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问收获,但问耕耘,把最好的资料送给最好的自己!论苏轼对词体革新贡献姓名:XXX时间:20XX年XX月XX日 论苏轼对词体革新的贡献 目录 结构提纲…………………………………………………………………1 摘 要…………………………………………………………………1 关 键 词………………………………………………………………… 绪 论………………………………………………………………… 一、“以诗为词”——突破诗尊词卑的词论 ……………………… 二、以词抒发爱国的豪情壮志——扩大词的表现功能,开拓词境 ………………………………………………………………………4 三、对传统题材的开拓与创新…………………………………………6 四、参考文献:…………………………………………………………8 论苏轼对词体革新的贡献 【摘要】宋词是我国古代文苑中的奇葩之一,而宋词又有豪放与婉约之分苏轼是我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全能作家,他在散文、诗、词的创作领域具有卓越的成就,尤其是他的词,在我国词学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对于苏轼的词,向来褒贬不一,议论殊异但苏轼却创建豪放词风, 苏轼作为豪放的掌门人,一代文坛盟主,对词的贡献尤大他一生在政治上跌宕起伏,充满坎坷和悲剧;在文学上却是人们公认的天才、全才他这一文学巨匠的出现不是偶然的,是与当时社会以及个人命运息息相关 宋初诗文为“淫巧侈丽,浮华纂组”的西昆体所笼罩作品多作于酒筵歌席遣兴娱宾之际,内容多为“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为君持酒对斜阳,旦向花间留晚照”等流连风月、感伤时序的闲情闲愁,与“缀风月,弄花草”的西昆体诗文既无什么差异,亦未逸出花间词的侧艳樊篱虽然柳永一生专力写词,推进了词体的发展,但他未能突破词的传统格局,提高词的文学地位苏轼的出现,真正打破了“艳科”藩篱,革新浮靡词风,给词以新鲜的血液和生命力他主张诗文应“有为而作”,在“文以意为主”的前提下,自由自在地表现世间万物,抒写主体情性;他把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带到词坛,引诗入词,在词的内容、题材、风格、情趣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富有开创性的革新 【关键词】苏轼 豪放 爱国 词体创新 贡献 一、“以诗为词”——突破诗尊词卑的词论 苏轼词的突出特点是“以诗为词”,他“以词的躯壳而赋予诗的神气”。
以诗入词”是苏轼对词体解放的巨大贡献,在词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以诗为词”,简单说来,就是用写诗的方法写词,把诗的题材、形象、意境、创作方法尽情入词,使词“诗”化成为新的独立词体 历来,人们对诗与词的区别,有所谓“诗庄词媚”的说法:诗言志,词寄情,诗为“正道”,词为“艳科”换言之,词只是表现男女恋情、离愁别恨或充当歌舞宴席上娱宾工具的艺术形式而已,是不登大雅之堂的久而久之,这种观点自晚唐五代的“花间派”词作流行以来,数百年间逐渐演化成一种程式化的专写艳情的绮靡陈腐的格套此即所谓“艳科”词到了北宋初年,词体便由于题材、内容的雷同和狭窄而走向了衰落此时,苏轼毅然举起了“有为而作”的大旗,把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推进到词的领域中去,“以诗为词”,从而打开了一个崭新的局面,“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苏轼对旧词体的改造并不是随心所欲的,他对诗词的关系有一个十分精辟而符合艺术规律的看法,即认为诗、词原是共源而分派,同工异曲的;词不过是“长短句诗”而已苏轼从理论上提倡词在表现深厚的情感内容,要有高远的立意和阔大的境界他的词学理想是推赏唐诗的气象和境界苏轼用唐诗之审美标准以衡词,其用意自然是希望能具有唐诗高华浑厚之美,正是他一贯的“以诗为词”观念的体现。
