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安职业技术学院汽车运用技术专业建设方案二○一一年十月汽车运用技术专业建设方案一、建设基础(一)项目实施背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教育部、财政部为进一步推动高等职业教育科学、持续、协调发展,启动了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发展项目工作根据广安市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我院的实际情况,经过科学调研和论证,确定汽车运用技术专业为中央财政支持建设专业二)项目实施必要性1、专业建设的社会背景中国汽车工业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和发展,从1956年10月第一辆解放牌载重汽车下线,到2003年汽车产量位居世界第4总体经历了汽车工业创建成长阶段(1953~1981 年),汽车工业改革开放阶段( 1982 ~1993 年)和汽车工业快速增长期( 1994~2003 年)三个阶段,得到巨大进步1994 年,国务院颁布的《汽车工业产业政策 》,提出了“增强企业开发能力,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装备水平,促进产业组织的合理化,实现规模经济,到 2010 年使汽车工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的奋斗目标。
我国汽车产量从1992年汽车产量首次突破100万辆,18年间汽车产量汽车产量和保有量均以较大幅度增长2006年底,全国民用汽车保有量已达4985万辆,截至2007年年底,全国机动车保有量为2.08亿辆,汽车保有量已达9030多万辆 随着当代汽车技术的迅速发展,在汽车全寿命过程中,汽车售后服务行业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成为新技术含量高的产业并得到蓬勃发展有资料分析指出,汽车产业是一个 1:10 的产业,汽车产业1个单位的产出,可以带动整个国民经济总体增加10个单位的产出目前汽车工业每增加1元,就会给以汽车设计、制造业为代表的上游产业带来 0.65 元增值;给汽车售后服务相关行业的下游产业带来2.63元的增值,上游产业与下游产业总值比已达到 1:4汽车运用技术必将因此而前景广阔2、专业建设的行业背景(1)汽车运用技术行业前景十分看好随着当代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汽车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势必对汽车售后技术服务行业的科技含量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以电子装置为主的高新技术产品在汽车产业领域中的广泛应用,使得现代汽车已发展成为集计算机技术、光电传输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于一体的高科技载体。
诸如电控燃油喷射系统、自动变速、ABS(制动防抱死系统)、SRS(安全气囊)AC(空调)、电控悬架以及驾驶员交通信息系统等“机电一体化”的汽车总体构建中,电子装置的比例越来越大,汽车由以机械装置为主向机电结合的科技型产品转变在 20 世纪 80 年代初,电子设备只占汽车成本的2%,而目前已经达到18%~23%这就决定了汽车售后服务人员不但要掌握传统的机械维修技术,更重要的是必须尽快掌握现代电子控制维修技术而正是由于现代电子控制装置高的技术含量,维修人员如果不经过系统的专业学习,就很难掌握现代汽车服务与维修技术因此汽车运用技术必然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广阔的市场前景2)维修队伍结构在发生根本变化现代汽车维修服务于千家万户,面对的是机、电、液一体的高科技集成物,且种类繁多,技术更新快,对从业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汽车技术服务队伍的结构正在发生根本的变化过去,汽车维修工作主要以技术工人为主体来完成,如今的汽车售后服务已发展成为必须以工程技术人员与技术工人相互配合才能完成过去,从事汽车售后服务工作的人员主要由传统的师傅带徒弟的技术工人组成,如今现代汽车售后服务已经向进行“七分诊断”的汽车高级维修专门人才和“三分修理”的一般技术工人转换。
国内售后服务技术人员的培养主要依靠的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职业高中和技工学校,学历水平不高极大地限制了高级售后服务专门人才的涌现现在汽车维修企业虽然已经开始注重汽车售后服务的专门人才、维修技术工人的招收、培养和使用,汽车售后服务队伍正在逐步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但是掌握现代汽车维修技术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还是严重缺乏国内高级汽车售后服务人才青黄不接,这样就造成了与制造生产相比较,售后检测、维修的滞后,以及车辆档次与售后服务质量的反差由此,高职院校的汽车技术服务于营销应当担负起培养掌握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任3)售后服务队伍综合素质亟需提高当前汽车售后服务从业人员法律意识不强,技术素质不高的问题,已成为制约汽车售后服务业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从业人员中接受过中等职业教育的不多,接受过各类高等教育的就更少,熟练掌握现代汽车高级售后服务技术人才更是微乎其微据中国汽车维修行业协会对部分一、二类维修企业抽样调查显示,从事技术管理工作的人员中,有26.2%文化程度为初中以下,一线工人中,有38.5%文化程度在初中以下;接受过新技术培训的为11.7%,接受过管理经营培训的有9.3%,维修基础培训的有38.7%。
二、三类维修企业的从业人员大多是来自离开土地的农民、城市普通中学毕业生、转岗择业的工人,文化水平不高、服务意识不强,专业知识匮乏的问题,带有普遍性,即使是一些大型修理厂也存在同样的问题除汽车维修之外,车辆销售、保险、理赔、车辆性能检测、二手车市场等从业人员数量更是不足,素质亟需提高3、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背景为适应社会经济建设的需要,及时了解社会对汽车类高等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状况,以便为汽车运用技术的培养目标、人才规格和知识能力结构的确定提供参考依据,进一步做好汽车技术服务营销的建设和教学改革为此,我们每年都到汽车相关企业进行多种形式的人才需求调研汽车运用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主要是立足四川,面向全国毕业生就业主要在四川,近年来,四川省大力加快成渝经济区的建设,为广安及周边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机遇我们的调研主要集中在广安及周边地区,并通过网络对全国的汽车技术服务营销人才需求状况进行调研调研情况如下:根据《广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在“十二五”时期,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转化三大优势(政治、地缘、资源),推进三化联动(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加快三大跨越(工业化初期向工业化中期跨越、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城乡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跨越),步上三大台阶(综合经济实力、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生态环境保护上一个大台阶)”的发展思路,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把扩大内需作为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战略方针,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建设成渝经济区,为包括广安在内的西部地区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性发展机遇。
