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任志宏访谈:完美演绎声音艺术配音

人***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7.81KB
约14页
文档ID:472832954
任志宏访谈:完美演绎声音艺术配音_第1页
1/14

任志宏访谈:完美演绎声音艺术配音基本情况:姓名:任志宏性别:男工作单位:中国广播电视主持人节目研究会主要职务:理事,播音员从业经历:1971 年—1981年是太原市青年歌舞剧团声乐演员1982年一1992年任山西电视台《山西新闻》主播1993 年—1995年,在山西电视台二套黄河电视台担任省台 有史以来第一次以个人名字命名的新闻杂志性栏目《志宏时间》的主持人和制片人,第一次实现省台真 正意义上的制片人自1997年至今,在中央电视台海 外中心一直担任《中国文艺》、《千秋史话》《国宝档案》 等主要栏目的主持人、编导主要作品:近年来,在央视《探索发现》栏目中担任解说的大 量纪录片作品,如:《解放战争》、《世界文化遗产之中 国档案》、《极地跨越》、《走进非洲》、《撼天记》、《北 洋水师》、《庚子国变》、《徽洲》、《江南》、《河之南》、 《独领风骚一一诗人毛泽东》、《中国史话》、《考古中 国》、《中国远征军》、《紫禁城》、《中华武功》、《丧钟 为谁而鸣》、《战俘存亡录》、《国家宝藏》、《世纪战争》、 《秘境追踪》、《一个时代的侧影》,主持并解说时长为 六小时的大型特别节目《辛亥革命》等获奖情况:2003年,担任解说的央视6集文献纪录片《宋庆龄》 获全国电视“金鹰奖一等奖”;担任解说的央视10集文 化纪录片《江南》获全国“星光奖一等奖”;同年,担 任解说的央视20集大型电视艺术专题片《独领风骚 ——诗人毛泽东》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2004年, 参与《名家朗诵——聆听经典:“叶圣陶散文”、“欧阳 修诗词”作品欣赏》CD的出版演播;2007年获全国“最 具人文气质解说奖”;2008年获“中国收藏界十大人物” 称号;2010年《国宝档案》获广电总局全国十大优秀 栏目称号;2011年《国宝档案》列为CCTV三十个品 牌栏目之一。

笨嘴拙舌竟成“京剧神童”任志宏祖籍山西,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出生于 个普通干部家庭那时小志宏说话声音挺脆,但就是 吐字不清父母忙于工作,又以为男孩儿大多嘴笨语 迟,对此也就没有在意不想长到四五岁时,其他同 龄的男孩儿多已变得伶牙俐齿,小志宏说话还像含着 一块热豆腐,只有家人能听得明白,父母才开始着起 急来,带着他到处求医医学检查,没毛病啊?声带、 口腔全都没问题,用通俗一点的话说,就是嘴笨,吐 字有点”大舌头”大夫说:“再观察一下吧,或许就是 发育得太晚,也许再过两年就好了家中老人们说, “管他呢,贵人语迟啊父母无可奈何,只好由他去 了,只是想这样的一张笨嘴,将来可怎么工作?那时, 若让算卦的推算小志宏将来的职业,恐怕算上一万遍 也算不到他会干播音那么“奇迹”又是怎么发生的?还是医生和老人 们说的准,小志宏到六七岁时,或许是因他知道什么 叫不好意思,不愿再看人们听他说话那种异样的眼神, 自己一注意,口舌就逐渐地轻妙起来,说话不再费劲, “大舌头”的毛病不治自愈了任志宏七八岁时,正值“文革”一天他被带进 一家影剧院,观看了“样板戏”《红灯记》事后他激动 得要命,没想到还有这么令人着迷的声音!于是他决 定做一件事情,即要学唱京剧《红灯记》,要当英雄李 玉和。

自此,小志宏开始学唱京剧,没老师,纯粹是 模仿,没事就钻影剧院,或抱“半导体”,把个《红灯 记》背得滚瓜烂熟起初没人在意他,想他刚把舌头 捋顺了两年就要学唱京剧,不是找乐儿是什么?唱几 天热乎劲儿一过就完了哪想此娃毅力非凡,天长日 久,滴水穿石,愣把李玉和的唱腔学唱得有板有眼, 而且还扩展到学唱什么“杨子荣”和“郭建光”不久, 他执意要父亲领他报考太原市“红少年毛泽东思想宣 传队”,考官惊讶他的无师自通,觉得他是一块可塑之 才,当即考中从此,小志宏竟成了舞台的上小“李玉 和”,到处演出,到处掌声一片赞扬声中,小志宏学 唱京剧的劲头儿更大了不久,就连山西省京剧院都看中了任志宏这个 小学生,准备把他调进京剧院然而太原青年歌舞团 抢先一步将他揽入怀中进入歌舞团后,任志宏还是 学唱京剧,直到他进入生理变声期,才开始让他改学 声乐告别演唱舞台走向幕后播音按说有学唱京剧的基础,任志宏音域宽广,上 高音C都没问题,他在声乐的学习上也能走出很远不想这时他又开始突然转向,而且起因同样是发生在 一家影剧院里1979年,中国公映日本影片《追捕》任志宏去 看了,别人被其惊险的故事情节所迷住,而迷住任志 宏的,除了剧中的人物,还有那精彩的配音。

