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人教版六年制 四年级 语文学科 第 七册学校 潍州外国语 教师 姜慧卿 2012 年 12 月第七单元 成长的故事[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有五篇课文和语文百花园七组成的这四篇课文全部都是名家笔下的名篇,其中 25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6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27 乌塔 是精读课文,28* 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 是 略读课文语文百花园六安排了三个栏目,即“温故知新” , “ 口语交际”和“习作” [单元教学目标]1.学习本单元的生字词语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的心理描写3.了解,赏析名家笔下精彩的心理描写片段4.引导学生对优美语句或含意深刻的语句或文章的内涵进行感悟进行有进行有 序、分享、尽序、分享、尽 责根基品格教育责根基品格教育[单元教学重点/难点]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深入理解课文思想感情3.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 的心理描写4.了解,赏析名家笔下精彩的心理描写片段5.引导学生对优美语句或含 意深刻的语句或文章的内涵进行感悟[课时安排]教学本组教材可用 10~14 课时其中精读课文 2 课时,略读课文 1 课时,语文园地 3-5 课 时,单元测试 1-2 课时。
[单元教学策略]以读代讲法、引导点拔法、指导朗读法朗读理解法、质疑、讨论、探究、自学法25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一是让学生了解少年周恩来立志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志向,引发学 生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激励学生将自己的学习生活与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大业联系在一 起;二是引导学生继续学习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26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选编这篇 课文的意图,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作家肖复兴的成长故事,体会学作文应先学做人的道理, 学习通过描写景物抒发感情的方法,同时感悟如何修改作文27 乌塔 一是为了开阔学生的 视野,使学生了解世界上其他国家儿童的成长经历,培养自己独立生活的意识和能力;二 是培养学生阅读有自己的见解,并愿意与大家交流阅读感受28※ 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 一 是引导学生了解课文中提出的成长中存在的问题,提醒学生避免类似问题;二是学习用书 信进行书面交际课题:25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材分析: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 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 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课文结构严谨,层次清晰先写 12 岁的周恩来刚到沈阳,就听伯父叹着气说“中 华不振”,这使他疑惑不解;接着写周恩来在租界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 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都敢怒不敢言,这使他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话的含义;然后写 在修身课上,周恩来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明了自己的心迹: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最后写周恩来在少年时代就心系中华的振兴,立下远大志向课文各层次之间过渡自然,层层推进文中写了三件事,中间有两次过渡教学目标:第 1 课时1.认识 8 个生字,会写 12 个生字正确读写“帝国主义、伯父、模范、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惩处、抱负、胸怀、喝彩、振兴中华”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进行超越、勇敢根基品格 教育3.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并联系实际,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教学重点、难点: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教学方法:合作探究、自读自悟教学准备:ppt 课件课内探究:第一课时(精讲课)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有一位伟人,在他 12 岁的时候,曾经思考了这样的问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老师板书课题指名读课题,齐读课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一)学生自由读课后生字表里的字二)检查词语掌握情况1.出示 3 组词语▲帝国主义 列强 租界▲闯进 惩处 吵嚷▲踊跃回答 铿锵有力2.读词、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三)初读课文:指名轮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在读文过程中,随机正音,指导读出语气,在读中理解“踊跃回答”、“铿锵有力”词语的意思四)梳理课文内容1.理清课文层次,引导学生概括文中的 3 个小故事2.在这 3 个小故事中,哪件事让周恩来感受最深刻?课文的哪几段写了这件事?三、紧扣词语,精读感悟,体会“中华不振”,了解周恩来立志的原因一)自主学习,初步感悟画下感受深刻的地方,不明白的地方画个问号二)交流反馈,自主质疑预设:为什么洋人轧死了中国人还得意扬扬?为什么中国巡警不惩处洋人,反而把中国妇女训斥一通?为什么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却“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三)研读重点,深入感悟1.引导学生结合句子抓关键词、谈感受抓住“惩处”一词辐射重点段,理解“中华不振”1)(2)理解词语:读词语,解词义,明方法3)思考讨论:惩处谁?为什么要惩处洋人?中国巡警为什么不惩处洋人?出示:“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
