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19世纪的自然科学与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确立的自然科学基础1、生产方式的发展与理论自然科学的产生 从18世纪下半叶开始,在欧洲发生了以蒸汽机为主要标志的近代以来的第一次技术革命,以及随之而来的产业命,使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过渡,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突飞猛进的发展 生产力的大发展,有力地推动了自然科学的进步19世纪,自然科学研究从分门别类搜集材料的阶段进入对经验材料进行综合整理和理论概括的阶段 理论自然科学的产生及其在各个领域涌现出来的一系列重大发现,深刻地揭示了自然界的一切归根到底是辨证地而不是形而上学发生的,这就为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确立提供了自然科学的基础•2、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叶自然科学的主要成就:•(1)“星云说”•1755年,德国哲学家康德提出了太阳系起源的“星云说”(《自然通史与天体论》)他认为,太阳系是从同一团尘埃微粒组成的弥漫星云中,通过吸引与排斥的矛盾运动,逐渐发展成为有秩序的天体系统;他阐明地球和整个太阳系表现为某种在时间进程中逐渐生成的东西 1796年,拉普拉斯发表《宇宙体系论》,提出了类似的星云说,并对星云说进行数学和力学方面的论证。
后人把这两个类似的假说称为“康德—拉普拉斯星云说” 由此,自然界并非固定不变,而是有其历史渊源和演变规律的 恩格斯评价说“……康德在这个完全适合于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观念上打开了第一个缺口”•(2)地质“渐变论”• 1830年至1833年,英国地质学家赖尔(Lyell,1797-1875)在其发表的《地质学原理》一书中提出了地质渐变论,以地球的缓慢变化这样一种渐进作用,来说明整个地球、地球的表层以及地表上的动物和植物的变化都是自然力作用和演变的结果• 这个学说是对居维叶(G.Cuvier,1769-1832)的“灾变说”的一个有力批判打破了造物主的神创论•(3)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 19世纪40年代,法国物理学家迈尔、英国物理学家焦耳等人通过各自的途径发现了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揭示了自然界的热、光、电、磁、机械和化学等物理现象实际上是能量的不同形式之间的联系与转化,从而打破了形而上学关于无机物之间没有联系的旧观念因此自然界的一切运动都可以归结为一种形式向另一种形式不断转化的过程•(4)尿素的人工合成• 1828年,德国化学家维勒(F.Wohler,1800—1882)发表《论尿素的人工合成》一文,总结了他用人工成功地从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尿素的研究成果,从而打破了有机物和无机物有着不可逾越的界限的观念。
证明了适用于无机物的化学定律对有机物同样适用,而且把康德还认为是无机界和有机界之间永远不可逾越的鸿沟大部分填平了•(5)细胞学说• 1838年,德国生物学家施莱登(M.J.Schleiden,1804-1881)发表《关于论植物起源的资料》一文,指出植物是由细胞组成的;1839年,德国生物学家施旺(Schwann,1810-1882)发表了《关于动植物的结构和生长的一致性的显微研究》,明确指出动物和植物一样,也是由细胞组成的• 细胞学说的建立,证明了一切生命物质的基本单位是细胞,无论是动物还是植物都是由单一细胞发展而生成的,从而揭示了生命现象、特别是植物和动物之间的本质同一性,揭示了有机体产生、成长及其构造的秘密•(6)生物进化论• 1859年,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物种起源》一书的出版,用大量事实论证了生物界的任何物种,都有其发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都是自然界长期进化的结果,揭示出生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规律,体现出自然界的发展规律•马克思和恩格斯称达尔文的进化论“证明了自然界的发展”,为自然界历史观“提供了自燃史的基础”•(7)电磁场理论• 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H.C.Oersted,1777-1851)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
1831年,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即变化的磁场产生电场)1865年,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描述了电磁场运动变化规律的电磁场理论,揭示了电、磁和光的统一性,实现了物理学史上的又一次综合•(8)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律是指元素的性质随着元素的原子量的增加而呈周期性的变化• 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等人发现元素周期律这一发现揭示了元素由量变到质变、量与质相互关联的实质,为唯物辩证法提供了自然科学上的论据•恩格斯说门捷列夫“应用黑格尔的量转化为质的规律,完成了科学上的一个勋业”•(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的自然哲学思想渊源•[1]直接先驱:德国古典自然哲学• 康德关于空间与时间、物质与运动、变化与发展的哲学思考,包含了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刻画了一幅关于宇宙的结构与发展的宏观图景• 黑格尔是德国古典自然哲学的集大成者他强调,自然哲学必须以自然科学为基础,接受自然科学从经验中给自己准备的材料,并把这种材料重新加以改造同时,他也批判那种蔑视思维、以纯粹经验主义为标榜的科学家,指出自然科学同样是用思维方式来考察自然,而二者的关系就在于范畴的转换•黑格尔将自然界看作是一种由各个阶段所组成的体系,其中一个阶段是从另一个阶段产生的。
并提出“自然界是一个活生生的整体”的著名论断•德国古典自然哲学最主要的价值,即在于把世界描绘成是一个过程的集合体,而不是单纯事物的集合体,并且明确地提出了矛盾是运动、变化、发展的源泉的思想 黑格尔的自然哲学包含了不少天才的思想,如论证了空间、时间、运动和物质的统一,提出了物质的连续性与间断性的统一,猜测到最简单的生命是从化学过程产生的 •[2] 马克思、恩格斯对德国古典自然哲学的批判与继承•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地总结了当时自然科学的最新成就,继承了古代自然哲学思想中唯物、辩证的成分,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而上学性质,批判地吸取了德国古典自然哲学特别的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思想、特征与重大意义•1、基本思想•[1]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万物的本原与基础,自然界除了运动着的物质及其表现形式之外,什么也没有;•[2]运动无论在量上还是质上都是不灭的;•[3]意识和思维是物质高度发达的产物,即人脑的属性与机能;•[4]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5]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矛盾的统一体,它们既是对立、又是统一的,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由此推动着自然界的运动与发展。
•[6]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之中,处于永久的产生与消亡之中,处于不断的运动和转化过程之中•[7]自然界、社会历史、人类思维的发展,都是按辨证规律进行的,实质上可归结为以下三个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对立转化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8]在自然的发展过程中,在自然的特定领域发展的特定阶段上,产生了人类与人类社会其中,劳动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劳动创造了人”•[9]随着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入展开,使原有的自然领域不断得到认识与改造,于是出现了一个与外在于人的活动的“纯自然”所不同的具有新质的“人化自然”,即带有人类文化与文明特征的自然界,是人的现实自然界•2、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特征:•[1]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一方面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心主义相对立;另一方面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克服了形而上学的机械性、向而上学性和不彻底性•[2]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 将自然界人类和社会历史统一起来,看成一个统一的历史过程,遵循着统一的辩证法规律•[3]天然自然与人化自然的统一•[4]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是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 人作为自然存在物,“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另一方面,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和制约的存在物。
•3、意义——批判的、革命的,而不是僵化、保守的•[1]实现了自然观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深刻地揭示了自然界本身发展的辨证法标志着人类思维从古代朴素的辩证思维到近代的形而上学思维再复归到辩证思维的否定之否定过程•[2]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科学方法论以及科学与社会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3]为科学与技术提供了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的理论前提•[4]为自然科学与人的科学的结合提供了理论依据• 该自然观强调自然与社会的相互联系,认为自然科学与人类社会、自然科学与人的科学是不能分离的• 谢谢大家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