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明泰(厦门)律师事务所附条件不起诉与法定不起诉、存疑不起诉、酌定不起诉的区别? 作者:上海明泰(厦门)律师事务所赵广林律师ﻫ (一)、法定不起诉、酌定不起诉、存疑不起诉的区别 1、法定不起诉也称“绝对不起诉”,其有两个特点:一、人民检察院没有自由裁量权,只要具有刑诉法第15条规定的情形,只能作出不起诉;二、作出法定不起诉的因素是不应或无法对犯罪嫌疑人追究刑事责任,即人民检察院没有或丧失追诉权 根据刑诉法规定,法定不起诉的合用条件是具有如下六种情形之一: (1)情节明显轻微、危害不大,不觉得是犯罪的; (2)犯罪已过追诉时效期限的; (3) 经特赦令免除刑罚的; (4) 属于根据刑法告诉才解决的犯罪的; (5)犯罪嫌疑人死亡的; (6)其她法律规定免予追究刑事责任的 所谓“其她法律规定免予追究刑事责任”的情形,是指犯罪嫌疑人虽然实行了达到犯罪限度的危害行为,但是根据法律规定不追究刑事责任如:由于不可抗力或者不能预见的因素导致损害后果的;不满16周岁的人实行的行为,不属于刑法第17条规定的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范畴的;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导致危害成果的;构成合法防卫的;构成紧急避险的;外国人在中国领域外对中国国家或者公民犯罪,按照国内刑法规定的最低刑为3年如下有期徒刑,或者按照犯罪地的法律不受惩罚的;根据刑法第12条规定的溯及力原则不应当追诉的。
2、酌定不起诉也称“相对不起诉”、“微罪不起诉”,其合用应具有三个条件:一、人民检察院觉得犯罪嫌疑人的行为已经构成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二、犯罪情节轻微;三、根据刑法规定不需要判处刑罚或者免除刑罚所谓“免除刑罚”,根据刑法的规定,重要有:(第10条)犯罪嫌疑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犯罪,根据国内刑法规定应当负刑事责任,但在外国已经受过刑事惩罚的,可以免除或者减轻惩罚;(第19条)犯罪嫌疑人又聋又哑,或者是盲人的,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惩罚;(第20条)合法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导致重大损害的,应当减轻或者免除惩罚;(第21条)紧急避险超过必要限度导致不应有的损害的,应当减轻或者免除惩罚;(第22条)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即遂犯从轻、减轻惩罚或者免除惩罚;(第24条)对于中断犯,没有导致损害的,应当免除惩罚;(第27条)对于从犯,应当从轻、减轻惩罚或者免除惩罚;(第28条)对于被胁迫参与犯罪的,应当按照她的犯罪情节减轻惩罚或者免除惩罚;(第67条)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犯罪较轻的,可以免除惩罚;(第68条)有重大立功体现的,可以减轻或者免除惩罚,犯罪后自首又有重大立功体现的,应当减轻或者免除惩罚;(第351条)非法种植罂粟或者其她毒品原植物,在收获前自动铲除的,可以免除惩罚;(第383条)个人贪污数额在5千元以上不满1万元,犯罪后有悔改体现,积极退赃的,可以减轻惩罚或者免予刑事惩罚;(第390条)行贿人在被追诉前积极交代行贿行为的,可以减轻惩罚或者免除惩罚;(第392条)简介贿赂人在被追诉前积极交代简介贿赂行为的,可以减轻惩罚或者免除惩罚。
所谓“不需要判处刑罚”,重要指犯罪情节轻微,社会危害较小,综合全案具体状况,结合刑法和司法解释有关法定刑和量刑原则的规定,觉得不需要判处刑罚3、存疑不起诉也称“证据局限性不起诉”,其应具有两个条件:一、案件通过补充侦查,这是程序条件;二、证据局限性,这是实质条件由于对“证据局限性”波及人的主观结识和判断,实践中有时难以拟定,因此法律规定“可以不起诉”而不是“应当不起诉”但“可以不起诉”是一种倾向性的规定,人民检察院对证据局限性、不符合起诉条件的案件,原则上应不起诉,特殊状况下,如被告人涉嫌罪行严重、案件有较大社会影响等因素,也可以提起公诉二)三种不诉在立法规定上的区别1、酌定不起诉与法定不起诉的区别第一,法定不起诉的合用前提是对犯罪嫌疑人不应追究刑事责任,人民检察院没有诉权或者丧失诉权;酌定不起诉是可以追究刑事责任,人民检察院拥有诉权而予以放弃第二,法定不起诉是必须合用的不起诉,体现人民检察院的义务和责任,人民检察院没有自由裁量权;酌定不起诉是对可以提起公诉的案件,通过度析和考虑而选择不起诉,体现人民检察院的权利,即人民检察院具有自由裁量权2、存疑不起诉与法定不起诉、酌定不起诉的区别第一,存疑不起诉与酌定不起诉,都是人民检察院可以作出的不起诉,是自由裁量的成果;而法定不起诉是必须作出的不起诉,人民检察院不能裁量。
