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解读与探究预习提示蔡元培先生(1868—1940),是我国著名的民主主义革命家、教育家和科学家,是现代中 国知识界的卓越先驱,也是近代、现代历史上探索救国之路和振兴中华民族的先驱之一毛 泽东曾高度评价蔡元培先生是“学界泰斗,人世楷模”蔡元培先生 51 岁时任北京大学校长,实行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使北京大学气象一新, 声名赫赫本文是先生的就任演说在这篇著名的演讲里,蔡先生对在校大学生乃至所有青 年学子提出了殷切希望,勉励他们抱定宗旨,砥砺德行,尊师爱友,以民族兴亡为己任,把 自己塑造成栋梁之才这三点看起来并不复杂,但在当时却有着振聋发聩、匡正时弊的重要 意义正是因为有了蔡元培,有了这样的办学方针和求学准则、做人标准,北大才从多年陈 腐封建的泥潭中拔了出来,走上正轨,逐步成为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大学,为成就后来的百年 辉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蔡元培先生在演说中表现出来的人品和他对青年学子的教导,对我 们有着现实的教育意义学习这篇文章,重在两点:(1) 从探究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入手,理解文章深刻丰富的内涵2) 从探究蔡元培的人格入手,读文又读人透过演讲词的语言,深入体会蔡先生的人 格魅力,从中受到感动,受到启发,以求真读书,读真书。
课文解读五年前,严几道①先生为本校校长时,余方服务教育部,开学日曾有所贡献于同校诸君多自预科②毕业而来,想必闻知①严几道:即严复,1853—1940年,几道是他的字, 近代启蒙思想家、翻译家,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后的第一任校长②预科:当时北大 设文、法、理、工科和预科预科相当于北大的附属高中,学制先为三年,后改两年,毕业 后可免试升入本科士别三日,刮目相见①,况时阅数载②,诸君较昔当必为长足之进步矣 予今长斯校③,请更④以三事为诸君告:①士别三日,刮目相见:见,原为“待”,又写作“看”, 语出《三国志》吴国将领吕蒙,很有军事才能,但文化水平低,后来在孙权的启发下,刻苦 学习有一次,鲁肃和他交谈,发现大有长进,于是赞叹说:“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吕蒙听了也幽默地回答说:“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后来,人们便用吕蒙此语来表示别 人已大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看人②时阅数载:时间经历了几年阅,经过、经历载, zai,年③长斯校:任本校校长长,zha ng,校长,这里用如动词④更:再这是演讲的开场白,先简单回顾自己五年来与北大的渊源,肯定大家的进步,借以拉近 和听众的距离,便于开展师生间的对话,然后立即径奔演讲主题,以校长的身份开门见山, 直截了当提出“更以三事为诸君告”。
语言简明扼要,没有过多斯文客套演讲这样开头, 显示了演讲者的魄力,能迅速凝聚听众注意一曰抱定宗旨 [段首开宗明义,点明中心蔡元培把“抱定宗旨”作为首要期望提出,反映了蔡元培当北大校长之始,最先思考的问题就是北大的办学方向,即北大应该改革和建设 成为什么样的大学,北大的学生应该成为什么样的学生这是他的教育思想的核心问题,也 是他对莘莘学子的最重要期望]诸君来此求学,必有一定宗旨,欲知宗旨之正大与否,必先 知大学之性质[蔡元培认为要明确大学宗旨、办学方向,就必须先明确大学的性质,端正人 们入大学的目的;而要端正人们入大学的目的,也就必须先端正人们对大学的观念蔡元培 在这里运用连锁推理的方法,说明认知大学性质的重要这反映了蔡元培的又一个重要思想, 即观念决定一切,人们的思想决定了人们的行动因此,他下车伊始,便从端正观念入手] 今人肄业①专门学校,学成任事,此固势所必然①肄业:在这里是就学的意思肄,yi 而在大学则不然,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大学的性质是什么?蔡元培将大学和专门学 校对比分析,专门学校是“学成任事”,学了以后出去做官发财,大学则不是这样,“大学者, 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大学是最高的文化科学研究中心,入大学的目的是为了研究高深学问。
