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园小记,吴伯箫,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和结构,理清写作的层次 2.体会本文生动、优美的语言特点和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特点 3.体会“在劳动中产生美,劳动创造美”学习目标:,作者简介,吴伯箫(1906-1982) ,原名吴熙成,山东莱芜人20年代开始散文创作, 已出版羽书 、烟尘集、出发集、北极星、忘年、吴伯箫散文选等吴件箫的散文以质朴美著称作者总是将普通平凡的事物放在历史与现实交映的背景下,捕捉其蕴藉深厚的诗情画意,作品主题设计和创作基调单纯简练,峭拔明朗,展示的一帧帧画幅具有强烈的真实感和鲜明的时代色彩时代背景,1942年,也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岁月,国民党反动派发动高潮,配合日寇重重封锁我们陕甘宁边区,妄想困死我们当时边区的经济极端困难:没有衣服穿,没有鞋子穿,甚至没有饭吃,其他就更不用说了为了战胜困难,彻底粉碎敌人的阴谋,毛主席号召“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边区军民热烈响应,开荒种地,纺线织布,连毛主席也种了一块地结果不但吃得饱,穿得暖,而且坚持了抗战,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61年,由于1958年的大跃进运动和加上自然灾害的影响,出现了建国以后的最困难的局面,作为一个曾在延安战斗工作过的同志,作者吴伯萧自然想起了当年热火朝天的大生产运动。
菜园小记写的就是作者对延安蓝家坪开荒种莱岁月的深情回忆面对三年困难时期的艰苦情况,作者以一个作家敏锐的眼光,站在时代的高度上,记下了当年垦地种菜的劳动过程,以及当时人们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目的是教育和鼓励人们继续发扬“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精神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传统,战胜困难,度过难关历史回顾,1942河南大饥荒:1942年夏到1943年春,河南发生大旱灾,夏秋两季大部绝收大旱之后,又遇蝗灾饥荒遍及全省110个县据估计,3000余万众的河南省,有300余万人饿死,另有300余万人西出潼关做流民,沿途饿死、病死、扒火车挤踩摔(天冷手僵从车顶上摔下来)轧而死者无数1959至1961年三年经济严重困难时期 造成困难的原因是: 1.其时国内盛行“浮夸风”、“大跃进”、“放卫星”,提出了很多不切实际的生产口号,如“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三年超英、五年赶美”等,各地虚报产量、土地亩产越报越高,导致缴粮多而农民自留粮太少2.1958年丰收后,各地虚报产量,导致农民生活难以为继,此情况引起了中央的注意1959年的庐山会议,原本就是要纠正政策路线的“左倾”,但由于会议期间彭德怀所上的“万言书”,指出了当时存在的严重问题,引起毛泽东的不满,会议遂有“纠左”变成了继续“反右”,最终使问题越发严重。
3.自1959年夏开始,全国开始大面积干旱,国内自然灾害频发,粮食产量大幅下降,而缴粮任务却日益增多,出现全国性粮荒 4.其时与苏联交恶,苏联撤走了全部援华专家、资金、设备,导致国内经济发展严重受损严重后果:自1959年开始,全国各地开始出现大范围“非正常死亡”,即饿死现象,尤其是河南、安徽两省,出现大量人民饿死现象1962年,党中央痛定思痛,召开“七千人大会”提出“调整、发展、巩固、提高”的“八字方针经济开始好转二、初读课文,(一)粗读课文,整体感受美点1)自由轻声地朗读课文,独立感受、发现美点,同时思考: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现了延安军民怎样的精神面貌?,明确:课文表达了作者热爱劳动、热爱边区火热的战斗生活的思想感情,表现了延安军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以苦为荣、以苦为乐的革命精神面貌2)学生交流阅读感受请学生读出自己喜欢的词、句、段,并且说说它们美在哪里1、文章以什么为线索? 2、各段写了什么内容? 3、全文可分为几个部分? 4、本文中心,思考?,(二)抓住线索,理清文章思路,(三)文章以菜园为线索,把与菜园有关的事情贯穿起来,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2段)开篇点题,种菜比种花好。
