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学校化学集体备课教案 主备人:徐杰 二次备课第一节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燃烧的条件‘2.知道灭火的简单原理和方法;3.知道爆炸发生的原因,了解防范爆炸的措施;4.认识使燃料完全燃烧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燃烧条件、灭火原理等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化学思维;2.进一步认识与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能科学的认识研究燃烧、灭火和爆炸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燃烧的条件;2.灭火的原理与方法教学难点】:1.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的应用;2.探究方案的设计与实施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知识准备】:我们在认识到了许多物质的燃烧现象,试归纳:事 例观察到的现象镁条的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大量的热,产生白烟,生成一种白色的固体氢气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的火焰,放出大量的热,能在干冷烧杯内壁产生白雾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铁丝熔成小球,生成一种黑色的固体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色的光,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红磷的燃烧生成大量白烟,放出大量的热,生成白色固体…………燃烧反应的的特征可归纳为:发光、发热、化学反应【归纳总结】1.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
2.燃烧的现象:一般会伴随着光、焰、烟、雾 光:物质发生反应时,状态为固体时,一般是产生光; 焰:物质发生反应时,状态为气体时,一般是产生火焰; 烟:燃烧生成物有固体,一般会有烟产生,烟就是固体小颗粒分散在空气中形成的; 雾:就是液体小液滴分散在空气中形成的3.燃烧的条件:(1)物质具有可燃性;(2)可燃物与氧气充分接触(具有助燃性的物质);(3)可燃物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即可燃物的着火点;三个条件是缺一不可活动探究】:如何来证明燃烧的条件的确是由以上三条,缺一不可?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1.将分别蘸有酒精、水的小棉花球放到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片刻蘸有酒精的小棉花球燃烧起来了蘸有水的小棉花球没有燃烧酒精易燃,水不能燃烧,所以燃烧的条件之一就是需要可燃性2.用透明的玻璃杯罩住燃着的小蜡烛,观察小蜡烛的燃烧情况小蜡烛慢慢的熄灭随着蜡烛的燃烧,会不断消耗氧气,当氧气耗尽,蜡烛就熄灭,所以燃烧的条件之二就是需要有充足的氧气3.用一根小木条和一小块煤,分别在酒精灯上加热,观察现象小木条很快就被点燃小煤块没有明显的变化小木条和煤块的着火点不同,小木条的着火点较煤块的低,所以燃烧的条件之三就是温度要达到着火点【补充实验】:如图【观察现象】【交流总结】:铁片上的白磷燃烧起来,放出大量的白烟;而铁片上的红磷及水中的白磷都没有燃烧起来。
学生讨论】为什么水中的白磷和铁片上的红磷都没有燃烧?【解释及结论】:1).红磷没有燃烧起来,是因为红磷的着火点为240度左右,而白磷的着火点只有40度左右,所以相同的温度下,白磷能够燃烧起来,而红磷不能燃烧故燃烧的条件之一为温度达到着火点以上2).热水中的白磷没有燃烧起来,是因为在热水中没有足量的氧气,因此燃烧的条件之二就是要有充足的氧气开动脑筋】如何能使水中的白磷在水中燃烧起来?你有那些方法?【观察与思考】【实验】:烧不坏的手绢实验过程:将2体积的95%的酒精与1体积的水混合把一块棉布手绢浸入配好的混合液中,浸入后取出,轻轻拧干,用坩埚钳夹持,在酒精灯上点燃,并轻轻抖动手绢观察现象】你观察到什么现象?实验现象:手绢表面迅速燃烧起来,熄灭后,手绢并没有烧坏实验解释:酒精的着火点比棉布要低得多,因此在酒精灯上加热后,在棉布表面的酒精迅速燃烧起来,而酒精液体中含有大量的水,燃烧过程中,水吸收放出的热量而蒸发,使棉布始终不能达到着火点,因此棉布就不能真正的燃烧起来活动探究】水火无情,如何使火熄灭?【总结】灭火的原理(1)将可燃物撤离燃烧区,与火源隔离如煤气起火,我们应先迅速关闭阀门;森林火灾时,砍一些外围树木,形成隔离带;“釜底抽薪”等;(2)将燃着的可燃物与空气隔离。
