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易水学派课件

cl****1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722.47KB
约40页
文档ID:591095400
易水学派课件_第1页
1/40

易水学派:概说¨概念:以金代易州名医张元素为代表,以阐发脏腑病机及治疗为中心课题的一个医学流派,称之为易水学派易水学派:概说概念:以金代易州名医张元素为代表,以阐发脏腑病 易水学派:概说¨易水学派的创立易水学派的创立 ⑴ 社会历史背景 ⑵ 主要学术渊源及成就¨易水学派的学术继承和发展易水学派的学术继承和发展 李东垣的脾胃论 王好古的阴证论 罗天益的发挥 明代私淑易水学派诸家-温补学派的崛起 薛己 孙一奎 赵献可 张介宾 李中梓易水学派:概说易水学派的创立 易水学派:概说¨易水学派师承授受关系表易水学派师承授受关系表 ——李 杲——罗天益 . …高鼓峰 . …赵献可 …董废翁 . . …吕晚村 张元素 …… 薛立斋… . …张璐 ……张介宾… ……李中梓…沈朗仲 …马元仪—尤在泾 ——王好古 易水学派:概说易水学派师承授受关系表 张元素:生平与著作¨生平生平 张元素,字洁古。

金代易州(今河北易水县)人,生卒年不详 金代著名医家,易水学派的创始人 ¨代表著作代表著作《医学启源》《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 《珍珠囊》 张元素:生平与著作生平代表著作 张元素传¨《金史·本传》:“张元素,字洁古,易州人八岁试童子举二十七试经义进士,犯庙讳下第乃去学医,无所知名夜梦有人用大斧长凿,凿心开窍,纳书数卷于其中,自是洞彻其术河间刘完素病伤寒八日,头痛脉紧 ,呕逆不食,不知所为元素往候,完素面壁不顾,元素曰:“何见待之卑如此哉既为诊脉,谓之曰脉病云云曰:“然”初服某药,用某味乎?”曰:“然元素曰:“子误矣某味性寒,下降走太阴,阳亡,汗不能出今脉如此,当服某药则效矣完素大服,如其言遂愈元素自此显名¨元素治病不用古方,其说曰:“运气不齐,古今异轨,古方新病不相能也自为家法云 张元素传《金史·本传》:“张元素,字洁古,易州人 张元素:脏腑辨证说天地六位脏象图 属上二位天 太虚 金金火合德 燥金主清 肺上焦象天下络大肠 属 天面 火 君火主热 心包络 下络小肠 属中二位人 风云之路 木木火合德 风木主温 肝中焦象人 下络胆经 属 万物之路 火 相火主极热 胆 属下二位地 地面 土土水合德 湿土主凉 脾下焦象地 下络胃 属 黄泉 水 寒水主寒 肾 旁络膀胱 张元素:脏腑辨证说天地六位脏象图 属上二位天 太虚 金燥金主 张元素:脏腑辨证说Ø以天人合一观念阐释脏象 。

Ø 根据脏腑本气及经络循行部位,结合寒热虚实进行辨证Ø 指出脏腑病证的演变与预后Ø 从补虚、泻实、温寒、清热等方面提出脏腑病证的常用方药张元素:脏腑辨证说以天人合一观念阐释脏象 张元素:脏腑辨证说¨以肝脏为例 ((1)论述肝脏的生理)论述肝脏的生理 “肝脉本部在于筋,与胆为表里,足厥阴也,其经王于春,乃万物之始生也其气软而弱,其脉弦长曰平 张元素:脏腑辨证说以肝脏为例 ((2)归纳肝脏的病变及辨证)归纳肝脏的病变及辨证¨肝脏:脉实而弦,此为太过,病在外,令人胸胁胀满凡肝实则胁下引痛,喜怒;虚则如人将捕之其气逆则头痛、耳聋、颊赤,其脉沉而急,浮之亦然,主胁支满,小便难,头痛眼眩脉急甚主恶言,微急气在胁下缓则呕逆,微缓水痹大甚内痈吐血,脉大筋痹小甚多饮,微小痹滑甚颓疝,微滑遗尿涩甚疭挛肝之积气在左胁下,久而不去,发为咳逆,或为痎(jiē)疟虚梦花草茸茸,实梦山林茂盛2)归纳肝脏的病变及辨证肝脏:脉实而弦,此为太过,病在外, 补充:胆之经,足少阳,风,甲木¨《脉诀》云:左关,肝与胆脉之所生也先以轻手得之,是胆,属表;后以重手取之,是肝,属里肝合筋,肝脉循经而行持脉指法,如十二菽之重,按至筋平,脉道如筝弦者,为弦;脉道迢迢者,为长。

