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理论概述摘要:可持续发展的产生背景、发展概况、在新世纪面临的种种挑战都与全球经济息息相关 自上世纪80 年代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到现在,可持续发展经历了从理论到实践再到不断 改善、创新的过程其意义对当今社会的发展举足轻重关键词:可持续发展,资源环境,生态文明1 可持续发展的提出二战结束后,在三次科技革命完成的背景下,全球经济飞速发展然而随之而来的却 是人口膨胀、资源的短缺、环境的恶化、生态发展的不平衡等一系列危及人类生存发展的问 题1962年美国卡逊《寂静的春天》的发表,阐述了自工业革命以来所发生的重大公害事 件,首次将环境污染这一严肃问题摆在世人面前,震惊了全球随后,20世纪70年代发表 的《增长的极限》认为防止世界大系统崩溃则必须放慢经济增长及停止人口膨胀1972年 联合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通过了《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该宣言 指出环境问题主要是发展不足的问题,不仅发达国家要对环境资源问题负责,发展中国家在 发展过程中也要重视对环境的保护,因为任何国家的发展都伴随着资源的减少,尤其是工业 化生产又加剧了环境的恶化程度这是联合国组织首次把环境问题与发展联系起来。
第一次 明确提出发展中国家要致力于环境保护问题人们已经意识到发展与环境协调一致的重要性 1980年,世界自然保护同盟和全球多个国家的政府、专家制定了《世界自然保护大纲》, 提 出应该把资源保护和人类发展统一起来考虑 , 第一次较明确地表述了既要发展又要保护的 思想在该大纲中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强调不能将“可持续发展”与“持续增长”, “持续利用”概念混为一谈可持续发展是强调发展中环境保护的重要性1987年世界环 境与发展委员会的布伦特莱发布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指出我们需要一个新的发展 思路和方向,一个能持续人类进步的道路,人们寻求的不只是局部地区的短暂发展,而是在 整个地球遥远将来的发展该报告也给出了公众普遍接受的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既满足当代 人的物质文化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利益的发展1990年,联合国组织起草世界环境与发 展大会主要文件《21世纪议程》,第一次把可持续发展问题由理论推向行动1992年里约会 议结束后,全球对可持续发展研究达到了空前的活跃2可持续发展内涵的界定范柏乃在《可持续发展理论综述》(1998)中提到关于可持续发展定义的几种说法,可 持续发展的目标是发展、保证人类生存,本质是寻求经济与环境生态之间的动态平衡,核心 在于公平性 ,维持几代人的经济福利。
可持续发展是非经济概念,即促进人类之间,以及人类 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寻求建立有利于持续发展的社会、政治、经济、生产、技术、管理及国 际关系的新体系,这是个全球的目标赵士洞《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及内涵》(1996)可持续发 展的定义从生态、经济、技术、社会、世代伦理、空间、自然资源等方面进行阐述刘传祥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分析(》1996)中提到可持续发展要以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为前提, 把资源与环境的承载力协调一致,在此基础上进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文章还呼吁人们放弃 高消耗、高污染、高增长的粗放型生产方式和高消费高浪费的生活方式,转而向低消耗、低 污染、稳速发展的模式转变李龙熙《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诠释和解析》(2005)则把可持 续发展的内涵的概括为以下几方面:共同发展、持续发展、协调发展、公平发展、高效发展、 多维发展共同发展即是全球各地区的均衡发展持续发展就是就是保证人类生存的可持续 发展协调发展是不同产业、区域以及社会与环境、生态、资源之间的协调发展牛文元《可 持续发展理论的基本认知》(2008)认为可持续发展要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度,即发 展水平;还必须衡量发展的协调度,即效率与公正的平衡,政府调控与市场发育的平衡,发 展与环境的平衡,当代与后代利益分配的平衡。
这些都要在可持续发展中体现出来另外, 牛文元认为可持续发展反映“动力、质量、公平”的有机统一其中动力表征为:发展潜力、 发展速度、发展能力;质量表征为自然进化、文明程度、生活质量及理性需求(物质需求和 精神需求);公平表征为“共同富裕”程度及城乡贫富差距3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李龙熙《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诠释和解析》(2005)中提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基 本理论包括基础理论与核心理论基础理论是经济学理论(它包括增长极限理论和知识经济 理论)、生态学理论、人口承载理论、人地系统理论需要指明的是增长极限理论是说经济 增长已经超过了资源与环境的承载力,要放缓经济的发展的速度知识经济理论是说在社会 发展进程中要将核心理论:资源永续利用理论、外部性理论、财富代际公平分配理论、三种 生产理论三种生产理论是指人的生产、物质生产及环境生产罗守贵《可持续发展研究述 评》(2002)提到根据不同资本之间替代程度的大小,清华大学徐玉高将可持续性分为弱可 持续性,中等可持续性,强可持续性,绝对强可持续性弱可持续性意味着四种资本可任意 替代只要总资本存量不变,就不会影响后代人的福利中等可持续性在保持总资本存量不 变的前提下,还要保证资本的构成。
它要求任何一种资本都不能完全丧失,即使另一种资本 的积累增加强持续性表示对不同种类的资本要分门别类的加以保持在大部分生产函数中, 自然资本与人造资本是互补关系绝对强持续性是任何东西都不能消耗,不可再生资源绝对 不能利用,可再生只能使用净增长部分牛文元在《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本认知》(2008) 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主线:努力寻求人与自然的平衡,必须把人的发展、资源的消耗、 环境 的退化和生态的协调紧紧的联系在一起, 这种关系就体现了人和自然必须走和谐与协同进 化的道路;努力寻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协调通过制度的保证、舆论的导向、伦理的规范、 道德的感召、 法治的约束、 社会的公正、 文化的熏陶等等, 人类活动的有效组织, 去 基本达到人和人之间关系的和谐与公平牛文元在《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本认知》(2008) 中提出可持续发展的两条基本主线:人与自然的平衡、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协调并指出全球 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目标是实现人与环境、人与人之间的协调发展4 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何中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几个难题》(2000)中详细阐述了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 主要是实践上的难题、本体论上的难题、认识上的难题和伦理上的难题。
