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优势理论及其在国内的应用摘要:自李嘉图提出比较优势理论以来已有200近年的时间,随着时代的变化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也存在这某些局限性,为了适应经济的发展,某些经济学家对其进行了补充和发展,赋予了比较优势理论新的内涵国内自建国以来根据自己的国情也充足发挥自己在劳动力方面的优势,发展自己的工业国内也适时根据我们国际比较优势的变化来积极哺育和形成对外贸易中的资本和技术优势,调节我们的经济政策,既要发挥自己的老式贸易优势, 又要发挥自己新的贸易优势,从而保持国内的经济持续、迅速、健康发展核心词:比较优势 国际贸易 互相需求 劳动力转移 技术优势一、引言随着通讯、网络和信息技术等的迅速发展, 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进一步的加快, 世界经济逐渐成为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 国际间的贸易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际贸易在国际分工的条件下进行, 而目前的国际分工是由旧的国际社会政治经济秩序和各国资源的禀赋差别决定的人民币升值后, 国际市场竞争越来越剧烈, 为了更好地适应国际市场经济环境的挑战, 国内必须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 避开比较优势陷阱, 更好地运用国际贸易带来的有利条件, 充足运用好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和国际国内两个市场, 在贸易中更好地运用贸易的发明效应, 避免其贸易转移效应。
二、比较优势的有关理论1、比较优势理论简介什么是比较优势(Comparative Advantage),它是指是指一国在所有商品上的劳动生产率都要低于另一国,即所有商品的生产均处在绝对劣势,但是相对劣势较小的商品较之那些相对劣势较大的商品而言,即具有比较优势何为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可以表述为:在两国间,劳动生产率的差距并不是在任何商品上都是相等对于处在绝对优势的国家, 应集中力量生产优势较大的商品,处在绝对劣势的国家,应集中力量生产劣势较小的商品,然后通过国际贸易,互相互换,彼此都节省了劳动,都得到了益处其核心内容为“两利取重,两害取轻”[1]比较优势理论又称比较成本论,是英国资产阶级在争取自由贸易的斗争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18英国颁布了《谷物法》,引起粮价上涨,地租猛增,这对地主贵族有利,却严重损害了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环绕《谷物法》的存与废,双方展开争论大卫·李嘉图代表工业资产阶级刊登了《论谷物低价对资本利润的影响》一文,主张实行谷物自由贸易,从而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18她出版了《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对商品价值理论、财富分派、地租及国际贸易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完毕了比较优势学说。
[3]2、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2.1、老式的比较优势理论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创立了绝对贸易理论她觉得贸易绝非像重商主义者觉得的一种零和博弈, 相反斯密觉得贸易是一种正和博弈社会各经济主体( 各国) 按照自己的特长实行分工, 进行专业化生产, 然后通过国际市场进行贸易, 从而实现各自的绝对利益斯密的绝对利益原理较好地解释了国际贸易产生的重要因素, 为国际贸易的发生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根据, 但是绝对贸易理论并不能较好地解释一种国家在生产任何商品方面都没有绝对优势时仍然能参与国际分工的现象针对绝对比较优势的缺陷, 大卫·李嘉图提出比较优势理论大卫·李嘉图觉得, 一种国家(地区)的经济发展不管处在如何的状态, 经济力量是强还是弱, 技术水平是高还是低, 无论有无绝对优势, 都可以拟定自己的相对优势, 然后运用自己的相对优势进行国际分工和贸易使国际资源得到充足合理地运用, 从而使得贸易的双方都能获利在李嘉图的绝对优势理论中最核心的是机会成本一种国家虽然总体上处在劣势, 可以从诸多的劣势中找到自己的相对优势2.2、老式比较优势理论的补充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说只考虑了一种生产要素(劳动),又假定只有两种产品和两个国家,并且未考虑具体贸易条件的拟定问题,后来的新古典经济学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相应补充和进一步研究,相继提出了H-O学说、互相需求说、马歇尔曲线分析、多种国家多种商品的贸易模型、生产成本递增假定、不完全竞争假定…这里着重简介下在H-O学说。
H-O学说李嘉图的相对优势理论回答了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无法回答的问题, 但究竟是什么因素导致了各国在生产不同产品上的比较成本呢? 李嘉图没有做出回答, 回答这个问题的是俄林与赫克歇尔瑞典经济学家贝蒂尔•戈特哈得•俄林接受她的教师伊•菲•赫克歇尔的基本论点和大体思路,在《地区间贸易和国际贸易》中系统阐发了生产要素禀赋学说,这就是后人所称作的赫克歇尔——俄林学说(简称H-O学说或模型)在H-O学说中,生产要素不止一种,比较优势产生的本源在于各国或地区生产要素相对禀赋的不同, 以及不同商品生产在要素使用密集型式上的差别因此, 各国应当生产出口那些密集使用本国相对富余要素的产品, 而进口那些密集使用本国相对稀缺的商品 [4]2.3、比较优势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二战后来, 经济学家们从动态的角度对古典比较优势理论进行了丰富和发展, 其重要观点如下一是技术差距理论美国经济学家波斯纳( Posner)于1961年10月刊登的《国际贸易和技术变化》论文中指出, 科学技术在比较优势形成中具有决定作用波斯纳觉得, 各个国家技术进步的限度是不同的, 刚开始,技术创新国会由于拥有新技术而与其她国家之间存在着一种技术差距。
这种技术差距会引起该产品的国际贸易, 并且会在国际贸易过程中通过专利转让等逐渐缩小最后, 随着其她国家对该项新技术的掌握, 该产品的国际贸易也将逐渐减少乃至取消这一理论从技术变化的角度阐明了比较优势的产生和变化本源所在二是产品生命周期理论1966年5月,弗农在《经济学季刊》上刊登《产品周期中的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论文, 第一次提出产品犹如生物同样有生命周期, 并将这一周期划分为创新产品、成熟产品和原则产品3个阶段即产品经历从发明、应用、推广, 到市场饱和、衰落, 进而被其她产品所替代的过程中, 随着着产品要素密集型的变化和比较优势的转化, 生产要素的比例会发生规律性的变化, 由技术密集型产品转变为资本密集型产品, 再转变为劳动密集型产品; 比较优势也随之从技术力量雄厚的创新国转移到其她发达国家, 最后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从动态的角度揭示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比较优势的不断转化[5]三是比较优势阶梯理论巴拉萨( Ba lassa)于1977年从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要素比例变化的角度提出这一理论她觉得, 在国际贸易和国际生产中比较优势的差别,会随着每个国家经济发展而发生变化和不断提高巴拉萨将发达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次级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依次划分为第一阶梯、第二阶梯是、第三阶梯。