此弦长,乃肝家不病之状也肝脉本部在筋,若出筋上,见于皮肤血脉之间者,是其浮也;见于筋下,见于骨上,是其沉也临病细推之,举一知十之道也补充:胆之经,足少阳,风,甲木《脉诀》云:左关,肝与胆脉之所 张元素:脏腑辨证说 ((2)归纳肝脏的病变及辨证)归纳肝脏的病变及辨证 肝中寒,则两臂不举,舌燥,多太息,胸中痛,不能转侧,其脉左关上迟而涩者是也 肝中热,则喘满多嗔,目痛,腹胀不嗜食,所作不定,梦中惊悸,眼赤,视物不明,其脉左关阳实者是也 肝虚冷,则胁下坚痛,目盲臂痛,发寒热如疟状,不欲食,妇人则月水不来,气急,其脉左关上沉而弱者是也 张元素:脏腑辨证说 (2)归纳肝脏的病变及辨证 张元素:脏腑辨证说 是动则病腰痛,甚则不可俯仰,丈夫颓疝,妇人小腹肿,甚则嗌干,面尘色 肝实则两胁下引痛,喜怒;虚则如人将捕之 本病:诸风眩运、僵仆强直、惊痫、两胁肿痛、胸肋满痛、呕血、小腹疝痛、癥瘕、女人经病等 标病:寒热、疟、头痛、吐涎、目赤、面青、多怒、耳闭、颊肿、筋挛、卵缩、丈夫颓疝、女人少腹肿痛、阴病等张元素:脏腑辨证说 是动则病腰痛,甚则不可俯仰,丈夫颓疝, 病案:¨文学俞元倩忧忿经旬,忽然小便不禁,医皆以补脬固肾之剂投之,凡一月而转甚。

李(士材)曰:六脉举之则软,按之则坚,此肝肾之阴有浮热也用丹皮、茯苓各二钱,苦参八分,甘草梢六分,黄连一钱,煎成,调黄鸡肠与服,六剂而安适有医云:即愈当大补之数日后,仍复不禁,再来求治曰:肝家素有郁热,得温补而转炽遂以龙胆泻肝汤加黄鸡肠服之,四剂即止更以四君子加黄连、山栀,一月而痊病案:文学俞元倩忧忿经旬,忽然小便不禁,医皆以补脬固肾之剂投 张元素:脏腑辨证说 列举肝脉的病理变化列举肝脉的病理变化 “脉急甚,主恶言;微急,气在胁下缓甚,则呕逆;微缓,水痹大甚,内痈,吐血;微大,筋痹小甚,多饮;微小,痹滑甚,?疝;微滑,遗尿涩甚,流饮;微涩,疭挛 张元素:脏腑辨证说 列举肝脉的病理变化 张元素:脏腑辨证说 ((3)指出肝病的演变及预后)指出肝病的演变及预后 “肝病旦慧,晚甚,夜静肝病头痛目眩,胁满囊缩,小便不通,十日死又身热恶寒,四肢不举,其脉当弦而急;反短涩者,乃金克木也,死不治 张元素:脏腑辨证说 (3)指出肝病的演变及预后 张元素:脏腑辨证说((3)总结肝病的治疗法则)总结肝病的治疗法则 “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甘草肝欲散者,急食辛以散之,川芎补以细辛之辛,泻以白芍药之酸。

肝虚,以陈皮、生姜之类补之经曰:虚则补其母水能生木,水乃肝之母也,若以补肾,熟地黄、黄柏是也如无他证,惟不足,钱氏地黄丸补之实则芍药泻之,如无他证,钱氏泻青丸主之,实则泻其子,心乃肝之子,以甘草泻之 张元素:脏腑辨证说(3)总结肝病的治疗法则 张元素:脏腑辨证说¨具体用药法具体用药法 肝:有余泻之(行气、行血、镇惊、搜风) 不足补之(补血、补气) 本热寒之(泻木、泻火、攻里) 标热发之(和解、解肌)张元素:脏腑辨证说具体用药法 ◆有余泻之¨肝实则为有余,故用泻,下分五法:¨泻子: 心为肝之子,泻心火,所以泻子也¨行气: 肝主血,而气者所以行乎血,气滞则血凝,行血中之气正以行血也 香附、川芎、瞿麦、牵牛、青橘皮¨行血: 血凝滞不行则为实,旧血不去则新血不流,破血乃所以行血也红花、鳖甲、桃仁、莪术、京三棱、穿山甲、大黄、水蛭、虻虫、苏木、牡丹皮¨镇惊: 邪入肝经则魂不安而善惊,逐风热,坠痰涎,皆所以镇之。