其中特 别是邱岳峰、毕克和尚华的配音,让任志宏赞叹不已, 就像当年他被李玉和的声音征服时那样任志宏这时 才知道原来还有这么一项事业,一群工作在幕后的语 音工作者,靠声音去塑造剧中人物的艺术形象,靠语 音艺术去给观众美的感觉,从此他又开始迷上了配音任志宏迷电影配音迷到什么程度?那时他的月 工资也就三四十元人民币,他却省吃俭用地攒上两百 余元,去买一台日本松下的“砖头儿式”录音机,拿到 影院去录下有邱岳峰、毕克等人配音的一部部电影, 《望乡》、《王子复仇记》和《巴黎圣母院》等等,录 好后拿回家一遍遍反复地模仿,痴迷程度和他小时学 唱京剧时一样任志宏说是迷上了配音,其实是迷上了语音, 即有声语言这门艺术当时在很多人眼里,配音甚至 都算不上是一种艺术,任志宏本已站到了令人羡慕的 舞台上,且已掌握了多半是会风光无限的演唱艺术, 怎又突然迷恋起一种幕后的、要靠“说话”吃饭的工作 呢?任志宏的理由很简单,就是因为喜欢在他看来, 那是中国人有声语言中非常高贵的、不逊色于演唱艺 术的一种艺术相反有关名利的概念,当时在他的意 识里反倒很淡很快,任志宏把某些译制片精彩的配音模仿得 惟妙惟肖,常在各种联欢会上令人叫绝地来上一段。

一日在声乐课上,老师孔令华突然对任志宏说:“你别 学声乐了现在你说话,不要训练,基本上就已到位 了,不如去做一些语言方面的工作老师不过是随口 一说,任志宏听后却动起心思当时他学的是男高音, 他坚信自己学下去会有一个光明的前途,但既然连老 师都那么认为,而且自己又那么喜欢,他觉得就应当 考虑一下艺术转向的问题了结果,1981年当歌舞团解散时,任志宏去了电 台播音组,不久又到了山西电视台任志宏志向突变,亲朋好友难以理解因为, 就声乐艺术而言,任志宏连难度极高的京剧、美声都 能唱了,而且为此还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怎就突然前 功尽弃,从事起看似比较容易的语音艺术呢?再说, 舞台的光环多么耀眼,美好的歌星梦指日可待,怎就 突然放弃这一切,干起看似平凡的新闻播音?这说明 人们对任志宏的内心世界还是了解得太少,大家只看 到了他对演唱艺术的狂热,没看到他对有声语言及文 学写作的渴望比如有谁知道青少年时期的他居然写 过多部未曾被采用的电影剧本,尔后在报纸杂志上也 发表过多篇诗歌、散文作品呢?有谁知道“只求品位、 不求轰动”是他给自己定下的从艺准则呢只求品位、不求轰动上世纪90年代初,在太原举办的一次全国性译 制片研讨会上,大家联欢时,任志宏随便朗诵了一个 译制片的片段,他那极富个性的声音,当场引起中央 电视台国际部主任张华山的注意,后者当即邀请他说: “志宏,我即将导演一部《环游地球80天》的6集电 视译制片,男一号的配音,就由你来了。