他还明确指出:“清诗绝俗,甚典而丽,搜研物情,刮发幽翳,微词宛转,盖诗之裔这就是说,词只是诗的“后裔”,词即是诗在他看来,词之于诗,既是相对诗的不同文艺体裁,又是诗的产物,更是诗人不同创造形态的创造物即词来源于诗,与诗同质异体以诗为词”是苏轼的词学本体论在苏轼看来,词在本质上可以同诗一样,表现主体的情性襟袍,可以抒写人生之遭遇,反映社会的盛衰和历史的浮沉;可以像诗一样有山光水色般的清丽,又可以如唐诗般的高华悲怆,气象恢宏,可以有铁马金戈、鼓角齐鸣的壮观,更可以有天风海涛浩浩荡荡的气势可见,苏轼“以诗为词”的理论,旨在呼应自己为词拓境千里的创作实践,为词注入强烈的主体生命意识,突出表现了抒情主题的个性风貌,扩大词的抒情功能,把小词的艳科小道的品质地位提到诗的地位上来,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 苏轼注重以词陶写情性,是其倡导词的诗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他把士大夫的情性志趣与市民喜好的通俗文艺形式结合到一起,注入词中,改变了五代以来词所缘之情多为相思眷恋的狭隘性,开拓了词的抒情功能,予词以诗的清高,提高了词的品位,也增强了词的生命力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作者熔铸了磅礴的诗的意境和诗的气韵,令人耳目一新,心胸振奋: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在词的上阕写围猎场面,渲染出词人的外在“狂”态,特别是“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词人与孙权相比,用典自然这里更含蓄显现出他勇武豪壮和有所作为的品格,从而使词充满了诗的豪情,诗的韵致词的下阕则写作者内在“狂”态,结语表现作者要求保卫边疆,为国效命的决心 总而言之,“以诗为词”的手法是苏轼变革词风的主要武器从本质上说,苏轼“以诗为词”是要突破音乐对词体的制约和束缚,把词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词体 二、以词抒发爱国的豪情壮志——扩大词的表现功能,开拓词境苏轼的一生升沉不定,备历险难他有经世济民的抱负,有独立的政治见解,耿直敢言,黑白分明,内外如一,而生活于派系倾轧严重,朝政反复无常的北宋后期,仍要激流勇进,卓然自立,无可避免会受到他人的排挤同时,也遭受了非常多的毁谤和打击但他始终保持着对人生和美好事物的追求他重视文章的社会功能,强调文要“有意于济世之用”,反对空虚无实的形式主义之风,提倡“有意而言,有为而作”的现实文风所谓“言必中当世之过”,就是要言之有物,避免“未有甚得于中而张其外”。
他还要求文学创作要反映人民疾苦,“伫立望原野,悲歌为黎元”,,这又使他的现实精神具有了强烈的人民性在他的词中,可以看到他抒写人生之遭遇,反映社会的盛衰,历史沉浮,山川之秀美等方面的作品 扩大词的表现功能,开拓词境,是苏轼改革词体的主要方向他将传统的表现女性化的柔情之词扩展为表现男性化的豪放之词,将传统上只表现爱情之词变革为表现性情之词,使词可以像诗文一样充分表现作者的性情怀抱和人格个性,可以充分广泛描写外在世界和内心世界正如元好问所说,东坡词是“性情之外,不知有文字” 苏词的内容把他的政治生涯,人生的遭遇揉合在一起,含有广阔的生活内容,丰富多彩的知识,形象鲜明生动如《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这是一首悼亡词,作者用平易质朴的语言写对去逝十年的亡妻的哀思,并融入自己仕途坎坷的身世之感,感情极为深挚词人在悼念王弗的时候,触发起自己对十年来艰难的人生经历,宦海风波的一番回顾这首词上阕写作者对王弗的思念,下阕记梦中还乡,深切地表现心中的悲痛而在另一首《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中,作者借习武出猎抒发了自己报国杀敌的志向,但由于朝庭内部剧烈的明争暗斗,迫使他离京外任,“书剑报国”的壮志难酬,从而在他内心兴起迟暮的苦闷和牢骚。
