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稠油井筒降粘配套技术综合应用探究

工****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43.92KB
约5页
文档ID:424792044
稠油井筒降粘配套技术综合应用探究_第1页
1/5

稠油井筒降粘配套技术综合应用探究摘 要:稠油油藏资源丰富、分布广,常规的采油方法已经很成熟,而油田 增产就得采用非常规的方法开采特别是对稠油的开采,稠油一般含沥青质、胶 质多,是造成原油粘度高的根本原因井筒化学降粘技术是指通过向井筒流体中 掺入化学药剂,从而使流体粘度降低的开采稠油及高凝油的技术通过复合型稠 油助产剂,原油与水形成 O/W 型乳化体系,使期间形成水膜与水膜之间的摩擦, 达到降低粘度,降低粘阻,达到提高采收率的目的关键词:井筒降粘;复合型乳化体系;润湿性反转;举升参数优化引言采油注蒸汽开采以降低粘度,但是到井筒时,由于温度下降,粘度增高,就 不易能过井下泵设备抽到地面,由于粘度增高,油井负荷增大,地面设备易损坏, 因此影响油井的产量本文主要是采用复合型乳化降粘体系来降低井筒的原油粘 度,提高流度,达到提高产量的目的某区块处于断层上升盘,含油面积 4.8km2 地质储量 1787 万吨,是含油层系多、油稠、出砂严重、油水关系复杂的普通稠 油油藏油区主要以蒸汽吞吐的方式开采,特稠油井辅以电加热系统,改善原油 在井筒的流动性,但能耗十分巨大井筒化学降粘技术是指通过向井筒流体中掺入化学药剂,从而使流体粘度降 低的开采稠油及高凝油的技术。

其作用机理是:在井筒流体中加入一定量的水溶 性表面活性剂溶液,使原油以微小油珠分散在活性水中形成水包油乳状液或水包 油型粗分散体系,同时活性剂溶液在油管壁和抽油杆柱表面形成一层活性水膜, 起到乳化降粘和润湿降阻的作用为了验证降粘剂在井筒降粘方面的实际使用效 果,探索最合理的加药剂方式及药剂用量,选择试验井通过全面对比该井使用药 剂前后的液量、工况及能耗,考察该降粘剂在稠油井降粘方面的使用性能试验 井于2018.2月转抽开,目前生产层油层深度为1543.38-1830.35m机型为600 皮带机,电机为 22kW 普通电机,采用智能中频电加热系统1. 工艺原理在复合型稠油助产剂的作用下,原油与水形成 O/W 型乳化体系,使稠油在举 升过程中,把原油流动时油膜与油膜之间的摩擦变为水膜与水膜之间的摩擦,粘 度和摩擦阻力将会大幅度降低;同时,在药剂的作用下,会产生润湿降阻作用, 破坏油管或抽油杆表面的稠油膜,使其表面润湿性反转变为亲水性,形成连续的水 膜,减小举升及抽吸过程中原油流动的阻力,来达到降粘减阻的目的2. 试验方法将本降粘药与水(掺水)混合成为一定浓度的药剂溶液,在油套环空注入井 下;药剂溶液与稠油及水混合后,再被泵吸入排出,送至井口。

由于药剂溶液、 水已经与稠油在泵的作用下,充分混合,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 o/w 乳化体系, 使稠油在举升过程中的粘度大大降低,因而使得阻力减小,产量增加将复合型 稠油助产剂加入药剂槽中,定量泵将其定量加入到油套环空中;该泵可精确控制 药剂的加入量,试验中应随工艺情况调整药剂的注入量;站外来的用于原油输送 的热水,分出一个支路,经热水表计量后,也一同进入环空进入的热水、药剂 与地层渗流出的油水,一同进入到抽油机泵中,在泵的作用下,充分混合,即可 形成粘度较低的乳化体系,被举升至地面第一阶段:2018.5 月开始加药剂,加 剂方式为 24小时不间断式从井筒滴入,药剂量为采液量的 1.0%,热水的加入量 按药剂量的 3 倍,加入药剂为期两周,密切跟踪该井液量、工况、电机电流变化 第二阶段:降低该井参数,逐步下调电加热电流,密切观察该井液量、工况、电 机电流以及生产情况,防止出现光杆缓下第三阶段:将电加热电流降至维持正 常生产的最低值并视油井生产状况论证停止电加热的可行性,持续跟踪观察至试 验结束3. 试验过程(1)2018.5 月开始加药剂,加剂方式为 24 小时不间断式从井筒滴入,液量 由14.9t/d升至27.0t/d,增加近一倍,含水由又62.5%升至64.1%,变化不明显, 而工况明显变好,由之前的严重供液不足转为轻微工业不足。

2)6.2日该井量 化25.8t/d,含水64.5%;下午量油不出,憋压不起,测功图显示为严重供液不足反洗井后憋压正常,日液28.2t/d,功图均基本正常此后几天液量在14.1 t/d至28.5 t/d,变化比较大3)6.18日该井再度不出,中午调参,由之 前的1.5次/分下调至1次/分,6.19日至6.23日液量在14.4至17.7之间,较 为稳定,含水也一直在 65%左右,功图为轻微供液不足4)鉴于该井生产情况 已趋于稳定,6.21日该井电加热电流由之前的80A下调至60A,液量及工况无明 显变化,计划继续下调电加热电流加药机后15.35.455400550120而对比该井加药机前后的电机电流,呈缓慢的下降趋势4试验效果分析(1)加降粘剂后初期液量增加近一倍,在下调参数后液量仍能达到调参前 的液量,效果显著对于高粘度稠油井使用该降粘剂改善原油在井筒的流动性, 增加产量及减少电加热电量的方法是可行有效的2)实验的第二阶段,该井 电加热的日电量由之前的730 kW・h降至550 kW・h,而这只是降低电加热电流 的第一步,还拥有较大的下调潜力3)该井在试验阶段两次量化不出,主要 是因为井筒加入降粘剂后油套环空的原油与水及降粘剂形成流动性好的乳化体系 并被迅速吸入泵筒,导致该井严重供液不足而反复不出,在下调参数后,此问题 得以解决。

至实验的最后阶段,该井液量极不稳定且间歇性出液,对比本周期及 前两个周期我们可找到答案:综合对比该井实验前的生产状况及近况,我们可发 现地层供液能力较之前已明显下降,而对比前两个周期同期累液情况,我们可初 步判断该井已到周期中后期,该井也于7月进入第六周期尽管该实验未达到预 期效果,5结束语目前常用的稠油(包括特稠油和超稠油)降粘方法(包括掺稀油降粘、加热 降粘、稠油改质降粘及化学降粘等四种)的降粘原理各有优缺点掺稀油降粘存 在着稀油短缺及稠油与稀油间价格上的差异等不利因素;加热降粘则要消耗大量 的热能,存在着较高的能量损耗和经济损失;改质降粘要求较为苛刻的反应条件 同时使用范围较窄;化学降粘使用范围相对较宽(包括油层开采、井筒降粘、管 道输送等领域),同时工艺简单,成本较低,易于实现分析认为,采用化学降 粘方法进行稠油降粘具有一定的优势,建议优先考虑1)采用稠油助产剂如 果在供液能力更好的稠油井使用在增产方面的前景相当乐观,推荐在供液能力较 好的井如转抽前期,沉没度在300-500m,使用该降粘剂能取得更好的应用效果;(2)稠油助产剂与电加热并用,将电加热调至最低档(大约200 kW・h/24h), 防止因偶然地层油水或井温的变化引起的光杆缓下事件。

参考文献:1.林录.稠油化学降粘技术探讨[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9(03)。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