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元曲简介课件

慢***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821KB
约46页
文档ID:208193900
元曲简介课件_第1页
1/46

元曲,目录:,一、元曲的简介,元曲又称夹心原本来自所谓的“蕃曲”、“胡乐”,首先在民间流传,被称为“街市小令”或“村坊小调” 元曲有严密的格律定式,每一曲牌的句式、字数、平仄等都有固定的格式要求和唐诗宋词鼎足并举,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三座重要的里程碑二、元曲的地位,元代社会使读书人位于“八娼九儒十丐”的地位,政治专权,社会黑暗,使元曲透出反抗的情绪;直斥“不读书最高,不识字最好,不晓事倒有人夸俏”的社会,直指“人皆嫌命窘,谁不见钱亲”的世风元曲中描写爱情的作品也比历代诗词来得泼辣,大胆元曲为反映元代社会生活提供了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崭新的艺术形式三、元曲的兴起,元曲的组成: 1、散曲(小令、带过曲和套数) 2、曲文(由套数组成,间杂以宾白和科范,专为舞台上演出的杂剧 散曲:只是用作清唱的歌词 散曲从体式分两类:“小令”和“散套”小令通常只是一支独立的曲子(少数包含二三支曲子)散套则由多支曲子组成,而且要求始终用一个韵散曲的曲牌也有各式各样的名称,如叨叨令、刮地风、喜春来、山坡羊、红绣鞋之类,这些名称多很俚俗,这也说明散曲比词更接近民歌四、元曲的发展,初期:元朝立国到灭南宋这一时期元曲刚从民间的通俗俚语进入诗坛,有鲜明的通俗化口语化的特点和犷放爽朗、质朴自然的情致。

作者多为北方人,其中关汉卿、马致远、王实甫、王小军、白朴等人的成就最高,比如关汉卿的杂剧、小令马致远被誉为元散曲中的第一大家“曲状元”和“秋思之祖”(天净沙秋思)中期:从元世祖至元年间到元顺帝后至元年间这一时期的元曲创作开始向文化人、专业化全面过渡,散曲成为诗坛的主要体裁重要作家有郑光祖、睢景臣、乔吉、张可久等 末期:元成宗至正年间到元末此时的散曲作家以弄曲为专业,他们讲究格律词藻,艺术上刻意求工,崇尚婉约细腻、典雅秀丽,代表作家有张养浩、徐再思等 元曲三要素:唱(唱词),科(动作),白(对白) 元曲的代表作:窦娥冤、天净沙秋思,五、元曲的体制,1、宫调:宫调是指中国古代音乐的调式,曲与宫调出于隋唐燕乐,南北曲常用的有五宫四调,通称九宫或南北九宫,包括有正宫、中吕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钟宫(五宫)、大面调、双调、商调、越调(四调),曲的每一个宫调都有各自的风格,或伤悲或雄壮,或缠绵或沉重元曲中的戏曲套数和散曲套数,是由两支以同一宫调的不同曲牌相联而成2、曲牌:俗称“曲子”,是对各种曲调的泛称,各有专名,如点绛唇、山坡羊等总数很多,元代北曲共335个,每一个曲牌都有一定的曲调、唱法,同时也规定了该曲的字数、句法、平仄等。

据此可以填写新曲词,曲牌大都来自民间,一部分由词发展而来,故曲牌名也有和词牌名相同的,但是内容并不完全一致此外,还有专供演奏的曲牌,但大多只有曲调而无曲词3、曲韵:用韵上有以下特点:平仄通押,不避重韵,一韵到底,借韵、暗韵、赘韵、失韵 4、平仄:曲在用字的平仄上比诗词更严,而特别注重每首末句的平仄5、对仗:曲的对仗要求比较自由,可平仄相对,也可平声相对,即平声对平声,仄声对仄声曲的对仗形式有“两字对”、“首尾对”、“衬字对”等十三种,在语言的运用和词序组合上有许多特点,主要表现在:有工对也有宽对,但宽对的现象更普遍;句中自为对;错综成对或倒字为对,如“忠臣不怕死,怕死不忠臣”;以俗语入对6、衬字:曲与词最显著的区别是有无衬字,有衬字的是曲,没有衬字的是词所谓“衬字”指的是在曲律规定必须的字数之外所增加的字,它不受音韵、平仄、句式等曲律的限制,衬字一般用于句首 在众多作家中,对元曲的形成作出开创性贡献的是元好问,他的作品清润疏俊,迥出时作,对元曲创作起着启导统领、规范的作用六、元曲的声情特点,元曲的宫调各具声情,音乐韵律皆可从其宫调中显现,元人芝庵唱论:大凡声音各应于律吕分做作六吕十一调,共计十七宫调。