在词中作者以魏尚自况,显示自己希望能得到朝庭的信任和重任,以效力疆场,实现抗击侵扰之敌的宿愿苏轼有这首豪放词,是当时以革新政治为主要特征的时代精神的曲折反映,他以敏锐的时代感和富于开拓的创造精神,使其词在脉脉柔情的传统词风中,敲响了慷慨激越,纵横奔放的豪迈鼓乐,从而解放了词体,扩大词中的创作意境,赋予词以鲜活的思想和生命 元丰五年,苏轼在黄州写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作者面对长江抒发感慨,喟叹人生的短暂,长江之无穷尽,无数的历史事件和杰出人物像被波浪所淘汰一样,已经无影无踪了人物虽已成为过去,但他们的功业却仍然留在人间作者面对祖国大好河山,想起历史上出现的悲壮场面,古今人事的变化,更感到时不待人,而此时自己不能成就事业,发出了人生短暂的叹息不得志的心情,使他极力地歌颂周瑜,对古代英雄的向往,是苏轼内心深处永远不可能磨去的建功立业的大志,哪怕是经历了人生的大悲大喜,大起大落,那种儒家思想的治国安邦,报效朝廷的思想也没有从诗人的心里消亡。
其中对周瑜形象的刻划,英气勃勃,声界照人,为空前之笔,是苏轼对词坛杰出的贡献,寄托着作者爱国的豪情壮志 从《诗经》开始,我国诗坛枕不乏描写农村生活的作命但撼于诗词分流的偏见,中唐以来的词坛绝少农村词偶有渔家烷女、莲娃等形象出现,那也是美化了的,缺少泥土气息,苏词以反映农村生活,田园风光,乡土人情为题材的作品则别有一番风味如在徐州写的《浣溪沙》: 万顷风涛不记苏, 雪晴江上麦千车 但令人饱我愁无 翠袖倚风萦柳絮, 绛唇得酒烂樱珠 樽前呵手镊霜须 此词作于元丰五年(1082)冬词的上片描写雪景和作者由此而想象的来年丰收景象,以及人民有希望获丰收、饱暖而喜悦的心情,下片回叙前一日酒筵间的情景,抒发了词人对于民生疾苦的深刻忧思整首词境界鲜明,形象突出,情思深婉,作者以乐景表忧思,以艳丽衬愁情,巧妙地运用相反相成的艺术手法,极大地增强了艺术的形象性,深刻地揭示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同时,苏词的部份作品还深入探索人生哲理如《水调歌头》,作者咏月而兼怀人,抒写了对人生的感悟和对亲人的思念,表现出对于现实人生的执著态度和豁达胸怀上片写对月饮酒,以问月发端,由现实进入幻想,又由天上回到人间,展现了作者内心出世与入世的矛盾和自我解脱的感情变化过程。
下片写对月怀人,作者由月到人,由古到今,将物理的变化与人事的迁移联系起来,对人生的悲欢离合,作出了具哲理意味的解释在为月解脱的同时以理遣情,得到自我慰解,进而发出了美好的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作者表现的情感有些压抑,但境界开阔高远,基调是积极乐观的全词在叙事,抒情与议论的结合描写中,有对现实迫害的愤慨与藐视,有对人生的执著,有对人生哲理的议论,有对弟弟苏辙的深切怀念现实的迫害使它产生出世之想,而这种想法是暂时的,一刹那的他的执著人生,热爱现实,对现实的热切希望战胜一切同时在这首词中,也流露出一种无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对整个人生的厌倦和感伤,表现了一种对人生社会的怀疑情绪 三、对传统题材的开拓与创新——开创豪放词风 诗言志,诗言情言情是词的传统题材苏词中写男女之情的作品不少他继承《花间》遗风的一面,甚至偶涉媒独,但确有某些“自是扮家”有别于传统的情词苏词的风格刚柔兼具,多姿多彩,横竖烂漫他的词同他的诗文一样,往往以意为主,任情流泻,故其风格也随着内容特点,情感基调的变化而变化他的词具有诗的沉郁,诗的豪放,诗的淳朴正如陈之说的:“读其词而入其境如见其人,江山气象,人物风流,高情逸怀耿介旷达,而绝异于传统小词的女儿情态;读其词可以感奋激昂以壮击揖中流渡江复国之雄气,也可以宁静澹泊东篱种菊洁身自好。
苏轼革新词风,并非单纯反对婉约,而是要改变婉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