第二,法定不起诉与酌定不起诉,合用前提都是案件事实已经查清,足以认定对犯罪嫌疑人不应当追究刑事责任或者犯罪情节轻微但根据刑法规定不需要判处刑罚或免除刑罚;而存疑不起诉的合用前提是因证据局限性导致犯罪事实未查清,不能拟定犯罪嫌疑人构成犯罪和需要追究刑事责任三)三种不诉在实践操作上的比较1、决定作出的程序不同法定不起诉,由承办案件的检察官提出审查意见经部门负责人审核后,报检察长决定;酌定不起诉与存疑不起诉,均必须经检察委员会讨论决定2、存疑不起诉的程序具有独特性(1)补充侦查的次数刑诉法第140条只规定合用存疑不起诉必须通过补充侦查,并无规定补充侦查的次数,也未规定与否涉及人民检察院自行补充侦查从维护刑事诉讼的严肃性出发,司法机关必须力求查清案件事实,但在司法实践中如核心证据已灭失,通过一次补充侦查表白的确无法弥补证据,虽然再退回补充侦查也无济于事在这种状况下就可以直接作出存疑不起诉的决定,否则只会延长办案期限,增长工作量,减少诉讼效率因此,《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286条规定:“作出不起诉决定前应当根据案件状况在法律规定的范畴内拟定补充侦查的次数即对于只补充侦查一次的案件,亦可以决定不起诉。
2)把握“证据局限性”的条件对“证据局限性”的认定波及人的主观结识和判断,实践中有时难以拟定,应根据高检《刑事诉讼规则》掌握证据局限性的情形:据以定案的证据存在疑问、无法查证属实的;犯罪构成要件事实缺少必要的证据予以证明的;证据之间的矛盾不能合理排除的;根据证据得出的结论具有其她也许性而无法排除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只要案件通过补充侦查,又具有上述4种情形之一的,就合用存疑不起诉但在实践操作中应当清晰,上述4种情形,是针对每一起犯罪事实而言,并非把多起犯罪事实统一放在“证据局限性”和“不符合起诉条件”这两个条件里因此在犯罪嫌疑人涉嫌多起犯罪事实的状况下,如果只有一部分犯罪事实的证据的确、充足,符合起诉条件,应当就查清的犯罪事实提起公诉,同步暂不认定其她犯罪事实即可,不应作不起诉决定四)、附条件不起诉,是指检察机关相应当负刑事责任的犯罪嫌疑人,觉得可以不立即追究刑事责任时,给其设立一定考察期,如其在考察期内积极履行有关社会义务,并完毕与被害人及检察机关商定的有关义务,足以证明其悔罪体现的,检察机关将依法作出不起诉决定附条件不起诉,又称为暂缓起诉、缓予起诉、暂缓不起诉等,是指检察机关在审查起诉是,根据犯罪嫌疑人的年龄、性格、状况、犯罪性质和情节、犯罪因素以及犯罪后的悔过体现等,对较轻罪行的犯罪嫌疑人设定一定的条件,如果在法定的期限内,犯罪嫌疑人履行了有关的义务,检察机关就应做出不起诉的决定。
附条件不起诉是以起诉便宜主义为基本的,体现了检察机关的自由裁量权,属于不起诉的一种形式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有助于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人格矫正,促使其尽快、顺利地回归社会,有助于维护家庭和睦与社会稳定,同步也符合诉讼经济、程序分流的目的1)合用对象不同附条件不起诉”仅合用于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侵犯财产罪、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也许判处一年有期徒刑如下刑罚,符合起诉条件,但有悔罪体现,涉嫌实行犯罪行为时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法定不起诉合用于没有犯罪事实,或者虽有犯罪事实但依法不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情形;存疑不起诉合用于通过补充侦查仍然觉得证据局限性,不符合起诉条件的情形;酌定不起诉合用于情节轻微,根据刑法规定不需要判处刑罚或免除刑罚的情形ﻫ (2)合用主体的权限不同对于附条件不起诉案件,检察院享有自由裁量权,即可以选择与否合用附条件不起诉;对于法定不起诉案件,检察院不享有自由裁量权,即应当不起诉;对存疑不起诉和酌定不起诉的案件,检察院享有自由裁量权,即可以选择与否起诉ﻫ (3)法律效力和后续法律效果不同在法律效力上,对于被附条件不起诉的,被附条件不起诉人有半年以上一年如下的考验期;对于被法定不起诉、证据局限性不起诉、以及酌定不起诉的,如果被不起诉人在押,应当立即释放。
在后续法律效果上,对于被附条件不起诉人,在考验期内有法定情形之一的,人民检察院应当撤销附条件不起诉的决定,提起公诉;在考验期内没有法定情形,考验期满的,人民检察院应当作出不起诉的决定对于被存疑不起诉人,在发现新的证据,符合起诉条件时,可以提起公诉;对于被法定不起诉和酌定不起诉人,人民检察院如果发现不起诉决定确有错误,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撤销不起诉决定,提起公诉ﻫ (4)被(附条件)不起诉人的救济制度不同在法定不起诉、存疑不起诉和酌定不起诉中,被不起诉人如果不服,可以自收到决定书后七日以内向人民检察院申诉,对申诉的解决,由检察院根据案情决定在附条件不起诉中,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对人民检察院决定附条件不起诉有异议的,可以向人民检察员提出,人民检察院应当作出起诉的决定 ●关联条文: 《刑事诉讼法》第170、172-176、271-273条;ﻫ 最高人民检察院《规则》第286-289、303、304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