如下: 仙吕宫唱:清新绵邈 南吕宫唱:感叹伤悲 中吕宫唱:高下闪赚 黄钟宫唱:富贵缠绵 正宫唱:惆怅雄壮 道宫唱:飘逸清幽 大石唱:风流蕴藉 小石唱:绮丽妩媚,高平唱:条畅晃漾 般射唱:拾缀坑崭 歇指唱:急并虚歇 商角唱:悲伤宛转 双调唱:健捷激袅 商调唱:凄怆怨慕 角调唱:呜咽悠扬 宫调唱:典雅沉重 越调唱:陶写冷笑,七、元曲的分类,元杂剧:又称北杂剧、北曲、元曲 四折一楔子的结构形式是其显著的特色之 一,“一人主唱”是元杂剧的又一显著特点 元散曲:元代人称为乐府或今乐府八、元曲四大家,关汉卿: 元代杂剧作家,号已斋、己斋叟关汉卿位于“元曲四大家”之首 文学家,戏曲家 贾仲明录鬼簿吊词称他为“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 代表作:窦娥冤、拜月亭、单刀会、调风月 作品风格:强烈的现实性和弥漫着昂扬的战斗精神马致远: 字千里,号东篱, 是我国元代时著名大戏剧家、散曲家他是一位“姓名香贯满梨园”的著名作家,又是“元贞书会”的重要人物被尊称为“曲状元” 代表作:天净沙秋思、汉宫秋、东篱乐府 作品风格:豪放中显其飘逸、沉郁中见通脱,郑光祖: 字德辉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和散曲家其所作杂剧可考者十八种。

代表作品:迷青琐倩女离魂、虎牢关三战吕布、倩女离魂、王粲登楼、梅香 作品风格:描写男女爱情生活的剧作,以文采见长,语言典雅白朴: 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他是元代著名的文学家、曲作家、杂剧家他的代表作主要有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裴少俊墙头马上、董月英花月东墙记等 他的词作,承袭元好问长短句的格调,跌宕沉详,天然古朴四大悲剧 窦娥冤关汉卿 梧桐雨白朴 汉宫秋马致远 赵氏孤儿纪君祥,四大爱情剧 拜月亭关汉卿 西厢记王实甫 墙头马上白朴 倩女离魂郑光祖,中吕阳春曲题情 白朴 轻拈(nin )斑管书心事细析银笺(jin)写恨词,可怜不惯害相思则被个肯字儿,迤(y)逗我许多时 从来好事天生俭,自古瓜儿苦后甜你娘催逼紧拘钳,甚是严,越间阻越情锨(xin) 笑将红袖遮银烛,不放才郎夜看书,相儇(xun )相抱取欢娱止不过迭(di)应举,及第待何如?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天净沙秋 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卖花声怀古 张可久 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双调夜行船秋思 马致远 百岁光阴如梦蝶,重回首往事堪嗟(ji )今日春来,明朝花谢,急罚盏夜阑灯灭课堂小测,1、元曲的组成:( )( ) 2、元曲的发展分为( )个阶段,期中张养浩是( )期 3、元曲三要素:( )( )( ) 4、马致远被誉为( ) 5、元代四大家:( )( )( )( ) 6、元曲分为( )( )两大类 7、元曲的体制为( )( )( )( )( )( ),散曲 曲文,3 末,唱 科 白,曲状元,关汉卿 马致远 古朴 郑光祖,元杂剧 元散曲,宫调 曲牌 曲韵 平仄 对仗 衬字,格,通俗来讲就是格式、格局,主形;律,即音律,主韵 要素:用韵、平仄、对仗、字数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被称为近体诗或今体诗唐以前的诗,除了所谓的“齐梁体”和楚辞,其他的都被称为古体唐以后不合近体的诗,也称为古体古体和近体在句法、用韵、平仄上都有区别 句法:古体每句字数不定,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乃至杂言近体只有五言、七言两种,律诗规定为八句,绝句规定为四句,多于八句的为排律,也叫长律。