这是蔡元培对大学教育的新认识,是他对旧北大深刻反思的结果蔡元培认为旧北大之旧, 就“旧”在办学宗旨、办学观念“太腐败”,学生“是从京师大学堂‘老爷'式学生嬗继下来”,“以大 学为升官发财之阶梯”,全不以学问为念蔡元培对大学的这个认识是他的教育救国、科学救 国思想的具体体现]外人每指摘本校之腐败①,以求学于此者,皆有做官发财思想,故毕业 预科者,多入法科,入文科者甚少,入理科者尤少,盖以法科为干禄②之终南捷径③也① 腐败:这里是指思想陈旧过时②干禄:求取功名利禄干,追求,求取,旧指追求职位俸 禄禄,古代官吏的俸给③终南捷径:比喻达到目的的便捷途径语出《资治通鉴》唐睿 宗李旦召见天台山道人司马承祯请教阴阳之术,想留他在身边,随时讨论请教,但司马承祯 执意要回天台山尚书左丞卢藏曾经隐居在终南山,武则天时候应召做官,于是,他指着终 南山对司马承祯说:“这山里有许多好地方,先生何必再回天台山呢?”司马承祯平静地说:“在 我看来,这终南山不过是入世做官的捷径罢了卢藏听了不觉脸上发烧终南山,简称南山, 是秦岭山脉的一段,西起陕西武功,东至陕西蓝田 [旧北大由于办学思想腐败,观念陈旧落后,带来种种弊端。
这里列举的是弊端之一:“毕业预科者,多入法科,入文科者甚少,入 理科者尤少”这是从入学时专业的选择看其弊端读这段文字,要体会作者的说话艺术,列 举腐败表现时,不正面直指,而是借外人之口间接批评,使自己与学生始终站在同一立场, 保持平等对话,没有任何训斥的口吻,这样就易为大家接受]因做官心热,对于教员,则不 问其学问之浅深,惟问其官阶之大小官阶大者,特别欢迎,盖为将来毕业有人提携也[这 是弊端之二:“对于教员,则不问其学问之浅深,惟问其官阶之大小”这是从入校后对教员 的态度看其弊端]现在我国精于政法者,多入政界,专任教授者甚少,故聘请教员,不得不 聘请兼职之人,亦属不得已之举[这是弊端之三:学生毕业后只想做官,不想做学问,“专任 教授者甚少”这是从毕业后的就业看其弊端]究之外人指摘之当否,姑不具论①①姑不 具论:姑且不作详细讨论具,全面、详细然弭谤莫如自修①,人讥我腐败,而我不腐败, 问心无愧,于我何损?(①弭谤莫如自修:与其禁止他人讥议,不如加强自身修养弭谤, 禁止谤言弭,m「禁止,平息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这几句话是对上文的归结, 既起到前后照应的作用,又能启发学生自我反省,语重心长。
以上用事实有力地证明旧北大 办学宗旨腐败,以升官发财为入学目的造成许多弊病,从反面说明大学的性质不应该是“学成 任事”,即做官发财 ]果欲达其做官发财之目的,则北京不少专门学校,入法科者尽可肄业法 律学堂,入商科者亦可投考商业学校,又何必来此大学? [作者前已明确,专门学校“学成任事”, 而大学则“研究高深学问”,这里用一个反问句进一步强调如果进大学也如专门学校一样是为 了“学成任事”,那末大学还有什么存在的价值?]所以诸君须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入法科 者非为做官,入商科者非为致富[在前文论述的基础上,作者水到渠成正式提出自己的观点 先从正面讲,后从反面讲,论述全面具体 ]宗旨既定,自趋正轨诸君肄业于此,或三年, 或四年,时间不为不多,苟能爱惜光阴,孜孜①求学,则其造诣②,容有底止③①孜孜: zTzT,勤谨,不懈怠②造诣:学业、专门技术等达到的水平、境地这里是指学业③容有 底止,或许能有好的结果容,或许、大概、也许底止,休止的地方、结局[“宗旨既定,自趋正轨”,有了正大宗旨,爱惜光阴,孜孜求学,那么学问造诣,“容有底止”从正面说明 正大宗旨的好处]若徒志在做官发财,宗旨既乖①,趋向自异。