第二部分(第36段)写菜园的景象 第三部分(第7段至篇末)写种菜的全过程中心:课文通过作者对当年在蓝家坪自己动手,开荒种菜的难忘岁月的回忆,生动真切地反映了革命前辈以苦为乐、艰苦奋斗的高尚情操,表现了抗日战争时期延安军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种菜比种花好,(四)字词,槿(jn) 窖(jio) 洌(li) 甬(yng) 稠(chu) 庶(sh) 涔(cn) 濯(zhu) 掐(qi) 抟(tun) 一苔(ti) 菜畦(q) 肥硕(shu 自给(j) 侍弄(sh) 煦暖(x) 芜荽(yn su) 绛紫(jing) 石窠(k) 腌渍(yn z) 矍烁(ju shu) 姹紫嫣红(ch yn),解释下列词语,(l)姹紫嫣红:形容颜色好看2)繁盛:繁荣兴盛3)异香:异乎寻常的的香味4)见缝插针:比喻尽量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空间或时间5)羡慕:看见别人有某种好处、长处或有利条件而希望自己也有6)涔涔:形容泉水不断地流出7)夜雨剪春韭:见杜甫(赠卫八处士)诗句:“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shang1)(古酒杯)” (8)沁人心脾:指呼吸到新鲜空气或喝了清凉饮料使人感到舒适 (9)西河南阳之寿:(礼记檀引曾子谓子夏曰。
吾与汝事夫子于洙泅之间,退而老于西河之上抱朴子):“南阳鄜县山中有甘谷,谷中皆菊花,花堕水中,居人饮之多寿,有及一百四五十岁者课文指高寿三、研习课文,提问:把花和菜作用进行比较目的是什么?,突出菜的实用价值,说明种菜比种花更好 表现不尚奢华,追求朴实的观点 定下全文感情基调 自然地引出下文对延安蓝家坪菜园的回忆一)第一部分:,阅读课文3-6段,思考下列问题,(二)第二部分:,结构上都是先概括后具体果园具体描写了最有特 点的开花、结果两季花园具体描写波斯菊描写 的角度从视觉、嗅觉等2、找出描写果园和花园的特点1、作者写的是菜园的自然环境,为什么还要写果园、花园?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写法?起什么作用?,这是传统赋体中铺陈的笔法,层层写来,更加突出 菜园,也充分展示了菜园的生气蓬勃、情趣盎然的 美景,及作者的喜爱之情3. 合作探究:文中对果园与花园美景的描写以及对延安军民开荒种菜背景的介绍是否偏离了中心,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明确:课文关于菜园面貌的描写、开荒种地背景的介绍都表现了延安军民的精神面貌,并没有偏离中心本文着力写菜园,旁及果园和花园以及开荒种地的大生产背景,粗看似乎有点散,但从整体来看,所有这些都是围绕菜园这条主线来写的。
作者极力渲染环境是为了渲染心境繁茂热闹、花团锦簇的菜园美景既烘托了劳动的乐趣,又表现了艰苦年代里解放区军民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第7段中对开荒种菜的描述,介绍了当时大生产运动的背景,这样由点到面,延安军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面貌可见一斑本文题为“小记”,写的也只是一个小小的菜园及自己动手开荒种菜的几件小事与个人的劳动感受,但是作者把它放到当时延安的大生产运动中来写,这就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延安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的火热的斗争生活,表现了延安军民“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艰苦奋斗的精神这种“大处着眼,小处落笔”的写作方法是极其可贵的阅读课文第7段至篇末,思考下列问题,(三)第三部分:,1.课文第7自然段“我们种的那块菜地”优越条件中作者略写了什么?详写了什么?详写的用意何在?,略写“土肥地整” ,详写了“水源充足”详写的用意是他们并不沾大自然的光,反而在思想上、行动上严格要求自己,表现了高度的自觉性利用优越自然条件、艰苦劳动,为革命多作贡献这是他们的“乐”这就是延安精神2.全文重点是第8自然段找一找其中记叙的内容,表达感情的语句,记叙的内容有物质准备(积肥)技术准备(请老农讲课,边做边学种菜、种瓜、种烟、烟菜加工的知识,技能)。