如厨房油锅起火,盖上锅盖;酒精灯熄灭时用灯帽;干粉灭火剂或消防用砂等(3)使用大量的冷却剂,使燃烧物的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如吹灭蜡烛,干冰灭火剂注意:有很多情况下,灭火的原理是很多的如:(1)水灭火的原理是既能降低燃烧物的温度,也能覆盖在燃烧物表面,与空气隔绝(2)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剂或干冰灭火剂的原理,不仅是利用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可以起到隔绝氧气的作用,另外液态或固态的二氧化碳能吸收热量,形成气态二氧化碳而降低燃烧物的温度拓展视野】灭火剂的分类(1)泡沫灭火剂:我们市场上看到的泡沫灭火剂主要的反应原理是: 硫酸铝[Al2(SO4)3]+碳酸氢钠(NaHCO3)→硫酸钠(Na2SO4)+氢氧化铝[Al(OH)3]+二氧化碳(CO2) 利用二氧化碳和水来覆盖在燃烧物表面适用范围:扑灭一些木材,橡胶等固体的初起火灾,但不适用于扑灭电器,油类物质起火2)干粉灭火剂:利用高压二氧化碳作为动力,将干粉(主要含有碳酸氢钠和滑石粉等)覆盖在燃烧物表面,发生的化学反应原理为:碳酸氢钠(NaHCO3)碳酸钠(Na2CO3)+水(H2O) +二氧化碳(CO2)适用范围:扑灭油类,可燃气体和电气设备的初起火灾。
3)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剂:主要是利用液态二氧化碳气化吸收热量,使燃烧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以下从而达到灭火的目的,并且产生的二氧化碳又能覆盖在燃烧物的表面适用范围:扑灭一些面积不大的珍贵设备,档案资料,精密仪器仪表等优点:灭火后没有残留物)【活动探究】火灾发生后,你在火灾现场,应该注意那些方面?【交流总结】(1)一旦发生火灾,一定不能惊慌,要沉着应付:如果火势较小,则根据起火原因选择灭火器材和方法;如果火势较大,应立即拨打119求救;(2)如果被困在火灾区,应该用湿毛巾或衣服捂住口鼻(防止粉尘及一些有害气体进入),低下身子贴地、沿墙找到门从而离开火灾区(3)如果楼下火灾,应迅速向楼上转移,并求救(4)在房间里着火时,不要立即打开窗户(防止为火势提供充足的氧气)【小结本课】【布置作业】【教学反思】第二课时【复习旧知】1、燃烧需要哪些条件? 2、如何熄灭火焰?【联想与启示】1).可燃物的点燃方式:主要是由于可燃物的着火点不同,接触面积不同,导致点燃方式的不同火柴中红磷通过摩擦做功,就能提供引燃所需要的温度;蜡烛中烛芯棉线需要燃着火柴提供热量,才能达到着火点;而木块、煤球就需要更高温度。
2).燃烧现象的剧烈程度,与下列因素有关:氧气的浓度,可燃物的颗粒大小,以及接触面积等实例:锅炉的鼓风机;篝火丛中的火柴架空燃烧;蜂窝球的作用;蜡烛在空气中和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不同【活动探究】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实验:蜡烛的不完全燃烧实验现象:用一白瓷板放在燃烧的蜡烛火焰上方,立刻在白瓷板上出现黑色的粉末状固体实验解释:在空气中的氧气的浓度,无法使石蜡完全燃烧,遗留下没有完全被氧化的炭粉,而如果将蜡烛放入装有氧气的集气瓶中燃烧,由于氧气的浓度较大,使之完全燃烧,因此没有黑烟产生总结】:完全燃烧不完全燃烧燃烧条件有充足的氧气氧气不充足燃烧速度快慢释放热量多少碳氢的生成物二氧化碳和水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水和小的炭黑颗粒燃烧效率高低碳的燃烧碳+氧气(充足)二氧化碳碳+氧气(不充足)一氧化碳注意:一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有毒气体吸入人体内的一氧化碳跟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使血红蛋白丧失了输氧的功能,人体就因缺氧而窒息死亡毒性是化学性质)当发现家中煤气泄漏,应该马上打开门窗,切记不能打开电灯、排风扇等电器,防止电火花引起火灾空气中一氧化碳的来源:燃料的不完全燃烧、汽车的尾气、煤气泄漏等启示】:我们要认识到燃料的完全燃烧对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等的作用和意义。
讨论】:如何才可以使燃料完全燃烧?你有什么办法?【活动探究】:你知道生活中的哪些爆炸现象?轮胎爆炸,气球爆炸,锅炉爆炸,火药爆炸,汽油桶等燃料的爆炸,……根据爆炸的形成原因,我们可以分析得到有的仅仅是物理变化而引起的,有些爆炸是在发生化学变化后的结果观察思考】视频“粉尘的爆炸实验”(课本P95)【归纳总结】(1)爆炸的条件:a.化学爆炸:在有限的空间内,发生急速的燃烧,短时间聚积大量的热,使气体的体积迅速膨胀b.如果氧气的浓度高,或者可燃物(气体、粉尘)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很大,燃烧范围广,周围的空气迅速猛烈的膨胀比较容易发生爆炸的地点:加油站、仓库、粮仓……(2)易燃易爆物:遇到明火、高温或撞击时,极易发生燃烧或爆炸(3)防止爆炸的方法:通风、禁止烟火等(4)可燃性气体在空气中达到一定浓度时,遇到明火都会发生爆炸注意气体的爆炸极限,即容易导致爆炸的空气中可燃性气体的体积分数范围 所以,任何可燃性气体的性质试验之前,务必进行气体检验纯度实验【小结本课】【布置作业】【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