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引导学生抓住“衣衫褴褛”,想象、体会妇女的不幸和悲伤,并相机指导朗读▲由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读第七自然段,了解租界是个怎样的地方,抓住“闯进”一词,理解“租界”不允许中国人随便入内,补充“华人与狗不得入内”2.出示视频资料,丰富对“中华不振”的理解3.感情朗读1)引读: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_________,谁知__________,反而____________围观的中国人都________________但是,_____________只能_______________2)学生练读,指名读,齐读4.教师小结,强化感悟同学们,为什么洋人轧死了中国人还得意扬扬?为什么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妇女训斥了一通?为什么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却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这一切,都是因为——中华不振四、比较中体会周恩来与其他同学读书目的的不同,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
一)其他同学为什么而读书?(二)比较周恩来与其他同学读书的目的,你有什么感受?引导学生体会到:为明理、为做官、为挣钱、为吃饭而读书,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则是把个人的学习与民族的振兴联系起来,体会周恩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三)有感情地朗读对话部分,并分角色合作读五、补充“阅读链接”,加深对周恩来的认识一)自读阅读链接内容二)指名读周恩来写下的著名诗篇: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三)师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内容,感受周恩来的救国抱负和博大胸怀四)激情诵读诗歌,指名读、齐读六、回顾全文,畅谈感受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二)谈谈学文后的感受1.人物:引导学生从“不解地问”、“打破沙锅问到底”、“经常想”、“沉思”、“静静地坐在那里”等处体会周恩来还是个善思的人,并学习这种品质2.写法:体会过渡句、过渡段的用法3.感悟:交流自己为什么而读书七、学习第二部分,感受少年周恩来胸怀祖国1.出示提示,引导感悟: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文的 7、8 自然段想一想,他是从哪儿看出了“中华不振”的呢?画出相关的语句,做简单批注板书:看出示课件:认真默读课文的 7、8 自然段:周恩来是从哪儿看出中华不振呢?用曲线画出相关的语句,并将你的感受写在旁边。
2.全班反馈,交流感受(1)“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①立足重点词语,引导交流初步感受这一带和别处分别指的是哪里?*你从哪些地方看出“中华不振”(2~3 人发言,随机导读)②播放视频,激发情感出示课件:租界地视频教师话外音:外国人在我们中国的土地上建公园,建大厦,租界地内每天是歌舞升平、纸醉金迷;看吧!租界地里到处都是耀武扬威的外国人和巡警,他们的生活简直是奢华到了极点而同样是在我们中国的土地上,我们的中国同胞们却只能过着食不裹腹、风餐露宿、连狗都不如的生活③引导表达:同学们看了这段视频,你们又有了怎样新的感受?将你们的感受通过读表现出来吧评读:①我听出来了,你把“耀武扬威”这个词读得很着重,你为什么要这么读啊?②你为什么要将“灯红酒绿,热闹非凡”突出读呢?③谁来评评他读得怎么样?从他的读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围绕自学提示,自然过渡:周恩来还看到些什么?让他认识到“中华不振”?(学生简单描述事件,教师适当引导:而正当周恩来和同学左顾右盼时,突然发现有个中国妇女正在哭泣,而旁边站着一个大个子洋人,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
2)“正当周恩来和同学们左顾右盼时——只能劝劝那个妇女①填空:下面请同学根据原文内容来填空出示课件:她原指望()谁知(),反而()但是,(),()?只能()②反馈填空结果:齐读③引导质疑、解疑:同学们,面对这一切你们产生了怎样的疑问呢?★为什么中国巡警局不惩处洋人,反过来把中国妇女训斥了一通?★为什么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拳头但却不敢站出来打抱不平?(结合第一课时资料来谈)你真会学习,能够运用上节课所学的资料来理解课文内容谈感受★为什么在外国租界地谁都不敢怎么样呢?(因为伯父说过在外国租界地里惹出麻烦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真好!你能联系上文来学习课文提出疑问,随机引导其他同学解疑,教师从阅读方法、阅读习惯等角度给予评价)板书:倍受欺凌(3)引导想象:同学们,虽然周恩来只是一个 12 岁的少年,但他也是一个中国人啊,你们能够试想一下当时看到中国人在我们自己的土地上倍受欺凌的景象,他会想些什么呢?板书:想(4)引导表达:将我们体会到的周恩来的感受通过读表现出来八、写话或说话训练一)从租界回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他在沉思些什么呢?想一想,写下来或说一说二)学生交流写话或说话内容三)深化对课题的认识,齐读课题,再读课题。
引发思考板书设计:模范 抱负喝彩 伯父 灯红酒绿 耀武扬威得意洋洋 风和日丽吵嚷 巡警第二课时(写字积累课)一、指导写字:学习“惩”字,分析字形,老师范写,学生练写二、正确读写“帝国主义、伯父、模范、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惩处、抱负、胸怀、喝彩、振兴中华”等词语三、抄写重点句子四、完成下列提升练习:( 一)根据解释写词语1、声音有力、响亮而有节奏 )2、凭借某种势力在众人面前炫耀武力,显示威风 )3、十分得意的样子 )4、左看看,右看看,形容临事犹豫不决 )(二)照样子改写句子例:这是中国的土地 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1、在外国租界里,谁也不敢怎样2、这部电影真叫人喜欢3、这儿的景色真美,使我流连忘返教学反思: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情感体验非常到位,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屈辱,体会到少年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并且体现在激情读书之中,学习效果很好课题:26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材这篇课文是作家肖复兴在 1992 年为了纪念叶圣陶先生写的回忆文章, 回忆 1963 年叶圣陶先生给“我”批改作文,并请“我”到他家做客,使“我” 受益匪浅的成长经历,表现了叶圣陶先生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堪称 楷模的文品和人品。
课文先写叶圣陶先生给“我”修改作文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