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舰船用燃气轮机2006 年底服役的 115 号和 116 号 051C 型防空驱逐舰(上图)加入北海舰队服役该级军舰留给世人深刻印象的不仅是基于俄罗斯 S-300F(SA-N-6)导弹的区域防空系统,还有就是该级军舰作为 21 世纪唯一使用蒸汽动力的新一代主力战舰而格外引人注目可以说,基于 167“深圳”号(051B)改型而来的 051C 型导弹驱逐舰正是人民海军发展史的缩影,在它身上可以看到我国舰船用燃气轮机的坎坷发展之路我国舰船用燃气轮机研发的起步并不算晚据我国燃气轮机专家、中国工程院闻雪友院士介绍,国内有关方面根据《国防科学技术十年规划》 ,在 1958 年即着手研发计划的具体组织实施当时决定成立南、北方两个联合设计组,先开展大、中、小三型燃气轮机的可行性论证和方案设计1960 年初,在对方案设计审查的基础上,确定重点进行 4410 千瓦舰船用燃气轮机的研制工作为加强舰船用燃气轮机的设计、研制工作,决定成立专业研究所与此同时,在 1959 年底,根据中苏双方的协定,苏联将其研制的第一款舰船用燃气轮机 M-1 的图纸运抵我国 M-1 曾装于苏联 183K 型鱼雷快艇,功率为 2940 千瓦,翻修寿命 100 小时,在苏联已被淘汰。
可见,国内燃气轮机产业的开局、布局是不错的,一开始就是自行设计和仿制两条腿走路在当时对舰船用燃气轮机知之甚少,工艺水平也很低的状况下,从 M-1 图纸到达,经翻译、消化、工艺准备、试制和装配,上海汽轮机厂仅用11 个月就完成了首台样机的制造由于原机结构设计存在缺陷,加之制造、装配质量欠佳,苏方又未提供计算资料,台架试车并不顺利,历经3年才通过了验收试验4410 千瓦的燃气轮机则是我国自行设计、研制的首型舰船专用机,1964 年完成设计整机试验阶段曾发生涡轮叶片严重烧伤、主轴承损坏等事故,最终完成 500 小时耐久性试车,其后进行小批量生产与此同时,开展了双机并车传动装置的研制,包括行星减速器、液力耦合器、自动同步离合器及其自动控制系统,整套双机并车传动装置在陆上试验站进行了 150 小时试车这也是我国第一次进行并车传动装置的研制在整机及装置试验中进行了详尽的科研性测量和试验,获取大量宝贵的数据和资料遗憾的是,虽然整个动力装置的可靠性已满足要求,具备了装艇使用的条件,但因研制周期过长,拟装猎潜艇的计划调整而未能装舰使用该型发动机的研制成功开创了我国舰船用燃气轮机自行设计的先河,打破了“零”的记录,从技术到材料全部立足于国内,研制中所积累的一整套设计、制造、试验、运行实践经验和技术设施、手段,为我国舰船用燃气轮机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正因为在 4410 千瓦燃气轮机中完全自行研制的压气机获得成功,在该压气机前加 0 级、00 级,使空气流量、压比增加,又将燃气初温提高到 1000℃,发展出一型 9190 千瓦的舰船用燃气轮机在自行设计、生产舰船用燃气轮机取得成功之前,国内相关企业、单位在发展工业用燃气轮机,以及引进国外的成熟技术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我国在引进苏联燃气轮机技术的同时,还引进了瑞士 BBC 公司的列车发电机组60 年代至 70 年代初,上汽、哈汽、南汽和东方汽轮机厂都曾以厂所校联合的方式,自行设计和生产过燃气轮机,涡轮进气初温达到700℃等级,与当时的世界水平差距不大比较典型的机型有:南京汽轮机厂于 1964 年制成国内第一台 1500 千瓦的发电用燃气轮机,哈尔滨汽轮机厂于 1969 年制成国内第一台机车用 2205 千瓦的燃气轮机70 年代中期,为配合川沪输气管线的建设,由国家计委批准,以南汽为基础,投资 1.4 亿,并将各地燃机专业人员 200 余人调入南汽,建设了我国重型燃气轮机科研生产基地并由原第一机械工业部负责在南汽组织了由全国近百个单位参加的 23 兆瓦燃机大会战于 1978 年成功地完成了第一台全国产化样机的试制工作并通过了国家鉴定,这是我国当时最大功率的燃气轮机,涡轮进气初温 990℃等级。