雄黄、金箔、铁落、珍珠、代赭石、夜明砂、胡粉、银箔、铅丹、龙骨、石决明¨搜风: 肝主风木,故诸风属肝,搜风之法,于肝经独详羌活、荆芥、薄荷、槐子、蔓荆子、白花蛇、独活、皂荚、乌头、防风、白附子、僵蚕、蝉蜕◆有余泻之肝实则为有余,故用泻,下分五法: ◆不足补之肝虚则为不足,故用补,下分三法:¨补母:肾为肝之母,故云肝无补法,补肾即所以补肝也枸杞、杜仲、狗脊、熟地黄、苦参、萆薢、阿胶、菟丝子¨补血:血宜流通,而恶壅滞补血之中,兼以活血,乃善用补者也 当归、牛膝、续断、白芍药、血竭、没药、川芎¨补气:木性条达,郁遏之则其气不扬,辛以补之,所以达其气 天麻、柏子人、苍术、菊花、细辛、密蒙花、决明、谷精草、生姜◆不足补之肝虚则为不足,故用补,下分三法: ◆本热寒之 ¨泻木:木中有火,泻木亦不外泻火,但酸以泻木,咸以泻火,泻中有补,与下泻火攻里,有虚实之分,与上补母补气血,又有寒温之变 芍药、乌梅、泽泻¨泻火:苦寒泻火,亦是泻其有余,但不用攻伐,止用寒凉,亦是和解之法 黄连、龙胆草、黄芩、苦茶、猪胆¨攻里:行血亦用大黄,是行血亦攻里,但攻里不必行血,故另立攻里一条,皆所以泻实火也。

大黄◆本热寒之 泻木:木中有火,泻木亦不外泻火,但酸以泻木,咸以 ◆标热发之¨和解 肝之表,少阳也,故少阳和解之法 柴胡、半夏¨解肌 邪入筋而用解肌法,解肌而用太阳发表药,盖邪已深入,引之从肌肉而皮毛也 桂枝、麻黄◆标热发之和解 脏腑辨证重视脏腑辨证重视“胃气胃气” ¨ 张元素称:“胃者,人之根本,胃气壮,则五脏六腑皆壮也,足阳明是其经也胃气绝,五日死”张氏的思想传之于李杲,才有脾胃学派的创立因此,对后世医家的启示,功莫大焉脏腑辨证重视“胃气” 张元素称:“胃者,人之根本,胃气壮, 张元素:遣药制方论¨气味厚薄与升降浮沉气味厚薄与升降浮沉 “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 “茯苓淡,为天之阳,阳也,阳当上行,何谓利水而泄下? 经云:气之薄者,阳中之阴,所以茯苓利水而泄下,亦不离乎阳之体,故入手太阳也 麻黄苦,为地之阴,阴也,阴当下行,何谓发汗而升上? 经曰:味之薄者,阴中之阳,所以麻黄发汗而升上,亦不离乎阴之体,故入手太阴也 附子,气之厚者,乃阳中之阳,故经云发热;大黄,味之厚者,乃阴中之阴,故经云泄下 竹淡,为阳中之阴,所以利小便;茶苦,为阴中之阳,所以清头目也。

张元素:遣药制方论气味厚薄与升降浮沉 张元素:遣药制方论 (1)风升生:味之薄者,阴中之阳,味薄则通,酸、苦、咸、平是也 防风、羌活、升麻、柴胡、葛根、威灵仙、细辛、独活、白芷、鼠粘子、桔梗、藁本、川芎、蔓荆子、秦艽、天麻、麻黄、荆芥、薄荷、前胡之类属之 (2)热浮长:气之厚者,阳中之阳,气厚则发热,辛苦温热是也 黑附子、干姜、干生姜、川乌头、良姜、肉桂、桂皮、草豆蔻、丁香、厚朴、益智仁、木香、白豆蔻、川椒、吴茱萸、茴香、玄胡索、缩砂仁、红蓝花、神曲之类属之 张元素:遣药制方论 (1)风升生:味之薄者,阴中之阳,味 张元素:遣药制方论 (3)湿化成:戊土其本气平,其兼气温凉寒热,在人以胃应之;己土其本味淡,其兼味辛苦咸苦,在人以脾以应之 黄芪、人参、甘草、当归、熟地黄、半夏、白术、苍术、桔皮、青皮、藿香、槟榔、广茂、京三棱、阿胶、诃子、桃仁、杏仁、大麦蘖、紫草、苏木之类属之 张元素:遣药制方论 (3)湿化成:戊土其本气平,其兼气温凉 张元素:遣药制方论 (4)燥降收:气之薄者,阳中之阴,气薄则发泄,辛、甘、淡、平、寒、凉是也。