其中实践上的难题 表现为在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工业化与市场化的发展必然会危机资源环境的平衡市 场化诱发了人们贪婪的动机,从而导致可持续发展实践中的困难在本体论上可持续发展意 味着没有代价的发展,即当代人的发展至少不能危害后代的福利,但这样的发展对于我们发 展中国家几乎是无法做到的,任何发展都会带来资源的减少和环境的破坏,人们能够做到的 就是尽可能减少这种破坏在认识论中,人们必须能充分预见现在的发展对未来的影响和后 果伦理难题是说“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反映了可持续发展的道德视野和伦理立场 自然资源和发展机会的有限性与发展需要的无限性的矛盾,一部分人对稀缺资源和发展机会 占用,就意味着对另一部分人占有机会的剥夺经济学难题是说从经济学来看,环境污染和 生态危机是有发展的“外部性”造成的,它反映着市场经济的“盲区”牛文元《可持续发 展理论的基本认知》(2008)人口三大高峰(人口总量高峰、就业总量高峰、老龄人口总量 高峰);能源和自然资源的超常规利用;实施城市化战略的巨大压力;缩小区域差距及三农 问题;国家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和国际竞争力的培育5 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及进展牛文元在《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本认知》(2008)提到了可持续发展的七大战略.第一, 全球经济的理性增长。
即经济的健康增长以“ 财富” 扩大的方式和经济规模增长的度量, 去满足人们在自控、 自律等理性约束下的需求第二,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结构合理、资 源消耗低、对生态环境破坏度降低、知识含量与非物质文化不断提高、总体效益越来越好 第三,满足“以人为本”的基本需求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核心制定的人的基本生存需求 和生存空间的不断被满足是一切发展的基石第四,调控人口数量增长,提高人口素质第 五维护、扩大和保护自然的资源基础第六,集中关注科技进步对发展瓶颈的突破第七, 始终调控发展与环境的平衡齐晔,蔡琴《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三项进展》(2010)三大进展:地球系统观、生态文明 思想和低碳经济其中地球系统观表明人们开始科学的对地球的整体而不是局部研究其结构 功能和变化生态文明思想是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的转变十六届三中全会胡锦涛提出将 “建设生态文明”作为中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强调建设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主要表现在和谐共处、循环再生、物尽其用、负反馈调节和节俭知足五个方面生 态文明思想既要求在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上的转变 ,又强调思想观念和伦理价值 变革它所呼唤的是一种新的经济观 、社会观、自然观和道德观, 一句话 ,是一种新的、科 学的发展观、生活观和世界观。
在生态文明思想下,发展不再是以物为目的,而是以人为本 ; 对发展速度和规模的追求让位于对质量和需求的满足 ; 生活的品质不再是以财富的多寡为 衡量标准 ,而是以人的幸福满足与否为测定指标; 世界发展的目标是和谐的社会和和谐的世 界,包括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和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低碳经济概念最初是在 2003 年的英 国能源白皮书《我们的能源未来: 创建低碳经济》中提出的在中国,低碳发展符合以人为本, 全面 、协调 、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低碳发展特别关注低碳化的 过程,而不是西方所强调的一个经济体的碳排放总量或单位 GDP 碳排放量经济的低碳化过 程实质上是单位 GDP 的碳排放量减少的过程; 一个国家低碳化速率越高 ,表明这个国家低 碳发展进程越快 、低碳发展政策的成效越显著参考文献:[1] .赵士洞,王礼茂•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内涵[J].自然资源学报,1996 (7)[2] .刘传祥,李琦等.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报,1996(6)[3] .范柏乃,邓峰等.可持续发展理论综述[J].浙江社会科学,1998(3)[4] .何中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几个难题[J].天津社会科学,2000(1)[5] .李龙熙.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诠释和解析[J].行政与法,2005 (1)[6] .罗守贵,曾尊固.可持续发展研究述评[J].南京大学学报,2002 (2)[7] .罗慧,胡彦华等.可持续发展理论综述[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04(1)[8] .牛文元.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本认知[J].地理科学进展,2008 (5)[9] .齐晔,蔡琴•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三项进展[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 (4)[10] .牛文元•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2 (4)[11] .朱海兵,张侨等•中国可持续发展理论概述[J].商业时代,2011 (7)[12] .彭斯震,孙新章•全球可持续发展报告:背景、进展与有关建议[J].中国人 口资源与环境,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