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温和补肾的金匮肾气丸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34.50KB
约2页
文档ID:42757528
温和补肾的金匮肾气丸_第1页
1/2

1温和补肾的金匮肾气丸温和补肾的金匮肾气丸方药:干地黄 240 克,山药、山萸肉各 120 克,泽泻、茯苓、牡丹皮各90 克,桂枝、炮附子各 30 克 用法:将药物混合研细,炼蜜和丸,每丸重 9 克(含药量约 4.5 克),早、晚各服 1 丸,温开水送下或根据原方用量比例酌情增减,水煎服现代更有片剂、口服液等剂型可供选用 功用:温补肾阳 主治:肾阳不足症状为:腰酸脚软,肢体畏寒,下半身常有冷感,少腹拘急,小便不利,或小便反多,舌质淡而胖,苔薄白不燥,尺脉沉细 补阴之虚,助阳之弱 金匮肾气丸可补阴之虚,助阳之弱方名肾气丸者,因气属阳,补肾中之阳气也方中有六味地黄丸(地黄、山药、山萸肉、泽泻、茯苓、牡丹皮),以滋肾水,又含附子、桂枝壮肾中之阳 中医所说之“肾”不同于西医解剖学上的肾,中医是按照功能给肾下定义中医认为,一身阴阳皆根于肾;肾主骨生髓,与生殖发育密切相关腰酸脚软,肢体畏寒,下半身常有冷感,少腹拘急,皆属肾阳不足之表现 阴中求阳,少火生气 方中药物配伍具有两大特点:一是“阴中求阳”;二是“少火生气” 中医认为,肾为水火之脏,含肾阴肾阳,阴阳互根所以,凡肾虚之症,必有阴阳两虚的病理变化,但其临床表现有偏阳虚或阴虚的不同。

金匮肾气丸是为肾阴阳两虚、肾阳虚偏重者而设肾阳虚者得之,可收“阴中求阳之效”,肾阴阳两虚者得之,则有阴阳并补之功 肾气丸中用六味地黄丸滋补肝肾之阴,用附子、桂枝壮肾中之阳,用阴中求阳之法,以达到温补肾阳之目的,“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方中温补肾阳的附子、桂枝与滋补肝肾之阴的六味地黄丸用量之比为 1:12.5,附子、桂枝用量不足全方的 1/8从而体现了“少火生气”的中医理论,也说明本方意在徐生肾气,而不为速壮肾阳 2抗衰防老,增强免疫 从东汉末年至今,肾气丸对补肾方剂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世许多补肾名方都由此而来,如宋代钱乙六味地黄丸、严用和加味肾气丸、十补丸,明代张景岳右归丸、右归饮等宋代以后多认为肾气丸具有阴阳双补的作用,是驻颜延年,抗老防衰之良方 现代药理研究显示,本方具有抗衰老、增强免疫、改善微循环、类性激素样作用,对糖、蛋白质、脂肪代谢有改善作用 肾阳不足,辨清可用 本方治症的主要病位在肾其基本病理变化是肾气不足,水液代谢失常其基本效用是改善水液代谢,调畅小便应用肾气丸应具备的基本症状是:腰酸脚软,小便不调,舌质淡胖,尺脉沉细临床多用汤剂,灵活加减 根据中医的传统理论和临床实践,结合现代药理和临床研究,现多用肾气丸加减治疗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低下、性功能障碍、更年期综合征、腰痛、前列腺增生、慢性肾炎、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慢性支气管哮喘、慢性肺心病、复发性口腔溃疡等属肾阳不足者。

【注意事项】如有咽干、口燥、潮热、盗汗、舌红苔少等肾阴不足、虚火上炎症状者不宜服用 附:金匮肾气丸与六味地黄丸的比较 方名金匮肾气丸六味地黄丸 同地黄、山萸肉、山药、泽泻、茯苓、牡丹皮药物组 成异(干地黄)、附子、桂枝(熟地黄) 同补肾功用 异温阳滋阴 同肾虚主治 异腰酸脚软,下半身冷感, 少腹拘急,小便不利或反 多,脚气,消渴,舌质淡 胖,苔薄白不燥,尺脉沉 细腰膝酸软,头目眩晕,耳鸣、 耳聋,潮热盗汗,五心烦热, 遗精,舌燥咽痛,牙齿松动, 消渴,小便淋漓,舌红苔少, 脉细数。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