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最新word论文】浅谈我国宪法文本中的教育关系规范分析【国家法专业论文】

飞***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36.50KB
约5页
文档ID:8076446
【最新word论文】浅谈我国宪法文本中的教育关系规范分析【国家法专业论文】_第1页
1/5

1浅谈我国宪法文本中的教育关系规范分析论文关键词:受教育权 受教育义务 教育管理权力 教育自由权 论文摘要:制订中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应符合宪法,因此对宪法文本中的教育关系规范进行分析厘清成了当务之急通过明确宪法所勾勒出的教育关系图,可以发现宪法文本中不够确定的教育关系内容 宪法是法律的制定基础和依据,在制订“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时,必须再次强调这一法治基础我国宪法文本中直接明确教育关系的规范有八条,调整教育关系的其他规范有两条,它们是我国教育法律和教育政策的制定基础和依据 《教育大辞典》认为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种教育机构及其教育规范体系的总和,可分为三个层次:1.教育根本制度,主要指教育方针;2.教育基本制度,它是教育方针的主要体现,如教育体制、学制、各种教育政策法规等;3.教育具体制度,指各种具体的教育行为规范、办事程序和运作机制,如教学管理制度、考试制度、入学制度、教师制度、质量监督与评估制度等 我国宪法中的教育关系规范从宏观上明确了控制、分配和保障国家教育权力运行规则,确认了公民的受教育权利和义务但从山东“齐玉玲”案、湖南“罗彩霞”等教育事件中,却反映出我国各地处理教育事件依据的合法性和模糊性问题。

一、我国根本教育制度宪法规范分析 此类规范包括教育根本制度和教育基本制度,具体是教育目标、教育阶段制度、教育投资制度、教育对象、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等,分布在第 19 条、第 23条和第 24 条 (一)教育目标 第 19 条第 1 款和第 23 条明确了我国的教育目标——提高全国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将受教育者培养成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各种专业人才教育目标分两个层次:实现教育朴素价值和实现教育功利价值,即帮助人的全面发展和培养人的专业工作能力 《教育法》 、 《义务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对此有进一步的表述,但侧重点不一 《义务教育法》侧重帮助人全面发展, 《教育法》 、 《高等教育法》侧重培养人的专业工作能力 第 l9 条第 5 款确立了具体教育目标——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 (二)教育阶段制度 第 19 条第 2 款明确我国的教育阶段制度——学前教育、初等义务教育、中等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 《教育法》第 17 条对此表述为国家实行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学校教育制度, 《职业教育法》则明确了职业教育制度 第 l9 条第 3 款中“鼓励自学成才”的表述是成人教育的宪法依据,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暂行条例》等规范是对该宪法规范的具体化。

(三)教育投资制度 第 19 条第 2 款、第 3 款、第 4 款规范我国的教育投资制度,明确投资主体和投资领域投资主体有两类,即国家与集体经济组织、国家企业事业组织、其他社会力量国家是指各级人民政府;集体经济组织、国家企业事业组织、其他社会力量则是指非政府组织或人员,它表明了我国教育投资主体的开放性投资2领域同样具有开放性,只是各级人民政府作为投资主体时,突出了举办学校、建设和发展教育设施的投资领域;非政府组织或人员作为投资主体时,投资领域是各种教育事业,并将具体领域授权给法律法规明确 《教育法》第 25 条、 《民办教育法》第 9 条对教育投资制度作了进一步规范 这些条款还表明了各级人民政府对不同教育阶段承担的不同投资责任:举办各类学校组织;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发展中等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学前教育其中对初等义务教育的投资责任为普及 (四)教育对象、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 第 l9 条第 3 款和第 24 条,都明确了教育对象,所不同的是第 19 条第 3 款通过例举方式表明:应教育文盲、工人、农民、国家工作人员和其他劳动者;第24 条则将教育对象抽象为群众和人民从语言表述来看,我国宪法明确的教育对象实质是全体公民。