怕任志宏不 知好歹,张华山特意补充一句:“央视配音从未请过外 省的人啊也是,北京人才济济,若非特别突出,张 华山不会舍近求远任志宏随即赴京,出色地完成了配音的任务 他的声音,特别是他那舒缓自然却又不乏艺术张力的 表现风格,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时央视正在 筹播第四套节目,央视向山西台发去调函,意欲挖走 任志宏山西台惜才不放,婉拒央视的同时,特许任 志宏创办一个他一直向往的、能够深入大众生活接地 气的新闻杂志类节目《志宏时间》这样,直至1998 年任志宏才走进了中央电视台1999年,庆祝新中国成立五十周年,央视军事 部筹拍十六集大型电视文献片《新中国》此片题材重 大,内容史诗般气壮山河,由谁来担任该片的解说呢? 央视海选,不问资历,找来几位播音员,一人一段, 公平竞争不想一周后中选的,却是他这位并非科班 出身的“新人”不久,《新中国》隆重推出,其中任志 宏的解说令人耳目一新,甚至在业内引起轰动,大家 发现:如此厚重的文献片,居然还可以这样播!任志宏是怎样播的呢?以往但凡题材重大的文 献片,解说风格多是高亢激昂,庄重有余,似乎非此 不能表现出文献的权威与气势,因此形成解说中一种 特殊的“激昂”调。

任志宏不,他不认为拔高调子、加 重语气就能展示出所谓的庄重与恢宏,相反他认为应 当是松弛下来,语调平易,不求轰动,只求品位,以 播音员对片中内容深刻的理解与感悟,以自然平和的 语调娓娓道来,做到收放自如,反倒容易让受众在平 和中,感受到你内心的力量,默默地产生出一种共鸣 事实证明,任志宏对解说艺术的理解是对的,受众不 愿接受那种过于格式化的解说,如今乍现一个能够正 常“说话”的播音员,能像畅聊家常那样讲叙出惊天动 地的故事,大家听着倍感亲切,不知不觉中,就被任 志宏的声音给征服了《新中国》的播出,奠定了任志宏于业内的地 位,也改变了中国纪录片和文献片解说的文风自那 起,任志宏在央视佳作连篇,获奖频频,其中最优秀 的,当是他时下仍在主持解说的《国宝档案》这档节 目,因有任志宏的参与,其影响力日益扩展,全国无 数的“粉丝”每天都在等着在这个节目里欣赏他和他的 声音访谈录记者:您怎样打造自己的风格?是否有一个明 确的定位?任志宏:我从未刻意想打造什么特定的风格, 也从未给自己的风格定位,是多年来演播了大量的文 学作品之后,自然形成了现在自己的这种样式过去 我们刚开始播新闻时,新闻应该怎样播?没机会进科 班,只能以当时方明、赵忠祥等老师为实践的依据。

我刚进电视台时,曾要求去广院学习播音专业,领导 意思是以后再说,结果若干年之后再进那学院时却选 择采编专业因为我知道光学本专业的话,眼界会受 到一定制约我觉得,一切艺术个性的表达均来源于 自身的视野,这个视野其实就是你的空间,空间决定 着你的艺术张力视野和空间一旦失去,艺术也就无 从谈起只有身处社会大众生活,才能真正打开自己 的视野后来实践也证明,有声语言艺术亦如此当年 我20来岁写剧本时,没生活,愣写,怎能写出成熟的 人物故事?同理,艺术是相通的,假若你不接触社会 去感受大众,失去对社会的观察与思考,那你就不会 有所感有所悟有所觉,语言表达必然单调、乏味所 以我说:声音,可以打造灵魂其魅力就源自你的内 心感受,同时也是一个人审美价值的反映你对社会、 对人生冷暖感受的越深,你的表达就会越准确、越生 动内心感受力是表现力的前提,它直接作用于有声 语言作品质量的优劣记者:音色、音调和音律,您认为把握哪点最 重要?任志宏:音色、音调和音律,对有声语言的表 达都很重要但我认为这都是形式上的东西,最重要 的,还是要有来自内心的感悟对于这门艺术,想要 模仿它并非难事,音色好模仿,可能会做到形似,但 唯独无法模仿的是内涵,内涵是艺术个性形成的源流。

我觉得,声音个性的标志就是分辨率,至少它要有别 于“千人一腔”吧,这就是一个人的艺术风格在声音 领域分辨率不高的现象的确存在无论歌者还是诵者, 今天的受众需要的正是千姿百态、异彩纷呈、百家争 鸣的声音艺术气象假若大家声音出来全都一个范儿, 共性有余而个性不足,那就需要我们反思了我体会, 在训练方法上,已经到了播音与戏剧相互嫁接的时候 了,这样既取长补短又能拓展各自的可塑性以及表现 力记者:如今好多院校都在增设语音专业,如广 电类争设播音,戏剧类争设台词,对此您有何建议?任志宏:的确,如今好多大专院校都在增设有 声语言类专业,或为新闻广播事业培养人才,或为影 视戏剧演艺界提供后备军问题是现有的培养模式是 否有待改进?不然,容易使学生都是从一个模子。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