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高三历史复习 通史体例讲义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doc

marr****208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455.50KB
约10页
文档ID:134827427
高三历史复习 通史体例讲义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doc_第1页
1/10

高三历史复习通史体例讲义【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目录】第五章,1900-1945年间世界痛苦转型五、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1.五四运动2.马克思主义传播3.中共成立4.国共合作和国民大革命①孙中山②新三民主义③国共合作④国民大革命5.南京国民政府②统一*③政治措施*④经济措施⑤外交措施*6.中共独立领导民主革命①武装起义②八七会议③农村革命根据地④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探索⑤反围剿⑥遵义会议说明:1】编写源自《高三历史复习通史体例详细纲目》一文精神,略有修改2】材料主要来自人民版、人教版、岳麓版三套教材,少量来自网络3】融合必修和选修,选修内容前面使用“*”标注,BC层次学生根据自己能力选用4】要点式讲述,不作详尽阐述,只有补充内容才稍微详细一点儿内容】五、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新民主主义一词是毛泽东发明的概念,主要新在无产阶级领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其次新在农民阶级是革命主力军、马克思主义是指导思想、直接目的是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前途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本部分包括五四运动、中共创立、国共合作领导国民大革命、中共独立领导民主革命的开始1.五四运动1】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壮大2】北洋军阀政府卖国。

1917年8月参战,协约国承诺胜利后取消中德条约、列强在华特权,战胜国3】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启蒙4】反日爱国运动的基础日本独霸中国,21条5】巴黎和会外交失败中国代表团提出七项条件:废弃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军队、巡警;裁撤外国邮局及有线无线电报机关;撤销领事或判权;归还租借地;归还租界;恢复关税自主权后来,中国代表团又向和出废除21条但列强却未考虑,山东转给日本1】两个阶段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提出了“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取消二十一条”、“拒绝合约签字”等口号6月5日后,上海,工人2】三个初步胜利成果被监禁的学生获释撤销曹、章、陆职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1】性质群众性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2】作用学生起了先锋作用,工人起了主力军作用,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传播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的开端3】五四精神财富爱国救亡;民主科学;文化启蒙2.马克思主义传播20世纪初,在中国的知识分子中已有人开始介绍马克思梁启超是中国较早介绍马克思的人他在1902年发表的文章中就提到了马克思,称他是社会主义的鼻祖1906年,革命党人朱执信在《民报》上发表了《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介绍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生平和学说。

此外,一些无政府主义者也曾经介绍过一些马克思的学说和思想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是在十月革命以后,特别是五四爱国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逐步成为一股强大的社会思潮,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和性质1】无产阶级壮大2】新文化运动解放思想3】五四运动推动4】俄国十月革命影响5】出现宣传社会主义热潮五四运动后,全国各地出现了宣传社会主义的热潮,许多刊物不同程度地表达了对社会主义的好感有些刊物差不多每一期都有一篇或几篇介绍社会主义的文章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他们都缺乏科学的了解,也没有一定的标准从当时的情况来看,他们所宣传的社会主义,除了科学社会主义外,还有无政府主义、新村主义、基尔特社会主义,等等与此同时,一些资产阶级的改良主义思潮也在五四运动后进人中国在各种小资产阶级思潮中,流行较早、影响较大的是无政府主义思潮20世纪初,经过留学日本和法国的学生的介绍,无政府主义进人中国无政府主义者主张个人的绝对自由,反对一切强权和政府,希望建立没有任何政府的社会五四时期,无政府主义在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中有了进一步发展北京、上海、南京、广州、武汉等地也出现过宣传无政府主义的组织和刊物新村主义来自日本,在五四运动前就传人中国,在当时影响较小。

五四运动后,在日本的新村参观过的一些留学生在国内积极地宣传新村主义,极力赞扬新村里共同劳动、相互协作、共同消费的新生活,并迅速吸引了一批进步知识分子,组织新村的各种设想也随之而来在各种空想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下,有人又在中国发起了著名的工读互助团运动他们幻想通过知识分子做工和帮助劳动者求学的办法,来打破“劳力”与“劳心”的差别,实现社会的改造1919年12月,他们在北京成立了一个以北京大学学生为主的“工读互助团”,开始了他们的实践,以实现“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社会理想1920年初,工读互助团的实践因为经济上人不敷出而陷入困境,再加上经常出现意见不合的情况,很多人宣布退出工读互助团,风行一时的工读互助团实践以失败告终工读互助团实践的失败,让很多青年认识到,在社会没有得到根本改造之前,一点一滴的部分改造是很难行得通的于是,很多青年开始接受科学社会主义,谋求对社会的根本改造五四时期,资产阶级的改良主义思潮也在中国兴起其中,实用主义和基尔特社会主义思潮影响较大实用主义起源于美国,它反对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学说,主张社会改良和阶级调和胡适是实用主义在中国的主要宣传者英国的基尔特社会主义思想由梁启超等人传入中国。