在这一阶梯式发展格局中, 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分别发展各自的新兴产业, 同步将失去优势的产业转移给较低发展阶段的国家落后国家通过承办该产业, 运用比较优势进入更高的经济和贸易发展阶梯四是内生比较优势理论20世纪90年代以来, 以澳大利亚华人杨小凯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创立了内生比较优势理论所谓内生比较优势是指比较优势可以通过后天的专业化学习或通过技术创新与经验积累人为发明出来, 它强调的是比较优势的内生性和动态性杨小凯把比较优势辨别为内生比较优势和外生比较优势内生比较优势是由对生产方式和专业化水平的事后选择产生的外生比较优势则是以外生给定的技术和禀赋差别为基本的比较优势, 即外生比较优势是由事前的差别引起的 三、劳动力优势是国内对外贸易比较优势的重要基本由于人力资本一方面是依附于劳动者身上的“活技术”,因此一国拥有劳动力的多少往往决定了其人力资本的富裕限度国内作为发展中大国,最明显的比较优势是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而人力资源后开发的低工资成本又体现为后发优势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源源不断地向都市转移,为工业化和都市化建设补充了丰富的人力资源由于这部分劳动力工资较低,因此,国内的劳动力资源后发优势一方面体现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效应,另一方面又体现为低成本效应。
3.1劳动力转移效应中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城乡间人口流动的限制被打破,由此开始了迄今为止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人口转移国家记录局抽样调查的成果表白,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数量从1993年的0.62亿人口增长到的1.2亿人,如果加上在本地乡镇公司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国内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总数约为2亿人,占乡村总人口的41%左右国内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极大地解放了农业生产力,加快了国内工业化、现代化和城乡化的进程,为国内经济的高速增长作了特殊奉献不可否认的是,虽然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带来的产业构造调节对国内经济增长功不可没,但劳动力投入的增长却只奉献了较小的一部分目前,对中国经济增长作出重要奉献的因素是物资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后者涉及人力资本,以及劳动力从低生产率部门向高生产率部门的转移和区间的转移,体现为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具世界银行对中国1978——1995年GDP年均增长9.4%的分解,物资资本投入增长奉献了37%,劳动力奉献了17%,增长残差或剩余份额达46%3.2劳动力成本优势具有低劳动力成本的后发优势,是国内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重要条件如果从生产技术水平来比较,中国在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领域尚不具有国际竞争优势。
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重要在于具有劳动力价格低廉的后发优势据记录,国内制造业职工年均工资为18225元,月平均工资为1518元而,全国城乡单位就业人员的月平均工资为1738元制造业工人工资低于全国水平210元此外,据美国波士顿征询公司的数据,,中国工人的小时平均工资(涉及福利)只有0.8美元,分别相称于泰国的40.8%,马来西亚的38.3%,巴西的29.1%,韩国的8.0%,法国和英国的4.5%,加拿大的4.3%,日本的3.9%,美国的3.7%,德国的2.6%[6]四、积极哺育和形成对外贸易中的资本和技术优势比较优势是会随着本国的发展和其她国家比较优势的变化而变化的目前由于亚洲如越南等国家大量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使得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国家贸易中的比较优势地位下降因此我们要从动态上来看待比较优势,在坚持发展目前比较优势的状况下,积极地寻找和摸索新的比较优势,或支持和培养高技术、高资本产业的发展,发明新的比较优势以应对目前比较优势所面临的冲击4.1外资和国内富裕劳动力的结合大力引进外资和国内富裕劳动力资源相结合,是充足发挥国内比较优势的一条重要途径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共实际运用外资合计4000多亿美元,外商投资公司雇佣人员2300多万,各项外经贸业务的从业人员达7000多万。
国内吸取的外资80%集中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京津塘地区这三地带,国内的制造业重要集中在三个地带,来自内地的巨大“民工潮”也重要流向这三个地带近来的调研表白,不仅国内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将继续成为外商投资相对集中的领域,并且某些高新技术产业(如电子及通讯设备)的劳动密集型加工环节对外商最具吸引力不可轻视“三来一补”之类加工贸易方式,国内沿海地区当时就是从“三来一补”起步,至今加工贸易占到国内出口总额的55%,加工费较低廉,但扩大了就业尽管近来有人紧张,“中国越成功,对劳动力的争夺就越会推动工资成本上涨”,而“中国也许会失去作为制造业基地的光彩”其实,这个紧张大可不必,由于中国腹地广阔,地区经济差别大,可供制造业基地伸展的空间还很大,等到国内中西部地区的工资水平也上升到目前沿海水平,中国也早就进入了小康社会4.2以技术创新,应对新的挑战高技术是一种动态、相对的概念,对于老式产业,应当运用现代合用技术技术创新是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和试金石的,它不仅是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特性,也是老式产业增强竞争力的必由之路欲将国内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的比较优势转化为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有。