用韵:古体每首可用一个韵,也可以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韵,允许换韵;近体每首只能用一个韵,即使是长达数十句的排律也不能换韵古体可以在偶数句押韵,也可以奇数句偶数句都押韵近体只在偶数句押韵,除了第一句可押可不押(以平声收尾则押韵,以仄声收尾则不押韵五言多不押,七言多押),其余的奇数句都不能押韵;古体可用平声韵,也可用仄声韵;近体一般只用平声韵 平仄:古、近体最大的区别,是古体不讲平仄,而近体讲究平仄唐以后,古体也有讲究平仄,不过未成规律,可以不管格律,韵:诗词中所谓韵,大致等于汉语拼音中所谓韵母大家知道,一个汉字用拼音字母拼起来,一般都有声母,有韵母例如公字拼成g ng,其中g 是声母,ng是韵母声母总是在前面的,韵母总是在后面的我们再看东d ng,同t ng,隆l ng,宗z ng,聪c ng等,它们的韵母都是ong ,所以它们是同韵字 凡是同韵的字都可以押韵所谓押韵,就是把同韵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在同一位置上一般总是把韵放在句尾,所以又叫韵脚平仄:古汉语有四种声调,称为平、上、去、入除了平声,其余三种声调有高低的变化,故统称为仄声区别平仄的要诀是“不平就是仄” 平仄简表 五律平起:首句第一第二字均为平声 五律仄起:首句第一第二字均为仄声 七律平起:首句第二字必用平声 七律仄起:首句第二字必用仄声,五绝平起首句押韵 五绝平起首句不押韵 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五绝仄起首句押韵 五绝仄起首句不押韵 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韵),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七绝平起首句押韵,这是宋代读书人的自嘲, 说是当时职业的贵贱排行是 从一到十 :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匠八娼九儒十丐。

读书人连娼妓都不如,仅仅比乞丐要好些这也就是我国 “臭老九” 这一词的来历 元代的政治极端黑暗,统治者推行民族压迫和种族歧视政策, 伴随各族歧视,元代统治者将文人列入九等,加之,元代又长期废弛科举制度,堵塞了文人进身仕宦之路八娼九儒十乞,元曲制作中,用两三个同一宫调的小令联缀在一起以表达一个共同的内容,这种格式称为“带过曲”带过曲是同一宫调的曲牌带过另一个曲牌带过曲,元曲形式之一若干支曲牌联合成套,称为套数,今人称套曲 各曲同押一韵 通常在结尾部分还有尾声 套数又称“散套”,或者“大令”,它是从宋、金时期的唱赚、诸宫调等发展而来的套数,套数又称“散套”,或者“大令”,它是从宋、金时期的唱赚、诸宫调等发展而来的 中国戏曲艺术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最早的戏曲种类杂剧,元杂剧剧本体制元杂剧剧本一般都安排唱北曲四大套,每套各有若干支曲子,少则 3支,多则20余支,同属一个宫调,一韵到底;每套曲子都由正末或正旦一个脚色主唱四套曲子大抵与戏剧冲突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段落相适应此外,为了交代或衔接剧情,有时加“过场戏”这种“过场戏”,或一或二,前后位置根据剧情发展的需要而定在“过场戏”里除宾白外,只唱仙吕赏花时或正宫端正好等一、二支曲子,后来明刊本的元杂剧,标为“楔子”。

楔子”是取木工加楔入榫,使之密合牢固的意思元杂剧的这种剧本结构形式,从现存的元刊杂剧三十种中可以概见后人常用“四折一楔子”来概括元杂剧的剧本体制四折一楔子,书会 原为读书场所,至南宋遂演变为三教之外诸色伎艺人编写话本、戏曲、曲艺之所,故理学家有“风俗便不好”之叹书会里的编撰者称为才人,大多是出身下层的文人和民间艺人,以在勾栏、瓦舍编写话本、戏曲谋生据文献记载,当时社会上已有御(玉)京书会、元贞书会、古杭书会、九山书会等随着宋元话本和戏曲的兴盛,书会不仅初具规模,组织也较严密,而且成员之间已有明确分工,有的就专司掌记之职元贞书会,书会的特点,举其大端:一是民间组织;二是它的任务就是编撰话本、戏曲、曲艺作品三是它的成员有“先生”、“才人”、“名公”、“老郎”之分,这些不同称谓都是诸色伎艺人对编纂者的专称;四是这些成员的出身比较复杂,有艺人,也有下层文人,其社会政治地位比较微贱则是相同的;五是他们的活动场所在同一个勾栏瓦舍,混迹于诸色伎艺人之间彼此可以随时进行艺术交流因此,他们编撰的作品,无不打上。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