之后,共生产同型号机组 3 套用于发电,目前仍在使用此次会战充实和壮大了重型燃气轮机设计和科研队伍,到目前为止,仍是我国重型燃气轮机工业的技术基础70 年代后期,哈汽、上汽、东汽和南汽按国家川沪输气管线计划,联合设计了 17.8 兆瓦驱动用燃气轮机由于国家能源政策的调整,未能投入生产1986 年 8 月,中国航空技术进出口公司、成都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和美国联合技术公司涡轮动力部、普惠公司签署了共同开发 FT8 燃气轮机项目的合同该合同于当年 11月生效在 FT8 燃气轮机合作项目中,美方对 FT8 的设计、生产技术全面负责,并承担FT8 与 JT8D 通用零部件和控制系统的制造和国际销售中方参加设计,承担更改设计零部件、动力涡轮和部分箱装体的制造,并负责国内、东南亚等 27 个地区的国际销售业务美方在市场销售、制造、质量控制、安装调试和用户服务方面为中航技提供全面的技术支援FT8 的首台样机于 1988 年开始试验根据合同规定,第一台生产型机组于 1989 年或1990 年在中国问世;第一台舰船用机组将由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进行试验,随后将装备海军舰艇历时 10 年联合研制的 FT8 燃气轮机,最大功率为 24.8 兆瓦,热效率达 38.7%,可用于发电、机械驱动和舰船动力。
FT8 燃气轮机技术的引进,不仅填补了中国大功率航改燃机制造业的空白,也使我国跨入世界航改燃机制造的先进行列自 1996 年 8 月试制成功后已经在全国多个燃气电站得到应用,在使用中体现了极其优异的可靠性90 年代,上海汽轮机厂股份有限公司、哈尔滨汽轮机厂有限责任公司、南京汽轮电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积极寻求国际合作,生产大功率燃气轮机例如,南京汽轮机厂与通用电气公司合作生产了 MS6001 大型发电燃机中国航空工业在七八十年代,在航改燃机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主要有:以涡轴 5 为原准机改型而成的 792SB,以涡桨 6 为基础衍生发展的涡桨 6 改 2 甲(WJ6G2A ) 、涡桨 6改 4 甲(WJ6G4A)和 409 型,以涡喷 6 为基础改型的涡喷 6 改(WP6G) ,以涡扇 9(国产“斯贝” )为原准机派生而来的涡扇 9 改 1 甲(WS9G1A )和 410A(G2)等燃气轮机其中,有关方面曾试图将 WJ6G2A、WJ6G4、410A(G2)等航改轻型燃机用于气垫船和作战舰艇,但由于种种原因而没有最终应用关于国产“斯贝”航改燃机,笔者再补充一下:航空工业部门在 1981 年底开始进行将“斯贝”派生为 9560 千瓦舰用燃气轮机的研制工作。
1983 年,国家经委等部门联合下达由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 703 所与航空工业部 614 所(无锡航空动力控制系统研究所),430 厂(西安航空发动机公司)跨部联合,承担“斯贝”舰船用航改燃机任务1989 年完成燃气发生器耐久试验及交付试验,1992 年完成整机试验其间还进行了新研低压压气机的工作,使发动机的功率可提高至 11030 千瓦在研制“斯贝”航改燃机期间,国家经委等部门于 1983 年确定今后轻型燃气轮机走航改的发展道路;1985年国家计委,经委批准在航空部成立中国轻型燃气轮机开发中心,统一归口轻型燃气轮机的规划、研制、生产、成套和引进工作上述规定,对于我国轻型燃气轮机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进入 21 世纪以来,上世纪 80 年代制定并实施高性能航空燃机计划结出了硕果:中航工业继成功研制出“昆仑” (涡喷 14) 、 “太行” (涡扇 10)军用发动机以后,在其基础上,又先后在工业与舰船用燃气轮机领域取得成功2002 年以后,沈阳发动机设计研究所(606 所) 、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西安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等单位研制成功 12800 千瓦的 QD128、7000 千瓦的 QD70 航改燃机。
