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关于学习传统文化经典与文言文的一点思考.docx

caoka****i345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39.76KB
约3页
文档ID:131044807
关于学习传统文化经典与文言文的一点思考.docx_第1页
1/3

关于学习传统文化经典与文言文的一点思考关于学习传统文化经典与文言文的一点思考 :未知 【摘 要】 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社会各界对于文言文的学习力度逐渐减弱,这种状况不利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光大本文通过审观历史,古镜今鉴,认为应该分不同年龄阶段和文化层次,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学习文言文,增强文化自信,培养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键词】 传统文化;文言文;文化传承正视祖国大业,当弘扬优良文化;养正民族精英,须多读圣贤经书应该说,古文经典和文言文是人类读书写作传承千古不变真理之载体和工具,儿童童蒙养正需要它,成人工作学习进步需要它,凡是人皆不应离开这个文化根本习近平主席在2014年2月中央第13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培养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回顾历史,不难发现,整个中国近代史,恰似一个“”历史――不断打倒自己的文化否定中国传统,中国人都在努力把自己改造成一个欧美人世界人,中华文明的传承几近断绝。

时至今日,面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丰富的文化宝藏诸如《四库全书》《群书治要》等治国治世宝典,却少有人问津谈及古文经典,不屑一顾者有之,敬而远之者亦有之似乎大多数人都不敢去碰古文经典,不愿去读经典,或因没有文言文的基础,而没能力去阅读经典如此,智慧宝藏只有被束之高阁,如同废纸一堆,没有用处自“五四”新文化运动后,大力提倡普及白话文,西学理念深深植根于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几近百年,故即使在今天,党的十九大,有力提出?远ㄎ幕?自信,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时代,喜欢读经典的人仍旧不多,特别是年轻人,比如有些工科大学生,不仅人文历史知识匮乏,而且汉语文字表达能力和认知水平也较低,更不喜读古文经典因此,为尽快清除学习文言经典之障碍,增长学习信心,突破瓶颈,取得实效,亟需加强坚定文化自信和弘扬传统文化之使命感的教育与传承因此,重新审视历史,找出原因,牢记教训,古镜今鉴,选对方法,搞好教学,熟读经典,通达文言,传承文明,真正担负起经典传灯之历史重责,对传承中华文明灵魂与命脉,保存文言这一世界性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一、 审观历史,古镜今鉴;重增信心,春天来临展历史画卷,应不难看清,自民国以来,国民教育受西方文化影响,基本上是在走西化路径。

1912年始,民国教育部规定:“小学读经科一律废除”,5月,下令“废止师范中小学读经科”1917年1月,文学改良、白话文运动开始;1919年5月,下令“小学国语课全部使用白话文,不许选用文言文”,至此,胡适提出的“整理国故”已然成为现实,中国古代的文明、典籍、学术成了一堆死的学问,只能作为历史遗存资料了1937年2月,中文正体(繁体)字陆续改成简体字;1950年,语文教材大改革,文言文几乎完全退出了初中语文教材,仅存几篇浅近的文言诗文1955年10月,中国国内《汉字简化方案》全面推行,1966年8月,红卫兵宣布“砸烂一切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十年,文言文被最大幅度压缩1977年12月,《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因反对声太大未能全面通行1978年,文言文进入中学教材,稍后又进入小学教材,文言文终于突破“百年禁忌”,首次大规模进入小学语文教材2014年9月,孔子诞辰2566年,习近平主席发表重要讲话,标志着弘扬传统文化进入历史的春天2017年1月25日,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2017年9月,“部编本”教材正式发行,小学文言文比例升至30%,初中古诗文升至51.7%,增加大量以往忽视的经典著作,如《大学》《论语》《孟子》《老子》等。

[1]这次新编“部编本”语文统编教材一改过去之传统,打破以往先系统学习汉语拼音之教法,改为先学某些常用字,诸如“天、地、人”、“口、耳、目”、“木、火、土、金、水”等,然后再开始汉语拼音13个课时的系统学习[2]审视历史,古镜今鉴,喜看今朝,文化振兴,重增信心,中华文言经典复兴的时机已经到来,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春天已然来临二、如何快速学习传统文化经典与文言文1、文言训蒙,首重读诵;中西不同,效果殊胜“五四”新文化后,引入西方训蒙理念,提倡小孩能听懂才教,会一点儿再教一点儿,人们热衷教授那些“小猫叫、小狗跳,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等浅显且具趣味的东西时常,人们也教小孩子吟唱一些古诗词歌赋不过,古诗词比较难懂,成年人要解其义尚难,何况是一般孩童及年轻人?“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前,是推行东方训蒙理念,一般是以《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常礼举要》和“四书五经十三经”等为教授内容和学习次第先师孔子杏坛设教次第是“德行、言语、政事、文学”,这是中国人普遍遵从的教授原则,被称为至真至正的“孔门四科”之教在东方,中华祖先的传统教育是先把好的东西塞给你,不问懂不懂,先要求诵读,先培养定力,去杂乱心,去骄躁气,是先刻印于脑海心田,象银行一样先储蓄,后拿取,再慢慢感悟、升华,以达至明心开悟见性的止于至善之人生最高境界。

中华祖先素以读书志在圣贤为主要学习目的读书,贵在变化气质,贵在开启智慧,不仅仅是为求知识学技能这是只有中华祖先和各宗各派古圣先贤们才有的价值理念和优良的教化之方正是这个优良传统和智慧之法,才早早地帮助人们储蓄了儒雅的人文情怀,储蓄了人们出口成章和作文时引经据典应用自如的素质与能力,令人受益终生在西方,表面看,其推行的是循序渐进之教法,似乎还符合所谓的“人性自由”,但其思想启蒙简单,少内涵,学生会因学简单幼稚的东西而浪费时间,因为随着孩子年龄增大,原来所教的东西根本不必教,一看就会,自然会懂会算因此,读不读经,早读经与否,效果迥然不同。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