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中国说》导学案胡小伟导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和作用2 、理解中国少年与少年中国的关系,体会文章讴歌少年中国的激情3、体会排比句和比喻句在表达上的作用导学重点:朗读体会文章感情充沛的特点;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导学难点:理解中国少年与少年中国的关系,体会文章讴歌少年中国的激情导学过程:一、 导入课文:由 " 戊戌变法 " 过渡到梁启超以及课文二、检查预学情况,朗读熟悉课文1、朗读重点字词,解释重点词语2、指名朗读课文,明晰句子的节奏3、板书句子翻译三、 朗读探究课文方法:逐段朗读探究法(一) 学习第一段1、找到中心句并翻译2、明确此句是文章的中心论点,思考:是怎样提出的?3、小结: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二)学习第二段1、朗读第二段,思考:第二段写了什么?明确:第二段:论证老年与少年的不同性格,(并以此比拟国之老少括号内容较难概括,需引导学生找关键句理解2、 少年人与老年人性格有何不同?老年人 常思既往 留恋心 保守 永旧照例 如夕照 瘠牛多忧虑 灰心 怯懦 苟且 灭世界常厌事 一切事无可为少年人常思将来希望心进取日新破格如 朝阳 乳虎好行乐盛气豪壮冒险造世界常喜事 一切事无不可为3、作者把国民按老年和少年来区分并加以否定与肯定,目的何在?我们应该怎样认识?(三)学习第三段1、教师 朗读2、中国少年与少年中国有什么关系?用课文原句回答并背诵3、找出作者赞美少年中国的语句,大声朗读(用四字句热烈赞颂我少年中国及其英姿和光辉灿烂的前程。
其中用了八种象征和比喻,用自然界的种种物象烘托句式整齐,行文酣畅淋漓,热情奔放,语调高昂,给人以巨大的震撼力量1) 赏析比喻象征的作用示例: “红日初生,其道大光这句话运用象征的手法,形象地描绘出少年中国的灿烂前程2) 背诵文句4、概括本段内容明确:阐明中国少年肩负建设重任并热烈讴歌少年中国四、小结全文本文把封建古老的中国和他心目中的 “少年中国” 作鲜明的对比, 极力赞颂少年勇于改革的精神,针砭老年人消极保守的思想,鼓励人们奋发图强,肩负起建设少年中国的责任,表达了作者热切企盼祖国繁荣富强的愿望和积极进取的精神五、布置作业:背诵第三段①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②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③李贺:为报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④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⑤苏轼: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少年中国说》学案胡小伟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掌握重点语句的含义2.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感3.体会排比句和比喻句在表达上的作用4、背诵课文第 3 段一、资料链接1 .作者简介:梁启超( 1873~ 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早年极力鼓吹变法维新,是我国 19 世纪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变法维新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
在文学方面,他提倡“诗界革命”、 “小说界革命”等,对当时的文学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他在文学方面影响最大的是散文,他不赞成“桐城派”的古文,也不受汉魏古文的影响,而是追求“务为平易畅达”、 “纵笔所至不检束”他的散文条理清晰,笔锋常带感情,别具一种魅力, 为晚清的文体解放和五四白话文运动开辟了道路 著有《饮冰室合集》 2 .背景资料:本文写于 1900 年,是作者在维新变法失败后在日本时写的文章从日本人和西欧人称我国为 “老大帝国”说起, 以人喻国, 怒斥当权的清王朝封建贵族官僚是保守守旧、顽固苟且的 “老朽” 号召“中国少年” 肩负起救国的责任, 为创造一个繁荣富强的 “少年中国”而努力奋斗二、认真朗读课文,注释,利用工具书完成基础训练1.注音朗读恶( ) 怯懦( )( ) 苟且( )瘠牛( ) 澌()亡矞矞皇皇() 发硎()鹰隼()地履其黄()2.大声朗读课文,注意下列句子的停顿 1)惟思将来也故生希望心 2)此老年与少年性格不同之大略也 3)彼与此世界作别之日不远也 4)使举国之少年而果为少年也 5)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3、解释下列词语。
盖果恶欲既惟例故未经已经照苟且 瘠冤业吸张天戴其苍,地履其黄澌亡矞矞皇皇大略固翘足而待发硎疆雄然4、翻译下列句子①惟思既往也,事事皆其所已经者,故惟知照例②惟怯懦也故苟且,惟豪放也故冒险③老年人如夕照,少年人如朝阳老年人如瘠牛,少年人如乳虎④人固有之,国亦宜然⑤使举国之少年而亦为老大也,则吾中国为过去之国,其澌亡可翘足而待也⑥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⑦天戴其苍,地履其黄三、朗读思考1.概括每一段内容2. 少年人与老年人性格有何不同?3.中国少年与少年中国有什么关系?(默写)4.默写并赏析作者赞美少年中国的语句5.写出至少两句你积累的有关少年壮志雄心的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