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中国社会工作发展进程中的小组工作

m****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29.50KB
约10页
文档ID:520329082
中国社会工作发展进程中的小组工作_第1页
1/10

中国社会工作开展进程中的小组工作张宇莲*张宇莲,女,〔在读〕法学博士,副教授,上海师范大学社会学系系主任,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小组工作实务、学校社会工作、妇女社会工作 【摘 要】小组工作目前在高校与社区中开展迅猛,其连续性的小团体聚会特征尤其得到外乡社会效劳机构的认可小组工作的互动性、“可视性〞、易复制性,使其成为社会工作外乡化过程中“标志性〞方法实务工作中成长小组是主流小组类型,高校的成长小组以新生适应与同辈为多,效劳机构中情境模拟与交流更为常见将来小组工作应注重运用构造化的形式来提升小组的效率与效果,并重点在效劳机构中推行关键词】小组工作 成长性小组 构造化方法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大陆高校社会工作教育的迅猛开展,上海等地社会工作实务机构的正式成立,“小组工作〞这一社会工作方法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运用,相关的教材、论文、案例集也日益增多截至初,已出版教材10余种,以“小组工作〞为篇名的文章仅在已到达16篇,上海青少年社会工作实务机构也出版了小组工作的案例汇编,以记录基层社会工作者的小组工作理论经历这些教材、文章、案例集显示,小组不仅在大学校园用于完成开展性任务,如新生适应〔冯博雅,〕、学生党建〔魏爽,〕等工作中,也运用于老人院〔尚振坤,〕、儿童福利院等福利机构〔董清,〕,以提升机构效劳品质,还用于医院的病人安康教育〔康文萍、张一奇,〕;社区中的小组更是涉及各类群体,有单亲母亲、社区青少年、吸毒者〔曹霞,〕,同性恋者〔柴定红、肖燃,〕,城市中外来务工者子女,各类志愿者,等等。

相关文章与研究报告都说明“小组工作〞方法效果明显,并受到了组员与机构的欢送虽然小组工作的教学与理论得到快速开展,但理论讨论和标准性研究还比拟薄弱有关小组工作的专著大多为教材,主要是在前出版,且多借鉴港台的经历虽然近两年有关小组工作的文章增多,不过绝大多数不是登载在核心期刊上,其理论深度和经历研究的标准性都有待进步这说明,大陆外乡的小组工作还处在起步阶段,以学习和借鉴海外经历为主,还难以形成有外乡特色的理论与形式但是,对此阶段理论的总结将有助于澄清外乡小组工作的特点,为理论与理论的开展奠定根底鉴于上海在就已经率先建立社会工作专业社团,4年多来积累了社会工作方法理论的一些经历,本文将在上述教材和文章的根底上,较多地结合上海的小组实务来讨论当前小组工作的状况,总结其特点,讨论其形式,以社会工作的外乡化进程奉献绵薄之力一 小组工作:社会工作专业的“标志〞小组工作,也称为团体社会工作在传统分类中,小组工作与个案工作、社区工作并称为社会工作三大方法虽然海外社会工作教育如今已很少对方法做如此分类,但是,不管是在直接效劳与间接效劳的划分中,还是在微观社会工作与宏观社会工作的分类中,小组工作都有其独立地位。

它能将单个效劳对象与其他效劳对象连接起来的根本特质,无论对临床取向还是变革社会制度取向的实务社会工作者,都有重要意义对那些谋求连接个体与社会的实务社会工作者〔如,女性主义社会工作者〕而言,小组工作更是最正确的理论方法〔一〕当前小组工作的内涵在有关小组工作的海内外专著中,对何谓小组工作并无统一说法这种情况既与不同作者对小组工作的理解差异有关,也与小组工作在各地区的开展状况有关在美国,1959年美国社会工作教育委员会发表的墨菲〔〕〔译出〕的观点是:小组工作是社会工作的方法之一,它透过有目的的小组经历来增进人们的社会功能〔刘梦,,p3〕这个界定就相当广泛特斯兰德和瑞沃斯〔和〕〔译出〕在1998年合著的教材?团体工作实务?那么对小组工作做了更明确的限定,他们认为小组工作是:在社会效劳输送系统内的小型治疗性和任务性小组中,运用目的导向的活动来满足社会情绪的需求与任务的完成;其中,目的导向的活动既针对个别成员也针对整个小组〔许临高等译,,p25〕这个定义不仅将小组工作限定在社会效劳系统内,而且还包括了任务性小组即使如此,界定者仍认为这是一个广义的界定可见,小组工作在美国近四十年的开展中已越来越精细化与专门化。