茯苓、泽泻、猪苓、滑石、瞿麦、车前子、木通、灯草、五味子、白芍药、桑白皮、天门冬、麦门冬、犀角、乌梅、牡丹皮、地骨皮、枳壳、琥珀、连翘、枳实之类属之 (5)寒沉藏:味之厚者,阴中之阴,味厚则泄,酸、苦、咸、寒是也 大黄、黄柏、黄芩、黄连、石膏、草龙胆、生地黄、知母、汉防己、茵陈蒿、朴硝、瓜蒌根、牡蛎、玄参、苦参、川楝子、香豉、地榆、栀子之类属之张元素:遣药制方论 (4)燥降收:气之薄者,阳中之阴,气薄 张元素:遣药制方论¨脏腑苦欲与虚实用药脏腑苦欲与虚实用药 “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甘草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五味子脾苦湿,急食苦以燥湿,白术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黄芩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黄柏、知母 “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川芎;以辛补之,细辛;以酸泻之,白芍药…” 张元素:遣药制方论脏腑苦欲与虚实用药 张元素:遣药制方论Ø“四时五脏病,随五味所宜” 川芎散肝,细辛补肝,白芍泻肝;芒硝软心,泽泻补心,黄芪、甘草、人参泻心;甘草缓脾,人参补脾,黄连泻脾;白芍敛肺,五味子补肺,桑白皮泻肺;知母坚肾,黄柏补肾,泽泻泻肾Ø“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肝虚,用熟地黄、黄柏,或钱氏地黄丸补其肾;肝实,用甘草泻心。

张元素:遣药制方论“四时五脏病,随五味所宜” 张元素:遣药制方论Ø“肝胆:味辛补,酸泻;气温补,凉泻Ø“脾胃:味甘补,苦泻;气温热补,寒凉泻Ø“肺、大肠:味酸补,辛泻;气凉补,温泻Ø“肾、膀胱:味苦补,咸泻;气寒补,热泻Ø“心、小肠:味咸补,甘泻;气热补,寒泻 张元素:遣药制方论“肝胆:味辛补,酸泻;气温补,凉泻 张元素:遣药制方论 药物归经与引经报使药物归经与引经报使¨取药性之长,使各归其经 “头痛须用川芎,如不愈,各加行经药太阳蔓荆,阳明白芷,少阳柴胡,太阴苍术,少阴细辛,厥阴吴茱萸 黄连:泻心火 黄芩:泻肺、大肠火 白芍:泻肝火 知母:泻肾火 木通:泻小肠火 石膏:泻胃火 黄柏:泻膀胱火 用柴胡泻三焦火,必佐以黄芩;泻肝胆火,必佐以黄连 张元素:遣药制方论 药物归经与引经报使 张元素:遣药制方论Ø用引经之药,可向导全方 太阳小肠膀胱经病,在上则用羌活,在下则用黄柏; 阳明胃与大肠经病,在上则用升麻、白芷,在下则用石膏; 少阳胆与三焦经病,在上则用柴胡,在下则用青皮; 太阴脾和肺经病,用白芍药; 少阴心和肾经病,用知母; 厥阴肝与心包络经病,在上则用青皮,在下则用柴胡。