不久,又推出QC185/QC185 等一系列的工业与舰船用燃气轮机 QD128 系国内首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等功率的燃气轮机,主要用于发电、热电联供、管输动力及船舶动力其主要技术指标为:输出功率 12800 千瓦,热效率 30%,耗油率为 0.27 千克/千瓦·小时,空气流量 62 千克/ 秒,动力涡轮转速 4700 转/分在海拔 4000米以下大气温度为-45℃~+45℃条件下都能可靠工作截至 2009 年 10 月中旬,该型机组自 2006 年 6 月开始运行以来,已在大庆北亚电厂安全运行超过 4000 小时QD70 是中航工业研制的小功率等级的轻型燃气轮机,可用于发电或热电联供、机械传输、船舶动力1998 年开始研制,2003 年实现首台点火截至 2008 年 10 月底,已经累计在外场并网发电3300 余小时其输出功率为 7060 千瓦(最大 8000 千瓦) ,热效率 31%,空气流量 29 千克/秒,动力涡轮转速 8300 转/分2004 年 11 月 1 日,中航一集团在珠海召开的国产新型燃气轮机首次面世新闻发布会上宣布,中国在“太行”发动机基础上成功开发了新型舰船用燃气轮机 QC185。
该型中等功率的轻型燃气轮机可用于管输动力、发电或热电联供、船舶动力输出功率 17780 千瓦,热效率 36%,空气流量 58 千克 /秒,动力涡轮转速 5500 转/分,重量 5800 千克据研发部门称,QC185 与其他燃气轮机相比,功率档次适当,热效率高,重量轻,体积小,加速性好,可靠性高,综合性能指标处于同档功率世界先进水平之列据报道,2008 年 4 月 28日,海军用某型燃气轮机在沈阳通过技术鉴定作为国内首型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海军用航改燃机,顺利地按合同规定,按期保质完成该燃机的研制任务,满足技术指标从上述文字分析, “某型燃气轮机”即 QC185该型燃机的成功研制,对海军动力装备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有关单位在“昆仑”发动机基础上,结合国内航空发动机的最新成果,研制了采用间冷回热技术的新一代舰用燃气轮机 QC260由于尚未公开其技术指标,其具体性能不详但是按照命名法,估计其功率可达 26000 千瓦等级,已经达到了 LM2500 的功率水平我国在 1993 年引进乌克兰的 UGT-25000 之后,由中航工业致力于国产化工作有关方面介绍,在 UGT-25000 舰船用燃气轮机基础上改型的工业用燃气轮机名叫QD280,2007 年由西安航空发动机(集团)公司开始研制, 2008 年底完成燃气发生器研制工作。
其主要用途为发电、管道增压,在 ISO 条件下,输出功率为 28670 千瓦,热效率为37%当然,我国引进原本作为舰船动力的 UGT-25000,绝非仅仅用于工业领域,鉴于国内驱护舰缺乏国产燃气轮机的事实,国内势必加快在其基础上改进的 QC280 舰船用燃气轮机的国产化工作其中,燃气发生器的国产化由西安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负责,动力涡轮由哈尔滨汽轮机厂有限责任公司负责制造,中船重工 703 所负责成套UGT-25000 的国产化工作不仅包括提高其可靠性、可维护性,还包括:将进气罩壳改为整体箱式结构,隔热隔声效果得到明显改善;排气蜗壳由烟斗型改为矩形,并与燃气轮机安装在同一个底座上,彻底解决了排气管橡胶减震器过早老化的问题据称,该型燃气轮机已经在 169 舰上进行了装船试验2009 年 9 月 23 日,西安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首台装备机燃气发生器发运看来,首台正式使用的 QC/QD280 系列燃气轮机即将诞生,只是不知是工业用,还是舰船使用十五”期间,科技部 863 计划能源领域重大专项工程设立了重型燃气轮机和微型燃气轮机两个研制项目中航工业所属沈阳发动机设计研究所、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哈尔滨东安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等大型国有企业,联合中国燃气涡轮研究院、中科院工程热物理所、清华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