①乖:guai,谬误,反常 平时则放荡冶游①,考试则熟读讲义,不问学问之有无,惟争分数之多寡;试验既终,书籍 束之高阁②,毫不过问,敷衍③三四年,潦草塞责④,文凭到手,即可借此活动于社会,岂 非与求学初衷大相背驰乎?(①冶游:同“游冶”四处游玩②束之高阁:原指把东西捆起 来,放在高架子上面后喻人或器物,弃置不用语出《晋书•庾翼传》:“此辈宜束之高阁, 俟天下太平,然后议其任耳束,捆扎起来高阁,放东西的高架子③敷衍:fuyan,表 面应付,这儿指学习不认真④塞责:seze,做事不认真敷衍了事光阴虚度,学问毫无, 是自误也[“宗旨既乖,趋向自异”,如果宗旨不正,志在做官发财,则会放荡游冶,光阴虚 度,敷衍塞责,学问毫无,这是自毁前程从反面说明宗旨不正的危害岂非与求学初衷大 相背驰乎?”这个反问句强调上述行为与“求学”的本意完全相反,本意是来求学,但来了却全 不学,可见这是误己之道,并非出自本意,从逻辑上揭露旧宗旨的荒谬以上从个人的角度, 论述宗旨不正对自己的危害,下面换一个角度,用一“且”字引出下一层,论述宗旨不正对别 人对国家的危害 ]且辛亥之役,吾人之所以革命,因清廷官吏之腐败即在今日,吾人对于 当轴①多不满意,亦以其道德沦丧。
①当轴:旧指当政大臣,比喻居于政要地位语出《宋 史•苏轼传》:“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恨今诸君苟不于此时植其基,勤其学,则将来万一因 生计所迫,出而任事,担任讲席,则必贻误①学生;置身政界,则必贻误国家①贻误:错 误引领,使入歧途贻,遗留、留下是误人也误已误人,又岂本心所愿乎?[“苟不 于此时植其基,勤其学”,那么,将来“担任讲席,则必贻误学生;置身政界,则必贻误国家”, 深刻论述了其“误人”“误国”的道理误己,非本心所愿,前有论述为什么说误人误国,也非 本心所愿呢?作者说,我们大家因为清廷官吏腐败误国,所以革它的命;我们也因为现在当 权者腐败误国,所以多有不满,如此说来,我们怎么愿意自己重蹈覆辙,也腐败误国呢?蔡 元培就这样不断地启发学生的良知,启发他们内心的正义感、使命感,引导他们自省自查自 觉,循循善诱,谆谆教诲,苦口婆心,耳提面命,使听众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古人说,文如其人这篇文章也生动地反映了蔡元培的人格据蔡元培好友任鸿隽称,蔡先生“对人接 物,似乎有两个原则,一个是尊重他人的人格,决不愿意以自己的语言和行动使人感到一点 不快或不便一个是承认他人的理性,以为天下事无不可以和平自由的方法互相了解或处理”。
蔡元培的演说,正是这段话的最好注释]故宗旨不可以不正大此余所希望于诸君者一也 [最后回应段首,可以说是空谷足音,如雷贯耳]本段文字作者论述办学宗旨作者说,求学必有宗旨,而欲知宗旨必知大学性质,由此 引出他对大学的全新观念: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大学不是做官发财的跳板,而是研 究高深学问的地方,这一观点刺中了旧北大的要害当时可以说振聋发聩接着作者列举旧 宗旨的种种表现,分析它误己误人误国的危害,谆谆劝勉来北大求学的青年学子,一定要有 正大的宗旨,珍惜大好光阴,孜孜苦读,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底子在当时的社会条件 下,蔡元培对青年学子提出这样的要求,可谓切中肯綮自古以来,学而优则仕,读书就是为了升官发财蔡元培能在 20世纪初冲破这个思想束 缚,明确提出:“治学者可谓之‘大学',治术者可谓之‘高等专门学校'”(《读周春岳君〈大学改 制之商榷〉》,《蔡元培全集》,第 3 卷,150页),专门学校的培养目标是让生徒“学成任事”, 而“大学则不然,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入大学者“须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虽然这 个说法尚未完全摆脱封建传统的教育观念,但在当时,确是一个很大的进步,极大地推动了 我国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是蔡元培“教育救国”、“科学救国”思想的具体体现。
二曰砥砺①德行①砥砺:ddi,本指磨刀石,引伸为磨炼[蔡元培把德行列为第二, 这是因为他非常重视道德素质,反映了他教育思想的另一个基本点,学校不仅教书,而且育 人;学生不仅求学,而且砺德,他曾首倡德、智、体、美四育共同发展,以“养成共和健全之 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