张元素:遣药制方论用引经之药,可向导全方 张元素:遣药制方论¨制方大法¨风制法:肝、木、酸,春生之道也,失常则病矣 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辛,以甘缓之,以辛散之¨暑制法:心、火、苦,夏长之道也,失常则病矣 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发之¨湿制法:脾、土、甘,中央化成之道也,失常则病矣 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佐以咸谈,以苦燥之,以淡泄之¨燥制法:肺、金、辛,秋收之道也,失常则病矣 燥淫于内,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辛润之,以苦下之¨寒制法:肾、水、咸,冬藏之道也,失常则病矣 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辛散之,以苦坚之张元素:遣药制方论制方大法 例如:目疾¨目疾暴发赤肿,羌活、防风、柴胡、香白芷、升麻、二制黄芩、黄连、甘草举病例)例如:目疾目疾暴发赤肿,羌活、防风、柴胡、香白芷、升麻、二制 黄芩: 气寒,味微苦,治肺中湿热,疗上热目中肿赤,瘀血壅盛,必用之药,泻肺中火邪,上逆于膈上,补膀胱之寒水不足,乃滋其化源《主治秘要》云:性凉,味苦甘,气厚味薄,浮而降,阳中阴也其用有九:泻肺经热一也夏月须用二也去诸热三也上焦及皮肤风热风湿四也。

妇人产后,养阴退阳五也利胸中气六也消膈上痰七也除上焦及脾诸湿八也安胎九也单制、二制、不制,分上中下也又云:苦,阴中微阳,酒炒上行,主上部积血,非此不能除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亦泻之,正此谓也去皮锉用《医学启源·卷之下·药类法象》黄连、黄芩、知母、黄柏,治病在头面及手梢皮肤者,须酒炒之,借酒力上升也咽之下,脐之上者,须酒洗之;在下者生用凡熟升生降也《医学启源·卷之下·药性生熟用法》黄芩: 气寒,味微苦,治肺中湿热,疗上热目中肿赤,瘀血壅盛, ◆药性生熟用法¨黄连、黄芩、知母、黄柏,治头面及手梢皮肤者,须酒炒之,借酒力上行也咽之下,脐之上者,须酒洗之;在下者生用凡熟升生降也◆药性生熟用法黄连、黄芩、知母、黄柏,治头面及手梢皮肤者,须 药用根梢法¨凡根之在上者,中半已上,气脉上行,以生苗者为根中半已下,气脉下行,如土者为梢当知病在中焦用身,上焦用根,下焦用梢经曰:根升梢降药用根梢法凡根之在上者,中半已上,气脉上行,以生苗者为根中 去脏腑之火¨黄连泻心火,黄芩泻肺火,白芍药泻肝火,知母泻肾火,木通泄小肠火,黄芩泻大肠火,石膏泻胃火柴胡泻三焦火,须用黄芩佐之;柴胡泻肝火,须用黄连佐之,胆经亦然黄柏泻膀胱火,又曰龙火,膀胱乃水之府,故曰龙火也。

¨已上诸药,各泻各经之火,不惟止能如此,更有治病,合为君臣,处详其宜而用之,不可执而言也去脏腑之火黄连泻心火,黄芩泻肺火,白芍药泻肝火,知母泻肾火, 张元素:遣药制方论 “当归拈痛汤:治湿热为病,肢节烦痛,肩背沉重,胸膈不利,遍身痛,下注于胫,肿痛不可忍经云:湿淫于内,治以苦温,羌活苦辛,透关利节而胜湿,防风甘辛,温散经络中留湿,故以为君水性润下,升麻、葛根苦辛平,味之薄者,阴中之阳,引而上行,以苦发之也;白术苦甘温,和中除湿;苍术体轻浮,气力雄壮,能去皮肤腠理之湿,故以为臣血壅而不流则痛,当归身辛温以散之,使气血各有所归人参、甘草甘温,补脾养正气,使苦药不能伤胃仲景云:湿热相合,肢节烦痛,苦参、黄芩、知母、茵陈者,乃苦以泄之也凡酒制药,以为因用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猪苓甘温平,泽泻咸平,淡以渗之,又能导其留饮,故以为佐气味相合,上下分消,其湿气得以宣通矣 张元素:遣药制方论 “当归拈痛汤:治湿热为病,肢节烦痛 张元素:扶养脾胃¨治脾宜守、宜补、宜升¨治胃宜和、宜攻、宜降 脾土虚弱证,用药分“补气”和“补血”两方面 补气:人参、黄芪、甘草、陈皮、升麻、葛根等。

补血:白术、白芍、大枣、木瓜、蜂蜜、胶饴、乌梅等¨治疗思想注重内因,倡“养正积自除” (1)枳术汤 枳术丸 (2)药物炮制:治虚弱人,大黄须煨;用黄柏、知母须酒浸曝干张元素:扶养脾胃治脾宜守、宜补、宜升 xiexie!xiexie!谢谢!谢谢!xiexie!谢谢! 。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