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et食管的内镜诊断*导读:Barrett食管是指食管下段的复层鳞状上皮被单层 柱状上皮所替换的一种病理现象本身可无特殊症状,当呈现食 管炎、溃疡、癌变时才会出现相应的反流症状,部分Barrett上 皮易发生癌变……正常食管黏膜为粉白色,胃黏膜为橘红色,两者界处形成不规则 的波浪线即为齿状线(“Z”线),也被称为鳞柱交界处(SCJ ) 生理情况下,SCJ与胃-食管连接处(GEJ)在同一部位,当发生 BE食管时,Z线向□端移位,内镜下诊断BE食管的关键是明确 GEJ和SCJ的位置,日本学者以食管下端栅状血管网作为食管末 端的标志他们认为,发生BE时,尽管柱状上皮代替了鳞状上皮, 但其下方的血管网仍为栅状,以此判断SCJ下的组织为胃贲门黏 膜还是BE内镜下染色有助于诊断:美蓝可使肠化的上皮呈现蓝 色,正常的食管和胃黏膜不染色;卢氏碘可使鳞状上皮呈褐色, BE上皮不着色;乙酸可使食管色泽变苍白,BE上皮呈微红色BE 在内镜下按形态可分为3 型: (1)全周型,橘红色黏膜向食 管延伸累及全周,与胃黏膜无明显界限,其游离缘距食管下括约 肌在310 cm以上;(2)岛型,齿状线110 cm处以上出现斑片状 红色黏膜或红色黏膜内残留岛状灰白色黏膜; (3) 舌型,与齿状 线相连,伸向食管呈舌形或半岛状。
另一种分类方法是,根据内镜 下病变的长度,分为3型:①长节段BE ,食管下段黏膜受累长度 >310 cm;②短节段BE,病变长度310 cm;③超短节段BE , 内镜下无法确定位于GEJ 上,病理学检查有柱状细胞存在 内镜下对BE的诊断应包括:明确描述SCJ和GEJ的位置;病变 远端到门齿的距离;病变近端到门齿的距离;病变的形态在2003 年,美国胃肠病学会芝加哥会议,专家组建议诊断BE必须进行组 织学检查,活检方法为用大活检钳进行系统的四象限间隔210 cm 活检有前瞻性研究显示,这一活检方法可在首次内镜检查时, 发现大多数在5 年中进展成癌的病灶对于高度异型增生的病 例,活检密度增加到1 10 cm在临床工作中,内镜医生应掌握BE内镜诊断标准及活检原则,病 理医生利用病理诊断标准和内镜医生相互配合,才能得出合理、 正确的诊断,提高BE的诊断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