基尔特社会主义的基本精神就是搞阶级调和、劳资合作,反对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1】先行者李大钊《新青年》和《每周评论》等为阵地,相继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再论问题与主义》等2】研究1920年3月,李大钊在北京大学组织“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聚集了邓中夏、高君宇、张国焘、黄日葵、何孟雄、罗章龙等一批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青年知识分子陈独秀等人在上海组织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毛泽东在长沙组织俄罗斯研究会3】创办报纸刊物1920年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4】与非马克思主义思想论战同资产阶级实用主义思想、基尔特社会主义论战,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1919年,胡适发表了《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一文,主张对社会的改造应该从点滴做起,反对进行全盘解决和暴力革命他极力呼吁人们多研究具体的问题,不要空谈各种各样的主义针对胡适的观点,李大钊发表了《再论问题与主义》一文李大钊指出,问题和主义其实不能分离,只有有了共同认可的主义,才能掀起一个社会上多数人参加的共同的运动;取得一个根本的解决,才有解决具体问题的希望问题与主义的论战,预示着新文化运动的阵营开始分裂。

5】组织工人阶级,宣传马克思主义1】解放了思想2】发动了工人阶级3】为中共创立奠定了思想基础3.中共成立1】无产阶级壮大、接受马克思主义2】马克思主义传播3】各地早期共产党组织成立1920年8月上海陈独秀,10月北京李大钊,还有武昌、长沙、广州等地4】李大钊、陈独秀的推动5】共产国际代表的活动1】一大A.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秘密召开出席会议的有上海的李达、李汉俊,北京的张周焘、刘仁静,湖南的毛泽东、何叔衡,湖北的董必武、陈潭秋山东的王尽美、邓恩铭,广东的陈公博、包惠僧、周佛海共13人代表全国五十多名党员,大会最后一天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游船上举行B.大会通过了党纲,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废除私有制,消灭阶级差别C.大会决定今后党的中心工作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D.大会还成立了党的中央机构——中央局,选举陈独秀为书记3】二大A.1922年7月16日至23日在上海英租界南成都路辅德里625号(现成都北路7弄30号)举行出席大会的有党的中央局成员、地方组织的代表等共12人,他们是:陈独秀、张国焘、李达、蔡和森、邓中夏、施存统、王尽美、邓恩铭、项英、向警予、高君宇、张太雷。

他们代表着全国195名党员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也出席了会议B.《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分析了国际形势和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阐明了中国革命的性质、动力和对象,指出:当前的中国革命性质是民主主义革命;革命的动力是无产阶级、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也是革命的力量之一;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革命的前途是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宣言实际上制定了中国共产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党的最低纲领,即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主要纲领是: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党的最高纲领是:组织无产阶级,用阶级斗争的手段,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社会C.大会选举了新的中央领导机构,陈独秀、邓中夏、张国焘、蔡和森、高君宇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李汉俊、李大钊、向警予(女)为候补委员陈独秀被中央执行委员会推选为委员长,张国焘为中央组织部部长,蔡和森为中央宣传部部长,向警予为中央妇女部部长4】三大A.1923年1月,共产国际执委会作出《关于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关系问题的决议》,对实行党内合作的形式进一步作了肯定。

特别是京汉铁路大罢工的失败,使中国共产党从实践中认识到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重要B.1923年6月12日至20日在广州恤孤院后街31号召开出席大会的有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蔡和森、 瞿秋白、 张太雷、张国焘等30多人(其中有表决权的19人),代表全国420名党员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参加了会议C.会议传达了共产国际关于国共合作的指示,分析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和把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改造成为工、农、小资产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革命联盟的可能性在讨论中发生了激烈的争论张国焘、蔡和森等人反对全体党员加入国民党,尤其反对工人加入国民党,认为那样将混乱无产阶级的思想马林、陈独秀等人认为全体党员、产业工人都应参加国民党,全力进行国民革命,主张“一切工作归国民党”大会着重批评了张国焘等人怀疑国共合作的“左”倾观点,也不同意马林、陈独秀“一切工作归国民党”的右倾主张大会接受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于1923年1月12日通过的《关于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关系问题的决议》,通过了《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议决案》,决定采取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形式实现国共合作,同时保持共产党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D.大会选举了新的中央领导机构,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蔡和森、王荷波、谭平山、罗章龙、朱少连、项英9人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李汉俊、邓中夏、邓培、徐梅坤、张连光为候补委员。

中央执行委员会的常设机构是中央局,由陈独秀、毛泽东、罗章龙、蔡和森、谭平山5人组成,陈独秀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毛泽东为秘书,负责中央的日常工作1】中国共产党”一大”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2】有了先进理论马克思主义指导有了战斗性强的政党领导具有广泛的代表性3】促进工运发展1921年8月成立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到1922年出现高潮,主要有香港海员罢工、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等,失败教训是没有统一战线、武装力量4.国共合作和国民大革命①孙中山孙中山与康有为、梁启超观点的异同A.国体,都主张废除封建专制制度,兴民权,建立资本主义制度B.阶级,都主张发展民族经济,代表资产阶级经济政治利益C.来源,都是吸收西方民主思想而形成,也都吸收传统思想精华A政体,康梁主张君主立宪制;孙中山主张民主共。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