在大陆,小组工作的理论刚刚起步,社会工作教育界中较多地传授海外的定义在上海的社会工作实务机构中,比拟一致的理解是:由实务社会工作者或实习学生发起、由较少人数〔通常5-20人左右〕构成的群体、连续有主题聚会两次以上,即为小组工作近期在有的实务机构,聚会次数已被提到6次致于社会工作任务性小组,还远未出现这种萌芽状态的理论显示,外乡对小组方法的认识主要是其连续性的小团体聚会〔二〕小组工作在社会工作实务中的地位值得关注的是,小组工作方法正在成为社会工作专业外乡化过程中“标志性〞方法社会工作做为舶来品,在从高校走入实务领域中,面临着证明自身价值的考验在嵌入到原有以民政系统为主的社会效劳系统过程中,对于何谓社会工作专业奉献,全社会都在拭目以待在这个过程中,小组工作由于下述原因此成为社会工作的“标志性方法〞首先,小组工作填补了大陆人类效劳领域的空白小组工作的小团体性质,既能关注个人又不仅仅关注个人,强调互动与互助的特点这种特性事实上填补了大陆人类效劳领域的空白在“单位制〞时代,社会效劳输送形式中不乏个案工作与社区工作方法的影子,如,思想政治工作其形式类似于个案工作;团组织、街道、居委会在社区中开展的各类活动,也与社区工作在形式上有相通之处,但是,工作者与成员有着平等关系的小组工作形式那么相当罕见。

因此,小组工作成为社会工作走入实务领域时,表达其专业特点的独特方法,并获得了迅速推广与广泛运用其次,在社区与福利机构中,小组工作具有“可视性〞社会工作是短期内很难看到效果的专业,因此其专业性在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其方法的“可视性〞就三大方法而言,小组工作最具有“可视性〞个案工作方法无论过程还是结果都难以观察,终究在社会工作者与效劳对象之间如何进展,效劳对象的转变如何表达,这些都需要长期训练才能观察得到,对没有经过训练的人而言,很难看出个案方法的独特性社区方法的核心是居民自助、互助与自决精神的发动与培养这表达出一系列过程,但并没有形成特别具有“可视性〞的技巧行为小组方法那么有明显的“可视性〞:同一群组员连续性聚会,有互动游戏,有组员间的讨论,呈交给相关机构的报告也表达其科学性,因为报告中通常含有理论框架与过程及成效评估内容这些特点在那些谋求改变、力图进取的效劳机构内受到重视第三,小组方法易复制和推广无论对社会工作实习生还是实务工作者,小组方法比之于个案和社区的方法,更具有可行性个案工作需要深沉的理论根底及密集的督导,难以被缺乏训练与指导的实习学生和实务工作者施行,且由于人类行为改变的长期性和多变性,新进社会工作者也难以把握个案工作的精华。

社区工作更合适有丰富阅历及人脉,并对政府主导的行政工作有理解的实务人员运用因此,新进入社区和机构的实习生和基层社会工作者就多项选择择小组方法来开展效劳以确立专业身份并且,逐渐形成了易复制的理论形式:小组过程主要由破冰游戏和体验游戏、主题演讲、讨论与分享构成;第一节的内容较为固定,除了破冰游戏,自我介绍,主题演讲,还包括定合约,讨论小组目的与个人目的,评估;最后一节的内容也很固定,总结小组主旨,组员道别,终期评估,多以户外活动或聚餐方式进展相对构造化的过程降低了难度,又不失社会工作的专业性,从而成为高校实习生及毕业生在从事实务工作中最愿意运用的方法由于上述这些特点,小组工作目前成为社会工作外乡化过程中最表达专业特质的部分,“小组工作〞这个名词也成为惟有社会工作届才运用的术语,在大陆社会工作职业化与专业化的进程中,小组工作承载了超出其专业意义的使命某种程度上,小组工作的专业化进程也标志着社会工作外乡化的进程二 当前小组工作状况:高校与社会效劳机构内的小组类型在小组工作的教材中,小组通常被划分为几种类型,常见有成长性小组、治疗性小组、支持性小组、社会行动小组这些类型反映的是相对成熟期的社会工作的小组状况,而在社会工作开展初期,最常见的小组是教育、娱乐与休闲小组,并且是与睦邻组织、男女青年会这类社会机构的出现相伴随的,是社会机构出现的产物〔赵芳,〕。