广安及周边地区,汽车维修厂近300家,从业人员近6万人按每年汽车售后服务技术的行业从业人员净增10%计算,至2011年汽车售后服务技术的行业从业人员将净增2.5万原有6万从业人员中至少还有25%,即约2万人没有取得从业资格,需进行职业资格培训,另有新技术培训、管理知识的培训、关键岗位资格培训等,这样本专业技能型人才需求总量合计约达5万人同时《广安职业技术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将学院建设成为服务地方经济水平较高、职业技能教育特征突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高职院校;管理科学、条件优良、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高素质型人才培养基地随着广安的工业化发展,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高素质型人才,就需要加强紧缺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广安现在缺乏适应现在经济发展需要的汽车类专业的新型技术人员,汽车运用技术专业的建设正符合广安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也为周边地区提供了汽车类专业的技术人员人事部门的调查统计数据表明,2009年-2011年,汽车运用技术人才需求已经进入社会总体需求前五名据国家人才网统计资料显示,汽车运用技术已经成为国家紧缺人才的四大专业之一按照人事部门的有关统计,汽车运用技术人才为国家今后几年急需的人才。
总的来讲,全国汽车类技术人员面临更新换代,需要大量的、受过高等教育的汽车运用高级技术人员充实到汽车服务行业中社会需求预测,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社会对汽车售后服务行业的高级技术人员的需求将是旺盛的,并且呈上升势头因此,大量培养侧重于现代汽车技术人才符合当前我国汽车服务行业的急迫要求三)汽车运用技术专业建设实施可行性广安职业技术学院汽车运用技术专业于2011年开始招生,招生录取人数45人,实际报到39人按照“就业导向,能力本位,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高职人才培养要求,依据广安周边地区对汽车运用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以专业课程建设为中心,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校企合作共育共赢,以增强专业的针对性、灵活性和适应性1、师资队伍建设现状 本专业现有专任教师9名,全部为本科及以上学历,其中副高以上职称2名,研究生学历2名,双师素质教师3名,外聘企业兼职教师4名2、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现状 在实验实训室建设方面,以服务汽车运用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为核心,兼顾相关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 加强汽车运用技术专业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汽车运用技术技术应用型高级技术应用性人才。
在学院的大力支持下,已建成一个专业实验室和一个通用实验室,设备价值120余万元,可同时容纳60名学生实验需要,满足学生学习基本技能和部分专业核心技能的要求;但是与专业对应的核心技能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还存在不足,学生专业技能训练和顶岗实习还有待加强3、人才培养模式现状根据汽车运用技术专业的职业岗位分析,汽车运用技术专业采用“校企融合,过程导向,能力为本”的人才培养模式汽车运用技术专业开办以来积极探索“人才共育、过程共管、责任共担、成果共享”的紧密型合作办学机制,进一步完善基于校企合作、具有“订单”实质、适合不同培养对象和办学要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充分利用学校、企业两种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在校期间交替安排学校理论课程学习和校外实训,对学生进行 “知识+技能+素质”的培养4、初步形成了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本专业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积极优化、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在优化课程体系框架时,坚持四个结合,即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习与研究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重点强化实践教学,科学构建由基础教育、专业教育、实践教学环节等组成的课程体系以充分体现汽车运用技术专业的办学定位,培养和造就人格健全、基础扎实、具有较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汽车运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打破了传统的课程设置与课程内容的设置模式,以职业岗位工作过程为导向重构课程体系聘请汽车企业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按照本专业学生毕业所从事工作岗位标准进行“工作能力分析”,分层次逐级分解能力,筛选出满足能力要求应具备的知识点、技能点,将其组合起来,规范课程名称,体现能力本位,实现课程内容的整合与重组,建立起本专业的课程体系与项目体系理论以够用为度,将实践教学比例增加到50%以上,并以职业岗位能力作为课程设置基础,突出课程的职业性和开放性,把生产现场应用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及时充实到教学内容中,保持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先进性积极推行“双证书”制度,将职业资格考核内容融入培养方案中,将取证考核与课程考核相衔接,确保学生“双证率”形成了重点加强核心主干课程和实践教学建设的特色鲜明、符合需要的课程体系二、建设目标(一)指导思想与建设思路1、指导思想汽车运用技术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专业现有整体条件建设为基础,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强化优势,突出特色,进一步提高人才质量,增强社会服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