表达感情的语句有“只要动动手,肥源到处有”到现在我还有深刻的印象等阅读课文9、10 段,思考:,A.精美段落欣赏,闭目听课文配乐录音朗读、学生声情并茂的范读,同时想像作者播种的情景、幼苗出土的情景、新苗争绿的情景以及作者暮春中午间苗中耕、夏季畦头乘凉夜谈的情景B.请口头描述想像中的情景和体味到的田园乐趣,C.这两段融记叙、描写、抒情为一体,语句亲切自然,充满生活气息,带着泥土芬芳请你们推荐自己喜欢的句子,并简要分析a.就算种的只是希望,那希望也能给人很大的鼓舞这话闪烁着哲理的光辉,种下的不只是种子,更是希望,有希望就受鼓舞,有希望就有克服困难的力量也正是这永不熄灭的希望之火,鼓舞着边区军民战胜了重重困难,夺取了抗战的最后胜利b.那些新芽带着笑,发着光,充满了无限生机这里运用拟人与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传神地写出了瓜菜新芽的姿态,“我”对瓜菜新芽的喜爱之情充溢在字里行间c.一边人声咯咯口罗口罗使人感到一种真正的田园乐趣前两句从听觉、视觉、嗅觉等不同的角度写出了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美景,令人陶醉第三句直接抒发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d朗读这两段喜爱、赞美的语气),e讨论: 作者在文中提到“种菜是细致活儿,认真干起来也很累人”,但是后面又写“种菜是极有乐趣的事情”,并且将艰苦的劳动过程写得充满诗情画意,作者的观点是否前后矛盾?是否在有意美化劳动?让学生围绕以上问题以“我看劳动的乐趣”为话题,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理解。
4.从语言上分析,作者是怎样体现劳动之乐的?(研究欣赏语言对表达感情的作用,也可从全篇看),语言准确生动,有滋有味,绚丽多彩 修饰语的准确运用叠词的运用调动视觉、嗅觉、听觉、味觉等熟练运用古诗、农谚、俗语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引用、反问等修辞手法1.本文是“小记”记的事小吗?为什么?给这种写法起个名称课文记得是菜园几件小事,事小意义却很大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抗日战争中延安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的火热斗争生活,表现了延安“艰苦奋斗”精神,这是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即“以小见大”的写法合作探究,2.课文是怎么把记叙、描写、抒情融合在一起表现了一种怎样的精神?,本文写的是种菜的事,在记叙中,对菜园的概貌,人们的劳动,瓜果的生长与丰收穿插了不少描写这些描写增加了记叙的真实,给人生动形象的感觉,同时在记叙与描写中寄寓“田园乐趣这种抒情,显得自然而亲切,十分感人如在文中有许多叠词的使用如:“伸伸腰”“擦汗”“看看苗”是记叙,也是描写,同时明显从中流露出一种轻松愉快的情感,更表现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五、这篇文章的语言优美,主要是因为如下几个原因?,(1)词语的运用妥帖而富有色彩之美 (2)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语言生动活泼。
比如,那段对瓜菜新芽的描写,有比喻、拟人、排比、引用、反问,这些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把一幅新芽图写得清新可爱,充满了诗情画意 (3)恰当引用了农谚俗语和古人诗文,语言质朴简练 (4)多处注意运用了叠音词语,使文句具有了音韵美,而且增加了表现力品味课文精当的语言:,例:作者写蔬菜、花果、树叶时,抓住了事物色香的特点,试找出几个有关的词语,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当 “粉红”的桃杏花,“绿叶衬托的艳丽”的海棠花,“绛紫的”、“银白的”波斯菊、“鲜绿肥嫩”的韭菜,“青”萝卜,“紫”茄子,“红”辣椒,“又红又黄”的西红柿,这些色彩搭配得非常和谐,构成了一幅鲜艳夺目、五彩斑斓的画面再如写波斯菊“散发着浓郁的异香”,“芫荽散发出脉脉的香气”,这里有浓郁醉人之香,也有清淡幽雅之香它们之间不可对换,也不能混杂,可见用词精当 (解说:扣住文中的重点段落引导学生由感知美、感受美到鉴赏美、表达美,整个过程始终将学生摆在主体地位,并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有利于提升审美品味),通过作者对当年在蓝家坪自己动手,开荒种菜的难忘岁月的回忆,生动真切地反映了革命前辈以苦为乐、奋发向上的高尚情操,表现了抗日战争时期延安军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
六、主题思想,苦难对于奋进者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于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