而大陆小组工作的出现是与社会工作外乡化与专业化过程亲密相关,因此寻求专业特征就成为开展的动力教育、娱乐与休闲小组因无法表达专业性而不被重视,这无论在高校社会工作教育中还是在社会效劳机构中都一样〔一〕主流小组类型:成长性小组社会工作者带着小组的核心技能是使用语言与非语言工具增强组员的自我功能,社会工作的价值观、社会工作者的专业视角在最微观的层次上都透过这一过程来发挥作用,否那么,即使实现了“助人〞目的,也很难实现“自助〞因此,虽然形式上小组工作比个案工作更具“可视性〞,但是,在技巧上小组工作也同样需要长期训练,甚至比个案工作更难,因为还要擅长运用团体动力在目前社会工作的小组实务中,由于训练缺乏,这类微观技巧还很难得到运用治疗性小组、支持性小组对社会工作者的微观技巧都有较高要求,治疗性小组通常依赖特定的心理学理论,支持性小组倚重社会工作者对促进组员沟通的语言与非语言技巧的纯熟社会行动性小组虽然不太强调社会工作者的沟通技巧,但重视提升组员个人的社会意识和社会责任,与中国传统的家族主义、权威主义文化差异较大,不易被社会工作者掌握与运用因此,目前在大陆社会工作实务中,运用最广泛的小组形式可大概归为成长性小组。

成长性小组主要目的是提升自我意识和教诲生活技巧,合适大多数人和情境,对技巧的要求也较具包容性如,目前较常见的体验性小组,工作员只要能完成游戏的带着,已能赢得组员的热情回应严格而言,这还不是合格的成长性小组,因为团体的动力是自动自发的,工作员的作用有限〔二〕新生适应与同辈:高校成长性小组特征高校是小组工作教学与演练场所,高校成长性小组主要用于帮助新生适应,采用同辈的形式详细来说,就是社会工作专业的大二、大三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为本专业大一新生开小组,组员控制在7-8个,主要目的是理解专业,认同专业,培养和谐寝室与班级关系,引导组员到社会中参加各种义务工作等,运用游戏、讨论、户外活动等学校教育中少见的形式〔刘华美,;冯博雅,〕其出发点是以人为本,表达在关注个体的开展与适应的议题,主要是人际交往的经历交流,并没有精细的理论框架这类小组有很高的参与率,组员也比拟喜欢小组进展的方式然而,缺乏理论指导的经历交流使同辈小组难于深化,尤其无法表达小组工作的专业性从相关报告可以看出,小组主题与过程有很大的随机性、模糊性,完全依赖工作员的临场发挥,这对还是学生的小组工作员挑战很大〔刘华美,;冯博雅,〕在笔者看来,破解这一困境的方法有两点:第一,将小组过程构造化,以降低对工作员的依赖;第二,建立合适同辈的运作形式,能将同辈工作员的经历缺乏、理论与技巧欠缺建构成同辈小组的根本特征。

笔者所在学校已开始尝试以表达这两个特征的形式来开展同辈小组工作这个新形式包括主题讲解-案例讨论-经历分享-组外作业-回组报告-形成共识的系列程序首先,围绕非常详细的某主题组成小组,如转专业小组、情绪控制小组、学生干部减压小组、校园资源小组、理财小组、减肥小组等,寻找主题与组成小组的过程就是社会调查与小组招募的过程当小组开始时,第一节和最后一节都沿用上面提到的较为固定形式,中间那么沿用本形式:围绕本节主题,工作员讲解相关信息,然后以案例或角色扮演方式呈现一个情境,之后工作员引导讨论与分享组员相似经历,当出现争论或缺乏信息时,这就成为小组完毕后的作业,组员与工作员需分工寻找答案或求助,并在下节活动时彼此报告寻找的结果,最后讨论这些结果以达成某种共识〔注意:即便没有形成一致结论,那也是一种共识〕运作下来,这一形式很好地处理了同辈工作员知识与技巧缺乏问题,并建立了工作员与组员的平等地位,推开工作员和组员老实面对自己的局限并学习向外界求助,深化了小组的社会工作专业特。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