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风》王勃唐诗鉴赏 《咏风》是唐代诗人王勃的作品这不仅是王勃咏物诗的代表作,也是历代咏风诗中的佳作以下是分享的关于该诗的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咏风 肃肃凉景生,加我林壑清 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 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咏风 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 驱烟入涧户,卷露出山楹 去来固无际,动息如有情 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注释】 ⑴肃肃:象声词形容风声《后汉书·列女传·董祀妻》:“处所多霜雪,胡风春夏起,翩翩吹我衣,肃肃入我耳景:一作“风” ⑵加:给予林壑(hè):树林和山沟,指有树林的山谷南朝宋谢灵运《石壁精舍还湖中作》诗:“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 ⑶驱:驱散,赶走寻:一作“入”涧户:山沟里的人家 ⑷卷:卷走,吹散雾:一作“露”楹:堂屋前的柱子山楹:指山间的房屋 ⑸固:本来迹:行动留下的痕迹一作“际” ⑹动息:活动与休息《隋书·天文志上》:“生灵因之动息,寒暑由其递代 ⑺松声:松树被风吹动发出像波涛一样的声音。
战国楚宋玉《高唐赋》:“俯视峥嵘,窐寥窈冥,不见其底,虚闻松声 【白话译文】 清凉的山风肃肃地吹过来,使我的林壑变得清爽凉快 驱散烟云寻到涧底的人家,卷走雾霭现出山间的房屋 风的去来本就是没有踪迹,但动息之间却仿似有情谊 红日西下山水等全都沉静,风为您吹响阵阵松涛之声 【创作背景】 根据作者生平,这首诗当作于唐高宗乾封至上元年间,但因资料缺失,其具体创作年份和创作动机难以确证 【赏析】 宋玉的《风赋》云:“夫风者,天地之气,溥畅而至,不择贵贱下而加焉此篇所咏的“凉风”,正具有这种平等普济的美德炎热未消的初秋,一阵清风袭来,给人以快意和凉爽那“肃肃”的凉风吹来了,顿时吹散浊热,使林壑清爽起来它很快吹遍林壑,驱散涧上的烟云,使诗人寻到涧底的人家,卷走山上的雾霭,现出山间的房屋,诗人情不自禁地赞美它“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这风确乎是“有情”的 “肃肃凉景生”,首句平直轻快,习习凉风飘然乍起加我林壑清”,是紧承上句,概写风不管深沟还是浅壑,不分高低贵贱,北风都遍施恩惠我”字的运用,加强了主观情感,表现了诗人胸襟的开阔。
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描写风为平民百姓送爽的具体情态风,驱散了烟云,卷走了雾霭,穿行于涧户山舍将清爽带给人们第五、六两句是赞扬风的品格去来固无迹”,指它行踪不定,似乎施惠于人们没有所图,不求回报动息如有情”,借用《抱朴子·畅玄篇》“动息知止,无往不足”之意,形容风慷慨惠施,不遗余力,来去仿佛一个有情有义之人这两句诗,夹叙夹议,巧妙地承前启后,自然地引出结联:“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白天,风为劳作的人们送来清凉,宁静的傍晚,又为歇息的人们吹奏起悦耳的松涛声欣赏松涛的大多是士子或隐者,当然也包括了诗人自己这里与“加我林壑清”中的“我”一样加深了主观意趣 诗人以风喻人,托物言志,着意赞美风的高尚品格和勤奋精神风不舍昼夜,努力做到对人有益以风况人,有为之士正当如此诗人少有才华,而壮志难酬,他曾在著名的《滕王阁序》中充满激情地写道:“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在这篇中则是借风咏怀,寄托他的“青云之志” 此诗的着眼点在“有情”二字上面从“有情”写其加林壑以清爽,下面复由“有情”赞其“为君起松声”通过这种拟人化的艺术手法,把风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首句写风的生起,以“肃肃”状风势之速。
风势之缓急,本来是并无目的的,但次句用了一个“加”字,就使之化为有意的行动,仿佛风疾驰而来,正是为了使林壑清爽,有意急人所需似的下面写风的活动,也是抓住“驱烟”“卷雾”“起松声”等风中的动态景象进行拟人化的描写风吹烟雾,风卷松涛,本来都是自然现象写成了有意识的活动她神通广大,犹如精灵般地出入山涧,驱烟卷雾,送来清爽,并吹动万山松涛,为人奏起美妙的乐章在诗人笔下,风的形象被刻画得维妙维肖了 此诗所咏之风,不是习见的柔弱的香风,也并非宋玉《风赋》中的取悦于大王的雄风,肆虐于庶人的雌风这首《咏风》小诗里,寄寓着诗人的平等的政治理想和生活情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