第 24 条第 i 款明确了具体教育方式之一,即在城乡不同范围的群众中制定和执行各种守则、公约 《城市居民委员会法》第 2 条、第 3 条, 《村民委员会法》第 2 条、第 6 条,对此作了进一步规范在我国宪法第 19 条还隐含了学校教育方式、自学教育方式等 第 l9 条第 3 款、第 24 条明确了教育内容,即:政治、文化、科学、技术、业务教育;理想教育、道德教育、文化教育、纪律和法制教育;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德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国际主义、共产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教育;反对资本主义、封建主义和其他腐朽思想的教育我们可以从中抽象出三种教育内容,即人的社会素质、文化科学知识和意识形态 二、我国公民的受教育权利和义务规范分析 我国宪法第 46 条明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公民的受教育权作为公民基本权利之一,自 1919 年《魏玛宪法》始有,己被包括法国、日本、俄罗斯等大国在内的 99 个国家和国际人权公约或组织确认,但不同国家、不同学者对它的理解有所区别 欧洲国家把受教育权理解为自由权,侧重于对受教育权的尊重和保护义务的履行。

在国际人权法和其他区域人权法中,受教育权被视为一项社会权,要求国家积极作为,履行实现的义务 郑贤君认为:受教育权作为一项宪法权利,在宪法性质上属于积极的社会权利,而不是消极的自由权,是宪法赋予国家的积极责任,也是实质平等价值的宪法形式体现温辉认为:受教育权在宪法学意义上是教育上的受益权,是公民可以请求国家予以实现的基本利益,也是政府的教育责任;但教育也是公民的一项自由 对公民的受教育义务,除我国宪法外,他国宪法没有直接规范,而是以“接受普通教育的义务”等来间接表述郑贤君认为:受教育义务是指国家通过宪法和法律规定强制公民接受初等教育,它兼具强制性和社会性受教育义务在符合社会义务一般属性下还有特殊性,即:受教育义务以国家履行给付责任为成立前提,受教育权利义务具有共时性,受教育义务主体具有平等性,责任主体具有多元性,受教育义务法律责任具有不完全司法强制性张震对受教育义务的论述与郑贤君的观点相似,但他进一步指出:受教育义务更多意义上是一种为了受教育3权利实现的带有手段性质的义务,并不具有与受教育权同等程度的重要性 综合上述观点和对教育实践的观察,本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宪法条款的分析认识有以下几点: (一)受教育权利和受教育义务都具有基本属性 公民受教育权利和受教育义务的确认都是为了实现教育目标,它们在法律效力上具有同等的地位。

但受教育权利具有开放性,受教育义务却是封闭的,两者的关系是受教育义务是以受教育权利的实现为目标,同时受教育义务对受教育权利有约束,如在受教育义务内容中无放弃的自由、无选择的自由但必须明确对受教育权利的约束仅是也只能是宪法所确立的受教育义务内容 (二)受教育权利是受益权,也是自由权 宪法确认基本权利有两类价值,即保障性价值和防御性价值,受益权和自由权分别是对受教育权保障性价值和防御性价值的认定从人的生存要求和国家的生存要求来说,公民必须获得受教育这种受益权,但从人的发展要求和国家发展要求来看,公民有必要获得受教育的自由权这与恩格斯对未来社会主义新纪元的本质认识是契合的,这一认识是《共产党宣言》里的一句话:“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 如郑贤君所说,作为一种受益权的受教育权,依赖国家履行给付责任,它受到国家责任履行情况的限制,但作为一种自由权的受教育权,却可能因公民的自身努力而得到无限发展 (三)受教育义务是对特定阶段教育的接受义务和对特定教育内容的接受义务 宪法第 46 条所指的公民是指受教育主体,而非泛指所有公民。

