超自然傅谨认为,李渔的剧作排场生动,在元杂剧之后的多元时代,他是一个擅长运用谐谑手段的剧作家,其剧作题材多风花雪月,充满趣味性与娱乐性,充当了文人雅致与民间趣味的桥梁②因而李渔的剧作通俗易懂,十分贴近市民生活 《风筝误》三十出,虽然架空了剧作发生的时代,但仍然具有较强的现实性,观众不会认为故事情节脱离于社会现实,这与李渔的生活经验是息息相关的。
《仲夏夜之梦》包含了四条线索,其中一条就是奥布朗和提泰妮娅这对神仙眷侣的超自然故事仙王奥布朗为了争夺仙后提泰妮娅的印度侍童,想要给她一点惩罚,让迫克采了爱懒花,用花汁滴在了提泰妮娅的眼皮上,让她醒来爱上了一头“蠢驴”,令人啼笑皆非当然,仙王令迫克给狄米特律斯滴上花汁,也由于迫克的粗心大意滴错人引发意外,影响了拉山德与赫米娅、狄米特律斯与海丽娜的这条线索仙后爱上的“蠢驴”波顿,作为另外一条支线,也受到了影响可以说,在剧情结构上,这条超自然的故事线索完全影响了整部剧超自然”是这部剧的重要特点,整个故事如果脱离这些超自然因素,就无法开展同时,“超自然”也是《仲夏夜之梦》区别于《风筝误》的最大之处二)剧作的主题《风筝误》的题眼落在“误”上,全剧所谓“风筝作误”通过两对男女主人公之间由误会引起的婚姻故事,揭露和讽刺了当时普遍存在的以假乱真、以丑充美的社会现象,误会的引起实际上是因为韩世勋和詹爱娟搞冒名顶替的把戏,李渔也借此讥讽了现实生活中弄虚作假、诓骗栽赃等丑恶行径《仲夏夜之梦》一剧的主题思想,目前看法尚不统一一种看法认为,剧中年轻的男女感情盲目而冲动,变化无常,但他们的情感是毫无掩饰的、极其热烈的、生动活泼的、异常欢快的。
写作此剧时,莎士比亚约三十岁,正值青壮年,他应当是带着一种赞赏的态度来描写笔下的这些人物的,热情描绘了他们为争取自由恋爱所做的抗争,抒发了人文主义理想这也是较为主流的一种看法另一种看法认为,诚如本剧剧名,剧中的青年男女对待爱情像“梦幻”一样飘忽不定,又如“梦魇”一样触目惊心,莎士比亚对这些只顾表面之美而忽视内心之美的青年男女进行了戏谑与嘲讽,似乎认为,如果这两对恋人的团圆只是受爱懒花汁的影响,那么爱情就太过于表面和变化无常了,真正的爱情应当是两个人内心的相互认可与吸引但无论是哪一种观点,该剧的主题都体现了莎士比亚对青年男女爱情生活的看法《风筝误》重点在于描写一系列误会造成的戏谑欢闹的故事,揭露和讽刺中国彼时的社会现象;《仲夏夜之梦》重点在于描绘青年男女面对爱情时的表现,表达当时社会主流的人文主义思想从剧作的主题来看,两剧有着明显的不同三)剧作的创作背景张庚、郭汉城认为,李渔的《十种曲》按照他的创作思想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风筝误》恰在第一阶段,也就是他在杭州居住时所写李渔这一阶段的作品描写的都是文人学士的风流韵事,题材不外乎才子佳人③其结构组织毫不牵强,且新奇热闹作为封建知识分子的李渔,混迹在士大夫阶层,他往往把这个阶层的生活描写得很理想,由于清初文字狱盛行,为自保,即便经历了朝代更迭,李渔在创作中也不会轻易流露出对所处时代的批判,虽然在《风筝误》中也对社会现状有所不满,但仍未脱离士大夫阶层的意趣。
李渔在创作《风筝误》时,没有脱离士大夫阶层的生活基础,表达的仍然是美对美,丑对丑的美学观创造精湛的喜剧艺术,让观众开怀大笑,是李渔在创作上的一贯追求所以,《风筝误》在创作背景上,淡化了时代的痕迹,突出了个人特色《仲夏夜之梦》成稿于伊丽莎白女王统治时期这个时期是莎士比亚剧本创作刚刚成熟的时期,经过前面约十部戏的模仿和创作,莎士比亚已经能够驾驭自己的创作才能该时期经济飞速发展、政权稳固、社会安定,文艺复兴运动发展得如火如荼,社会开始探求“人”的价值,人文主义深入人心于是莎士比亚写下了集中体现文艺复兴精神和人文主义思想的喜剧《仲夏夜之梦》与莎士比亚其他作品一样,此剧虽写的是古希腊雅典城的故事,但道德标准和人物思想还是根据英国彼时现实来写的,所谓“言此意彼”,在此剧中,莎士比亚歌颂了为爱情自由、婚姻自主而斗争的青年男女,表达了人文主义的精神理想综观两部剧作的创作背景,《风筝误》与所处时代及社会环境结合得并不紧密,反而更多是个人特色的个性化书写;《仲夏夜之梦》则紧密结合了所处时代与社会环境,同时不失莎士比亚自己的特色三、两部佳作的喜剧特色分析法国戏剧理论家帕特里斯·帕维斯认为,传统上人们以三条标准将喜剧与悲剧区分开来,即人物来自社会普通阶层、大团圆结尾、目的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