宪法文本并没有明确受教育义务主体的具体范围,但在《义务教育法》第 2 条确认:适龄儿童、少年是该受教育义务主体,且该义务主体与义务教育内容是连带的这类主体在国家实施这些教育内容时,应承受应指出的是,从我国宪法第 46 条内容来看,受教育义务主体的确认具有开放性,不限于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 宪法第 24 条明确了特定的素质教育和意识形态是受教育义务的教育内容,第 46 条第 2 款则间接明确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的受教育义务这些受教育义务主体对这类义务教育本身及其内容都没有自由选择权,必须接受并获得合格成绩 (四)受教育权利和受教育义务的宪法规范是个人发展和国家发展的双重需要 以《魏玛宪法》为代表,各国政府开始关注人作为社会一员的需要和责任,受教育权利和受教育义务宪法规范的出现是这种关注的体现对于受教育权利的确认,世界各国已有共识,无需多言对于受教育义务之义务教育规范,公众也有广泛认同,但对意识形态的受教育义务内容或许有疑问美国经济史学家诺斯认为:要协调社会利益集团间的矛盾,维护社会秩序,可以采取政治的、意识形态的等多种方式,而意识形态的成本最低;因为意识形态是人们对自身行为的道德约束,是最佳的教育方法。

任何一个国家都有这种需要,也存在类似教育,只是是否上升到宪法义务有所不同而已 三、我国教育权力宪法规范分析 我国宪法对教育管理权力规范有 3 条,即第 89 条第 7 项、第 107 条第 1 款、第 119 条,分别确立了国务院、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的教育管理权力 (一)文本分析 4我国宪法第 89 条第 7 项明确了国务院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和管理”权力;第 107 条明确了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教育行政工作” ;第 ll9 条明确了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自主地管理本地方的教育事业” 同样是权力规范,但表述各不相同 国务院的教育权力范围是全国,权力内容是领导和管理,权力对象是教育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教育权力范围是本行政区域,权力内容是管理,权力对象是教育行政工作,管理方式、管理内容依赖法律确认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的教育权力范围是本地方,权力内容是自主地管理,权力对象是教育事业,它的自治性特点使之与其他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教育权力有区别 (二)问题分析 1.除上述宪法条款外,它们各自教育权力的依据、来源 国务院的教育权力依据是法律,来源于法律和行政法规或部门规章。

我国宪法第 89 条仅说国务院具有领导和管理权,没有提及依照什么权限,因此可以认为,国务院和它的所属机构有权对教育工作进行立法比如国务院制定《中外合作办学条例》 ,规范中外合作办学活动,教育部制定《普通高等学校员队伍建设规定》 ,建立和规范高校员队伍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教育权力依据是法律,但此处的法律是狭义的还是广义的?从实践来看,此处的法律是指广义的法律,即除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外,还包括国务院及其所属机构、地方人大等有立法权机关所制定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地方法规、政府规章、教育规范性文件等)比如《江苏省未成年人保护条例)对未成年人的教育进行了规范,并赋予了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一定的教育权力在高家伟主编的《教育行政法》中对教育法渊源的表述也是指广义的法律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的教育权力依据是法律,所不同的是它所依据的法在某些方面可以突破与上位法的一致性规则 2.它们各自的教育权力对象的区别 教育工作、教育行政工作和教育事业从字面来看是有区别的,教育事业外延最广,教育工作其次,教育行政工作最窄这是对教育权力对象的限制但在实践中如何具体化,还存在模糊性 3.教育权力与公民的受教育权和受教育义务的关系 首先,教育权力要管理公民的受教育义务,执行宪法和法律对公民的强制性受教育义务;其次,教育权力要保障公民受教育权之受益权部分的实现;再次,教育权力要防止自己和其他力量对公民受教育权之自由权部分的侵犯;最后,教育权力一切内容都应服从于公民受教育权的实现,及宪法所确认教育目标的实现。

4.不允许教育权力约束的内容 受教育权的自由权部分不允许教育权力约束但对非受。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